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人體內的造血組織)

骨髓(人體內的造血組織)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骨髓(bone marrow)存在於骨松質腔隙和長骨骨髓腔內,由多種類型的細胞和網狀結締組織構成,根據其結構不同分為紅骨髓(red bone mar-row)和黃骨髓(yellow bone marrow)。為柔軟富有血液的組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骨髓
  • 外文名:bone marrow
  • 具體:造血組織
  • 分類:紅骨髓和黃骨髓
  • 拼音:gǔ suǐ
分類,紅骨髓,黃骨髓,組織學結構,相關技術,

分類

成年人的骨髓是人體最大器官之一,1600~3700克,平均為2800克,占體重的3.5~5.9%。骨髓有造血、免疫和防禦機能。

紅骨髓

紅骨髓是人體的造血器官,分布於骨髓腔內,哈佛氏管內也含有少量,它主要是由血竇和造血組織構成。血竇是進入紅骨髓的動脈毛細血管分支後形成的竇狀腔隙,形狀不規則,管徑大小不一。竇壁襯著內皮細胞,外面有基膜和周細胞附著。造血組織位於血竇之間,它的基質是網狀纖維和網狀細胞,它們構成網架,網孔中充滿各種游離細胞,如不同發育階段的各類血細胞和間充質細胞等。初生時期,骨內充滿的全部是紅骨髓,具有活躍的造血功能。成年後,紅骨髓主要存在於一些扁骨、不規則骨和長骨的骨骺內,以椎骨、胸骨和髂骨處最為豐富,造血功能也最為活躍。
除造血功能之外,紅骨髓還有防禦、免疫和創傷修復等多種功能。其創傷修復功能主要緣於其中的幼稚間充質細胞,它們保留著向成纖維細胞、成骨細胞分化的潛能。一些學者利用紅骨髓培養的骨髓基質細胞植入骨折及骨缺損處,證實它們可促進骨組織形成,有利於骨折的癒合和缺損的修復。
2.幼兒的骨髓腔內全部為紅骨髓,5歲以後長骨內的紅骨髓,逐漸被脂肪組織所代替,成為黃骨髓。至18歲以後,全身長骨骨幹幾乎充滿了黃骨髓。正常成年人的紅骨髓與黃骨髓各占一半。紅骨髓分布在扁骨(顱骨、胸骨、肋骨、髂骨)、椎骨、鎖骨、肩胛骨以及長骨的骺的骨松質中。老年人的骨髓到處變成缺脂肪的粘液性膠樣骨髓。黃骨髓含有大量的脂肪組織,雖然沒有造血功能,但仍含有少量幼稚的造血細胞團,保持著造血潛能。在某些病理狀態下,黃骨髓可重新轉化為具有造血功能的紅骨髓。

黃骨髓

黃骨髓主要由脂肪組織構成,即骨髓的基質細胞大量變為脂肪細胞,僅有少量幼稚細胞團,其造血功能微弱。
成年人的紅骨髓能產生紅細胞、粒細胞、血小板以及部分淋巴細胞。
許多因素參與骨髓造血機能的調節:血液內氧的減少,刺激紅細胞的形成;同樣高空生活使紅細胞增加;失血使骨髓內細胞的有絲分裂增強;食物中的蛋白質對紅細胞的形成有促進作用;在紅細胞形成的正常過程中必須有維生素B2。
在成年人高度貧血和失血時黃骨髓能轉變為紅骨髓。

組織學結構

骨髓細胞為骨髓(主要為紅骨髓)內各種細胞的總稱。骨髓為主要造血器官,產生紅細胞、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血小板等,故骨髓細胞包括各種血細胞系的不同發育階段的細胞,成分較複雜。如粒細胞系,約占40%~60%,包括原粒細胞、早幼粒細胞、中幼粒細胞、晚幼粒細胞、桿狀粒細胞和分葉核粒細胞;淋巴細胞系約占20%,含原淋巴細胞、幼淋巴細胞和淋巴細胞;紅細胞系約占20%,含原紅細胞、早幼紅細胞、中幼紅細胞、晚幼紅細胞、網織紅細胞和紅細胞;單核細胞系約占4%,含原單核細胞、幼單核細胞和單核細胞;巨核細胞系約占4%,包括原巨核細胞、幼巨核細胞和巨核細胞,最後形成血小板;漿細胞系包括原漿細胞、幼漿細胞和漿細胞。除以上造血細胞外,骨髓內還含有其它一些細胞,如網狀細胞、內皮細胞(吞噬細胞)等。某些化學物質(如苯)可抑制骨髓細胞分裂增殖能力,造成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或刺激粒細胞系的過度增生,誘發白血病。

相關技術

骨髓移植術:骨髓移植包括同基因移植和異基因移植。同基因移植僅發生在同卵雙生的雙胞胎間,而異基因移植是指不同個體之間進行的移植。所以,通常情況下,骨髓移植主要是指異基因移植。
但並不是所有白血病人都適合進行骨髓移植。骨髓移植只適合那些對化療不敏感的病人,他們需要藉助正常人的免疫細胞殺死耐藥性癌細胞,重建造血功能。而且骨髓移植也要針對不同情況分別對待。對高度危險的患者移植得越早效果越好,找不到HLA完全匹配的供者時,有血緣關係HLA半匹配移植能夠及時地挽救部分患者的生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