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試

廷試

廷試,中國封建王朝科舉制度中由皇帝親發策問,在殿廷上舉行的考試。其制始於唐武則天時,金、元、明、清四代科舉考試沿用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廷試
  • 又稱:殿試、御試
  • 主考:皇帝
  • 考生:貢士
  • 始於:唐
  • 終於:清末
定義,古詩《廷試》,注釋,評析,

定義

科舉制度中由皇帝親發策問,在殿廷上舉行的考試,也稱“殿試”,又稱御試。即科舉制度中皇帝對會試取錄的貢士在殿廷上親發策問的考試。其制始於唐武則天時。《明熹宗實錄卷》:“天啟二年三月(十四日)庚戌,以廷試天下貢士,命……通政使司左通政袁可立、大理寺左寺丞郭尚賓充讀卷官。”金、元、明、清四代科舉考試之一。

古詩《廷試》

廷試(夏竦
殿上袞衣明日月,硯中旗影動龍蛇。
縱橫禮樂三千字,獨對丹墀日未斜。

注釋

①袞妒衣:
帝王和三公所穿的繪有龍的圖案的禮服。這裡借指皇帝。
②動龍蛇:
似龍蛇在舞動。
禮樂:即《禮記》和《樂記》。這裡泛指關於《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儒家經典的考試內容。
獨對:宋朝設有特薦的科舉,若對策者得到皇帝賞識,就賜進士及第,所以稱為獨對。丹墀(chi):紅色的台階。

評析

這首宮詞是描述皇帝殿試的。前兩句描寫殿試氛圍:坐在殿堂上進行殿試的皇帝,如同日月一樣光輝燦爛。硯中旌旗的影子似龍蛇般在蠕動。"袞衣",指代皇帝。"動龍蛇",比喻形象而貼切,既強化了肅穆性,又增加了生動感。天子高坐,旌旗森森,答卷用的墨汁早已磨足備好,營造了一種莊嚴神聖的氣氛。後兩句描寫應試者功底紮實,才思敏捷,絕非常人之所及。應試的人對答如流,洋洋灑灑幾千言,一揮而就,奔放自如。所有的考對都完了,殿前台階上的太陽還沒有西斜呢。"縱橫"、"三千字"、"日未斜",用誇張的修辭,突出了應試者的才華橫溢,機敏出眾。該詩通過對天子和人才的讚揚,從側面對皇家進行了歌功頌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