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馬層序

鮑馬層序

鮑馬層序又稱鮑馬序列,由鮑馬本人在1962年的時候提出,並在以後長期作為標準的濁積岩模型為地質工作者們所參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鮑馬層序
  • 外文名:Bouma sequences
  • 又稱:鮑馬序列
  • 提出者:鮑馬
  • 提出時間:1962年
  • 作用:水動力解釋的基礎
簡介,研究歷史,基本特徵,主要內容,作用,

簡介

濁流具有極強侵蝕作用的濁流頭部過後,由於速度的減緩,身部開始發生沉積作用。形成自下而上由粗變細的層序。由於這一層序是由鮑馬首先提出的,因此把它稱為鮑馬層序。其中最為特徵的是a段,由於濁流能量的驟然降低,最粗的顆粒先行沉積在底部,然後粒皮依次遞減,但是泥質雜基也隨著粗細砂粒同時沉積,形成雜基支撐的遞變層理。

研究歷史

(1)Daly(1936):套用懸浮沉積物產生的密度流的觀點來解釋海底峽谷的形成,第一次強調濁流是一種侵蝕作用很強的水下流。
(2)Johnson(1938):首次將這種密度流稱為濁流。
(3)Kuene(1950):進行水槽研究,證明密度流存在的可能性和某些性質,發表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濁流為形成遞變層理的原因》,標誌濁流理論的建立,前開濁流研就的新篇章。
(4)Kuene的學生Bouma(1962):通過對復理石的研究,概況濁流沉積特點的鮑馬序列。

基本特徵

鮑馬序列是鑑定濁流沉積的重要標誌之一。由礫岩,砂岩,粉砂岩和深海泥岩頻繁互層組成的一套巨厚的韻律沉積。韻律組成比較單調,單個韻律的厚度一般幾十厘米到2m不等。一個完整的濁積岩序列(鮑馬序列)由五部分組成。
鮑馬序列在盆地內特別發育,可見多種類型:
  1. 由礫粗砂質高密度濁流沉積組成的鮑馬序列
  2. 由中細粒雜砂質低密度濁流沉積組成的鮑馬序列。

主要內容

在將近半個世紀的對濁積岩的研究發現,在野外很難見到完整的鮑馬層序,就連鮑馬本人也曾表示,其見到過的完整鮑馬序列的濁積岩不超過所有濁積岩的5%。1998年,有不少人提出新的觀點認為,鮑馬層序不能作為解釋濁積岩的最終標準,無論是對廣義的濁積岩還是狹義的濁積岩,它都是存在一定問題的。不過在國內,地質工作者們仍然沿用這種模式對濁積岩進行對比觀察。
濁積岩的沉積相相模式——鮑馬層序
自下而上分為5個層段:
A段—遞變層理段或塊狀層理段:主要由砂岩組成,底部含礫,向上粒度變細,反映濁流能量逐漸減弱的過程。底面發育沖刷—充填構造。A段厚度比其他岩相單元厚度大,為遞變懸浮沉積的產物。
B段—平行層理段(下部平行紋理段):由細砂或中砂岩組成。與下伏A段為漸變關係。
C段——波狀層理段(流水波狀紋理段):由細砂岩和粉砂岩組成。以發育小型波狀層理為特徵,有時見有包卷層理。與下伏B段呈突變接觸。
D段——水平層理段(上部平行紋理段):由泥質粉砂岩和粉砂質泥岩組成。具有清晰的水平層理。與下伏C段界線清晰。
E段——泥岩段:由塊狀泥岩組成,與下伏D段呈過渡關係。有時頂部分布有頁岩或泥灰岩。
有時,在E段之上還會發育F段,代表著深海泥岩分層,其中含有典型的遠洋浮游生物化石,代表濁流事件平息後的正常遠洋深海沉積。

作用

1.鮑馬層序是一個標準;
2.鮑馬層序是描述提綱和指南;
3.鮑馬層序是水動力解釋的基礎;
4.鮑馬層序是“預測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