鵜鳺

鵜鳺

布穀鳥體形大小和鴿子相仿,但較細長,上體暗灰色,腹部布滿了橫斑。腳有四趾,二趾向前,二趾向後。飛行急速無聲。 芒種前後,幾乎晝夜都能聽到它那宏亮而多少有點淒涼的叫聲,叫聲特點是四聲一度——“布穀布穀,布穀布穀”、“快快割麥!快快割麥!”、“快快播谷!快快播谷!”所以俗稱布穀鳥。 炎帝少女女娃,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精衛",飛從"發鳩山",化為布穀鳥。同時,它也是春神句芒的使者和化身,與燕子都是男根的象徵,古代農村在春節對其祭,以祈生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鵜鳺
  • 拉丁學名:Cuculidae
  • 別稱:杜鵑杜鵑、杜宇、子規、鳩、鳲鳩、獲谷、謝豹、光棍鳥
  • :動物界
  • :鳥
  • :杜鵑
  • 亞目:動物
  • :鳥類
  • :杜鵑
  • 分布區域:杜鵑科分布於全球的溫帶和熱帶地區,在東半球熱帶種類尤多。
簡介,名稱來歷,生活環境,傳說,

簡介

鵜鳺tíguī:鳥名,即杜鵑。《楚辭.候人》文:“恐鵜鳺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也有說鵜鳺和杜鵑是兩種鳥,但支持這一說法的不多。

名稱來歷

十三經註疏.爾雅.釋鳥》:鳲鳩,鴶鵴東晉郭璞(字景純)注云:今之布穀也,江東呼為獲谷。唐陸德明(陸德明,唐秦王李世民十八學士之一)經典釋文云:鳲音屍。鴶,古八切(jiá)。鵴音菊。宋邢昺疏云:左傳魯昭公十七年)云:鳲鳩氏,司空也。《詩.召南(召音邵).(鵲巢)》云:維鵲有巢,維鳩居之。皆謂此也。 由於杜鵑鳥的叫聲很像“光棍著鋤”,在一些地方被稱為“光棍鳥”。

生活環境

布穀鳥多數居住在熱帶和溫帶地區的樹林中。大約三分之二的杜鵑,包括所有北美的種類,會築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鳥;只有大約35%的杜鵑以寄生的方式養育幼鳥。

傳說

李時珍說:“杜鵑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裝如雀鷂,而色慘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啼,夜啼達旦,鳴必向北,至夏尤甚,晝夜不止,其聲哀切。田家候之,以興農事。惟食蟲蠹,不能為巢,居他巢生子,冬月則藏蟄。
四川民間廣泛流傳著“望帝春心托杜鵑”的故事,說的是在古代蜀國有個名叫杜宇的人,作了皇帝以後稱為“望帝”,死後化為杜鵑。杜鵑鳥之名,大概來源於此。 宋代的蔡襄詩云:“布穀聲中雨滿犁,催耕不獨野人知。荷鋤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犢時。”陸游也有詩曰:“時令過清明,朝朝布穀鳴,但令春促駕,那為國催耕,紅紫花枝盡,青黃麥穗成。從今可無謂,傾耳舜弦聲。”詩中催耕的布穀鳥。即杜鵑鳥。南宋詞人朱希真的“杜鵑叫得春歸去,吻邊啼血苟猶存。”更是充分地反映杜鵑為催人“布穀”而啼得口乾舌苦,唇裂血出,認真負責的精神。 在春夏之際,杜鵑鳥會徹夜不停地啼鳴,它那淒涼哀怨的悲啼,常激起人們的多種情思,加上杜鵑的口腔上皮和舌頭都是紅色的,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因而引出許多關於“杜鵑啼血”、“啼血深怨”的傳說和詩篇。
傳說杜鵑啼血的杜鵑鳥應當就是特指的俗稱布穀鳥的四聲杜鵑。因為細加端詳,杜鵑口腔上皮 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所以又有杜鵑花的顏色是杜鵑鳥啼血染成之說:“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全唐詩》 卷759成彥雄《杜鵑花》句)“杜鵑花發杜鵑啼,似血如朱一抹齊。 應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風露也寒淒。”(秋瑾
鵜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