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嵬詩

馬嵬詩

從中唐至晚唐,二十餘位詩人五十餘首吟詠馬嵬事件的詩歌,使我們跨越了千年時空的阻隔,和唐人站在一起,透視他們面對這一事件表現出的複雜心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馬嵬
  • 創作年代: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李商隱
背景介紹,馬嵬坡,馬嵬事變,馬嵬詩之意旨,杜甫,李商隱,李益,張祜,

背景介紹

馬嵬坡

馬嵬坡,位於唐代都城長安以西50餘公里處。唐天寶十五年六月十八日,這裡發生了一件震驚朝野的大事:在“六軍不發無奈何”的情勢下,唐玄宗被迫下令賜死他最寵愛的楊貴妃。馬嵬這個地名由此而名揚天下,馬嵬事件亦成為後來文人不斷關注吟詠的主題。另外,《馬嵬坡》是晚唐代詩人鄭畋所作詩詞之一。

馬嵬事變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祿山以誅奸相楊國忠為藉口,突然在范陽起兵,驚破了唐明皇與楊貴妃的美夢。轉瞬之間,洛陽失陷,潼關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攜愛妃楊玉環,倉皇逃離京師長安。剛到馬嵬坡時,六軍不發。禁軍將領陳玄禮等對楊氏兄妹專權不滿,殺死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賊本尚在”,遂請求處死楊貴妃,以免後患。唐玄宗無奈,只得與楊貴妃訣別,楊“遂縊死於佛堂”。
楊妃與馬嵬詩楊妃與馬嵬詩

馬嵬詩之意旨

杜甫

杜甫詠貴妃詩的政治內涵——兼論中晚唐的馬嵬詩。歷來詠楊貴妃的詩歌,歸納起來有同情和批判兩種主題。這兩種主題部肇端於杜甫,但杜甫詠貴妃的詩歌主旨和感情傾向與後世同類詩歌又有著細微的差異。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更好地了解杜甫詩歌的政治含義和思想感情。杜甫詠貴妃的詩歌中,一以貫之地寄託著對朝政闕失的諷諫,對楊妃的態度並沒有後世那么激烈。

李商隱

李義山《馬嵬二首》,向來被視為諷諭玄宗荒淫誤國之作。其七律,尤為諸選詩家所喜錄。最新出版之《唐詩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仍守此法,並做注云:“原有兩首,都諷刺唐玄宗。”由是觀之,馬嵬詩之旨在諷諭,乃世所公認。 然近讀《社會科學戰線》(一九七九年第三期),見載有秦似同志《李商隱疇》一文,云:“李商隱詩,瑜瑕互見。佳品如紅櫻桃,燦然奪目;劣品如生芭蕉,味澀肉硬,不能下喉。”……即以馬嵬詩而論。
馬嵬》詩詞全文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詩詞注釋
馬嵬》為詠史詩,以李隆基(唐玄宗)、楊玉環(楊貴妃)故事為抒情對象。詩開首即說“海外”,指楊玉環死後,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尋其魂魄,在海外仙山會見了她,楊授鈿合金釵,並堅訂他生之約的傳說故事而言。詩人以玄宗心情構想,直說九州更變,四海翻騰,海外徒然悲嘆,而“他生”之約,難以實現。三四句承上鋪寫。“空聞”、“宵柝”,即未聞“宵柝”;“無復”、“報曉”,即不用“報曉”。此皆承上兩句“ 徒聞 ”、“未卜”之意,暗指楊玉環被縊於馬嵬事。五六句轉入實事。“此日”指貴妃賜死之日,“當時 ”指七夕相約之時。“ 六軍同駐馬”指禁軍譁變,李、楊兩人的愛情也一同“駐馬”了,幻滅成空。“七夕笑牽牛 ”,意為七夕之夜,長生殿上兩人曾歡笑密約,並笑牽牛織女一年一度相見之短暫;“ 當時”曾“笑”他人,而今卻不如牽牛織女之長久相戀;相比之下,令人可憫而又可笑。詩人把六軍憤慨之情與長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議論深刻,筆鋒犀利。七八句以反詰語氣反襯作結。“紀”,歲星十二年一周天為一紀,玄宗在位四十五年 ,約為四紀。“莫愁”古洛陽女子,嫁為盧家婦,婚後生活幸福。此言貴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愛情甜蜜 ,生活幸福 。詩人借“莫愁”以寄託感慨。以“如何”來反問,暗含指責。

李益

唐代詩人中較早寫作馬嵬詩的是李益。他的《過馬嵬》寫道:“路至牆垣問樵者,顧予雲是太真宮。太真血染馬蹄近,朱閣影隨天際空。丹壑不聞歌吹夜,玉階唯有薜蘿風,世人莫重霓裳曲,曾致干戈是此中。”這首詩篇末點題,是楊妃誘使君王陶醉於歌舞昇平,導致了動亂的爆發。但他的另一首《過馬嵬》,卻不像前一首那樣矛頭直指楊妃,而是以客觀述說的口吻,傳達出楊妃“失怙”的哀痛:“漢將如雲不直言,寇來翻罪綺羅恩。托君休洗蓮花血,留記千年妾淚痕。”李益兩首馬嵬詩中透露出兩種傾向,一是帶著沉痛的心情譴責國君,重複“女人禍水”的老調;一是想到貴為天子尚不能保全自己的愛妃,又不由產生憐惜之情,似可視為唐人馬嵬詩的多重主題之源頭所在。

張祜

張祜是唐代詩人中寫作馬嵬詩數量最多的一位。他的《華清宮和杜舍人》是一首吟詠唐玄宗一生業績的詩歌,詩中這樣寫安史之亂:“細音搖翠佩,輕步宛霓裳。禍亂根潛結,昇平意遽忘。衣冠逃犬虜,鼙鼓動漁陽。外戚心殊迫,中途事可量。雪埋妃子貌,刃斷祿兒腸。益知迷寵佞,惟恨喪忠良。”這裡又重提了“女色禍國”,結尾讚揚了玄宗的“過而能改”。
但在之後的又一組《華清宮四首》里,張祜卻已將憎恨的鋒芒內斂為冷靜的詠史。之二雲:“天闕沉沉夜未央,碧雲仙曲舞霓裳。一聲玉笛向空盡,月滿驪山宮漏長。”之四雲:“水繞宮牆處處聲,殘紅長綠露華清。武皇一夕夢不覺,十二玉樓空月明。”充溢其中的,是悽愴與空靈的情懷。曾自雲“顛狂遍九州”的張祜,也許是有太多的情懷有待抒發,他又欲罷不能地寫下了《太真香囊子》《雨霖鈴》《馬嵬歸》和《玉環琵琶》。“誰為君王重解得,一生遺恨繫心腸。”(《太真香囊子》)“宮樓一曲琵琶聲,滿眼雲山是去程。回顧段師非汝意,玉環休把恨分明。”(《玉環琵琶》) 像是在替唐玄宗反省與謝罪,卻也為後人留下了一個思維與想像的空間:楊妃死前有恨嗎? 這個問題已不得起楊妃於九泉而問之。後人經此有“愁”乎? 卻似已成定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