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菜烹飪技藝

魯菜烹飪技藝

魯菜是山東菜的簡稱。是膠東福山菜與濟南歷下菜、曲阜孔府菜的合璧,其重要支柱是以烹飪海鮮為代表的福山風味菜餚。 魯菜在中國“四大菜系”中,形成最早,影響最大,經歷了完善、成熟、提高等階段的發展,遍及長江以北和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簡介,所在區域,意義,魯菜主要烹飪技法,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魯菜烹飪技藝
所屬地區: 山東 · 煙臺 · 福山區
遺產編號:Ⅷ-19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煙臺市福山區
遺產級別: 省
項目類別: 烹飪技藝
保護單位: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主管部門: 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文化局

簡介

魯菜是山東菜的簡稱。是膠東福山菜與濟南歷下菜、曲阜孔府菜的合璧,其重要支柱是以烹飪海鮮為代表的福山風味菜餚。 魯菜在中國“四大菜系”中,形成最早,影響最大,經歷了完善、成熟、提高等階段的發展,遍及長江以北和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所在區域

煙臺市福山區位於山東半島北部,地處黃海之濱,境內依山傍海,盛產海參鮑魚對蝦扇貝海腸、片口魚等優良海產品,是遠近聞名的魯菜烹飪之鄉。
福山風味的魯菜以清鮮脆嫩、原汁原味見長, 烹飪過程中突出刀工、火候、烹製和調味,注重蒸、熏、燜、炸、燒、熘、爆、炒等,精於用湯,善用蔥、姜、蒜和芫荽等調料。著名菜品有:蔥燒海參、蟹黃海參、一品鮑魚芙蓉干貝清蒸加吉魚糟溜魚片油爆海螺、燒溜蝦仁、清炒腰花燒蠣黃、扒魚腹、溜肝尖等近600種。

意義

魯菜的誕生,為社會發展,豐富民眾生活做出了重要貢獻,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科學和美學價值。魯菜烹飪技藝的每一次興衰,都與同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息息相關,每道菜品的形成,都帶有時代的痕跡,傳統的飲食習俗、禮節、禮規在魯菜發展中得以傳承,成為貫穿宴會包括餐桌擺設、上菜、用菜、飲酒、座位、陪客等全過程的禮儀美食文化。廚師們在烹調過程中,講究色、香、味和諧,重視整桌筵席的山珍海味和素菜果品的合理搭配及每道菜品的主料、配料、調料的合理使用,既保證了菜餚的豐盛,又起到平衡膳食,調適胃口的作用,每一道菜品都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令人賞心悅目。

魯菜主要烹飪技法

魯菜主要烹飪技法按照加熱途徑、工藝流程、成菜形態、風味特色加以分類,可分為拌、熗、醃、凍、醬、靠、薰、酥;炸、熘、爆、炒、烹、燒、扒、燉、燜、熬、煮、氽、燴、蒸、煎、烤、拔絲、琉璃、掛霜、蜜汁、蜜臘等數十類。
發展歷史
中國烹飪,由於原材料生產、烹調方法、風味特點的差別,歷史上形成“四大菜系”,即:魯菜、川菜、粵菜和淮揚菜(蘇菜)。黃河流域產生了北方的代表菜“魯菜”;長江流域產生了長江上游的“川菜”和下游的“淮揚菜”;珠江流域產生了南方的代表菜“粵菜”。四大菜系中,形成最早和影響最大的當屬“魯菜”。魯菜是山東菜的簡稱,是膠東福山菜與濟南歷下菜、曲阜孔府菜的合璧,其重要支柱是以烹飪海鮮為代表的福山風味菜餚。
在今邱家莊遺址所遺留下來的鍋灶及食用陶器證明,遠古“福山人”已經進入烹飪形成時期。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大興漁鹽,有了鹽,以鮮鹹適口的福山幫魯菜基本口味也初步形成。民眾將捕撈的海鮮、飼養的禽畜,獵取的禽獸,種植的糧食和蔬菜,在加工烹製過程中用鹽調味,使烹調的食物發生質的變化。元朝福山烹飪進入宮廷,成為御膳支柱。
1861年(清鹹豐十一年)煙臺開埠前後魯菜空前發展,福山烹飪成為魯菜的傑出代表和重要支柱。福山烹飪技術進步,技法全面,精於熘、爆、炸、扒、蒸、燒、炒、煸等,極講刀工、火候,以清淡、味香和鮮著稱。境內烹飪業繁榮,民眾多於烹調,以菜餚、小吃、點心組成的美食精粹全面。
據史料載,明朝福山已有100多種烹飪技法,大多被民眾使用,“食不厭精”普及。製做小吃講究特色,主食追求味好適口。境內烹飪業開始萌芽,縣城和八角灣港口等地,出現了加工出售熟食店鋪,專賣燒肉、包子、火燒等,逐步又出現了烹調菜餚和經營主食炒菜、面系等菜館。
遷徙、做官、經商等產生的人口流動,使福山飲食的基本口味和烹調技法在更大範圍傳播開來,尤其黃河中下游地區和東北三省。元朝末年,膠東屢經戰亂,人口銳減,明初至清代中期,多次從山西、雲南、四川、河南、江蘇、安徽等地移民福山。期間,由於災荒,原住民和移民又闖關東和逃難於內地。金、元、明、清四代,福山縣有203任縣官,均為外省、外地人士,福山人在外地為八品以上官員約千人。這些官員的家眷、隨從亦為數不少,飯菜做法口味隨之廣泛傳播。
元朝,忽必烈統一中國後學用漢食,時任福山縣縣尹的哈阿馬得知這一訊息後,在福山精選了6個廚子送到燕京,做了“蔥燒海參”、“芙蓉雞片”和“油爆肚仁”等菜餚讓忽必烈品嘗,忽必烈對福山廚子做得菜餚口味非常滿意,當即下聖旨“朕膳非福山廚子不用矣!”就這樣福山廚師執掌了御廚。
1852年(清鹹豐二年)福山縣城的吉升館開業,時為境內最大的飯館。主要經營菜餚、麵食、包辦酒食,以烹調海鮮和“福山大面”而聞名遐邇。一些獨特的菜館也應運而生。到20世紀30年代,境內烹飪業店鋪達幾十家。
福山風味的魯菜,在北京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清朝末年,北京著名的八大樓飯店中的“東興樓”、“致美樓”、“泰豐樓”、“永豐樓”、“萃華樓”、“宴福樓”及“同和居”等皆為福山人開辦,福山廚師掌灶。福山人經營的“福壽堂”、“會賢堂”飯莊都供奉過御膳,“金華館”定期向朝廷進獻燒雞、烤鴨等福山風味美食。1930年,“豐澤園飯店”開業。福山廚師在其他大中城市經營的福山風味名店有上海的“豐澤樓”,天津的“登瀛樓”,大連青島的“群英樓”、“順興樓”,台灣的“鹿鳴堂”等。
全面振興階段新中國成立以後,約50年,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福山烹飪實現了全面振興。1948年,福山第二次解放後,在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躪和國民黨炮火摧殘,經濟衰敗,社會事業落後,民生凋零的條件下,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國民經濟全面恢復,民眾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福山經濟遭到破壞,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被打亂。烹飪業也受到挫折。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境內烹飪業發展很快。
獨特技法
魯菜中有許多其他菜系不曾或較少使用、或雖有使用,但魯菜與其有明顯差別的烹飪技法。
(1)酥
酥是將原料加入湯和以醋為主的調料,小火燜至酥爛的烹飪技法。成菜骨酥肉爛,滋味濃郁。如酥菜、博山酥鍋、酥魚等。
(2)軟
炸軟炸是將質嫩、形小的原料用調味品拌漬後,掛勻蛋清糊下入5~6成熱的油鍋炸至斷生後,再用7~8成熱油一炸即出的烹飪技法。成菜色澤淡黃,外香軟,里鮮嫩,可以番茄醬或甜麵醬,椒鹽等調味品佐食。如軟炸雞塊、軟炸鴨腰等。
濟南菜軟炸的製作較為特殊,原料炸制後,還需再烹入微量調味汁,使之外層回軟。如軟炸腰穗、軟炸蝦仁等。
(3)糟
熘糟熘是以滑溜的技法為操作基礎,以香糟汁為主要調味品的烹飪技法。一般是將主料先用調味品拌漬,再用雞蛋清、澱粉上漿,經溫油滑透,再下入配料、香糟汁及其他調味品,勾芡使滷汁收濃即成。成菜柔嫩爽滑,糟香味濃,滷汁較寬。如糟熘魚片、糟熘牡丹魚、糟熘三白等。
(4)醬
爆醬爆是以油爆的技法為操作基礎,以甜麵醬為主要調味品的烹飪技法。一般是將加工成小型的原料加入雞蛋清、濕澱粉抓勻上漿,下入5成左右的熱油中滑熟,而後加入甜麵醬炒出香味,再加入其他調味品、勾芡急速翻拌均勻,使滷汁稠濃裹勻原料即成。成菜柔嫩滑潤,醬香濃郁,芡汁油亮、緊裹原料。如醬爆雞丁、醬爆肉丁等。
(5)芫爆
芫爆是以油爆的技法為操作基礎,以芫荽(又名香菜)為唯一配料,並用胡椒粉調味的的烹飪技法。一般是將加工成小型的原料焯水或加入雞蛋清、濕澱粉抓勻上漿,下入5成左右的熱油中滑熟,而後加入芫荽、調味品及極少清湯,翻拌均勻即成。成菜鮮嫩滑潤,芫荽清鮮,有胡椒粉的香辣。如芫爆裡脊絲、芫爆魷魚卷、芫爆百葉等。
(6)醋烹
醋烹是以炸烹的技法為基礎,調味時將食醋先經熱油烹香,而後再加入其他調味品調味的烹飪技法。一般是將原料先用調味品拌漬,再掛勻水粉糊用旺火熱油炸熟撈出,而後再放入倒淨油的鍋內,迅速烹入食醋、加入事先兌好的清汁(不含澱粉的調味汁),快速翻拌成菜的烹飪技法。成菜外酥內嫩,醋香清爽。如醋烹蝦段、醋烹雞塊等。
(7)塌
塌,又稱鍋塌,源於山東,明代即有記載,現今使用也很廣泛。
塌是將加工成扁平狀的原料掛勻全蛋糊,放入5成熱左右的少量油中,煎至兩面呈金黃色,再加入調味品和少量湯汁,使之慢慢把湯汁收盡的烹飪技法。成菜色澤黃亮,軟嫩香鮮。如鍋塌蒲菜、鍋塌豆腐、鍋塌黃魚、鍋塌裡脊等。
(8)湯爆
湯爆,有將其列入“爆”類的,但按其傳熱介質劃分,應列入“氽”類。當然較之一般的“氽”,所用火力更烈,操作節奏更快。尤其是為保持原料的脆嫩,往往要在上桌後才將主料推入滾湯中。湯爆是將把加工成花刀塊或薄片的原料先用沸湯快速焯至斷生撈入;將已調好口味的滾沸清湯另盛一碗,與焯好的原料一併上桌後,迅速將原料推入湯碗內的烹飪技法。湯爆所用調味品中大多要有香菜末、胡椒粉。成菜質地脆嫩,湯清味鮮。如湯爆雙脆、湯爆肚頭等。
(9)拔絲
拔絲,又有稱“拉絲”的,源於山東。由元代製作“麻糖”的方法演變而來,《易牙遺意》記載:制麻糖時,“凡熬糖,手中試其粘稠,有牽絲方好”。 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其《日用俗字·飲食章》中有“而今北地興纏果,無物不可用糖粘”的記述。清代出現“拔絲”的名稱,《素食說略》有“拔絲山藥”一菜;將山藥“去皮,切拐刀塊,以油灼之,冰糖起鍋,即有長絲……”的記載。拔絲是將加工成片、塊、段、丸子等以及自然形狀較小的原料,蘸勻乾粉或掛勻糊(富含澱粉的山藥、紅薯、馬鈴薯等可不必蘸粉、掛糊),下入熱油中炸至熟透、外層酥脆並呈金黃色;同時另鍋內加少量油(或少量清水、或油水各半)將白糖用小火推炒至完全溶化並呈淡黃色時,將炸好的原料投入顛翻使之掛勻糖漿的烹飪技法。成菜色澤晶瑩金黃,外脆里嫩,香甜可口,拔絲細長,頗有情趣。如拔絲蘋果、拔絲山藥、拔絲金棗、拔絲蛋泊肉等。
(10)琉璃
琉璃是將加工成條、塊等的小型原料,掛糊(或不掛糊)炸至熟透、外層酥脆後,再投入熬好的糖漿中顛翻裹勻倒出,趁熱撥散,晾涼食用的烹飪技法。成菜酥脆香甜,外裹糖殼,金黃晶亮,形似琉璃。如琉璃肉、琉璃麵包、琉璃桃仁等。
(11)掛霜
掛霜,始見於宋代,稱為“糖霜”、“瓏纏”、“糖纏”,清河郡王張俊宴請宋高宗的選單中即有“糖霜玉蜂兒”,“纏棗圈”、“龍纏桃條”等。至明代,出現熬汁“糖纏”的方法。掛霜是將用油炸過的小型原料,投入用水熬制的糖漿中翻拌,使其表面均勻地粘裹上一層糖漿,冷卻後凝結成糖霜的烹飪技法。成菜外層潔白如霜,食之鬆脆香甜。如掛霜丸子、掛霜蓮子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