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頂金冠飾

鷹頂金冠飾

1972年內蒙古杭錦旗阿魯柴登匈奴墓出土。鷹頂金冠有“草原瑰寶”之譽,是迄今所發現的唯一的匈奴酋長金冠飾,代表了戰國時期我國北方民族貴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鷹頂金冠飾
  • 館藏地點:內蒙古鄂爾多斯博物館
  • 所屬年代:戰國時期
  • 出土時間:1972年
基本信息,鎮國之金銀器,詳細介紹,民族交流見證,

基本信息

鷹頂金冠飾鷹頂金冠飾
尺寸:高7.3厘米 帶長30厘米
重量:1394克

鎮國之金銀器

此金冠通高7.3厘米、帶長30厘米、重1394克。由鷹形冠飾、半球形冠頂和冠帶組合而成,其上浮雕多處動物紋飾。現藏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博物館。

詳細介紹

我國古代北方草原地帶活躍著一支強悍的匈奴遊牧民族。據《史記·匈奴列傳》等史籍記載:匈奴族的早期活動地域在大漠以南的鄂爾多斯、河套及陰山一帶。鄂爾多斯及其周圍地區成為匈奴族形成和發展的中心地區。匈奴族流行以動物紋為特徵的青銅藝術品,尤以鄂爾多斯的發現最為著名,通常被人們稱之為“鄂爾多斯式的青銅器”。這種動物紋工藝品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
1972年冬,地處鄂爾多斯高原上的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阿魯柴登發現了一批極其珍貴的匈奴金銀器總計200多件,是兩千年以前匈奴王的遺物,其特點是以鳥、獸紋為主體的各式金飾牌,有虎咬牛、虎吃羊等場面。反映的圖案以馬、牛、羊、鳥為主,也有虎、狼等。在我國匈奴族考古史上是罕見的重大發現。
鷹頂金冠飾是這批匈奴遺物中最有代表性的藝術珍品。由鷹形金冠頂和金冠帶兩部分組成。冠頂高7.3厘米,冠帶長30厘米,周長60厘米,共重1394克。
金冠飾分冠飾和冠帶。冠飾呈半球體,其上浮周四隻狼和四隻盤角羊組成的咬斗圖案。在半球體的冠頂上立一展翅欲飛的雄鷹,作俯視狀。整個冠飾構成了雄鷹俯視狼羊咬斗的搏鬥畫面。
金冠帶由黃金鑄成,冠帶前部有上下兩條,中間及其末端之間有榫卯插合連線,兩端有榫卯與冠帶前部相連線,組成圓形。
冠帶左右兩邊靠近人耳部分,每條的兩端分別作成臥虎,盤角羊和臥馬的浮雕圖案,其他的主體部分飾繩索紋。
這套金冠飾是迄今所發現的唯一的“胡冠”。自戰國趙武靈王效胡服騎射以後,胡冠傳入中原,將冠上的雄鷹改為鵑尾,即赤雉長尾。這種冠飾應是武官所服。匈奴人都是能征善戰的兵將,可是這種鷹形金冠飾,應是匈奴王或酋長的冠飾。
金冠飾以我國北方匈奴族生動逼真的動物形象為裝飾題材。冠頂傲立的雄鷹採用圓雕的手法塑動物造型,以誇張的手法,極力突出呈內鉤狀的鷹喙,來表現猛禽的兇猛。除立鷹為圓雕外,其餘動物紋都為浮雕圖案,動物各部位比例誇張,特徵刻畫細膩,虎張口露齒,羊巨角盤卷,馬低首伏臥,這些動物紋飾即富於寫實性,又各具自身的特點,這就是鄂爾多斯裝飾藝術的特有風格,整個冠飾展示了雄鷹俯瞰狼羊咬斗的搏鬥場面。製作方法包括錘 、鐫鏤、抽絲、編索、鑲嵌等多種工藝,足以代表戰國晚期匈奴王室金細工藝的技術水平和藝術造詣。金冠飾從藝術構思到製作工藝,都達到了精工嫻熟的程度。反映出戰國時期匈奴族的手工業生產,除了青銅製作和鐵器製造業外,金細工藝相當發達。
各種題材的動物紋,是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生活實踐的結晶,是他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所創造的一種實用藝術。金冠帶上的馬、羊,正是他們長期飼養的家畜,鷹俯視狼咬羊則生動反映草原民族的狩獵生活。整個金冠飾充滿濃郁的草原氣息,表現了匈奴族勇猛強悍的性格及對英武善狩的崇拜。這種動物紋飾的藝術造型,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北方草原民族的經濟生活和文化藝術。
這件戰國時期的鷹頂金冠飾,是匈奴文物最有代表性的稀世珍品,是迄今所見的唯一的“胡冠”。它造型奇特,製作精湛,不僅是藝術的結晶,而且是權力的象徵,堪稱匈奴藝術瑰寶。

民族交流見證

鷹頂金冠飾也是契丹與漢代文化交流的見證。鄭曙斌說,匈奴人使用的這種冠飾,戰國時期曾傳入中原。後者將冠上的雄鷹改為赤雉的長尾,成為達官貴族喜好之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