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福慶

顏福慶

顏福慶(1882.7.28-1970.11.29),字克卿,祖籍廈門,中國近代著名醫學教育家,公共衛生學家。

他先後創辦湖南湘雅醫學專門學校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前身)、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前身)、中山醫院、澄衷肺病療養院(上海肺科醫院前身),並與中國紅十字會訂約合作,接辦該會總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前身)等醫學教育和醫療機構,為中國醫學教育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顏福慶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上海江灣
  • 出生日期:1882年7月28日
  • 逝世日期:1970年11月29日
  • 職業:醫生 醫學教育家,公共衛生學家
  • 畢業院校上海聖約翰大學耶魯大學
  • 主要成就:創辦湖南湘雅醫學專門學校
    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
    中山醫院
    澄衷肺病療養院
個人簡介,個人履歷,生平概況,家庭情況,學業生涯,創辦學校,投身革命,工作態度,社會地位,文革迫害,醫學學校,大學醫學院,中華醫學會,抗戰救護工作,顏福慶舊居,

個人簡介

醫學教育家,公共衛生學家。他先後創辦湖南湘雅醫學專門學校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即原湖南醫科大學前身)、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即原上海醫科大學前身)、中山醫院、澄衷肺病療養院(上海第一肺科醫院前身)並與中國紅十字會訂約合作,接辦該會總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前身)等醫學教育和醫療機構,為我國醫學教育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非常重視預防醫學
1927年創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伊始,便親自組建公共衛生科,並創建吳淞衛生公所,作為公共衛生實驗區,積極開展城市和農村衛生工作,且堅持始終。他是中華醫學會創始人之一,1915年學會成立後,當選為第一屆會長。他一生治學謹嚴,醫德高尚,言傳身教,門牆桃李,服務人群。

個人履歷

1882年7月28日,出生於上海江灣。
顏福慶顏福慶
1904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
1906―1909年,赴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深造,獲醫學博士學位。
1909年,赴英國利物浦熱帶病學院研讀,獲熱帶病學學位證書。
1910年,任長沙雅禮醫院外科醫師。
1914年,赴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攻讀,獲公共衛生學證書。
1914―1926年,創辦長沙湘雅醫學專門學校湖南醫科大學前身),並任第一任校長。
1915年,組建中華醫學會,並任第一屆會長。
復旦大學校園內顏福慶像復旦大學校園內顏福慶像
1926年,任北京協和醫學院副院長。
1927年10月,組建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上海醫科大學前身),並任第一任院長。
1928年7月,創建吳淞衛生公所。
1933年6月,創建澄衷肺病療養院(上海市肺科醫院前身),並任第一任院長
1937年,任上海市救護委員會主任委員。
19381939年,任武漢國民政府衛生署署長。
1949―1951年,任國立上海醫學院臨時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51―1970年,任上海醫學院(1952年改稱上海第一醫學院)副院長。
1970年11月29日,在上海逝世。

生平概況

家庭情況

1882年7月28日出生於上海市江灣的一個清貧的基督教牧師家庭。在兄弟姐妹五人中,他排行第二。他幼年喪父,母親多病,所以在少年時代就立志學醫。他從7歲起就寄養於伯父顏永京(原上海聖約翰大學校長)家。

學業生涯

在伯父的資助下,他先後就讀於上海聖約翰中學和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他勤奮學習,於1924年以優良的成績畢業於該校。畢業後,他應召報名到南非多本金礦,擔任礦醫,為華工治病年余,深受礦工們的尊敬,回國時礦工們集體贈送給他一枚金質紀念章。他與兄長顏惠慶(外交家)、顏德慶(鐵道專家)曾並稱為“顏氏三傑”。
顏福慶顏福慶
1906年,顏福慶被選送到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深造,由於他學習努力,刻苦鑽研,於1909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這是在耶魯大學第一位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的亞洲人。同年,他又到英國利物浦熱帶病學院攻讀熱帶病學,並在短期內獲得了熱帶病學學位證書。

創辦學校

1910年,他接受美國雅禮會的聘請,在湖南長沙雅禮醫院任外科醫師,在此期間,曾為楊開慧烈士診治過疾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同志接見他時還提及此事)。
1914年,他創辦長沙湘雅醫學專門學校湖南醫科大學前身),任第一任校長。他在醫療工作中深感預防醫學的重要,決心從臨床醫學轉向公共衛生學。1914年再度赴美進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攻讀,獲公共衛生學證書。
1915年與伍連德等發起組建中華醫學會,並任第一屆會長。
1926年任北京協和醫學院副院長。
1927年10月創辦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不久先後改稱國立江蘇大學醫學院和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1932年改稱國立上海醫學院),並任第一任院長。
1928年7月創建吳淞衛生公所。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國主義大舉進犯上海,中國守軍奮起浴血抗戰,顏福慶奮起組織醫療救護隊,並任上海市救護委員會主任委員。
1938—1939年任武漢國民政府衛生署署長。
1949年,上海解放,國立上海醫學院由上海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並成立臨時管理委員會,顏福慶任副主任委員。
1951年,上海醫學院改組,顏福慶被任命為副院長。
1952年,學校改名為上海第一醫學院。這期間,顏福慶和學校的廣大師生到上海市郊、嘉定、嘉興等地為人民解放軍突擊診治血吸蟲病核黃素缺乏症,取得很大的成績。

投身革命

抗美援朝期間,顏福慶參加了上海市抗美援朝志願醫療手術隊的組織領導工作。他積極廣泛地動員醫藥衛生人員回響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參加醫療手術隊奔赴前線。上海醫學院各附屬醫院先後各自組織了三批志願手術醫療隊,還聯合組織了一個防疫檢驗隊參加反細菌戰,參加的人員共200餘人。顏福慶當時雖已70高齡,但仍參加了慰問團親赴東北慰問志願軍。

工作態度

後來,他親眼看到祖國的醫藥衛生事業在黨的領導下,得到了飛速發展。以上海第一醫學院的發展來看,就遠遠超過他早年夢寐以求的以上海醫學院及中山醫院等附屬醫院為基礎而建立“上海醫事中心”的構想。他深深地認識到自己的願望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才能成為現實。這些鐵一般的事實,使得他精神振奮,勤勤懇懇地埋頭工作。由於他的工作成績卓著,1957年受到衛生部的嘉獎。
顏福慶積極提倡捐獻遺體,早在1960年他就囑咐親屬,在他去世後將遺體提供給學校作解剖之用。後來他逝世時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間,他的願望未能實現,但這種精神是值得學習的。
他到晚年,還始終堅持參加學校內外的各種會議和各項社會活動。他曾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兼上海分社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名譽副會長和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委員。

社會地位

顏福慶曾多次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84歲時,還赴北京參加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聆聽了周恩來總理所作的關於我國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的宏偉計畫,感到無比興奮。回上海後,他激動地敘述了這個規劃的內容和傳達了中央首長對發展醫藥衛生事業的關懷。對此,他深受感動,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要更好地為祖國的醫學教育事業貢獻力量。

文革迫害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顏福慶受到“四人幫”的殘酷迫害,使他臥病不起,含冤與世長辭。粉碎“四人幫”以後,中共上海市委、上海第一醫學院黨委為他徹底平反昭雪,恢復名譽,並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骨灰安放在龍華烈士陵園“革命幹部骨灰存放室”。
他的一生,關心人民健康,提倡“預防為主”,嚴謹治學,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堅韌不拔,艱苦創業,始終不渝獻身醫學教育,桃李芬芳,德高望重,世人敬仰。

醫學學校

1910年,顏福慶受聘回國任長沙雅禮醫院外科醫師,即與該院美籍醫師胡美等籌劃興辦醫學校。在此之前,美國耶魯大學部分畢業校友發起在中國長沙設立雅禮會,辦醫院,辦學校兼傳教。
1906年11月,長沙雅禮醫院成立,開始時僅胡美一名醫師。1910年顏福慶回國後加入該院。辛亥革命後,譚延闓任湖南省主席兼督軍。其母患大葉肺炎,病勢沉重,在病程的後幾天經顏福慶醫師診治,熱程驟退痊癒,從而贏得了譚延闓對西醫的信任。雅禮會是民眾團體,資金來源於募捐,因而資金有限。顏福慶和胡美利用這個機
會終於說服了譚延闓以湖南省的名義與雅禮會合辦一所醫學校,定名湘雅醫學專門學校。契約為期10年,期滿可續訂。契約送至北京立案,被批駁,理由是地方政府不得同外國團體締約。
顏福慶和毛主席顏福慶和毛主席
後經顏福慶、胡美二人進京,邀集在京湘籍人士30餘名成立湖南育群學會,代表省方簽約,契約才獲批准。育群學會首任會長為當時總統府顧問章遹駿,顏福慶為副會長,聶其琨任書記。以後該會重點移到湖南,由省內知名人士參加。
契約簽訂後,省方撥給一棟坐落在潮宗門正街的巨室宅地為湘雅醫學專門學校湘雅醫院(擴大的雅禮醫院)和湘雅護士學校的臨時院址。
醫學校第一班預科生於1914年冬始業,本科1916年秋始業,1921年夏畢業,由湖南省發給畢業證書,由雅禮會經美國康州大學授權授予醫學博士學位。嗣後,每年有一個班的本科生畢業。
湘雅自1914年開辦後,中美雙方履行了契約中各自的承諾。
中方在北門外購置了地產,興建了醫學專門學校。雅禮會募得捐款,建造了一座鋼筋混凝土的現代化醫院和配備了相應的設備,共約150張病床。
醫校和醫院於1919年先後遷入新址,醫校、醫院望衡對宇,相得益彰。後又蓋了護校教室和宿舍,以及數所教員住宅,都在現湖南醫科大學的南院範圍內。

大學醫學院

1926年秋,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北伐革命軍抵達長沙。湘雅醫科大學爆發了學潮、工潮,一些學生投身於北伐革命軍營,民眾反帝反封建的鬥爭逐步深入,學校的外籍教師離校回國,顏福慶等中國教師也紛紛離開長沙。顏福慶被聘到北京任北京協和醫學院副院長。
北京協和醫學院任職期間,他深感外國人把持學校大權的弊端,決心要創辦一所由中國人自己辦的、規模比較大的、設備比較齊全的醫學院。
於是他就會同樂文照、高鏡朗、趙運文等開始籌劃。當時正值第四中山大學由南京原國立東南大學等幾所學校合併改組成立。該大學計畫設立農、工、醫、教、文、理、法、商八個學院。經顏福慶與第四中山大學校方商議,將醫學院設立在上海。
學校以蘇州前江蘇醫學專門學校的圖書儀器標本為物質基礎,由政府將在吳淞的原政治大學的校址撥給該校。顏福慶被任命為首任院長。
任命公布時,顏福慶正在北京協和醫學院一時無法脫身,故建院初期的籌備工作由樂文照、高鏡朗、趙運文等負責,但對經費預算、教師延聘等重要事宜,顏福慶都親自來上海籌劃。1927年10月,籌備工作基本就緒,學校正式開學。建院之初,教師僅幾人,學生只有兩個年級計29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學制定為7年,前二年為預科,由大學部理學院代辦,以後也招收其他大學預科二年級以上的學生入學,醫學院本科為5年。
顏福慶傳顏福慶傳
顏福慶於1928年6月,辭去北京協和醫學院職務,正式到醫學院工作。1928年,醫學院先後改名為國立江蘇大學醫學院、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1932年9月獨立,稱國立上海醫學院,1952年改名為上海第一醫學院,1985年5月改名為上海醫科大學
學校創辦後,即與中國紅十字會協作,接辦該會總醫院(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前身),作為學校的第一所教學醫院。顏福慶兼任醫院院長。
在他的努力下,醫院的規模和業務,都有很大的發展。此外,顏福慶考慮到當時在吳淞的校舍與實習醫院距離甚遠,學生來往不便,並且學校規模太小。他感到各學科要發展,亟需添建校舍,更想到學校倘若要進一步發展,就必須有自辦的實習醫院。
於是他在1931年廣邀社會各界著名人士發起組織了中山醫院籌備會,同時進行了楓林橋新校址的建造工作。經他不辭辛勞,四處奔走募集資金,終於在1936年中山醫院和醫學院新校址均告落成。
1937年4月,舉行了國立上海醫學院院舍落成暨中山醫院開幕典禮。

中華醫學會

顏福慶除熱心於興辦醫學教育事業外,他還聯合了伍連德等在上海的醫務工作者,在1914年5月,發出了組織中華醫學會的倡議,並於1915年2月在上海正式成立了中華醫學會。因伍連德要坐鎮東北主持東北防疫總處,無法來上海工作,因此在成立大會上,顏福慶被選舉為首任會長。
1914年4月14日顏福慶發表《中華醫學會宣言書》,宣告學會宗旨是:“鞏固醫界交誼,尊重醫德醫權,普及醫學衛生,聯絡華洋醫界。”
1914年11月創刊了《中華醫學雜誌》 (中英文並列)。在此以前,國內曾有一個“中國博醫會”,於1886年在上海成立,是外國教會醫院醫師在中國的醫學團體。該會在辛亥革命前是不允許中國醫師參加的。
顏福慶顏福慶
中華醫學會成立後,經過顏福慶等人的努力,於1932年4月,中華醫學會與中國博醫會執委會在上海召開會議,雙方採用通信表決的方式徵得全體會員的同意,宣告兩會合併。合併後的中文名稱仍為中華醫學會,並明確規定,外國人不能任會長、總幹事和會計的職務。從此,中國的醫務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學會和自己的醫學雜誌。

抗戰救護工作

抗日戰爭期間,顏福慶擔任上海市救護委員會主任委員,發動學校的廣大師生和醫務人員組織醫療救護隊,奔赴抗日的前方、後方,為傷病員服務。
他曾撰文指出:“在此抗戰時期,不論對於前方之戰士,及後方之民眾、難民,均需有衛生醫療救護防疫等措施。因此醫師、護士等各項醫事人員,至為重要。
唯此項人員原屬為數有限,必致求過於供,故在戰時,必須依賴各醫學教育機關以最短之時間,產生最多量之醫事人員,以資源源供給。”
文中還提到:“各醫學院校,在戰時至少有兩種不可或缺之工作。一方面對於前後方所需要醫事人員,須從事造就,而不得避免責任。同時一方面須多方設法,保留原有之教授人才學生及設備以期於戰時終止後,藉以恢復固有之基礎。上述兩種工作,相關至切,宜有詳細之考慮嚴密之注意。如顧此失彼,即不能貫徹其應負之使命……”總之,他在支持抗日,救死扶傷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顏福慶對中國的醫學教育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將永遠留在人民的腦海中。他那嚴謹、勤奮的治學精神,兢兢業業的工作作風,是廣大醫務衛生工作者學習的榜樣

顏福慶舊居

上海市徐匯區武康路40弄4號,1943年至1950年,顏福慶居住在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