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胃散

平胃散,中醫方劑名。為祛濕劑,具有燥濕運脾,行氣和胃之功效。主治濕滯脾胃證。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噁心嘔吐,噯氣吞酸,肢體沉重,怠惰嗜臥,常多自利,舌苔白膩而厚,脈緩。臨床常用於治療慢性胃炎、消化道功能紊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屬濕滯脾胃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胃散
  • 分類:祛濕劑-燥濕和胃
  • 功用:燥濕運脾,行氣和胃
  • 主治:濕滯脾胃證
  • 出處:《簡要濟眾方》
歌訣,組成,用量,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配伍特點,運用,加減化裁,禁忌,附註,附方1,組成,用法,功用,主治,出處,附方2,組成,用法,功用,主治,出處,化裁方之間的鑑別,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平胃散用蒼朮朴,陳皮甘草四般施。除濕散滿驅瘴嵐,調胃諸方以此擴。又不換金正氣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組成

蒼朮、厚朴、陳橘皮、甘草。

用量

蒼朮(去黑皮,搗為粗末,炒黃色)120g,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90g,陳橘皮(洗令淨,焙乾)60g,甘草(炙黃)30g。

用法

上為散。每服6g,水一中盞,加生薑二片,大棗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現代用法:共為細末,每服4-6g,姜棗煎湯送下;或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

燥濕運脾,行氣和胃。

主治

濕滯脾胃證。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噁心嘔吐,噯氣吞酸,肢體沉重,怠惰嗜臥,常多自利,舌苔白膩而厚,脈緩。

方義

本方為治療濕滯脾胃的基礎方。脾為太陰濕土,居中州而主運化,其性喜燥惡濕,濕邪滯於中焦,則脾運不健,且氣機受阻,故見脘腹脹滿、食少無味;胃失和降,上逆而為嘔吐噁心、噯氣吞酸;濕為陰邪,其性重著粘膩,故為肢體沉重、怠惰嗜臥。濕邪中阻,下注腸道,則為泄瀉。治當燥濕運脾為主,兼以行氣和胃,使氣行則濕化。方中以蒼朮為君藥,以其辛香苦溫,入中焦能燥濕健脾,使濕去則脾運有權,脾健則濕邪得化。濕邪阻礙氣機,且氣行則濕化,故方中臣以厚朴,本品芳化苦燥,長於行氣除滿,且可化濕。與蒼朮相伍,行氣以除濕,燥濕以運脾,使滯氣得行,濕濁得去。陳皮為佐,理氣和胃,燥濕醒脾,以助蒼朮、厚朴之力。使以甘草,調和諸藥,且能益氣健脾和中。煎加姜、棗,以生薑溫散水濕且能和胃降逆,大棗補脾益氣以襄助甘草培土製水之功,姜、棗相合尚能調和脾胃。

配伍特點

綜合全方,燥濕與行氣並用,而以燥濕為主。燥濕以健脾,行氣以祛濕,使濕去脾健,氣機調暢,脾胃自和。

運用

本方為治療濕滯脾胃證之基礎方。臨床套用以脘腹脹滿,舌苔厚膩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證屬濕熱者,宜加黃連、黃芩以清熱燥濕;屬寒濕者,宜加乾薑、草豆蔻以溫化寒濕;濕盛泄瀉者,宜加茯苓、澤瀉以利濕止瀉。

禁忌

因本方辛苦溫燥,陰虛氣滯,脾胃虛弱者,不宜使用。

附註

附方1

不換金正氣散

組成

藿香、厚朴、蒼朮、陳皮、半夏、甘草各10g。

用法

上為散,每服12g,水一盞,加生薑三片,煎至六分,去滓熱服。

功用

解表化濕,和胃止嘔。

主治

濕濁內停,兼有表寒證。嘔吐腹脹,惡寒發熱,或霍亂吐瀉,或不服水土,舌苔白膩等。

出處

《衛生易簡方》

附方2

柴平湯

組成

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陳皮、蒼朮、厚朴。

用法

加姜棗煎服。

功用

和解少陽,祛濕和胃。

主治

濕瘧。一身盡疼,手足沉重,寒多熱少,脈濡。

出處

《景岳全書》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不換金正氣散較平胃散多藿香、半夏二味,其燥濕和胃、降逆止嘔之力益佳,且具解表之功。柴平湯即小柴胡湯與平胃散合方,功可和解少陽,燥濕化痰和胃,用於治療素多痰濕,復感外邪,痰濕阻於少陽之濕瘧。

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簡要濟眾方》卷5:“胃氣不和。”
2.方論選錄 張秉成《成方便讀》卷3:“用蒼朮辛溫燥濕,辟惡強脾,可散可宣者,為化濕之正藥。厚朴苦溫,除濕而散滿;陳皮辛溫,理氣而化痰,以佐蒼朮之不及。但物不可太過,過剛則折,當如有制之師,能戡禍亂而致太平,故以甘草中州之藥,能補能和者贊輔之,使濕去而土不傷,致於和平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