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任國王)

阿育王(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任國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阿育王(英語: Ashoka,梵文:अशोक;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古代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古印度帝王之中是無與倫比的,他對歷史的影響同樣也可居古印度帝王之首。

18歲時,他被任命為阿般提省總督。約公元前273年,賓頭娑羅身染重病,朝中未立太子,為了奪取王位,阿育王在大臣成護的幫助下,加入了爭奪王位的鬥爭。傳說阿育王曾經謀殺的兄弟姐妹有99人。最終,阿育王獲得了勝利,約公元前269年,阿育王舉行了正式登基典禮。

阿育王早年好戰殺戮,統一了整個南亞次大陸和今阿富汗的一部分地區,晚年篤信佛教,放下屠刀。又被稱為“無憂王”。阿育王在全國各地興建佛教建築,據說總共興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為了消除佛教不同教派的爭議,阿育王曾邀請著名高僧目犍連子帝須長老召集1000比丘,在華氏城舉行大結集(此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結集),驅除了外道,整理了經典,並編撰了《論事》,為佛教在印度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統治時期是古印度史上空前強盛的時代,也是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國王。

基本介紹

  • 本名:阿育王
  • 別稱:阿輸迦、無憂王
  • 所處時代孔雀王朝
  • 民族族群印度人
  • 出生時間:公元前303年
  • 去世時間:公元前232年
  • 主要成就:統一了整個南亞次大陸和今阿富汗;弘揚佛教
人物生平,早期生活,繼任為王,治國方針,為政舉措,傳播佛教,倡導正法,人物評價,軼事典故,藝術形象,

人物生平

早期生活

阿育王還有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們。他的戰鬥素質是明顯從幼年開始,被賦予皇家軍事訓練。他被稱為一個可怕的獵人,因為根據傳說,他只用一個木棍殺死過一個獅子。由於他的名譽作為一個可怕的戰士,一個無情的將軍,所以被送去遏制阿凡提省孔雀帝國的騷亂。

繼任為王

阿育王統治的孔雀王朝,是一個君主專制的國家,阿育王本人在行政、軍事、司法等方面都有絕對的權威。全國被分為若干行省,行省總督通常由王子擔任,但行省內部仍有著許多保持自治或半獨立的部落,孔雀王朝還不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他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是該王朝的創始人旃陀羅笈多之孫。旃陀羅笈多是一位印度軍事領袖,他在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後的歲月里,征服了印度北方的大部分地區,由此在印度歷史上建立了第一個主要的帝國。
公元前1世紀-公元1世紀的阿育王像公元前1世紀-公元1世紀的阿育王像
他一生的業績可以明顯分成兩個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時代,主要是經過奮鬥坐穩王位和通過武力基本統一了印度,在約在公元前261年征服羯陵伽國時,有15萬人被俘,10萬人被殺,死傷數十萬。繼而,除邁索爾地區外,印度全境得到統一。據說,阿育王由於在征服羯陵伽國時親眼目睹了屠殺的場面,深感悔悟,於是停止武力擴張。
後半生是“白阿育王”時代,在全國努力推廣佛教,促成了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榮。阿育王統治時期成為古印度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強盛時代。使佛教成為國教,也沒有迫害其他教派,相反對婆羅門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由於阿育王強調宗教,政治寬容和非暴力主義,他在民眾的歡呼聲中統治了印度長達41年的時間。

治國方針

阿育王的治國方針是基本遵從於佛教的精神,即通過和平的方式實現國家的統一,他的這種政策並不是空想主義,具有相當的現實性。儘管阿育王對羯陵伽國的征戰的慘狀深有感觸,但是仍然將其土地編入了帝國的版圖。他雖然禁止殺生,但是沒有廢黜死刑
他雖然是佛教徒,但是對其它宗教也很寬容,允許它們的存在,婆羅門教、耆那教及其傳統文化都得以共存。他的這種宗教政策,也成為了以後印度君主的慣例。

為政舉措

傳播佛教

阿育王在結束戰爭之後,開始專注於禮佛,他廣修寺廟,召集四方僧人,編撰,完善和整理了許多佛經,佛教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這段時間可以說是印度佛教的黃金時期,此外他還派僧人外出傳教。
阿育王宣布他將不再主動發動戰爭,即使不得已的戰爭也將儘量減少傷亡。他定佛教為國教,將他的詔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成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阿育王石柱法敕。這些“正法”的內容體現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也包含了阿育王本人的政治需要。
阿育王塔阿育王塔
阿育王向佛教僧團捐贈了大量的財產和土地,還在全國各地興建佛教建築,據說總共興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為了消除佛教不同教派的爭議,阿育王邀請著名高僧目犍連子帝須長老召集1000比丘,在華氏城舉行大結集(此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結集),驅除了外道,整理了經典,並編撰了《論事》。阿育王開始向邊陲地區和周邊國家派遣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佛教使團以傳播佛教,斯里蘭卡、緬甸,甚至敘利亞、埃及等地都有他們辛勤的足跡。這是佛教走出印度,邁向世界性宗教的開始。

倡導正法

阿育王所倡導的正法,包括以下這些基本內容
對人要仁愛慈悲,包括孝順父母和對待親戚朋友。
對動物也要尊重它們的生命,因為它們也是眾生平等的一部分。
要多做有助於公眾的好事
要對其他宗教寬容,和平共處。
佛教正法的基本精神
阿育王在全國修了84000座佛舍利塔,多次幫助僧團,布施供養三寶。阿育王又派許多大德高僧,到全國各地乃至國外弘揚佛教,這些傳教高僧及大臣,東從緬甸,西到埃及、希臘化世界,都有他們的足跡,由於阿育王后來幡然悔悟,並且積極的愛護人民,保護生命,護持佛教,所以他被人們尊為——護法名王。
阿育王石柱阿育王石柱
公元前232年,阿育王枕著“護法名王”的尊號離開了他的子民。孔雀王朝的國祚不長,在他死後日漸衰敗,只延續了半個世紀便告終了,印度又重新陷入了分裂割據的局面。但是,由於阿育王對佛教的支持,使他在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阿育王死後不到五十年,孔雀帝國便土崩瓦解,此後從未恢復。但是佛教得到過阿育王的支持,他對世界的長期影響是巨大的。他登基時,佛教只在印度西北的一彈丸之地流行,但在他死去時,佛教的教徒遍及印度各地,而且迅速傳向鄰國。除了喬達摩·悉達多本人以外,阿育王對佛教發展成為一種主要的宗教所起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都大。
佛頂骨舍利
2010年6月12日是世界文化遺產日,上午9時15分,在海內外108位高僧大德的見證下,七寶阿育王塔金棺銀槨被打開,佛頂骨舍利在南京棲霞寺重現人間。央視等進行了現場直播。
上午8時40分左右,七寶阿育王塔和金棺銀槨運到棲霞寺,途中由全副武裝的武警押運。
阿育王(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任國王)
上午9時15分,108位高僧大德齊集棲霞寺,為迎請佛頂骨舍利舉行盛大的開啟、開光法會。法會後,由高僧出面,佛頂真骨和感應舍利將被請出,隨即移至特製的恆溫恆濕密封盒裡保存,並將在棲霞寺法堂供奉一個月。
2008年7月,從南京大報恩寺遺址長乾寺地宮發掘出土的七寶阿育王塔乃當前中國至全世界已發現的最大的阿育王塔。據驗證,塔身內供奉有兩套金棺銀槨,其內有“佛頂真骨”、“感應舍利十顆”等稀世佛教聖物,距今已有兩千餘年,是世界現存唯一的佛頂真骨舍利。
釋迦牟尼,是被稱為佛祖的傳奇人物,相傳,佛祖去世後,遺體在古印度拘屍那城南火化。弟子在灰燼中,發現了一些奇異的結晶體,就是這些神奇的顆粒,被弟子們稱為“舍利”。然而,他在世界上的影響,最重要的“幕後推手”之一,就是阿育王。

人物評價

《佛教字典》對於阿育王的介紹,太冷冰冰,在裡面,你所看到的阿育王,他跟每一位有著龐大王室家族中的血性青年一樣,他年輕時征戰殺戮,殘忍滅兄,統一了印度,當上了孔雀王朝第三代國王,並皈依了佛教。

軼事典故

根據記載,在阿育王當國王期間,他後悔自己率領軍隊參加戰爭的殘酷,因此,不僅自己受了五戒,還把佛教立為國教,在釋迦牟尼身後,他又號召世界上都不要發生戰爭,把自己分到的佛祖舍利分給各個國家,一夜之間,在世界上建立84000座寺塔。這,就是佛祖舍利分散的起源。而且,唐代佛家經典著作《法苑珠林》里認為,某種意義上,因塔下都是阿育王為奉安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所造,所有這樣的塔,都被稱之阿育王塔。不過,因為電影的通俗易懂,如果想了解這個在印度“知名度”不亞於“泰姬陵”傳奇的人物,最好通過電影《阿育王》的情節來感受,特別是它的音樂。19座真身舍利寶塔的歷史分布儘管時間上,很難銜接,甚至不知道一夜之間萬座阿育王塔是怎樣豎起,不過,不用去管這些。在21世紀,能看到的,是在西安法門寺博物館的一個展廳里就有“中國古代十九座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寶塔分布圖”。這個圖,據說是根據《法苑珠林》得來的信息。
在唐代以前,人們只是相互流傳阿育王的事跡,而唐代佛教領袖釋道世,和朋友們一起,經過在全國大範圍的考證,利用10年的時間,寫出了長達一百卷的《法苑珠林》,其中,他們就具體列出了阿育王在中國為供奉佛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相繼建造的十九座寶塔塔名、建塔時代與立塔的地點。雖然當時全國的佛寺已有“百千”,但釋道世認為,只有這19座,是阿育王所造,地宮裡有佛祖的舍利。
當時的考證人士都覺得,這19座寶塔雖然先後再建於晉、隋之際,但不是“造新”,皆為“修故”,所以,地宮都沒有“動”過,這一點,已經明顯和歷史記載不符合。但到了21世紀,了解它們的分布,可以為你自己增長一點知識,特別是此次考古的金陵長乾寺,是排在第2位的,因為有佛頂骨的舍利,非常尊貴。
很有趣的是,排名前2位的塔中佛舍利,都是劉薩阿發現的,也就是最早在南京“動”了長乾寺佛舍利的慧達。前者是在公元282年,比南京的還要早。而排名第一的寧波阿育王寺,是19座中,唯一倖存至今的,所以舍利函一直也沒有去動它。

藝術形象

2001年,印度投資最大的史詩電影《阿育王》當中,年輕英俊的王子有著美麗卻傷感的愛情。了解他大概的生平,再看這部電影,這個生活在遠方又跟我們相距很多很多年的人,顯得充滿生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