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梘村(浙江三門縣珠岙鎮高梘村)

高梘村(浙江三門縣珠岙鎮高梘村)

高梘村位於浙江省台州市三門縣城海遊街道西南13.80公里,杭(州)溫(州)、甬(寧波)溫(州)公路交會點,被尊奉為台州文化創始人、唐代鄭虔的後裔聚居地。村區有黃蓮崗、西塘山環抱,系半山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高梘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浙江省三門縣珠岙鎮
  • 地理位置:三門縣西北部
  • 面積:650畝
  • 方言:吳語台州話
  • 著名景點:多講寶寺
  • 機場:台州路橋機場
  • 火車站:三門縣火車站
  • 車牌代碼:浙J
概況,文化設施,經濟概況,簡介,晉代古剎,經濟發展,

概況

一、區位
高梘村位於屯溪區黎陽鎮西南部,東臨新安江,南到閔口村,西至鳳霞,北面毗鄰三門呈,屯婺新路貫穿全境,交通便捷,環境優美。
二、土地利用情況
我村土地面積650畝,其中水田面積377畝,茶場茶園四周另有零星插荒林地分布。現有土地已有200餘畝以出租方式成立了碧桂苑苗木基地,還有10餘畝用於翔騰養殖基地發展養殖產業。村民自己種植蔬菜50餘畝,少量田地種植果樹,其餘田地主要種水稻。配套小型水利工程有小型水庫4座,機井二級提水站7座。

文化設施

高梘村是被尊奉為台州文化創始人、唐代鄭虔的後裔聚居地。近千年來,民眾一直遵循鄭虔遺教,俗美風淳,以禮讓之里見稱。每年正月十四,都要舉辦大型元宵燈會,鼓亭、抬
閣、龍燈、五獸、蓮花、茶燈、三十六行,名目繁多,遊樂隊伍長達數里,令觀者眼花繚亂,應接不暇。入夜彩燈齊明,煙花爆竹競放,五彩繽紛。村里還習慣在春節期間連演14夜社戲,至元宵燈會後停止。1949年後,成立高梘人民業餘劇團,逢年過節在家鄉演出,多次參加縣和地區的文藝調演。1956年,建造起高梘會堂,高大雄偉,當時在省內尚屬罕見。
村民會議村民會議
高梘人民歷來重視文教衛生事業,中學、國小、幼稚園、衛生院、影劇院齊全。1992年新建的中學校舍,在三門縣堪稱一流。人們尊師重教,也喜歡教師職業。村人在村內外擔任中國小教師者近200人,是遠近聞名的教師村。村人鄭高本,現任中國科學院電子研究所黨委書記。高梘村還辦起農民文化宮,內設青年民兵俱樂部、老人活動室、電視室、圖書室、廣播室、象棋室等,文化宮正廳懸掛浙江省人民政府於1987年授予的文明村匾額,中堂端坐檯州文化名人先祖鄭廣文公(鄭虔)塑像。文化宮前的廣場上,有燈光球場、跑道,村民們工余,到這裡開展文化娛樂活動。

經濟概況

一、人口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全村10個村民小組,416戶,常住人口1691人,勞動力869人。村經濟發展目前以村集體工業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為主,農業產業比重處於相對次要地位。村集體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生產的產品主要以工程塑膠、消防器材、汽配摩配、熱電保護和建築預製為主,至2012年共吸引本村及外村勞動力400餘人,其中接近半數農民參加了企業社會保險,極大解決了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同時為下一步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打下良好基礎。農業產業上圍繞黎陽生態農業園成立的碧桂苑苗木基地和黎陽萬頭生豬養殖基地均已初具規模,並吸引和轉移了部分勞動力。其餘勞動力還有從事進城務工、農副產品加工貿易和農業運輸,農忙季節則兼顧農田種植。村級經濟形式多樣,農民增收渠道繁多,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9600餘元。
二、產業基礎和發展條件
我村產業經濟目前以村集體工業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為主,農業產業比重處於相對次要位置,農業產業上成立了黎陽生態農業園,擁有碧桂苑苗木基地、千畝烏龍茶基地、黎陽萬頭生豬養殖基地。村域內有醫院、中國小、信用社、農貿市場、商店、飯店等,極大滿足了村民的生產生活需要。近年來,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先後完成了道路硬化、路燈亮化、農網改造、菜市場搬遷改造等項目,2012年已完成自來水安裝,村中多條道路硬化及維修建設。村兩委抓住黃山產業經濟大發展機遇,在黎陽鎮政府的直接領導下,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努力打造現代農業、特色農業。

簡介

高梘村位於龍里縣哪旁鄉西部,距縣城龍里和省城貴陽均為38公里。全村8個村民小組,201戶,810人,占總人口的49.%,平均海拔1410米,年均氣溫14.6℃。2000年人均純收入不足700元,是一個典型的高寒少數民族村,也是八個省級一類貧困村之一。該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優越的氣候和交通區位優勢,圍繞貴陽餐桌和南下兩廣的通道,大力發展反季節無公害蔬菜,有效地促進了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和脫貧致富。
三門縣城海游鎮高梘村三門縣城海游鎮高梘村
高梘村高梘村
吳岙溪從北向東繞村流過,山回水繞,環境優美。傳說古人為引水灌溉,在溪的上游高高架起一槽水梘,因而取村名為高梘。《鄭氏宗譜》中《梘水漁燈詩》有梘水彎彎孰夜漁,喜觀星點照長渠之句。清屬寧海縣仙岩鄉四十都一圖,後屬西鄉高梘莊。民國屬高梘鄉。1949年屬高吳鄉。1950年屬高梘鄉,1958年冬屬高梘管理區,稱高梘大隊。1983年,高梘村,屬高梘鄉。有808戶,2958人,耕地1128畝。

晉代古剎

位於村東的多寶講寺,舊名龍翔院,晉代高僧曇猷法師建,舊址在香山山後周。後因險僻堪虞石淵尋勝,鄭祖迪功郎與進士胡錫及陳詢捐資,改建於現址。多寶寺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松柏覆蓋,秀竹掩映,風景優美,環境清幽。昔年衣衲甚眾,撞鐘聲聞20里。在文化大革命中,寺廟遭受破壞,1968年後為高梘中學校址。
村人現中國佛教學會理事、四川省政協委員、成都昭覺寺方丈清定法師出資修繕多寶講寺大雄寶殿,恢復古蹟原貌。中國佛教學會會長趙朴初為該寺題寫了多寶講寺、大雄寶殿兩塊匾額,古寺增添了光彩。1992年,清定法師又捐資40萬元,新建了高梘中學教學樓,同年暑期中學遷入新校舍,將寺廟範圍內房舍全部歸還多寶講寺。清定法師,俗名鄭泉山。一家兄弟三人,原均系國民黨少將;他的三個女兒均是教授,大女兒鄭金德,原上海工業大學教授、常務副校長,現任上海市教委黨委副書記。清定法師規劃把多寶講寺擴建成有一定規模的寺院,委派智敏法師等7名僧人負責多寶講寺興建,成立多寺建委員會。還捐贈從緬甸進口的3尊貝雕玉佛及一尊釋迦牟尼佛像,最大的一尊高2.5米,重4.5噸,價值逾百萬元,是目前國內罕見的玉質巨佛,已於1992年9月26日舉行佛像開光盛典。村里撥出100畝山林土地歸寺院。高梘鄉人民政府也把建設多寶講寺和開發方下洋工業區、集市,作為全鄉的重點建設項目。使多寶講寺與天台山國清寺、新昌大佛寺、普陀山等旅遊勝地連結起來,發展三門的旅遊事業,促進高梘村的工業發展。
高梘村

經濟發展

高梘村村大民眾,在發展經濟上,船大掉頭慢,昔日曾是三門縣出名的爛板船。村民們在幾畝耕地上無論怎樣折騰,都無法甩掉貧困的帽子。80年代開始,黨支部、
村委會充分利用杭溫、甬溫2條公路交會點的地理優勢,帶領村民們大膽地走上了工貿結合發展經濟的道路,大力發展村辦、戶辦企業,開闢占地20餘畝的工業小區。村民原先在外務工做生意,也紛紛回鄉辦企業,一時間,能工巧匠雲集,聯戶企業和家庭工廠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村集體企業三門縣襪廠,與科研單位攀親,搞技術改造,生產的全棉紗襪遠銷日本德國法國。聯戶企業縣精美橡膠廠生產的鐵軌橡膠墊片,銷往全國各地,年產值100多萬元。高梘工藝美術廠,生產的工藝臘像,以中國歷代名人、神話人物為素材,造型逼真,精緻典雅,已在全國20多個省市和自治區的博物館裡安家落戶,還僑居泰國。黨支部、村委會在黨支部書記鄭士選、村長鄭有程的影響下,人人帶頭經商辦廠,真正起到了發展經濟的領頭雁作用。1992年底,有村集體企業8家、個體企業108家,年產值804萬元,村集體收入14萬元。
古剎古剎
村級經濟逐步發展壯大,為民興辦公益事業日益增多。村里出資修建了長4000多米的機耕路,長3000多米的防洪大壩,鋪設了長800米的水泥路面,新建了5座翻水站,安裝了自來水;投資萬餘元購置了消防設備,建立義務消防隊;投資萬元安裝了電視差轉台;辦起了影劇院和幼稚園,學齡兒童實行免費入學。1992年,投資12萬元,建造中學新校舍。對困難戶實行定期補助,對女兒戶實行養老金保險。村里出資萬餘元,新建了環村排污道,推廣了三格式衛生戶廁。村里還制定了一系列築巢引鳥發展經濟的優惠政策,使許多人看中了高梘這塊風水寶地,紛紛前來投資辦廠。在高梘村開辦的三門交通設備廠和三門迎春電器五金廠,年產值均在200萬元以上,1992年雙雙成為高梘鄉骨幹企業的龍頭。村里還決定把省道旁4平方公里的方下洋土地實行對外開放,開闢新的工業小區。
昔日村民以番薯乾為主糧,一年難得吃上幾頓純米飯。吃的都是大米、麵粉,番薯乾多用作餵豬飼料。自1978年以來,新建磚混結構樓房700多間,新建的多系四層樓,人均用房面積為18平方米。日常生活用品,向中高檔、電器化發展。電視機、電冰櫃、洗衣機、電飯煲、煤氣灶等,已進入村民家中。高梘村已摘掉爛板船的落後帽子,成為富裕村、省級文明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