鹹陽帝王陵墓

鹹陽帝王陵墓

鹹陽是一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在西安市北10公里的渭北東西 百餘公里的高原上.留下了漢唐梁朝眾多帝王的陵墓,分布著漢高祖長陵、漢武帝茂陵、漢景帝陽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合葬墓乾陵等27個帝王的陵墓和256個陪葬墓。舉目陵冢累累,一字排列,形成了極其壯觀的陵墓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鹹陽帝王陵墓
  • 地點:鹹陽
  • 性質:帝王陵墓
  • 位置:市北10公里的渭北
  • 主要陵墓:長陵、茂陵、昭陵、乾陵
  • 朝代:漢,唐
地理環境,主要的陵墓,西漢長陵,西漢安陵,西漢霸陵,西漢陽陵,西漢茂陵,西漢平陵,西漢渭陵,西漢延陵,西漢義陵,西漢康陵,唐昭陵,唐乾陵,唐建陵,唐崇陵,唐端陵,唐靖陵,陵墓群現狀,

地理環境

在鹹陽北部的黃土高原和關中平原的交界地帶,埋葬著中國歷史上漢唐兩代的眾多帝王,形成了渭北帝王陵墓群,長陵,茂陵、昭陵、乾陵和已發掘的唐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墓、懿德大號墓均已對外開放、漢陽陵出上大量漢代兵傭,正在發掘修復,將對外開放。每年許多的遊客來此一覽當年帝王陵墓的宏偉壯觀。
古墓葬群為代表的陵墓文化資源是鹹陽的獨特的旅遊瑰寶,可以稱做皇陵或王陵的有37座,包括西漢帝王陵,大唐帝王陵以及隋朝和周朝等的王陵,同時還有400座皇親國戚王公大臣的陪葬墓,不論整體密度,個體規模,國內外罕有,綿延百里,氣勢恢宏,時代序列完整,素以秦都,漢陵聞名天下,幾乎埋藏著半部中國古代史,因漢陵形似覆斗,酷似埃及金字塔,又有中國的“金字塔之都”、“東方帝王谷”之稱。

主要的陵墓

西漢長陵

漢高祖劉邦長陵,在陝西省鹹陽市窯店鄉北的鹹陽原上,坐北朝南,南面是川流不息的渭水,北面是巍峨壯觀的九嵕山,秦川故道穿逾原下。長陵坐落在鹹陽原的南部,居高臨下,威武壯觀,顯示了封建帝王高高在上的尊嚴。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布衣提三尺劍有天下"的皇帝。楚漢戰爭中,他叱吒風雲,"大戰七十,小戰四十",身負重傷十二次,最後擊敗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劉邦稱帝的第二年開始營建長陵。陵園是仿照西漢都城長安建造的,只是規模略小而已。陵園內還建有豪華的寢殿、便殿。寢殿是陵園中的正殿,殿內陳設漢高祖的"衣冠幾仗象生之具",完全像皇帝生前時一樣侍奉。
劉邦的長陵劉邦的長陵

西漢安陵

漢惠帝劉盈(前213年—前188年),西漢第二位皇帝(前194年—前188年),他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嫡長子,母親呂雉,在位7年。 當初,高帝寵幸戚夫人,戚夫人有一子名曰劉如意,劉如意聰明伶俐,英武果敢,作風很像漢高帝,高帝覺得太子劉盈優柔寡斷,軟弱無能,便想廢劉盈。劉盈的母親呂皇后便請大賢商山四皓來替劉盈說話並輔佐,才免了廢太子的厄運。 前195年,高帝在平定逆臣英布的戰爭中受傷而死,劉盈繼承了皇位,是為漢惠帝,惠帝即位後實施“仁政”,減輕賦稅,提拔賢人曹參為丞相,政治比較清明,社會也很安定。但是惠帝優柔寡斷,軟弱無能,在位後期處處受母親呂后牽制,以至最後抑鬱而終,享年僅24歲。惠帝死後,葬於今鹹陽市東邊的渭城區韓家灣鄉白廟南村安陵。 惠帝死後,呂后進行了長達8年的專權統治。

西漢霸陵

漢文帝劉恆(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漢族,是漢朝的第5位皇帝,諡號“孝文帝”。公元前180—公元前157年在位。他是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漢惠帝劉盈弟,母薄姬,初被立為代王,建都晉陽。惠帝死後,呂后立非正統的少帝。呂后死,呂產呂祿企圖發動政變奪取帝位。劉恆在周勃、陳平支持下誅滅了諸呂勢力,登上皇帝寶座。他在位期間,繼續執行與民休息和輕徭薄賦的政策,使得他在位的23年成為漢朝從國家初定走向繁榮昌盛的過渡時期。與漢景帝並列為“文景之治”。後葬於灞陵,廟號太宗。

西漢陽陵

漢景帝劉啟(前188—前141年),孝文帝子,母竇皇后。公元前157年即皇帝位,時年32歲。在位16年(前156—前141年),後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崩於未央宮,葬陽陵。漢景帝陽陵,位於陝西省鹹陽市肖家村鄉東張家灣北,渭水與涇水會合處,西距漢高祖長陵約6公里。是鹹陽原上西漢帝陵中最東邊的一座。因修陵時,該地屬弋陽縣,故名陽陵。
劉啟陽陵劉啟陽陵

西漢茂陵

漢茂陵,是西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位於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興平市(原興平縣)城東北南位鄉茂陵村。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元前139年—前87年間建成,歷時53年。茂陵封土為覆斗形,現存殘高46.5米,墓冢底部基邊長240米,陵園呈方形,邊長約420米。至今東、西、北三面的土闕猶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衛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鹹陽原共葬有西漢11個皇帝中的9個,陵墓自西向東依次排列,長近百里,氣勢宏偉。
劉徹茂陵劉徹茂陵

西漢平陵

漢昭帝劉弗(前94年-前74年),原名劉弗陵,漢武帝少子,母為鉤弋夫人,武帝崩後繼位。即位後,劉弗陵因名字難避諱的緣故更名劉弗,“弗”字避諱“不”。劉弗陵繼位時年僅八歲(古代按虛歲算),遵照武帝遺詔,由霍光輔政,在位13年,病死,終年21歲。葬於平陵(今陝西省鹹陽市西北13里處)。年號有始元、元鳳和元平。

西漢渭陵

渭陵位於鹹陽市渭城區周陵鎮新莊村東南。西漢第八位皇帝漢元帝劉奭陵墓。渭陵始建於永光四年(前40)。陵園近方形,南北410米,東西400米,四周有夯土築成的垣牆。陵冢位於陵園之中,呈覆斗形,底邊長約120米,頂邊長50米,高29米。今陵冢頂部已塌陷。在陵北300米,發現一建築遺址,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100米。建築牆基、平鋪方磚居住面和路面遺蹟猶存,並出土一批玉雕和其他文物。漢元帝劉奭,字盛,宣帝與孝宣許皇后所生,27歲即位。竟寧元年(前33)五月崩於未央宮。葬渭陵,終年43歲。陵園東北約350米處,是孝元傅皇后陵。現存陵冢低矮,顯系削殘。渭陵北375米,有孝元王皇后合葬陵。王皇后陵園建築與元帝陵園、垣牆同為夯土築成,垣牆正中各有闕門,至今仍存遺蹟。渭陵東北500米左右是陪葬墓群,排列有序,東西四行,每行七座,當地民眾稱為“二十八宿墓”。現存墓冢12座。據文獻記載,王鳳王莽妻、馮奉世等陪葬渭陵,但今名位難考。 《漢書·元帝紀》載,永光四年(前40)下詔,罷置陵邑。今在渭陵周圍未發現陵邑遺蹟,與文獻記載相符。

西漢延陵

漢成帝劉驁墓位於鹹陽城北5公里處渭城區周陵鄉馬家窯村。劉驁(前51~前7年),字太孫,漢元帝之長子。母王皇后。劉奭死後繼位,時年19歲。在位27年(前33—前7年),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三月,崩於未央宮,葬延陵,年號建始、河平、陽朔、鴻嘉、永始、元延、綏和。因沉湎酒色,懶於理政,故其舅父王鳳專權,王氏諸弟皆封侯。在中國古代昏君的排行榜上,漢成帝是“赫赫有名”的。歷史上對他的定評是“湛於酒色”。他自甘墮落,迷戀酒色,荒淫無道,不理朝政,最後竟死在“溫柔鄉”中。他在做太子時,就以好色出名,當上皇帝後,委政於外家,不理朝綱,致使外戚勢力進一步增長,政治日趨腐敗,階級矛盾迅速激化。民眾不堪其苦,山東、河南、四川等地相繼爆發了農民和鐵官徒起義。面對這一殘局,成帝索性不管民間疾苦,整日鬥雞走馬,沉湎於酒色之中。44歲便病死於宮中。

西漢義陵

漢哀帝義陵,位於陝西省鹹陽市周陵鄉南賀村東南,劉欣是元帝的庶孫,定陶恭王和丁姬的兒子。因成帝無子,劉欣的祖母、元帝傅昭儀多方活動,力勸成帝讓劉欣續嗣。於是在公元前8年,劉欣被立為皇太子。第二年成帝就去世了,劉欣即位,他在位期間,為了緩和社會危機,曾以師丹為大司馬,實行“限田、限奴婢”政策。規定諸王、列侯以至百姓占田不得超過三十頃,結果遭到了貴族們的激烈反對,只得不了了之。在政府重賦和地主兼併的壓迫之下,百姓“有七亡而無一得”,“有七死而無一生”,農民起義此伏彼起。建平二年(公元前6年)又接受夏賀良“改元易號,可得廷年”的建議,改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年,自稱陳聖劉太平皇帝。然而社會危機並未因此而緩和,哀帝也在農民的反抗聲中死去,終年二十六歲,葬義陵。義陵陵園呈方形,邊長約420米,今垣牆殘高1米左右,寬約0.7米。北垣牆正中現存一門闕,其餘三面垣牆門闕已無遺蹟可尋。據《漢書·平帝紀》載:元始二年(2年),“乙未,義陵寢神衣在柙中,丙申旦,衣在外床上,寢令以急變聞,用太牢祠。”可見義陵亦有寢殿、便殿設定,並設有寢令管理陵園。但今陵園內未發現殿堂建築遺蹟。義陵陵冢位於陵園正中,覆斗形封土堆高約30.41米,陵基邊長為175米。

西漢康陵

康陵漢平帝劉衎及其皇后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於陝西省鹹陽市周陵鄉大寨村。陵園平面為方形,邊長420米。陵墓為覆斗形,底東西長216米,南北寬209米,頂部邊長60米,高26.6米。為二層台,東西台寬6米,長93米,南北台寬11.5米,長90米。其東南570米為皇后王氏陵。

唐昭陵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於禮泉縣東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公元617年,李世民勸說並協助其父李淵於太原起兵反隋,西取長安,建立了李唐王朝。李淵稱帝後,李世民被封為秦王,任尚書令。他先後鎮壓了竇建德劉黑闥等農民起義軍和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據勢力,為唐王朝的建立和統一立下了功勳。李世民於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其兄李建成和其弟李元吉,李淵禪位,李世民遂即帝位,是為唐太宗。
唐太宗統治時期,唐朝的社會經濟得到了空前發展,史稱“貞觀之治”。唐太宗在位23年,公元649年病死,葬於九嵕山之昭陵。九嵕山“九峰俱俊”、“山巒起伏,氣勢雄偉”,為“關內道之名山”。該山頗為神奇,從南面觀之,形似圓錐;從西南面望之,形若覆斗,極象日本的富士山;從東面看之,形同筆架,當地人稱之為“筆架山”。李世民的陵墓即鑿山為洞,在山峰底部建地下宮殿,連同陪葬墓在內,綿亘數十里,氣勢宏大,蔚為壯觀。鑿山建陵,開創了唐代帝王“因山為陵”的先例。
李世民昭陵李世民昭陵
在眾多的陪葬墓中,有兩座墓葬與眾不同,各有三個墓冢,一座是位於北距陵山9公里處的山底村北李靖墓,另一座是位於北距陵山11公里處的昭陵博物館院內徐懋公墓。其實1975年以前兩座墓前都豎有神道碑,山底村北墓為李靖墓,昭陵博物館院內墓為徐懋功墓,只不過老百姓大多不辯,陵區才流傳著那句話。“上三冢”即為衛國公李靖墓,“下三冢”便是英國公徐懋功墓。唐太宗李世民曾言道:“唐興名將,英衛而已!”可見對二位將軍的器重。
李靖,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人,善於用兵,長於謀略,唐代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戰功。先後南平蕭銑、輔公祐,北平東突厥,西破吐谷渾,成就了大唐王朝的不敗神話。他的軍法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是我國公認的繼孫武之後最有建樹的軍事家。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李靖夫人去世,唐太宗詔令墳塋規格依照漢代衛青、霍去病舊例,把墓冢修成東突厥境內的鐵山、吐谷渾境內的積石山,以此表彰李靖的特殊戰功。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靖病亡,和夫人合葬。所以,李靖墓冢為兩個長方體土壩和一個圓錐形土堆,中高12米,周長226米。兩側長方形封土堆與中間圓錐形封土堆東斷西連,這就是老百姓說的“上三冢”。墓前原列置石人、石虎和石羊,並豎有神道碑,碑為許敬宗撰文,王知敬正書,碑身上半部刻字保存完好,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館。
徐懋功,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淵賜姓李,後避唐太宗諱改名為李勣。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人,被封英國公。早年隨李世民平定四方,後來成為唐王朝開拓疆土的主要戰將,先後破東突厥、高句麗,功勳卓著。一生歷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深得唐王朝信任,被譽為“國之長城”。總章二年(公元669年),徐懋功去世,唐高宗下詔所築墳墓以漢衛青、霍去病先例,依照陰山、鐵山、烏德踺山而建,用以表彰其敗東突厥和薛延陀之功。所以,徐懋功墓中為三個18米的圓錐形土堆呈倒“品”字型排列,老百姓稱為“下三冢”。後來徐懋功孫子徐敬業起兵反武,兵敗後,武則天遷怒於徐懋功,徐懋公不但被剝奪官爵,就連墳墓也被挖開,劈碎棺材。直至中宗李顯繼位後,為其平反,二次衣冠再葬於此墓。明代趙涵《覓昭陵陪葬碑》中就寫到“遙望九宗山,古冢何累累。上有名王宮,下葬賢臣衣。”墓前石刻保存完好,具有很強的藝術觀賞性。兩側各有一尊翁仲,翁仲立於三層仰蓮石座上,濃眉大眼,八字翹須,儀態威嚴,翁仲之南西側三尊石虎造型各異,刻畫粗中有細,雄健霸氣。東側三尊石羊或目視前方,或昂首翹望。墓冢正前約80米處為神道碑,碑高近7米,螭首龜趺,為唐高宗李治御筆御書王派行書,書法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石刻現均列置與昭陵博物館院內。
昭陵陪葬墓的形制、排列位置,均依據逝者的身份、政治地位及與皇帝的親疏關係密切相關。因而,上三冢、下三冢顯示了李靖和徐懋公兩位大將在李唐王朝統治者心目中具有非同尋常的地位。

唐乾陵

乾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裡面埋葬著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鹹陽市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陝西關中地區唐十八陵之一,修建於公元684年,經過23年的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氣勢雄偉壯觀。陵區仿京師長安城建制。梁山是圓錐形石灰岩山體,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61.5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兩峰較低,東西對峙,中間為司馬道,故而這兩峰取名叫“乳峰”。據史書記載,陵墓原有內外兩重城牆,四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等許多宏偉的建築物。勘探表明:內城總面積240萬平方米。城牆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
武則天和李治陵武則天和李治陵
1960年以來,先後發掘了陪葬乾陵的永泰公主李仙蕙、章懷太子李賢、懿德太子李重潤、中書令薛元超、右衛將軍李瑾行等5座墓葬,出土三彩物俑、器皿、金銀飾品、彩繪陶器等珍貴文物4300多件,一百多幅絢麗多彩的墓室壁畫和1500平方米石槨線刻畫,堪稱唐代瑰麗的地下藝術畫廊。《宮女圖》《打馬球圖》《客使圖》《狩獵出行圖》及《儀仗闕樓圖》等壁畫,成為人們領略唐代繪畫藝術、研究唐代建築服飾風俗體育活動宮廷生活及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貴資料。發掘整修後,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道地宮常年對外開放,供中外遊客參觀。乾陵文物中,有161件定為國家一、二級文物,1317件被定為三級藏品。館藏品主要是已發掘的5座陪葬墓出土文物4000多件。藏品還包括該館徵集的文物總計4598件,其中一級品27件。有一面銅鏡重4.25千克,鏡上鑄有麒麟、龍鳳等圖案,並有銘文。

唐建陵

建陵是唐肅宗李亨的陵墓,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鹹陽城西北50公里處、禮泉縣城東北15公里、海拔783米的武將山南麓,因山為陵。東與九嵕山昭陵遙相對峙,西與梁山之乾陵隔川遙望,北面群山疊嶂,南面是層層梯田和廣闊的沃野。爆發"安史之亂"的次年(756),李亨即位於靈武。在位期間(756~762),為了平定藩鎮的叛亂,借兵回紇,於至德二年(757)秋,收復長安、洛陽。由於任用宦官為觀軍容使,致使宦官勢力進一步擴大。762年,宦官李輔國程元振殺張後等,擁立太子李豫(即唐代宗),李亨憂驚而死,葬於建陵。建陵依山為陵。陵園東牆長1524米,北牆長879米,西牆長1373米,南牆長1050米,面積15萬平方米。陵墓現存唐關中十八陵中保存最完整、雕鑿最細膩石刻。有汾陽王郭子儀、開國公李懷讓等陪葬墓。

唐崇陵

唐崇陵是唐德宗李适墓,位於鹹陽城北45公里涇陽縣蔣路鄉的嵯峨山南麓。唐德宗李适墓。李适(742~805),代宗李豫長子,在位期間(779~805),改租庸調為兩稅法,並徵收間架稅、茶稅等,以增加財政收入。為加強中央集權,對藩鎮割據勢力採取裁抑政策,但無成效。用宦官統率禁兵,致使宦官權勢日盛。崇陵依山為陵,居高臨下,山環水抱,墓冢高突,全部用青石壘砌,嵌鑿石槽,澆灌鐵汁,卡有鐵板,十分堅固。陵園方圓20公里。石刻保存基本完好。朱雀門旁有10餘尊石人,身著斗篷。近年在其陵區邊緣發現奉詔出使過黑衣大食的宦官楊良瑤墓神道碑。

唐端陵

唐武宗李炎端陵位於鹹陽三原縣東北17公里徐木塬桃溝村北,所在地海拔540米,崖下平川高程約400米。獻陵在其東4公里,莊陵在其西6公里。唐武宗李炎墓。李炎(814~846)穆宗第五子,母韋皇后。始封穎王,開成五年(840年)正月被宦官擁立為帝,時年27歲,在位7年(公元841-846年),年號會昌。會昌六年(846)崩於大明宮,同年八月葬於端陵。端陵積土成陵,墓高15米,底部周長360米。端陵積土為冢,呈覆斗型,陵台底東西58、南北60、高15米

唐靖陵

唐靖陵為唐十八陵之一,為唐僖宗李儇墓。位於鹹陽市乾縣鐵佛鄉南陵村境內,距乾陵4公里,距鐵佛古寺2公里,東為福銀高速公路(G70)。靖陵是唐十八陵中年代最晚的一座,也是唐陵中第一座進行考古發掘的帝王陵。由於該陵多次被盜,破壞嚴重,墓內的壁畫已不足原來的三分之一,壁畫的藝術水平遠不能和盛時的相比。1995年經陝西省文物局批准,由省、縣文物部門進行科學發掘。該陵地宮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出土文物100餘件,主要有石碑、石函、龍鳳玉璧、玉佩、哀冊玉殘片、鎏金銅鎖、鎏金寶石銅花等.

陵墓群現狀

鹹陽有著悠久的歷史,綿延百里的鹹陽原上,共埋藏著18位君主,多達27座帝王陵寢和400餘座的陪葬墓,在鹹陽,你總能觸碰到歷史那早已褪去激情卻仍緩慢規律跳動的脈搏,感受鹹陽感受過的輝煌,見證鹹陽昔日所見證的繁華。近年來鹹陽旅遊局加大對帝王陵景區的不斷開發,讓更多的人了解到陵墓的滄桑與曾經的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