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竹馬灸

灸法之一。或稱騎竹馬灸法。是讓病人騎跨於竹槓之上進行施灸的方法。具有消瘀散結、解毒生肌,通絡止痛的效果。多套用於外科病症,治療多種瘡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騎竹馬灸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出處:《衛濟寶書》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灸法之一,是讓病人騎跨於竹槓之上進行施灸的方法

解讀

本法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瘢痕灸法。。是讓病人騎跨於竹槓之上進行施灸的方法。本法首見於宋代《衛濟寶書》,稱:“騎竹馬量灸法”。記載本法較為全面而詳細者,當屬宋代孫炬卿重刊同代聞人耆年所撰的《備急灸法》一書。其後歷代針灸、外科等醫籍多有收載,名稱大同小異,或稱“騎竹馬法”,或稱“竹馬灸”,或稱“騎竹馬灸穴法”等。本法具有消淤散結、解毒生肌、通絡止痛等功效,多套用於外科病症,可治多種瘡瘍。據《備急灸法》所載,本法套用於瘡瘍疾患“可以起死救危,有非常之功,累試累驗”。

中醫套用

一、方法詳解
(一)先令病人曲肘,於肘外側肘橫紋處點一標記點,即曲池穴處。再令病人前臂伸直,用竹篾自標記點處量至中指尖端(不量指甲)截斷。
(二)再令病人屈中指,用竹篾量取中節兩橫紋之間的長度,此為一寸,即所謂同身寸。
(三)取竹槓或圓木棒1根,將其兩端用桌子或椅子背扛起(可在竹槓與桌面之間襯墊一些棉織品,使槓不易滾動)。然後讓病人脫去上衣,解開腰帶,騎跨於竹槓之上,並使尾閭骨端抵住竹槓。也可以不用桌椅,讓病人騎跨於竹槓上後,前後用兩人扛起。
(四)讓病人在竹槓上挺直腰背,雙足離地作下垂狀。將前所量從曲池穴至中指尖端的竹篾,自尾骨端沿脊背正中向上量,在竹篾上端用筆作一標記(此點不是灸穴)。再將前所量中指同身寸長度,以此點為中心向兩旁各量一寸,有筆點下,此兩點便是本法灸穴。
(五)在兩灸穴處,先塗以蒜汁,再將蠶豆大小的艾炷立即粘附於穴上,用火點燃施灸。當病人感到灼痛時,術者用手不斷拍打灸處周圍以減輕疼痛,直至艾炷燃盡。除去艾灰,再塗以蒜汁,另換一炷點燃。如此每穴各3壯,或5~7壯,不可多灸。
二、適應病症
發背,癰疽,腸癰,牙癰,四肢下部一切癰疽,疔瘡,魚臍,鬼箭癧瘰疽,或胸腹不測,風癉,腫瘤,堅硬赤腫,惡核瘰癧,乳癰等。
三、注意事項
(一)本法定穴時,必須令病人挺直腰背,以免取穴不準,影響療效。
(二)本法由於使病人騎跨於竹槓之上,兩側套用人扶持,避免施灸時摔下竹槓。
(三)本法會使病人產生較劇烈的燒灼疼痛,對於嚴重心臟病人或身體特別虛弱不能忍受者,不宜套用。
(四)灸後一個月內須忌辛辣食品,戒房事,並注意休息。若灸後出現咽喉乾燥,小便偏澀,四肢微汗,略覺煩躁等症狀,這是由於艾火流通所致,可服乳香綠豆托里散兩匙許。處方:綠豆粉,乳香,研末和勻,用生甘草水調服。
(五)本法屬艾炷瘢痕灸法,灸瘡需妥善處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