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育

高職教育

高職教育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簡稱。發布於1999年6月13日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將高職教育明確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職教育
  • 全稱:高等職業教育
  • 發布時間:1999年6月13日
  • 發布單位:全國人大
背景,特點,現實問題,社會少認同,法律少明細,政府少作為,辦學少特色,就業少出路,高職地位,政府主導,主要缺陷,十大方向,以人為本,素質教育,突出能力,產學合作,訂單培養,精品課程,監控評估,資源共享,創新模式,最佳化隊伍,發展趨勢,理性發展,拓展功能,模式轉型,

背景

從1980年初建立職業大學到現今,我國高職教育已經走過了20多年的發展歷程。1996年,全國人大通過並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從法律上確定了高職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由此也拉開了高職教育發展的序幕;而199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中央提出“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工作要求,我國高職教育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歷史新階段。
1996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僅為6%,2002年達到高等教育精英化階段和大眾化階段的臨界點15%,到2005年上升至21%,10年間年均遞增1.5個百分點。這其中,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起到了基礎性與決定性作用。

特點

(1)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套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畢業生應具有基礎理論知識適度、技術套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素質高等特點;
(2)以“套用”為主旨和特徵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
(3)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技術套用能力,並在教學計畫中占有較大比重;
(4)“雙師型”(既是教師,又是工程師、會計師等)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
(5)學校與社會用人部門結合、師生與實際勞動者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是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
(6)以人為本。

現實問題

本世紀二十年代,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製造業中心,而人才緊缺是不爭的事實,培養人才靠教育,培養製造業套用型人才主要靠高職教育。
高職教育高職教育
不容置疑,近幾年我國高職教育發展迅猛,形勢喜人,但透過繁榮表象的背後,當前高職教育實則面臨諸多困難,不少問題與矛盾有愈演愈烈之勢,不僅已直接困擾到高職教育的健康有序發展,而且對國民經濟發展也將產生不小的影響,所以必須引起各方高度的關注。對於時下高職教育存在的問題,業內業外說法很多,建議也不少,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以為當前高職教育核心問題可歸納為“五少”,即社會少認同,法律少明細,政府少作為,辦學少特色,就業少出路。

社會少認同

對高職的認同度不高,是當今社會的主流思想。種種現象似乎表明,就國家社會而言,高職是次等教育;就家長學生而言,高職是無奈的選擇;就用人單位而言,高職畢業生是鍋“夾生飯”。一言以蔽之,就是高職在現實中遭遇到了認可卻不認同的命運。

法律少明細

我國沒有高等職業教育的專門法律,現行的高等職業教育的相關法律規定多為目標性和原則性,具體操作性欠缺,致使很多涉及高職發展的實質問題都因缺乏法律依據而無從落實。

政府少作為

絕大多數地方政府無論是在高職教育的巨觀外部環境最佳化上還是在高職教育的統籌規劃和統籌政策制定實施上亦或是在協調高職與各相關行業、企業的互動聯繫上都顯得認識不到位、力度不夠、投入不足。簡而言之,政府在高職教育發展中沒有扮演好管理者、協調者、監督者的角色。

辦學少特色

當前我國大多數高職院校自身定位不準,有的辦成了本科的“壓縮餅乾”,有的又成了中專的“發麵饅頭”。定位尚且不準,特色又如何形成?高職應向何處去;高職應如何辦學,越來越多的人已認識到,這既是個理論問題,更是個實踐問題。

就業少出路

就業是民生之本。從2003年的情況看,全國高職畢業生就業率是55%,而全國的總體就業率是70%,本科生的就業率是 80%以上,所以教育部提出來畢業生就業難點在高職,重點也是在高職。
很顯然,以上“五少”不解決,高職就難以健康發展。為求形成共識,以便上下努力,在改革創新中實現高職教育的新發展,這裡有必要對由這“五少”引發的高職教育的種種矛盾作進一步剖析。

高職地位

核心透視:①國家在政策上不一視同仁,給高職以不利的競爭地位。一方面在現行升學考試制度下,高職在高招中的錄取批次及分數劃段,主客觀上都必然造成“低分學生進高職”的現狀。另一方面,許多規定人為製造高職生與普通大學生的區別,如助學貸款、公費醫療、生活補助等,這些都強化了傳統的教育偏見和教育類型歧視。
高職教育高職教育
社會輿論將高職教育視作次等教育。部分學者和領導認為,發展職業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普通教育的“落榜生”有學可上,以便延緩就業、支持社會穩定,同時也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按照這樣的邏輯得出的結論,職業教育自然只能是次等教育。加之傳統的等級制度和身份觀念使大眾對高職低眼相看。學而優則仕,傳統的“讀書做官”、“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思想在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進機關當“白領”待遇穩當,到車間當“藍領”低人一等,這種心理定勢短時間內難以改變。
③畢業生崗位待遇報酬偏低使家長和學生對高職望而卻步。高職教育還沒有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儘管有些企業提出高薪聘用“高級技工”,但綜合來看,技術工人的身份地位還是偏低,收入也還是偏少,這更加重了人們對高職的漠視。
一句話:重學術、輕套用,重普教、輕職教的思想在社會中占主流地位,這固然與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有關,也與我國現行的教育制度有關聯。

政府主導

核心透視:①眾所周知,高職院校的主體是由“三改一補”而來,本身就先天不足,而國家規定的生均費要求各省市地方又大都未予落實,高職多年形成的許多老問題,如占地少、規模小、科類結構不合理、專業特色不突出、辦學條件差等等,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有人把這一現象比喻為“缺糧斷奶”,而且這些問題是很難僅僅通過高職學校自身調整來改善的。
②地方政府對高職的構建、發展、規劃、布局等缺乏統籌考慮,導致高職教育資源重複浪費,無序競爭已是不爭的事實,如果說當前高職“遍地開花”、“一派繁榮”是政府政策的功績的話.那么時下高職“泡沫升騰”、“優劣並存”的態勢也應當由政府來買單,更何況打破條塊分割、職能交叉,突破行業、部門界限,整合職教資源,真正形成教育一盤棋,這對地方政府而言是完全能夠而且應當大有作為的。
③面對高職的特殊性,多數地方政府在職業標準、資格證書、勞動準人、行業依託、依法治教等方面政策模糊,在高職與相關部門、有關行業和企業方面也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導致各高職院校被迫各自為政,單純依靠教育內部資源,放棄全社會尤其是行業、企業的力量,造成產學研結合難以落到實處,自然也就形成不了教育合力與規模,無法最大發揮其本身的作用與功效。
一句話:世界各國的經驗都證明,市場機制不能解決職業教育的所有問題,政府在職業教育發展中必須發揮主導作用,這是任何一個部門、行業等都不能替代的。

主要缺陷

核心透視: ①絕大多數高職在辦學定位問題上有三種傾向值得特別關註:一是高職院校在辦學理念中不能妥善處理好職業性與學術性之間的關係,出現了專業設定的功利主義傾向;二是過分追求“專升本”的升學率,把教學要求和追求目標偏重於保少數學生的“專升本”上,使高職生一定程度上成了普通本科教育的預備生;三是相當一部分高職院校不安心於本層次辦學,把儘快升格為本科院校作為最大的追求,院校領導的主要心思和精力皆在於此。
②由於傳統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原因,高職在我國生存、發展的空間、氛圍原本就不寬鬆,辦學不規範等於讓高職教育還沒豎起牌子就先砸了自家的牌子。缺少精品,沒有品牌,這已是阻礙高職發展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試問:除了通過學校的產品——學生外,社會上還可以通過什麼途徑來了解一所高職的優劣?本科有“211工程”項目學校,中職有“國家級重點示範”,而高職在這方面明顯缺少標桿。
③高職要設精品專業,要創重點品牌.就不能迴避實訓基地的問題,就不能不涉及高職的產學研結合問題。可恰恰這方面是高職的痛處,實訓基地條件差,設備陳舊,數量不足,實訓教師水平不高,這是絕大多數高職校長必須面對且待解決可又力不從心的病兆。
一句話:高職教育發展必須處理好規模、速度、質量和效益的關係,從外延型發展轉為內涵型發展,這對改變高職當前的不利局面很有意義。

十大方向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辦學思想日益明確,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形式日趨多樣化。健康、和諧、快速發展是當前高職教育的主流。
在經過了初創、發展、創新、保持乃至又一次創新等諸階段,高職教育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有許多可借鑑與推廣之處。

以人為本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受到越來越多的領導者、管理者的重視。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上,黨中央根據新世紀新形勢新任務,明確提出了“以人為本”的重要指導思想。國內高職院校根據中央精神,積極貫徹“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堅持科學發展觀,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素質教育

放眼世界,近半個世紀以來教育觀念的更新引人注目:階段性教育為終身教育所取代;教師中心讓位於學生中心;學科本位發展為能力本位,再進一步上升為素質教育,已成為世界性潮流。我國高職院校都在全方位強化素質教育,一方面為了構築新世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藍圖,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營造校園文化份圍;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對從業人員的知識、能力、素質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突出能力

國際流行的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為高職教學改革提供了打破學科本位課程模式的理論依據。因此,高職教育正在根據高職培養目標要求來建立新的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以及學生相關能力培養體系,開發職業能力實訓模組.加強學生的基本實踐能力與操作技能、專業技術套用能力與專業技能、綜合實踐能力與綜合技能的培養。

產學合作

教育部在2004年教育工作會議上要求,各高職院校要深化產學合作,鼓勵“前廠後店”、鏈鎖辦學等新模式,提高職業學校的專業化水平,促進職業教育資源向優勢學校集中。當前,絕大部分高職院校初步實現了“產學合作、校企共贏”這一目標。如何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層次、立體化產學合作的夥伴關係,構築雙贏機制,是高職院校成功運營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訂單培養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學院與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共同研究用人規劃和培養計畫,通過簽訂委培協定書或以企業正式檔案的形式予以落實,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近年來,不少高職院校注重研究和不斷解決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新問題,逐步探索“訂單式”職業教育的體制和機制,打造靈活開放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畢業生就業工作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

精品課程

我國高職院校的精品課建設目前已經全部啟動。通過對精品課的建設,可以提高學校總體教學水平,逐步形成一支結構合理,人員穩定、教學水平高、教學手段先進、教學效果好的教師梯隊。由於精品課的內容力求具有前瞻性,因而能及時反映本學科領域的最新成果,同時也廣泛吸收先進的教學經驗,積極整合優秀的教改成果,體現了新時期的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

監控評估

高職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養質量,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眾多因素中,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體系是關鍵。從巨觀層面分析,作為政府監督的重要舉措,國家教育部已啟動了包括:以信息技術為手段,深化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建設精品課程;改革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等12個方面的“質量工程”,以及5年1次的本科教育質量評估和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水平評估工作。從微觀角度看,全國務高職院校也紛紛建立了教學質量監控和評估體系。

資源共享

21世紀,人類進入了資訊時代,信息產業更以其飛快的速度發展著,並且推動著各行各業的進步。在此基礎上網路多媒體教學成為教育領域新興的一個重要教育模式,它是網路和多媒體教學的結合產物,是多媒體教學充分利用網路進行傳播的一種方式。一些條件成熟的高職院校正在加速校園網建設、最佳化教學資源配置,使優秀教學資源充分共享,以此促進教學和提高教學質量,推動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

創新模式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當前,各高職院校正在大刀闊斧的改革原來的不適合高職教學的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例如借鑑德國“雙元制”的教學模式,加大學生實訓的力度,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再如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採取靈活多樣的辦學方式,先後與加拿大荷蘭學院合辦戴爾特學院、與武漢軍事經濟學院合辦函授學院、與西南交通大學合辦網路學院,收到了較好的辦學效益與社會效益。

最佳化隊伍

眼下,各高職院校為了提升教師的整體水平,採取多種形式對教師進行素質教育與專業培訓,如高學歷教育、“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計算機網路技術培訓等。通過繼續教育培訓,在最佳化教師結構,更新教師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素質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培養和造就出一批適應21世紀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的教師群體。

發展趨勢

理性發展

一方面,高等職業教育的招生總數將進一步增加。我國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許多重大而艱巨的任務。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轉變經濟成長方式以及建設創新型國家,都需要培養一大批能夠解決生產技術難題的高技能人才,對人力資源結構和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職院校的招生數量還會持續增加。
另一方面,各地高職院校將注重把握學校適度規模,提高競爭力,強化高職教育理念與特色,注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中,把“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作為我國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任務。由於高職教育發展迅速,提高質量的任務更加艱巨。
今後一段時間,高職教育必須轉變傳統的人才培養觀念,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加強與行業、企業的結合,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增強培養面向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高技能人才的能力。為此,高職教育必將著力內涵建設,調整專業結構,注重提高質量,提高辦學效益,通過建設一批高水平示範性高職院校等重大工程,抓住機遇,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推動我國高職教育持續健康的發展。

拓展功能

由於國家實施高水平示範性院校建設項目、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項目、“雙師型”教師培訓項目等重大工程,高職院校的生均土地資源、生均校園建築面積等指標水平還會進一步提高;教師綜合素質與實踐經驗,實習實訓設施條件,“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公共實訓基地建設也將取得明顯進展。
由單一的職前學歷教育逐步轉向終身教育:學歷與非學歷培訓結合,教育、培訓以及為社會服務的功能強化;學生生源出現多元化特色,重新界定“學生”概念,超齡學生的數量將明顯增多;學制趨於靈活化,長短學制結合,學分制趨於完善,適應職業多變的需要,整體上呈現高職教育終身化的特徵。

模式轉型

高職教育模式將由傳統的學院式教育模式向就業導向模式轉變。
在培養目標上,將從“偏重文化技術和理論知識”轉向“重視就業技能和發展能力”。
在學習制度上,將從“學校是核心,全日制教學是主體”轉向“學校與企業合作,實施彈性學制,職前與職後相結合”。
在教學內容上,將從“校內課程為主,重視學科性”轉向“重視專業領域建設,注重校內學習與工作經驗的一致性,就業導向重於書本知識”;
在證書制度上,將從單一的“學歷證書”轉向學歷與職業資格的“雙證書”制度。
在教學評估上,將從“重知識考試,重學科標準”轉向“重就業能力,重社會評價”,注重校內評價與社會評價的一致性。
在學習方法上,將從“教室、圖書館和實驗室是主要學習地點,書本學習是基礎”轉向“教室與實習地點的一體化設計,注重工學結合,就業是促進學習的重要動力”。
在學習過程上,將從“系統地學習經過組織的主題材料,為進一步學習打基礎”轉向“滿足經濟界和學生生涯發展的雙重需要,為提高就業技能打基礎,重視能力培養。
在對專業教師的要求上,將從單一的“知識理論型”轉向“強調“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重視聘請行業企業專家擔任兼職教師並占有一定的比例”。
在學歷層次上,近期會基本穩定在專科層次,中期將先在東部沿海地區試行本科層次高職教育,遠期高職教育的學歷層次將呈多樣化趨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