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魏(魏(東魏))

東魏(東魏)

魏(東魏)一般指本詞條

東魏(534年―550年)北朝朝代之一,從北魏分裂出來的割據政權。建都(今河南安陽北郊,河北邯鄲臨漳西南),以洛陽為陪都。國土:今河南汝南、江蘇徐州以北,河南洛陽以東的原北魏統治的東部地區,東魏歷時十七年。

北魏政權在魏末各族人民的起義打擊下搖搖欲墜,統治階級內部展開了激烈的權利爭奪。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控制了北魏中央政權。

公元534年,權臣高歡所立的皇帝北魏孝武帝元修不願做傀儡皇帝,被迫投奔關隴軍閥宇文泰。高歡暫時擁立元亶主持朝政,但回京後以輩分錯亂為由廢除元亶的權力,改擁立元亶的世子,年僅十一歲元善見為帝,即魏孝靜帝,東魏開始。高歡掌權期間土地兼併情況嚴重,社會矛盾與民族矛盾尖銳,且屢敗於勁敵西魏宇文泰。公元550年,孝靜帝禪位於高歡之子高洋,東魏覆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魏
  • 外文名:kingdom Of East Wei
  • 別稱:東魏
  • 時間:公元534年 ~ 公元550年
  • 帝王:文宣王元亶、孝靜帝元善見
  • 都城:鄴(河南安陽北郊,河北邯鄲南)、(陪都洛陽
  • 主要城市:晉陽、洛陽、潁川、陳留、陽夏等
  • 貨幣:永安五銖
  • 所屬時期:北朝
  • 人口數量:約2000萬人
  • 主要民族:漢族、鮮卑人等
  • 國土面積:71萬平方公里(546年)
  • 開創者元善見
國號,歷史,政權建立,玉壁之戰,走向滅亡,疆域,遺址,東魏大墓,長城遺蹟,皇家世系,

國號

東魏的國號本是“”,是北魏國號的延續。北魏分裂後,分為西魏和東魏,所謂“東魏”只是與西魏相區別的稱呼。東魏領有北魏洛陽以東的土地,又建都於,相對西魏位於東方以東,所以稱“東魏”。

歷史

政權建立

北魏政權在魏末各族人民大起義打擊下搖搖欲墜,統治階級內部展開了激烈的權力爭奪。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控制了北魏中央政權。530年(永安三年 ),魏孝莊帝元子攸利用朝見機會殺爾朱榮,榮侄爾朱兆起兵赴洛陽,殺死孝莊帝,立元恭為帝(魏節閔帝)。532年(太昌元年),原爾朱榮部將高歡在河北大族的支持下,消滅潼關以東的爾朱氏勢力,殺節閔帝,立元修為帝,即孝武帝。北魏政權落入高歡手中。
元善見元善見
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不願作高歡控制的傀儡皇帝,逃往長安,投靠宇文泰。 十月,經高歡和百僚的詳細商議後,決定趕元亶下台,立元善見為皇帝,即魏孝靜帝,魏孝文帝曾孫,清河文宣王元但之子也。即位於鄴城,改元天平,東魏正式建立,年僅十一歲。由於年幼,由權臣高歡輔政。
535年(永熙四年)宇文泰在長安立元寶炬西魏文帝,北魏正式分裂為東﹑西魏。高歡以原六鎮流民為主,建立強大武裝,自己住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使之成為東魏第二政治中心。
實質上是北魏將領和河北大族相結合的產物。他為了獲得鮮卑貴族的支持,竭力推行鮮卑化的政策,為了得到漢族豪強地主的擁護,聽任他們貪污聚斂,為非作歹,吏治日趨腐化。
東魏與西魏相較,東魏地域廣﹑人口多,經濟發達。高歡屢次發兵進攻西魏,試圖吞併對方,混一東西。537年(天平四年),東魏軍在潼關左邊的小關遭西魏軍襲擊大敗,大都督竇泰自殺,高歡被迫撤軍。此後,在沙苑之戰(537年)﹑河橋之戰(538年)﹑邙山之戰(543年)中雙方互有勝負。

玉壁之戰

546年(東魏武定四年、西魏大統十二年),東魏丞相高歡率率大軍十餘萬人圍攻西魏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城池的攻堅戰。八月,西魏以韋孝寬為并州(治玉壁)刺史,率軍鎮守玉壁。不久,東魏丞相高歡親率其部眾自鄴城(今河北邯鄲臨漳西南)出發,向西魏大舉進攻。九月,東魏軍包圍玉壁,以引誘西魏軍出戰。韋孝寬據城固守。十月,東魏軍攻城,晝夜不停。韋孝寬隨機應變,竭力抗禦。東魏軍在城南筑土山,欲居高臨下攻城。韋孝寬縛木加高城樓,使東魏軍不能攻入。
東魏軍改變戰術,挖掘10條地道,集中兵力,攻擊北城。韋孝寬則挖掘長溝,切斷東魏軍的地道,並派兵駐守,待東魏軍挖至深溝時,即將其擒殺。韋孝寬又在溝外堆積木柴,備好火種,發現東魏軍在地道中潛伏,便將木柴塞進地道,投火燃燒,還藉助牛皮囊鼓風,烈火濃煙,吹入地道,地道中的東魏士卒被燒得焦頭爛額。東魏軍又用“攻車”撞擊城牆。韋孝寬用布匹做成帳幔,隨其所向張開,攻車撞之,布受衝擊立即懸空,城牆未受損壞。東魏軍又把乾燥的松枝、麻稈綁到長桿上,灌以膏油燃火,去焚燒帳幔,試圖連玉壁城樓一起焚毀。韋孝寬把銳利的鉤刀也綁到長桿上,等火桿攻擊時,即舉起鉤刀割之,把正點燃的松枝、麻稈全部割掉。
玉壁故城玉壁故城
東魏軍又轉用地道,在城四周挖掘地道20條,用木柱支撐,然後放火燒斷木柱,使城牆崩塌。韋孝寬在城牆崩塌處用柵欄堵住,使東魏軍無法攻入城內。高歡攻城不克,遂派人勸降,亦被韋孝寬回絕。高歡軍攻城50天,士卒死亡7萬人,精疲力竭,用盡心計,仍未攻克,高歡急得舊病復發,遂於十一月初一,解除對玉壁的包圍,撤軍。戰後,魏文昭帝元寶炬晉升韋孝寬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建忠郡公爵,以獎其守玉壁之功。

走向滅亡

高歡善於玩弄權術,權勢益大,權傾朝野,令孝靜帝天天都提心吊擔,對高歡頗為畏懼。高歡執政至547年死,期間土地兼併情況嚴重,社會矛盾與民族矛盾皆尖銳,屢敗於勁敵西魏宇文泰。而歡死後,其子高澄承繼父職,權勢更大,曾在朝堂之上因孝靜帝抱怨其被高氏控制生不如死而怒罵孝靜帝“狗腳朕”,並讓手下毆打孝靜帝。公元549年,高澄遇刺而亡,高洋再繼任父兄之職,他見篡魏之時機已到,於次年廢帝而自立,改國號“”,東魏亡。
東魏時期的銅鍍金觀音立像東魏時期的銅鍍金觀音立像
北齊元善見為中山王,邑一萬戶;上書不稱臣,答不稱詔,載天子旌旗,行魏正朔,乘五時副車;封王諸子為縣公,邑各一千戶;奉絹三萬匹,錢一千萬,粟二萬石,奴婢三百人,水碾一具,田百頃,園一所;於中山國立魏宗廟。次年即天保二年,元善見被高洋以毒酒毒死,終年僅二十八歲,年號一共四個:天平、元象興和、武定,諡號孝靜帝,廟號昭宗。
孝靜帝自幼聰明,能洞悉先機,且好文學,美容儀。力能挾石師子以逾牆,射無不中。嘉辰宴會,多命郡臣賦詩,從容沉雅,有孝文風。但只是一個傀儡,始終未能親政。

疆域

在北魏分裂以前,高歡占據著關東地區,所以在建立東魏後,東魏的疆域包括今河南汝南,河南洛陽以東的原北魏東部地區。由於占據了山東傳統富饒地區,東魏當時的經濟實力、人口數量都居三國(東魏,西魏,南梁)之首。
東魏、西魏東魏、西魏

遺址

東魏大墓

2007年6月28日,考古工作者在南水北調邯鄲段磁縣的考古發掘中,搶救發掘了一座未遭盜掘的東魏時期的大墓。該墓有明確紀年,其墓內壁畫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
大墓全長25米、深10米,從斜坡墓道向下要經過過洞、天井、甬道才能進入墓室。墓室接近方形,地面大部分鋪設著青磚,頂部塌落。考古人員在墓室內西側壁上發現了東魏時期最早的青龍圖案,雖歷千年,但彩繪青龍仍栩栩如生。由於這座大墓沒有被盜過,考古工作者還在壁畫的下方成功出土了190多件陶、青銅、瓷、石等陪葬品,其中彩繪陶俑就有145件。陶俑有的手握盾牌、有的騎在全副武裝的戰馬上,儼然是一副行軍出兵的裝扮。更為難得的是,墓室內發現了清楚記載墓主人身份的墓誌。根據墓誌可以斷定墓主人叫元祜,皇族,葬於537年(即東魏天平四年)、官至徐州刺史、死時56歲。
大墓中出土的人面獸身彩陶大墓中出土的人面獸身彩陶
大墓位於磁縣講武城鎮,傳說這裡曾是曹操習武練兵的地方,就在這座小鎮上有一大片墓群,當地老百姓都認為這些墓是曹操的墳冢。這座大墓的發掘,用實物證實了這片墓群其實是東魏時期的皇家墓地。
東魏在中國歷史上僅僅存在了17年,所轄地域主要在當時黃河中下游地區。此次發掘的大墓年代明確,出土遺物對東魏的編年研究,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長城遺蹟

東魏建立後,西面與南面基本上以黃河及河南洛陽一線與西魏為界,為了爭奪土地與人口,戰事不斷,北面山胡茹茹柔然等族也不斷南下搔擾東魏。面對來自西魏與山胡、茹茹、柔然等兩方面的軍事威脅,就當時的國力而言,東魏是絕難同時在兩條戰線上取勝的,因此對威脅較小的北面,除運用和親聯姻外交手段外,採取築牆防禦也是東魏新建政權的邏輯選擇。於是,公元543年(武定元年)在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管涔山恆山兩大山系的相連處,高歡召集5萬多民夫,費時40多天,修築了一條長城,歷史稱之為“肆州長城”。
局部古長城遺址局部古長城遺址
東魏肆州長城分布於寧武縣原平市境內的6個鄉內,大體呈東西走向,現存遺蹟的實際長度約為60餘公里。

皇家世系

姓名
諡號
年號
陵墓
元亶
文宣王
(534)年以大司馬名義執政
太上冢
元善見
孝靜皇帝
天平(534-538)
元象(538-539)
興和(539-543)
武定(543-550)
西陵
備註:534年,北魏孝武帝憤高歡專權,奔長安。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帝,遷都於鄴,史稱東魏。高歡、高澄、高洋父子相繼擅權。550年5月,高洋代魏稱帝,封元善見為中山王,次年12月殺之。東魏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