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虔(唐代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鄭虔(唐代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鄭虔(691年-759年),字趨庭(又作“若齊”、“弱齊”、“若齋”),鄭州滎澤縣人,鄭述祖六世孫(一說玄孫),唐代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鄭虔出生於一個門第不低的家庭,約在景雲元年(710年)進士及第,入仕即補率更寺主簿之缺,後歷任左監門錄事參軍、尚乘直長、太常寺協律郎、左青道率府長史、廣文館博士、著作郎等。在安史之亂中,鄭虔先後被叛軍任為兵部郎中和國子司業。在安史之亂被平定後,鄭虔因陷偽而獲貶台州。至德二年(757年)寒冬臘月,鄭虔達到台州,以台州文教為己任,大力發展台州文教。

乾元二年(759年),鄭虔病逝於台州官舍,享年六十九歲。

(概述圖片來源:《中華姓氏通史·鄭姓》)

基本介紹

  • 本名:鄭虔
  • 別稱:鄭廣文
  • 字號:字趨庭,又作“若齊”、“弱齊”、“若齋”
  • 所處時代:唐代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鄭州滎澤縣
  • 出生時間:天授二年(691年) 
  • 去世時間:乾元二年(759年) 
  • 主要作品:《胡本草》等
人物生平,登第而仕,三絕名世,作畫獲宥,終老台州,主要成就,人物評價,軼事典故,鄭虔三絕,事以前定,鄭杜莫逆,親屬成員,主要作品,人物爭議,先輩構成,生卒時間,生平事跡,後世紀念,鄭虔遺蹟,紀念活動,史料記載,

人物生平

登第而仕

天授二年(691年),鄭虔出生在一個門第不低的家庭中。
大約景雲元年(710年),弱冠之年的鄭虔進士及第,其才華獲得了主考官和文苑的肯定。之後,大約在開元四年(716年),鄭虔入仕即補率更寺主簿之缺。
開元八年(720年)之後,鄭虔轉任左監門錄事參軍。
開元十五年(727年)之後,鄭虔被改任為尚乘直長。任上,鄭虔似曾在長安邀“陳博士”(可能是鐫工陳須達)東行,並與其相約同舟往東南鐫刻《大唐故代國長公主碑》。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鄭虔與彪鄉道人智覺同登華山,之後,大約在二人回到華岳廟禱神時鄭虔創作了《禱華岳文》。

三絕名世

大約開元二十五年(737年),鄭虔任協律郎。在協律郎任上,鄭虔集選當時的事例,寫了八十多篇文章。有個人偷看了他寫成的文稿,向朝廷寫告密信,說鄭虔私撰國史,鄭虔聽說後大概因為不小心敘及某些事實而倉惶焚燒書稿以自解。大約此前,鄭虔因罪獲貶,但並不嚴重,僅是降官階而已。之後,鄭虔任左青道率府長史。
天寶九載(750年),唐玄宗李隆基很欣賞鄭虔的才能,想把鄭虔安排在自己身邊,不管任何具體事務,於是設定了廣文館,任鄭虔為廣文館博土。鄭虔得到任命,不知道廣文館這個機構在哪裡,便去找宰相詢問,宰相說:“皇帝陛下下令擴充國立大學,增設廣文館,來安排有賢德的人,讓後代人說起廣文博士是從你開始的,這不是很好嗎?”這樣鄭虔才走馬上任。其時,杜甫與鄭虔交好,有贈鄭虔的詩句:“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惟有蘇司業,時時與酒錢。”鄭虔任廣文館博土之後許久,大雨毀壞了廣文館的房屋,有關部門也不加修復,鄭虔便借住在國子館內,從此廣文館被廢棄。大約此前,鄭虔曾經書寫自己的詩作和繪畫獻給唐玄宗,唐玄宗在他的書畫上用大字題寫“鄭虔三絕”四字。

作畫獲宥

天寶十三載(754年)八月或稍早,鄭虔升任著作郎。
天寶十五載(756年),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張通儒劫持百官往東都洛陽,鄭虔先被叛軍任為兵部郎中,後又被任為國子司業。
安史之亂被平定以後,鄭虔和張通、王維一起被囚禁在宣陽里。這三個人,都長於繪畫,中書令崔圓便讓他們在自家牆壁作畫,鄭虔等人為免被處死而極力請求崔圓解救,終於免去死罪,鄭虔被貶降為台州司戶參軍,王維只是降級處分。

終老台州

至德二年(757年)寒冬臘月,鄭虔以老弱殘身,長途跋涉來到台州。當時“台州地闊海冥冥”,地處荒僻,文風未開,鄭虔衣冠言動,不同時俗,台州人與鄭虔相互認為對方怪異,有“一州人怪鄭若齊,鄭若齊怪一州人”的說法;鄭虔曾自嘆“著作無功千里竄,形骸違俗一州嫌”,繼而又自勉,以教化台州百姓為己任,於是鄭虔以地方官員身份首辦官學,選擇民間優秀子弟來教導,大到冠、婚、喪、祭之類的禮儀,小到升、降、揖、遜之類的禮節,沒有不以身作則的,使得從此以後,台州的民俗也日趨淳樸,士風逐漸奮起。
乾元二年(759年),鄭虔於台州官舍病逝,享年六十九歲。

主要成就

由於鄭虔的著作、詩文、書畫等傳世作品甚少,對鄭虔生平的記載也不多,學界難以對鄭虔各個方面的成就作出具體分析,只能根據史料記載對其成就作出大致描述。簡要而言,就《新唐書》等的記載來看,鄭虔學識淵博,是當時很有影響、很有見識、很有作為的學術大家。
《峻岭溪橋圖》《峻岭溪橋圖》
具體而言,學術思想上,鄭虔政治敏銳,卓識不凡,或多或少地意識到了開元盛世的背後潛藏著深刻的政治危機,既不肯與統治者同流合污,又能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從國家和人民命運的角度考慮人生和認識世事。對國家大事,鄭虔和杜甫一樣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節操。在流放台州之後,鄭虔因為經歷了開元、天寶年間的歷史劇變而對仕途絕望,於是開始自覺地走向社會底層,“毅然以興文教、易風俗為己任”,把自己的學識、才華直接貢獻給台州人民。其時,台州交通閉塞,文化落後,但鄭虔既未流露出對現實的灰心喪氣,亦未因自己的不幸而消極出世,而是振作精神,為開拓台州文化獻出人生中最後的歲月,有力地提高了台州的文化教育水平,使台州文化教育振興,文人學士、名賢官宦基本上“代不乏人”。浙江省台州學院教授葉哲明大概即因此而認為鄭虔寫了不少政治社會性的學術論文,且其詩文、著述、書畫充滿了“民本”思想。
同時,鄭虔還在軍事、醫學和博物上都有開拓,且素養卓然。軍事方面,鄭虔著有兵書《天寶軍防錄》;醫學方面,鄭虔著有《胡本草》;博物方面,鄭虔著有記載各類珍稀動植物或社會異聞以及自然界奇異怪物的雜錄怪書《會粹》。這三種著述所記錄的歷史地理、珍惜動物、異聞雜錄、名人軼事等涉及中亞細亞、印度、南亞半島各國,所以,這三種著述既是研究中唐時期中外邦交和中西文化交流情況的寶貴資料,也是研究中唐時期維吾爾、南詔、吐蕃、河西和川滇黔一帶某些特有產品、品種的寶貴資料。
此外,從唐玄宗稱鄭虔“詩書畫三絕”這一點來看,鄭虔在詩文和書畫方面應該有所建樹,但因其文章、書畫大多散佚,對其建樹無法作出系統分析,只能根據歷代著述中為數不多的記載略作勾勒。詩文方面,唐代有李商隱、杜牧、杜甫等對鄭虔有讚譽論評;書畫方面,鄭虔書畫堪稱聲名一代,其書法出自魏晉而又自具風格,風韻灑脫,神彩飄逸,《墨藪》和《新唐書》等中的評價基本不低,《唐宋藝畫撮錄》、《唐宋元集繪》、《宣和畫譜》、《歷代名畫記》和《唐朝名畫錄》等則對其畫有極高的評價,《宣和畫譜·卷五·人物敘論》稱“自吳、晉以來,號為名手者,才得三十三人”,鄭虔便名列其中。

人物評價

唐代封演:鄭虔亦工山水,名亞於維(王維)。(《封氏聞見記·卷五·圖畫》)
唐代韋續:真行書二十二人……鄭虔如風送雲收,霞催月上。(《墨藪·書品優劣第三》)
唐代朱景玄:鄭虔號廣文,能畫魚水、山石,時稱奇妙,人所降嘆。(《唐朝名畫錄·能品上六人》)
北宋歐陽修等:虔學長於地理,山川險易、方隅物產、兵戍眾寡無不詳。嘗為《天寶軍防錄》,言典事該。諸儒服其善著書,時號“鄭廣文”。在官貧約甚,澹如也。杜甫嘗贈以詩曰“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雲。(《新唐書·卷二百二·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宋代陳公輔:維公才過屈宋,道出羲皇。德尊唐代,化被台邦。時台俗陋,公不鄙夷,教以正學,啟以民彝。人始知學,去陋歸儒,家家禮樂,人人詩書。嗚呼!公生也既有功於台,歿也誠宜食報於台。(《祝文》)
元代夏文彥:鄭虔,鄭州滎陽人,善畫山水,山饒墨,樹枝老硬。(《圖繪寶鑑·卷二》)
明代方孝孺:廣文博士虔字若齊者,不特擅長“三絕”見重於玄宗,而被謫以後,……為吾台斯文之祖,化狉獉而淑詩書,非特光啟後昆,凡屬台人莫不深感其賜。(《鄭氏宗譜序》)
清代劉璈:台阻山水為郡,漢唐以前,禮教不通上國,蓋夷俗也。自公以廣文謫此邦,官司戶,毅然以興文教、易風俗為己任。遂進其俊秀者,教以先王之道、倫常之義。由是家敦禮讓,戶盡詩書,理學名臣,代不乏人。(《廣文公墓碑記》)
清代李清:虔善畫山水,好書。人稱草書如疾風送雲,收霞推月。(乾隆十一年修撰的《滎陽縣誌·儒林列傳》)
近代喻長霖:吾台設郡以來,官吏紛若繭絲,而鄭虔獨以司戶著稱,今郡城東有戶曹巷,猶有廟在。是則賢吏雖多,而以官命地與台山同不朽者,獨鄭司戶一人,信乎!官不在大,足以愧後世之高車駟馬而碌碌無聞者矣。(民國《台州府志·弁言》)
近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這位鄭虔,倒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老“博士”。他能詩,能畫,會寫字,會彈琴;而又是星曆家、醫藥學家,兵法家。他最有趣的是飯吃不飽偏好喝酒,沒有錢便向朋友討錢去喝。(《李白與杜甫》)

軼事典故

鄭虔三絕

采葉練字
據《新唐書》記載,鄭虔家境貧寒,買不起練習書法用的紙張。他在長安居住時,得知城南慈恩寺(大雁塔坐落於寺內)中貯存了好幾屋柿葉時,便搬到寺內居住,每天取柿葉當紙刻苦學書,如醉如痴,日復一日,從不間斷,竟然把幾間屋的柿葉都寫完了。鄭虔後來終獲大成,草書達到了“如疾風送雲,收霞推月”的境界。
鄭虔三絕碑等鄭虔三絕碑等
御題三絕
鄭虔擅長寫詩和作畫,曾畫了一幅畫並把自己作的詩寫在上面,獻給唐玄宗。唐玄宗一看,拍案叫絕,揮筆題寫了“鄭虔三絕”四個字,並從此開始非常欣賞鄭虔,還曾專門為鄭虔設定一所供官宦子弟讀書的“廣文館”,任命鄭虔為廣文館博士,傳授學問,所以鄭虔被時人稱為“鄭廣文”。

事以前定

據《前定錄》記載,開元二十五年(737年),鄭虔為廣文博士,有個叫鄭相如的,五十多歲了,從隴南來應明經科考,以侄子的身份拜謁鄭虔,鄭虔待他也沒有特殊的禮節。另一天,鄭相如再拜謁,鄭虔待他的禮節也與前次相同。鄭相如因此對鄭虔說:“叔父知道我能考中嗎?夫子說:‘將來有繼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後的情況,也是可以預先知道的。’我雖然如今是平民百姓,若是孔門還在,我不敢和顏子比,但是不比言偃子夏這些人差。”鄭虔很驚異,就詢問他會有什麼應驗。他回答得很痛快。鄭虔於是閉門謝客,整天和他談話,聊得很投機,鄭虔趁機對鄭相如說:“若像你說的那樣,你為什麼不早點科考而求進取,到這么晚了才參加科考?”鄭相如說:“我來年才該成名,之所以不早來,是因為時間沒到。”鄭虔說:“你會當什麼官呢?”鄭相如說:“後七年,將被選授衢州信安縣尉,任期滿時便會與世長辭。”鄭虔說:“我今後的事,可以說給我聽聽嗎?”鄭相如說:“五年後,國家將改年號。再過十五年,在幽薊一帶將起叛亂,叔父您這時名譽會遭到玷污,如果叔父能對國家忠心赤誠,還可以僅是遷謫,不然,就不是我能預料的了。”
第二年(738年)春天,鄭相如果然考得功名。開元二十九年(742年),唐玄宗改年號為天寶。三年後(745年),鄭相如改任衢州信安縣尉,即將赴任時,鄭相如來與鄭虔訣別,然後就流著淚離開了。三年後(748年),有個考察使來,鄭虔問鄭相如還在不在時,那人說:“鄭相如上任幾個月後得急病而在佛寺中病逝。”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在東都叛亂,派偽署官西京留守張通儒到長安,驅逐唐朝的官員到東都洛陽。鄭虔到了東都,作了偽署水部郎中,他想到鄭相如的話,假裝瘋顛,請求攝市令來自貶身價,同時暗中將奏疏送到靈武給唐肅宗。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當年,東都的叛亂平息,於是唐肅宗命令三司按法律判定叛亂者的罪。鄭虔因為身在敵營而不與叛賊同流合污,所以被貶職為溫州司戶,後於任上逝世。
(註:這個故事出自虛構小說《前定錄》,因而所記載鄭虔陷偽時的官職為“水部郎中”和叛亂平息後貶職為“溫州司戶”二者與《鄭虔墓誌》所載不同,後者又與《新唐書》等不同。)

鄭杜莫逆

杜甫是鞏縣(今河南鞏義)人,鄭虔是滎陽人,二人本是近在咫尺的老鄉,又在機緣巧合之下成為了莫逆之友。(據《鄭虔墓誌》推算,鄭虔生於天授二年(691年);據《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下·列傳第一百四十》推算,杜甫生於先天元年(712年),由此則鄭虔比杜甫年長21歲。)從杜甫不吝筆墨地記述其與鄭虔的交誼的角度(杜甫一生存詩1400餘首,其中有20多首是述及或者追憶鄭虔的詩作,如《戲簡鄭廣文虔兼呈蘇司業源明》、《醉時歌》、《鄭駙馬池台喜遇鄭廣文同飲》、《八哀詩·故著作郎貶台州司戶滎陽鄭公虔》、《有懷台州鄭十八司戶》、《題鄭十八著作虔》、《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送鄭十八虔貶台州司戶傷其臨老陷賊之故闕為面別情見於詩》等)來看,二人應皆深於情而誠於情,形若膠膝。
對於杜甫和鄭虔結識的時間,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根據杜甫存詩中沒有天寶九載(750年)以前二人過從酬答的痕跡而認為二人定交至早在天寶九載(750年),陳貽焮以杜甫前期篇章遺失不少進行反駁,由此推出一個粗略的結論:杜甫在天寶初年以前就結識了鄭虔。
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和《醉時歌》等杜甫前期的詩作來看,二人在天寶九載(750年)曾一同遊覽何將軍山林,在杜甫由洛陽移居長安後二人常常樽前放歌,聊解憤懣,以至於二人不分老幼尊卑而以你我相稱,從中也可以看出杜甫和鄭虔相知相憐之情以及二人情誼的深厚。
唐肅宗收復長安後,鄭虔因在安史之亂中險賊為官而被遠貶台州。對此,杜甫認為朝廷對鄭虔的處置不當,在與鄭虔於鄭駙馬池台偶遇時,杜甫便在《鄭駙馬池台喜遇鄭廣文同飲》一詩中將鄭虔比喻為仗節而歸的蘇武,還曾創作過幾首詩為鄭虔申辯。後在至德二年(757年)鄭虔往赴台州貶所時,杜甫因未及餞行而作《送鄭十八虔貶台州司戶傷其臨老陷賊之故闕為面別情見於詩》以傷其遠行並為其打抱不平。鄭虔外貶後,杜甫不斷地在詩中表達對鄭虔的思念,在乾元元年(758年)先後創作了《有懷台州鄭十八司戶》和《題鄭十八著作虔》二詩。詩中有關鄭虔鄭虔在貶所的生活都是杜甫的想像之辭,並無確切的訊息依據。乾元二年(759年)九、十月間,杜甫在西行秦州期間才得到鄭虔的音訊,作《所思》。詩中傳達的鄭虔在台州的情況十分有限,很可能也只是友人間輾轉傳遞的訊息。據《鄭虔墓誌》,杜甫得到訊息之日,大約正是鄭虔逝世之時。大約次年或上元、寶應年間,杜甫得到鄭虔逝世的訊息後,作《哭台州鄭司戶蘇少監》。

親屬成員

輩分稱謂簡介
先輩
曾祖父
鄭道瑗,《大唐故贈博州刺史鄭府君墓誌》作鄭道授,隋朝朗州司法參軍。
祖父
鄭懷節,唐朝澧州司馬,贈衛州刺史。
父親
鄭鏡思,唐朝秘書郎,贈主客郎中、秘書少監。
伯父
鄭進思,鄭懷節長子。
岳父
王晙,唐代侍御史。
平輩
妻子
王氏,鳳閣侍郎平章事王方慶孫女。
後輩
長子
鄭忠佐,字元老。
次子
鄭野老。
三子
鄭魏老。
女兒
鄭虔有五位女兒,生平均不詳。
外甥
盧季長。
(表格參考資料:)

主要作品

《鄭虔墓誌》稱鄭虔“又工於草隸,善於丹青,明於陰陽,邃於算術,百家諸子,如指掌焉。家國以為一寶,朝野謂之三絕”,基本屬實。對於鄭虔陰陽、算術方面的成就,沒有留下具體的記錄。其書,當時評價甚高,傳本尚少。傳為其書的《大人賦》草書,也難以證實。同時,臨海地方各支鄭氏宗譜中不同程度地記錄了一些鄭虔的事跡和作品,但核以史實,大多不可信,就鄭虔研究而言,實際意義大概很有限。鄭虔著作、詩文和畫跡的情況大致如下表:
類型簡介
著作
佚題著作,八十多卷,被人誣告私修國史,鄭虔遂焚之。按《封氏聞見錄》的敘述看,似為《會粹》之初編。
《天寶軍防錄》,《新唐書·藝文志三》收此書於兵書類,注云“卷亡”。《崇文總目·卷二》收入地理類,作一卷。此書佚文僅見一則,見《太平寰宇記·卷三十九·天德軍》。
《會粹》,《唐會要·卷八十九》和《文獻通考·卷八》作“會粹”,杜甫《八哀詩》自注作“薈蕞”,《北戶錄》所引則作“會最”。此書佚文,今可考見者有二十一則,分別見於唐末段公路著、崔龜圖注《北戶錄》(《十萬卷樓叢書》本和《四庫全書》本)及《唐會要》。
《胡本草》七卷,《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於子部醫家類,主要編錄西域各國藥草。此書佚文僅見一則,見南宋董逌廣川畫跋·卷三·書沒骨花圖》。
詩文
《全唐詩·卷二百二十五》存其《閨情》五言絕句一首;近代以來出土鄭虔撰文的墓誌,有開元八年(720年)所撰的《大唐故江州都昌縣令滎陽鄭府君墓志銘》(《鄭承光墓誌》)、開元十五年(727年)所撰的《大唐故汾州崇儒府折衝鄭府君墓志銘》(《鄭仁穎墓誌》)和《王皚墓誌》三方;加上《尚書故實》載《聖善寺報慈閣大像記》殘文,華山題名殘文兩段,俄藏敦煌遺書存殘札,以及殘札提及“於江外製三碑”,可知鄭虔所撰文章,已經有十篇之多。
繪畫
長安慈恩寺東院畫壁,《歷代名畫記·卷三》載:慈恩寺“大殿東廊從北第一院,鄭虔、畢宏、王維等白畫”。
洛陽聖善寺書畫,《盧氏雜說》:“聖善、敬愛亦有古畫。聖善木塔院多鄭廣文畫並書。”(《太平廣記·卷二百二十》引)
長安嘉猷觀畫壁,《長安志·卷八》載:嘉猷觀在平康坊,與李林甫宅相鄰,為天寶間李林甫分其宅東南隅所建,“明皇御書金字額以賜之,林甫奏女為觀主。觀中有精思院,王維、鄭虔、吳道子皆有畫壁。林甫死後,改為道士觀,擇道術者居之。”
王方慶宅院畫山水,見《封氏聞見記·卷四》。
崔圓宅畫壁,見《明皇雜錄》(《太平廣記·卷二百一十二》引)。
《峻岭溪橋圖》等,《宣和畫譜·卷五》載:北宋末御府所藏鄭虔畫跡,有八摩騰三藏像一、陶潛像一、《峻岭溪橋圖》四、《杖引圖》一、人物圖一。其中《峻岭溪橋圖》,元代鮮于樞《困學齋雜錄》作《溪橋峻岭圖》,雲喬仲山在都下見之。後歸清官。《石渠寶笈續集》收錄,據說今存瀋陽博物館。
《秋巒橫靄圖》,《元詩選三集》戊集有柯九思《題危太僕所藏滎陽鄭虔〈秋巒橫靄圖〉》,近代項士元《寒石草堂日記》錄周雪春言,1925年清點故宮文物,有鄭虔《秋巒橫靄圖》真跡一軸,上有宋徽宗印及元人題跋。
《竹溪六逸》卷,明代張醜《清河書畫舫·卷三下》:“新都黃氏藏虔《竹溪六逸》卷,紙本,淺絳色,極佳。後有蘇子瞻題跋,米元章鑑定,紹興御府等印記。渴欲一見,而不可得。近幸獲觀錢舜舉摹本,筆趣瀟灑,足供臥遊,想其真跡之妙,更何如也。”後不知下落。
《七賢過關圖》,見明代陸深儼山外集·卷十二·玉堂漫筆》。
《山莊圖》,清代吳其貞《書畫記》載有鄭虔《山莊圖》,雲鈐有紹興御賞印。
(表格參考資料:)

人物爭議

先輩構成

據《大唐朝議郎行周王西閣祭酒上柱國程務忠妻鄭氏墓志銘》,鄭道瑗之父為鄭叔武,即鄭叔武為鄭虔五世祖;據《大唐故贈博州刺史鄭府君墓誌》,鄭道授之父為鄭武叔,鄭武叔之父為鄭述祖,即鄭述祖為鄭虔六世祖;據《唐故淮南道採訪支使河東郡河東縣尉滎陽鄭府君墓志銘》,鄭懷節祖父為鄭述祖,即鄭述祖為鄭虔五世祖;據《唐故右金吾衛倉曹參軍鄭府君墓志銘並敘》,鄭述祖為鄭進思曾祖父,即鄭述祖為鄭虔五世祖;總而言之,鄭述祖為鄭虔先祖無疑,至於二人的具體關係則存在兩種說法:一說鄭述祖為鄭虔六世祖;一說鄭述祖為鄭虔五世祖。

生卒時間

《鄭虔墓誌》出土前,對於鄭虔的生卒年,學界大致有如下說法:①據台州臨海《高梘鄭氏宗譜》(清代光緒年間修),鄭虔生於“垂拱乙酉年(685年)九月初九日戌時”而“壽八十三歲”;②據台州三門《石馬鄭氏宗譜》(民國年間修)中的《世祖本傳》,鄭虔“生於長壽元年壬辰(692年)九月九日,享壽九十三歲,卒興元甲子(784年)九月九日”;③據《高梘鄭氏宗譜》中明代任稜所作《廣文祠記實》,鄭虔生於“唐之丙寅(666年或726年)九月九日”;④據王伯敏所著的《中國繪畫史》和沈柔堅主編的《中國美術辭典》,鄭虔生於神龍元年(705年)而卒於廣德二年(764年)。
對於上述諸說,在鄭虔卒年上,王晚霞徐三見等均據鄭虔卒後杜甫曾作《哭台州鄭司戶蘇少監》一詩弔唁而推斷出鄭虔卒於杜甫前,並據詩中“凶問一年俱”一句推斷出鄭虔和蘇源明卒於同一年。宋代黃鶴在《哭台州鄭司戶蘇少監》一詩題下注“蘇、鄭同是廣德二年卒”,又有“廣德二年,斗米千錢,故云谷貴”之注(詩中有“谷貴歿潛夫”一句),對此,王晚霞和徐三見等均認為鄭虔當卒於廣德二年(764年)。在鄭虔生年上,徐三見據杜甫稱鄭虔“鄭老”、鄭虔和蘇頲是忘年之交等推斷出說法②中鄭虔生於長壽元年(692年)較接近事實;王晚霞則認為鄭虔生於垂拱元年(685年)較接近事實。
《鄭虔墓誌》出土後,鄭虔的生卒年問題才基本上有了結論:鄭虔生於天授二年(691年)而卒於乾元二年(759年)。就此,陳尚君對學者推斷出鄭虔卒於廣德二年(764年)與墓誌不協作了解釋——以安史之亂後七、八年間幾乎每年都有米價高懸的記錄解釋杜甫《哭台州鄭司戶蘇少監》和《八哀詩·故著作郎貶台州司戶滎陽鄭公虔》二詩中鄭虔卒時長安米貴的記錄,又認為“凶問一年俱”一句指的是杜甫在同一年得到鄭虔和蘇源明逝世的訊息而並非二人卒於同一年,且杜甫得到訊息是在二人卒後一段時間。

生平事跡

因罪獲貶問題
《新唐書》等史料記載鄭虔在天寶初年因私撰國史而被外貶十年,實則唐代朝廷並未禁止私家修史,且天寶九載(750年)時鄭虔已經任廣文館博士。陳尚君在此基礎上據《鄭虔墓誌》推測,鄭虔曾因罪獲貶,但並不嚴重,僅是降官階而已。
任著作郎問題
鄭虔任著作郎時蘇頲已逝世,《唐才子傳》等中蘇頲薦鄭虔為著作郎的記載當是誤載;《前定錄》等中開元二十五年(737年)置廣文館的記載也是誤載。
陷偽問題
據《鄭虔墓誌》記載,安史之亂中,鄭虔先被叛軍任為兵部郎中,後又被任為國子司業。《新唐書》和《唐才子傳》等的記載則是鄭虔聲稱自己患有風濕病,請求掌管市場條令,還乘職務之便把奏章秘密送到唐玄宗所在的靈武以表忠心。

後世紀念

鄭虔遺蹟

臨海鄭虔墓
臨海鄭虔墓位於臨海市大田鎮街道白石村金雞山麓,現墓占地面積約四百平方米,整個墓區由墓、墓壇、碑亭和通道組成。墓坐落在墓區的上首,依山面東。墓面高1.66米、寬2.1米,上題“唐廣文博士號若齊諱虔鄭公暨夫人郭氏之墓”。墓面兩旁立有方形蓮花望柱,墓額鐫“台教正宗”四個字。墓始建於唐代廣德二年(764年),至明代尚有墓地範圍及管理的記載。歷代曾經多次修繕,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台州知府劉璈又重修此墓,並撰寫神道碑(即《唐鄭廣文公碑》),立於墓前。據清《台州金石志》所言,原墓題“唐廣文鄭公之墓”七字正書。1956年,台州各縣鄭氏後裔曾予以重修。現存墓是1990年由文物部門進行重修,有墓壇三道,墓保持原狀;第一道墓壇上新建高4.5米的仿唐碑亭一座,名“若齊亭”。亭內立有中國唐代文學會副會長、陝西師大教授霍松林所撰寫的鄭虔墓詩碑,亭兩側則分立文物保護碑與清同治九年(1870年)台州知府劉璈所撰的神道碑。
根據1997年8月29日浙政發(1997)160號通知,鄭虔墓名列浙江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據《鄭虔墓誌》記載,臨海鄭虔墓應該是在明代鄭氏宗族在台州地方勢力發展後為紀念鄭虔而設定的墓冢,不是唐代墓葬的遺存。
若齊巷
若齊巷,鄭虔謫台州時居處,在今臨海市古城街道回浦路北百貨公司後牆處,東起繼光街、西至赤城路郵電局。原巷長約150米,寬3米,最初因鄭虔官職而稱“戶曹巷”。又因鄭虔字若齊,在元時誤叫成“捏兒巷”。清代洪頤煊《台州札記》又從“捏兒”諧音稱“輦泥巷”。民國初,正名為“若齊巷”。1990年時已全廢。
據元代陶宗儀輟耕錄·雙硯堂》記載,元代初年,周月岩在“鄭捏兒坊”買地創辦義塾,在挖屋基時發現了雙硯,而且有款識,是唐代鄭虔的遺物。硯一開始由周月岩弟弟周本道收藏,後來不知下落。
廣文路
廣文路,位於臨海市古城街道赤城路北端,今台州人民影劇院前,東與文慶街相接,西到磊落岩地委黨校,全長約700米,中寬10米,兩端寬3—4米。因路通廣文祠,故此得名。此路在嘉靖間通巡海道司;萬曆間,王士昌建立大中丞坊兩座,架勢雄偉,富有石刻藝術,為臨海石雕之精華。毀於1966年,並改廣文路為軍民路。1981年恢愎“廣文路”之稱。
留賢村
留賢村,在臨海市西郊鄉新臨杭公路旁,距城7.5公里。相傳,唐代上元至寶應年間(760年—862年),唐肅宗、唐代宗多次下詔“大赦天下”,召還左降官並釋放流人。鄭虔欲歸長安,台州人懇請他留下。一日,鄭虔與弟子林元籍等游於西郊八疊嶺腳,見筍出石旁,出對子道:“石壓筍斜出,”林元籍應道:“谷陰花後開。”!鄭虔對教化的有效感到十分驚喜,於是留在台州,此地以此得名“留賢”。但據《鄭虔墓誌》記載,鄭虔卒於乾元二年(759年),其時已經不在人世。
廣文坊與廣文井
廣文坊,據民國《臨海縣誌》縣治附郭圖位,在臨海市古城街道東大街臨近解放路地段,毀於何時不詳。據鄭氏族譜中的《廣文祠沿革》記載,明代台州知府芮麟立廣文坊於巷口。芮麟任台州知府是在明初洪武年間,坊應該造於其時。
廣文坊近有井,距赤城路約60米,西距十字街約60米,井欄題款“民國丁丑年廣文坊井”,何時所挖不詳,1990年尚在。
鄭廣文祠與鄭廣文紀念館等
鄭廣文祠,始稱“鄭戶曹祠”,“肇於唐”(《高梘鄭氏族譜》),是為紀念鄭虔而建,宋朝時在台州東一里戶曹巷。根據府志、縣誌和鄭氏譜籍記載,宋以後至清代,大小修復共十三次,損毀倒塌遷址的有三次。
三絕畫詩書三絕畫詩書
同治十一年(1872),知府劉璈在大固山建立三台書院,院內祀廣文像,以示鄭虔是台州“教民立學之始,台郡文教之祖”,故又稱“廣文書院”。光緒十八年(1892年),台州鄭氏集資在今大固山重建書院。院落方形,座西朝東,占地面積約250平方米,有正屋三間,北廡屋三間,東南兩面砌高牆,建築面積約100平方米;大門上橫額刻“鄭廣文祠”四字正書,右款題鹹豐二年(1852年)楊月,左款題光緒十四年重修。院內設鄭廣文座像,邊牆嵌明代秦禮謁廣文詩,清汪度用杜甫醉時歌韻題鄭司戶祠碑刻,還有光緒十八年重修碑記。從門額題款和碑刻看,修祠並非一年而就。正殿、座像、詩碑毀於1970年。現存門額和重修碑記,碑高214厘米,寬62厘米。
1988年,臨海市府發出“關於加強自然風景資源和名勝古蹟保護”的布告,城建、文化局決定移建原祠,改名為“鄭廣文紀念館”。梁毅市長親自會同地、市兩級史志、文(博)物部門及市人大、政協、城建、文化、城關鎮等十個單位,選定館址,移祠於八仙岩前。由王晚霞、鄭文斌、鄭文偉發起籌集資金,邀請各界人士組成籌建組。採取民辦公助形式籌建,於同年7月動工興建。紀念館占地1000平方米,主廳三間,設有鄭虔像,前有趙朴初題“鄭廣文紀念館”橫匾,大柱上有中共臨海市委書記狄紹梅書的“石壓筍斜出,谷陰花後開”對聯以及市長梁毅錄《新唐書》中的“鄭虔三絕”匾,前有庭院,後布碑碣,周圍有迴廊,可供遊人觀賞。

紀念活動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正、副會長、秘書長暨國際學術研討會的30餘位專家、學者曾先後於1990、1995年兩次組團前來考察鄭虔事跡,並拜謁了鄭虔墓。
1995年9月15日至16日,中共臨海市委、臨海市人民政府舉行了公祭台州文教之祖鄭虔誕辰1310周年大會暨中國唐代文學學會鄭虔學術研討會,國內著名唐代文學專家、學者,港、台同胞,台州市和臨海市有關領導和各界人士,以及鄭虔後裔等500餘人參加了公祭大會。

史料記載

記載鄭虔生平的史料主要如下表:
史料作者或版本
《大唐故著作郎貶台州司戶滎陽鄭府君並夫人琅瑘王氏墓志銘並序》
(即《鄭虔墓誌》)
盧季長撰文
前定錄
鐘輅所著
書斷·卷三·鄭虔傳》
張懷瓘所著
張彥遠所著
朱景玄所著
李綽所著
新唐書·卷二百二·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宣和畫譜·卷五·鄭虔傳》
宋代宣和內府編撰
書小史·卷九·鄭虔傳》
圖繪寶鑑·卷二·鄭虔傳》
唐才子傳校箋·鄭虔》
辛文房著、傅璇琮校箋
書史會要·卷五·鄭虔傳》
《康谷鄭氏宗譜·卷三·若齊公傳贊》
明代宣德九年(1434年)初修
《石馬鄭氏宗譜·卷一·始祖本傳》
明代成化壬辰年(1472年)初修
全唐詩·卷二百二十五·鄭虔》
彭定求等編
《臨海縣誌雜事·卷十一》
康熙年間修
《台州府志·鄭虔傳》
民國時期修
《臨海縣誌·卷二十七·鄭虔傳》
民國時期修
《臨海縣誌·古代人物》
1985年修
(表格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