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保衛戰

香港金融保衛戰

香港金融保衛戰是一場不見硝煙的“戰爭”。1997年下半年,美國著名金融家索羅斯旗下的對沖基金在亞洲各國和地區發起了連番狙擊,並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使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地區幾十年來積存的外匯一瞬間化為烏有,由此引發了二戰後對這些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各層面衝擊最巨的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6-7月間,索羅斯把矛頭對準了港元,開始有計畫地向香港股市及期市發動衝擊。

香港金融保衛戰是經濟實力的較量。截至1997年12月底,香港外匯儲備為928億美元,是全球第三大,僅次於日本和中國內地。1998年8月下旬,香港特區政府決定對國際炒家予以反擊,香港金融管理局在股票和期貨市場投入龐大資金。

1998年8月28日,香港全天成交額達到790億元港幣,創下當時的記錄。香港政府全力頂住了國際投機者空前的拋售壓力,收盤時恒生指數為7829點。曾蔭權立即宣布:在打擊國際炒家,保衛香港股市和貨幣的戰鬥中,香港政府已經獲勝。索羅斯在此一役損失慘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港金融保衛戰
  • 時期:1997年下半年
  • 人物索羅斯曾蔭權
  • 地點:中國香港
概況,經過,評價,思考,

概況

1997年香港回歸伊始,亞洲金融危機爆發。7月中旬至1998年8月,國際金融炒家三度狙擊港元,在匯市、股市和期指市場同時採取行動。他們利用金融期貨手段,用3個月或6個月的港元期貨契約買入港元,然後迅速拋空,致使港幣利率急升,恒生指數暴跌,從中獲取暴利。
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猖狂進攻,香港特區政府決定予以反擊。1998年8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在股票和期貨市場投入龐大資金,準備與之一決雌雄。28日是香港股市8月份恒生期貨指數的結算日,特區政府與炒家爆發了大決戰。面對排山倒海的賣盤,地毯式的轟炸,特區政府頂住了國際金融炒家空前的拋售壓力,毅然全數買進,獨立支撐托盤,最終挽救了股市,有力地捍衛了港元與美元掛鈎的聯繫匯率制度,保障了香港經濟安全與穩定。
香港金融保衛戰香港金融保衛戰
在保衛戰爆發前夕,香港不僅自身擁有82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而且身後還有中央政府128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兩者相加超過日本的2080億美元,居當年世界第一位。

經過

兵臨城下 將至壕邊
港幣實行聯繫匯率制,聯繫匯率制有自動調節機制,不易攻破。但港幣利率容易急升,而利率急升將影響股市大幅下跌。這樣,只要事先在股市及期市沽空,然後再大量向銀行借貸港幣,使港幣利率急升,促使恒生指數暴跌,便可象在其他市場一樣獲得投機暴利。
對沖基金在對香港金融市場進行衝擊時,往往受制於香港金融監管部門的傳統作法———提高短期貸款利率。而事實已經證明,在前3次衝擊(1997年10月、1998年1月、1998年6月)中,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措施便是提高短期貸款利率,金融管理局主席任志剛也因此被戲稱為“任一招”。
利率的上升會提高投機的成本。在這次炒家衝擊香港金融市場時,與以往最大的不同點就是,炒家沒有進行即期拆借活動,而是預先屯集了大量的港元。這些港元來自多方面,但一個很重要的來源是一些國際金融機構1998年上半年在香港發行的一年至兩年期的港元債券,總金額約為300億美元,年利息為11%。這些國際金融機構將這些港元掉期為美元,而借入港元的主要是一些對沖基金。這些港元成為對沖基金攻擊香港金融市場的低成本籌碼,使投機者具備了在匯市進行套利的有利條件。而對沖基金又在外匯市場上買入大量的遠期美元以平衡風險。據說索羅斯旗下的基金就持有總金額約400億美元的買入契約,到期日為1999年2月。
聲東擊西 興風作浪
自1997年10月以來,國際炒家4次在香港股、匯、期三市上下手,前3次均獲暴利。1998年7月底至8月初,國際炒家再次通過對沖基金接連不斷地狙擊港幣,以期推高拆息和利率。很明顯,他們對港幣進行的只是表面的進攻,股市和期市才是真正的主攻目標。聲東擊西是索羅斯等國際投機者投機活動的一貫手段,並多次成功。
1998年6、7月,當恒生指數攀升至8000點高位的時候,對沖基金大舉沽空恆指,建立了大量的恆指空倉頭寸。對沖基金之所以建立恆指空倉,是因為它們預計港股在受到衝擊後恒生指數必然會大幅下跌。而恆指期貨契約的價格是每點50港元,也就是說,若建的是空倉,恒生指數每下跌一個點,就可以給做空者帶來50港元的利潤。
眾所周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大事,開啟了香港的新時代。但是,對國際炒家而言,這正好為他們興風作浪提供了機會。香港的未來何去何從,香港的經濟、社會會發生什麼變故等一系列問題,不僅令局外人生疑,香港人也是心中沒譜。而恒生指數代表香港金融市場,乃至整個香港經濟、政治前景,就是香港經濟的“晴雨表”。只要能動搖恒生指數,就能打擊人們對香港經濟的信心。在這種情況下,恒生指數大幅下挫,很可能引起廣大投資者盲目恐慌,從而到達坐收漁翁之利的目的。
妖言惑眾 渾水摸魚
國際投機者在證券市場上大手筆沽空股票和期指,大幅打壓恒生指數,使恒生指數從1萬點大幅度跌至8000點,並直指6000點。在山雨欲來的時候,證券市場利空訊息滿天飛。1998年8月初,投機者大肆宣揚人民幣將貶值10%,其中,上海、廣州等地的人民幣黑市交易中曾跌到了1美元兌換9.5人民幣左右。投機者散播人民幣將貶值的謠言,是想藉此來影響人們對港幣的信心。除此之外,投機者還大肆宣揚內地銀行不穩定等謠言,其目的仍是為了其狙擊港元創造心理條件,其手段真可謂無所不用。
有一家海外基金甚至開出了1998年8月12日香港聯繫匯率脫鉤的期權。炒家們趁機大肆造謠,揚言“港幣即將與美元脫鉤,貶值40%”,“恆指將跌至4000點”云云。其目的無非是擾亂人心,製造混亂狀態,然後趁機渾水摸魚。8月13日,恒生指數一度下跌300點,跌穿6600點關口。
在壓低恒生指數的同時,國際炒家在恆指期貨市場積累大量淡倉。恒生指數每跌1點,每張淡倉契約即可賺50港幣。而在8月14日的前19個交易日,恒生指數就下跌2000多點,每張契約可賺10多萬港幣,收益之高令人震驚!
洞察其奸 港府迎戰
國際炒家在泰國、馬來西亞的胡作非為,給這些國家的經濟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可謂來者不善。所以,在分析、研究亞洲其他市場形勢後,為了維持香港金融市場的穩定,香港政府決定調巨資迎戰這些瘋狂的國際炒家。
這是一場以金錢、智慧和魄力為武器的你死我活的金融大戰。無論是挑戰者,還是應戰者,都深知其成敗所蘊含的利益與風險。
如前所述,早在1998年7、8月間,投機者就大肆宣揚人民幣將大幅貶值,以致上海、廣州等地的人民幣黑市交易曾跌到了1美元兌換9.5元人民幣的水平。投機者散播人民幣將貶值的謠言是“聲東擊西”的招數,旨在藉此影響人們對港幣的信心。除此之外,投機者還大肆宣揚內地銀行不穩定等謠言,目的仍是為狙擊港元創造條件。除了妖言惑眾外,有一家海外基金甚至開出了1998年8月12日香港聯繫匯率脫鉤的期權。
出其不意 首戰告捷
1998年8月5日,炒家們一天之內拋售200多億港元。香港金融管理局一反過去被動做法,運用香港財政儲備如數吸納,將匯市穩定在1美元兌換7.75港元的水平上,銀行同業市場拆借利息也僅略有上升。
1998年8月6日,炒家又拋售了200多億港元,金融管理局再出新招———不僅照單全收,而且將所吸納的港元存入香港銀行體系———從而起到了穩定銀行同業拆借利息的作用,防止了因為拆息率一旦提高,股市下跌在所難免。
8月7日,因已公布中期業績的一些藍籌股業績不佳,導致股市大幅下跌,令恒生指數全日下跌212點,跌幅為3%。在此後的7日至13日這幾個交易日中,香港政府繼續採用吸納港元的辦法,以穩定同業拆息並進而達到穩定股市的目的。但由於炒家在股票市場上大肆做空,恒生指數最終還是跌到了6600點附近的低位。
8月13日,恆指被打壓到了6660點後,港府組織港資、內地資金入市,與對手展開針對8月股指期貨契約的爭奪戰。投機炒家要打壓指數以配合做空期指,港府則要守住指數,迫使投機者事先高位沽空的契約無法於8月底之前如數套現。港府入市後大量買入國際炒家拋空的8月股指期貨契約,將期指由入市前的6610點推高到24日的7820點,高於投資炒家7500點的平均建倉價位,取得初步勝利。當日收市後,港府宣布已動用外匯基金干預股市與期市。
8月14日,香港政府正式參與股市和期市交易。香港政府為了維護港元,攜巨額外匯基金進入股票市場和期貨市場,與炒家進行直接對抗。港府向香港的中銀、獲多利、和升等多家證券行指示,大手吸納恒生指數藍籌股,表示不惜成本,務求將8月期指抬高600點。香港政府一反以往“積極不干預”政策,給投機者造成了始料不及的沉重打擊。
代行中央銀行職權的金融管理局,直接入市干預期貨股票市場,這在全球開放型資本市場上尚屬首次。港府宣布已動用外匯基金干預股市與期市,令市場為之一驚。
接著,投機炒家鼓動如簧之舌,在全球範圍內展開了一場攻擊港府的輿論大戰。與此同時,炒家們並不願意俯首稱臣,他們又一次玩起了“聲東擊西”的鬼把戲———於8月16日迫使俄羅斯宣布放棄保衛盧布的行動,造成8月17日美歐股市全面大跌,以期“圍魏救趙”衝擊恒生指數。然而,使他們大失所望的是,8月18日恒生指數有驚無險,在收市時只微跌13點。
攻城略地 乘勝追擊
初戰得手,並不意味對手會棄城投降,因為離期指契約的交割還有時日,港府明白惡戰還在後頭。果然,從8月25日開始直至28日,雙方展開了轉倉戰,港府的目的是迫使國際炒家為投機付出高額代價。
8月27日和28日,投機炒家在股票現貨市場傾巢出動,企圖將指數打下去。港府在股市死守的同時,經過幾天驚心動魄的大戰,在期貨市場上將8月契約價格推高到7990點,結算價為7851點,比入市前高1200點。8月27日、28日,港府將所有賣單照單全收,結果27日交易金額達200億港幣,28日交易金額達790億港幣,創下香港市場最高交易紀錄。
但投機炒家並不善罷甘休,他們認為港府已經投入了約1000億港元巨資,資金壓力與輿論壓力使其不可能長期支撐下去,因而決定將賣空的股指期貨契約由8月轉倉至9月,想與港府打持久戰。從8月25日開始,投機炒家在8月契約平倉的同時,大量賣空9月契約。與此同時,港府在8月契約平倉獲利的基礎上乘勝追擊,使9月契約的價格比8月契約的結算價高出650點。
這樣,投機炒家每轉倉一張契約要付出3萬多港幣的代價。投資炒家在8月契約的爭奪中,完全敗走麥城。
生死決戰“8·28”
1998年8月28日,是香港恒生指數期貨8月契約的結算日,也是香港政府打擊以對沖基金為主體的國際遊資操控香港金融市場的第10個交易日。
雙方經過前幾個交易日的激烈搏殺後,迎來了首次決戰。
上午10點整開市後僅5分鐘,股市的成交額就超過了39億港元。半小時後,成交金額就突破了100億港元,到上午收市時,成交額已經達到400億港元之巨,接近1997年8月29日創下的460億港元日成交量歷史最高紀錄。
下午開市後,拋售有增無減,成交量一路攀升,但恆指和期指始終維持在7800點以上。隨著下午4點整的鐘聲響起,顯示屏上不斷跳動的恆指、期指、成交金額最終分別鎖定在7829點、7851點、790億上。
1998年8月28日,對於眾多國際炒家來說,是一個心痛的日子。這是香港政府自1998年8月14日入市干預以來的最高潮,也是香港政府針對炒家們慣用的匯市、股市、期市的主體性投機策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所取得的重大勝利。香港政府將恒生指數從8月13日收盤的6660點推高到28日的7829點報收,並迫使炒家們在高價位結算交割8月份股指期貨。在此之前,炒家們下注了大量8月份期指空倉。這樣一來,即使它們轉倉,成本亦很高,一旦平倉,則巨額虧損不可避免。
乘勝追擊 大獲全勝
“8·28”之戰,港府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但是,對國際炒家來說,期指轉倉是可行性選擇,更可能成為他們的“救命稻草”。因此,對香港特區政府來說,“8·28”之戰也只能算是階段性勝利。港府決定,在9月份繼續推高股指期貨價格,迫使投機資本虧損離場。
9月7日,香港金融管理局頒布了外匯、證券交易和結算的新規定,使炒家的投機大受限制。當日恒生指數飆升588點,以8076點報收。加上日元升值、東南亞金融市場趨穩等一系列因素,使投機炒家的資金、換匯成本大幅上升,不得不敗退離場:9月8日,9月契約價格升到8220點。8月底轉倉的期指契約平倉退場,每張契約又要虧損4萬港幣。至此,國際炒家見大勢已去,紛紛丟盔棄甲,落荒而逃。
自入市以來,香港政府動用了100多億美元,消耗了外匯基金約13%,金額大大超過了1993年“英鎊保衛戰”中,英國政府動用77億美元與國際投機者對壘的規模,堪稱一場不見硝煙的“戰爭”。

評價

1998年8月的香港金融保衛戰,震動海內外,有人稱之為世紀之戰。香港金融保衛戰的成功,不僅使自己化被動為主動,大大提高了抵禦亞洲金融風暴的能力,而且香港敢對國際大鱷說不,要求金融正義,為開發中國家和地區自立自強、防範金融風險,保障金融安全樹立了可貴的經驗和範例,博得了海內外的讚許。
對香港金融保衛戰的評價主要是圍繞兩個層面展開,其一是對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本身的評價;其二是對向來奉行“積極不干預”自由政策的政府大舉入市行動的評價。
由於經濟體系的獨特性,為了穩定香港的經濟與金融市場,香港實行的是聯繫匯率制度,即以7.8港元兌換1美元的比例盯住美元的制度。對於這種匯率制度,業界一直存有爭議。反對者認為,由於無法保證香港與美國經濟發展的完全同步性,美元與港元的固定比率始終存在一個投機的空間,在投機者長期攻擊下,這種制度的消亡在所難免。而贊成者認為,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始建於1983年。當時由於中英香港問題談判受阻,引發市場出現大量拋售港元、收購美元的現象,港府出於保護港元匯率,維護港人對香港未來信心而建立。歷史也證明,在聯繫匯率制度下,香港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而且更重要的是,香港有實行聯繫匯率制度的條件:香港一貫奉行謹慎財政政策;香港有著龐大外匯儲備;香港經濟體系靈活,能夠應對適度的經濟波動;香港金融體制穩定,監管審慎以及香港有內地蓬勃發展的經濟後盾的強力支持等等。
另一種觀點認為聯繫匯率制度本身是好的,但是金融管理局將它用錯了,因為聯繫匯率制度是一種現鈔發行制度,但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做法是使外匯市場上同樣要維持1美元兌7.8港元的水平,而且只許港元匯率高於該下限,即只允許港元匯率單邊浮動,這實際上是作繭自縛,使所有的匯率風險都由金管局自身承擔。
對於港府入市干預,反對者認為,政府干預可能令長線投資者遠離香港,打擊長線投資者來港投資;港府此舉有損自由經濟形象,會破壞其金融中心地位。
而支持者認為,港府向來信奉自由經濟,自由經濟是香港的基石。但是遭人操控的經濟不是自由經濟,港府入市旨在打破這種操縱,入市干預完全正確。香港政府入市干預,其積極意義遠遠勝過其負面影響。

思考

題外的話
在過去的幾年中,大多數的經濟理論認為“全球一體化”是經濟發展的大趨勢,開發中國家應積極地向國際靠攏。但是,一系列危機的爆發,讓人們不得不再度考慮自由化這個問題,尤其是當一國的經濟金融安全受到威脅和破壞時,是不是還應繼續奉行自由化?
歷史經驗表明,國際遊資的大規模掃蕩,已經嚴重威脅過一些國家的經濟安全。在這種情況下,還一味地高舉自由大旗,無異於與虎謀皮。這一點對於尚未完全開放,但正在走向更加開放的我國國內經濟而言,也頗有借鑑與指導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