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纓花(草藥)

馬纓花(草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馬纓花正名為:合歡 Albizia julibrissin

馬纓杜鵑,為杜鵑花科,杜鵑花屬的一種。常綠灌木至小喬木,高3~8米,最高可達12米以上。樹皮棕色,呈不規則片狀剝裂,枝條直立,幼枝被灰白色綿毛。單葉革質,簇生於枝頂,葉柄長1~2厘米,被氈毛,葉片長圓狀披針形,全緣微波狀,葉面深綠色,無毛,無皺,背面淡棕色,密被灰白色至淡棕色海綿狀薄氈毛,花簇生於枝頂,呈傘形花序式的總狀花序,有花10~20朵,具毛,大而美麗。花冠鐘狀,深紅色。

基本介紹

草藥,基本介紹,植物形態,馬纓花,基本資料,分布與習性,用途,繁殖栽培,生境分布,

草藥

基本介紹

【藥名】:馬纓花
馬纓花馬纓花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藥杜鵑花科植物馬纓杜鵑的花。
【功效】:清熱解毒,止血調經。
【主治】:治癰腫,骨髓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下血,月經不調。
【性味歸經】:《雲南中草藥選》:“苦,涼,有小毒。”入肝,腎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
【別名】:密筒花、紅山茶、杜鵑、麻力光(《雲南中草藥選》)、映山紅(《貴州藥植名錄》)、蒼山杜鵑(《廣西植物名錄》)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西南地區。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春、夏採集。鮮用或陰乾。

植物形態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3-12m。枝條粗堅,直立,初生有叢捲毛。樹皮棕色,呈不規則片狀剝落。芽卵圓形,芽鱗多數,裡面密被白色絨毛。單葉互生;葉柄長1-2cm,有腺點;葉片厚革質,簇生枝端,長橢圓狀披針形,長7-15cm,寬2-5cm,先端鈍或短尖,基部楔形,邊緣全緣而微波狀,上面深綠色,下面淡棕色,密被黃棕色絨毛,中脈和側脈顯著凹下,側脈14-18對。花序多花密集,有花10-20朵,簇生於枝端,成傘形狀總狀花序,花序軸密被紅褐色絨毛;苞片厚,橢圓形,有短尖頭;花萼小,長約2mm,5裂,裂片闊三角形,被絨毛和腺毛;花冠鐘形,大而美麗,紫紅色,長4-5cm,直徑3-5cm,5裂,裂片先端凹缺,基部裡面有5個蜜腺囊;雄蕊10,長短不一,長2-4cm,花絲無毛;雌蕊長3.5-4.5cm,子房1,圓錐形,密被淡黃色至紅棕色絨毛。蒴果長圓柱形,長1.8cm,有5棱,成熟時5縱裂,被黃棕色絨毛。花期4-5月,果期9-10月。
【拉丁名】:原植物馬纓杜鵑Rhodo
【考 證】:出自《雲南中草藥選》。
【各家論述】:
1.《雲南中草藥選》:清熱拔毒,止血,調經。治骨髓炎,消化道出血,衄血,咯血,月經不調。
2.《貴州藥植名錄》:治紅崩。性味
苦,涼,有小毒。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止血,調經。治骨髓炎,流感,痢疾,消化道出血,衄血,咯血,月經不調。
用法用量
3~5錢。

馬纓花

基本資料

【學名】Rhododendron delavayiFranch
【中名】馬纓杜鵑馬纓花
【科拉丁名】Ericaceae
【屬拉丁名】RhododendronL.
【別名】密筒花、紅山茶杜鵑、麻力光(《雲南中草藥選》),映山紅(《貴州藥植名錄》),蒼山杜鵑(《廣西植物名錄》)。

分布與習性

生長於雲貴高原海拔200~3100米的灌木叢中或松林下,
喜涼爽、濕潤氣候,惡酷熱乾燥。要求通風良好的半陰環境,夏季應防曬遮蔭,冬季則應注意保暖防寒。原產地是酸性土壤,故栽培用土的pH應為5.5~6.5,富含腐殖質、疏鬆、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本種為喜肥花木,但忌濃肥,否則會導致爛根死亡。一般常用礬肥水,每月2~3次。花芽分化孕蕾期,應加施磷、鉀肥。還有,澆水也應注意,本種雖喜濕潤,但不耐漬水,水分過多易爛根,故澆水的原則是,見乾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即可。

用途

馬纓花入藥,性味苦、涼,有小毒,功能清熱拔毒,止血,調經。主治骨髓炎、消化道出血、咯血、衄血、月經不調。木材淡紅色,質脆,當地人用來制木碗。

繁殖栽培

繁殖可採用播種,種子成熟後隨采隨播,因種子細小,故多用盆播。種子撒播勻,上覆薄層細土,置於陰處,溫度控制在20℃,一般20天可出苗,3~4年可見花。也可扦插繁殖,可在4~7月進行,選取當年生木質化枝條,剪成5~7厘米長的插穗,除去下部葉片,插入基質中,置蔭棚下,保持插床濕潤,溫度控制在25℃,40天可生根,翌年春天即可上盆。

生境分布

雲南、貴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