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代人賦(辛棄疾詞作(撲面征塵去路遙))

《鷓鴣天·代人賦》是南宋詞人辛棄疾所作的一首詞。這是一首清新雋永的羈旅懷人之作。開篇以征塵與沉香對舉,暗暗引出相思之意。無數青山皆有嬌花處處,正是旅途時時儘是相思的寫照。結句遙應篇,點出懷人主旨,刻畫出一個情濃意切的相思者形象。全詞婉約其外豪放其中,筆致流利而不纖弱,情緒纏綿而不哀怨,雖在辛詞中屬別調,與一般婉約詞仍異具旨趣。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鷓鴣天·代人賦
  • 作品別名:鷓鴣天·東陽道中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全宋詞
  • 文學體裁
  • 作者:辛棄疾
  • 詞牌名鷓鴣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鷓鴣天·代人賦
撲面征塵去路遙,香篝漸覺水沉銷。山無重數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嬌。
人歷歷,馬蕭蕭,旌旗又過小紅橋。愁邊剩有相思句,搖斷吟鞭碧玉梢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驪歌一疊”。雙調,五十五字,押平聲韻。代人賦:代人所作。
⑵香篝(gōu):香爐上的熏籠。水沉:即沉香
⑶山無重數:形容峰巒重疊。周遭:周圍。
⑷歷歷:清晰分明的樣子。
⑸蕭蕭:指馬鳴聲。《詩·小雅·車攻》:蕭蕭馬鳴,悠悠旆旌。
⑹吟鞭:馬鞭。碧玉梢:指馬鞭用碧玉寶石飾成,比喻馬鞭的華貴。

白話譯文

我迎著行人趕路揚起的塵土向遠方行進,她在閨房中守著熏爐上漸漸熄滅的沉香。兵士們行進在一重又一重的崇山峻岭之中,那四面都是碧綠的樹林、不知名的嬌艷山花和野草。
士兵身影都歷歷在目,戰馬在引頸長嘯,兵士們高舉旌旗又躍過小紅橋。無邊的愁苦早已忘卻,只時時想起對她表達思念的詩句。於是,我用力地揮起馬鞭,由於用力太猛竟甩斷了馬鞭子的碧玉梢。

創作背景

這首詞創作於宋孝宗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辛棄疾的詞作多是表達自己壯志難酬、不能殺敵報國的愁苦和憤懣,寫景抒情之作很少見。據此詩另一詞題“東陽道中”來看,這首詞是作者在任京都臨安大理少卿時期,於淳熙五年因事赴東陽途中所作,作者因何事奔赴東陽,史無可考。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詞的上片,專寫女方的情感和目見。開頭兩句,是點明地點,交代作者行蹤。它寫作者一行,遠離京城臨安,乘坐馬車向東陽進發。“香篝漸覺水沉銷”,是借薰籠里的香料逐漸燃燒殆盡,寫行路時間之長,從而暗示行程遙遠。前後兩句,相輔相成,對應有致。三、四兩句,說自己只是看著那隔斷自己的重重疊疊的環抱青山,看著那翠碧的山色,和不知名的嬌艷山花。無端而長久地凝視,更覺得花兒它分外嬌艷。這裡,不直寫離情而離情濃郁可掬。頗有意味的是,這嬌艷的山花形象,竟有幾分似作者對女方的戲謔與讚辭。值得指明的是,這裡雖然用的是清晰的復現筆法,但其實所寫的是過去的事情,是想像中的過去的鏡頭。也許,“代人作”之人,就是這個痴情的女子吧。作者以歡悅抒情的筆調,描寫碧綠的山峰,盛開的花朵,特別令人喜愛。這是作者舉目所見,並非有意捕捉,即把城外初春的自然風光,逼真地描寫出來。筆法自然,不假裝點。
下片描寫生活畫面,筆調越發悠揚,畫面更加生動形象。“人歷歷,馬蕭蕭,旌旗又過小紅橋”三句,表現作者一行,催馬加鞭,向前行進的鏡頭。“人歷歷,馬蕭蕭”兩句中“歷歷”、“蕭蕭”含蓄地寫出行程的孤獨冷寂。而種種相思的惆悵只有化作喃喃的詩句,不斷地低吟淺唱。由於使用兩對疊字,就大大加強了詞作的生動和韻味。“人歷歷”,行進在道路上的一行人,歷歷在目。“馬蕭蕭”,寫駿馬嘶叫之聲。“旌旗又過小紅橋”一句,是描寫動景。他因車馬“又過小紅橋”,而產生了無限感慨。再次經過這裡如此觸動他的思緒,要理解這一點,必須弄清“小紅橋”的含意。這是作者暗中使用的一個語典,用得渾化無跡,令人直以為僅是眼前景。實際上,作者們常以“紅橋”代指相好的女子所居之地,從而暗示所戀的女子本身。在人馬雜沓、旌旗飄飄的熱鬧行旅中,惟有行人的心情是敏感獨出的,他處在相思的離愁中。然而物在人去,於是只能剩下沒有消化完的相思之愁讓他難耐。這無法排遣的愁緒,正是賦詩的好材料,於是他騎在馬背上不住地搖動馬鞭吟句賦愁,竟把碧玉色的鞭梢都搖斷了。
兩者若相比較,上片中那女子的痴情是內傾的,而下片中的馬背痴情者,他的痴情卻是外化的。因為外化的那么徹底,所以既顯示出他的天真,也顯示出他的誇張。搖鞭的細節,活畫出了行人的俊雅風流,也畫出了他情不自禁的痴情相,極為富有表現力。

名家點評

清·陳廷焯《詞則·放歌集》:信手拈來,自饒姿態,幼安小令諸篇,別有千古。
中國文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李振國《宋詞譯評》:詞寫離愁,又洋溢抗金報國的樂觀基調。 “愁邊剩有相思句,搖斷吟鞭碧玉梢”二句形象描繪了士卒豐富的感情世界和以國事為重的美好情懷,全詞感情真摯而不纏綿,風格綿密流麗而不纖弱,是辛詞中別具一格的詞章。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美芹十論》等,均未被採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