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常

韓常

韓常(?-1151),漢族,字元吉,燕京(今北京)人。金國將領。精騎射,能挽三石硬弓,射必入鐵。父親在遼國為統軍。年輕時隨父韓慶和降金,率遼東漢兒軍屢立戰功,每戰必為前鋒。金兀朮渡江,韓常為先鋒。至湖南,與向子諲戰,子不能敵,攻圍八日,城破。金兀朮自江、黃間南渡,令常徑趨衢信以為援兵。兀朮攻明州,常以兵從,與張俊戰於高橋,俊遁。兀朮自江南歸,論功,仍升為萬戶都統,屯河中府。未幾,隨兀朮之陝西,攻仙人關,為宋吳玠所敗,常被南軍射損左目,眾不能支,遂回軍。然亦以此受知於兀朮。兀朮首尾陝西凡數年,常必隨從。(《大金國志》卷二十七)

基本介紹

  • 本名:韓常
  • 字號:元吉
  • 所處時代:金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燕京(今北京)
  • 去世時間:1151
  • 主要成就:金朝將領
個人簡介,順昌之敗,韓常事跡考,1122年,,1129年,九月,十二月,1130年,正月,六月,七月,九月,十二月,1139年,1140年,五月,六月,閏六月,七月,十月,十二月,1141年,正月,二月,三月,1148年,1151年,生平官職考證,韓常之軍,韓常之子韓棠,

個人簡介

從金兀朮戰於富平,不利,目中流矢,竟以土塞創,奮起躍馬搏殺,卒破宋軍。後從兀朮南侵河南,率軍戰郾城、潁昌、順昌,俱敗。戰後遭兀朮鞭打,欲以五萬眾內附,未遂。鄭真《滎陽外史集》言其降宋,常朝京師,似不可信。
電視劇《精忠岳飛》中韓常在完顏宗翰死後處處被排擠,因對夏金烏不服後被宇文虛中策反,約定韓常帶五萬兵馬與岳家軍小商河會合。結果韓常在收拾行李時被杜充發現,慌亂之中打暈杜充,失手未將其殺死。士兵在掩埋杜充時被夏金烏手下發現,杜充告訴夏金烏韓常謀反。金兀朮趕到,擇日韓常被處斬,宇文虛中與杜充同歸於盡。韓常的死也間接害死了楊再興

順昌之敗

順昌之戰,常在白龍洲渦下寨,拒城三十里,宋劉錡以千餘騎擊之,眾頗死傷。兀朮既敗,以常守潁昌府。方兀朮未南征之先,常為濬州守。一日,與其判官宮茵論南北兵戰之事,茵曰:“此非南之所能敵,蓋諛之也。”常曰:“不然,今昔事異,昔我強彼弱,今我弱彼強。所幸者,南人未知北間事耳。”至順昌之敗,其言果驗。(《大金國志》卷二十七)

韓常事跡考

1122年,

宋宣和四年,遼保大二年,金天輔六年。
韓常字元吉,燕山人,父慶和,在遼為統軍,太祖入燕,常隨父降,俱授千戶。(《大金國志》卷二十七《韓常傳》)
《宋史》卷二十二《徽宗紀四》:宣和四年冬十月庚寅,改燕京為燕山府,涿,易等八州並賜名(雲中府)。
《金史》卷二《太祖紀》:天輔六年,十二月,上伐燕京。宗望率兵七千先之,迪古乃出得勝口,銀術哥出居庸關,婁室為左翼,婆盧火為右翼,取居庸關。丁亥,次媯州。戊子,次居庸關。庚寅,遼統軍都監高六等來送款。上至燕京,入自南門,使銀術哥、婁室陣於城上,乃次於城南。遼知樞密院左企弓虞仲文樞密使曹勇義,副使張彥忠,參知政事康公弼,僉書劉彥宗奉表降。辛卯,遼百官詣軍門叩頭請罪,詔一切釋之。
天會中,伐宋,從宗翰下河東、河北諸郡縣,後出知慶源府(宋宣和元年升趙州為慶源府,按《金史地理志中》,天會七年改趙州,刺史州,刺史正五品。)。

1129年

宋建炎三年,金天會七年。
時金下令禁穿漢服,並剃髮,不如式者死。慶源有小民不如式,韓常殺之。
三朝北盟會編》卷一三二引張匯《金虜節要》:禁民漢服,及削髮,不如式者死。劉陶代州,執一軍人於市,驗之頂發稍長,大小且不如式,斬之。後賊將韓常知慶源,耿守忠知解梁,見小民有依舊犢鼻者,亦責以漢服,斬之。生靈無辜被害不可勝紀,時復布帛大貴,細民無力易之,坐困於家,無敢出焉。
參看《大金國志》卷五,天會七年六月。

九月

韓常隨宗弼南伐宋朝。常善射,以挽強見稱,射必入鐵。兀朮渡江,常為先鋒。《大金國志》卷二十七《韓常傳》
金史》卷七十四《宗翰傳》:於是,撻懶、宗弼、拔離速、馬五等分道南伐。宗弼之軍渡江取建康,入於杭州。康王入海,阿里、蒲盧渾等自明州行海三百里,追之弗及。宗弼乃還。
《金史》卷三《太宗紀》:五月乙卯,拔離速等襲宋主於揚州。九月庚午,宗弼敗宋兵於睢陽。辛未,降其城。是月,曹州降。十月丙子朔,京兆府降。丁丑,鞏州降。丁酉,阿里、當海、大旲破敵於壽春。己亥,安撫使馬世元以城降。甲辰,廬州降。十一月庚戌,徙曷蘇館都統司治寧州。丙辰,宗弼取和州。壬戌,宗弼渡江,敗宋副元帥杜充軍於江寧。丁卯,守臣陳邦光以城降。
《金史》卷七十七《宗弼傳》:宋主自揚州奔於江南,宗弼等分道伐之。進兵歸德,城中有自西門北門出者,當海復敗之。乃絕隍築道,列炮隍上,將攻之。城中人懼,遂降。先遣阿里、蒲盧渾至壽春,宗弼軍繼之。宋安撫使馬世元率官屬出降。進降廬州,再降巢縣王善軍。當海等破酈瓊萬餘眾於和州,遂自和州渡江。將至江寧西二十里,宋杜充率步騎六萬來拒戰,鶻盧補、當海、迪虎、大旲合擊破之。宋陳邦光以江寧府降。留長安奴、斡里也守江寧。使阿魯補、斡里也別將兵徇地,下太平州、濠州句容、溧陽等縣,溯江而西,屢敗張永等兵,杜充遂降。宗弼自江寧取廣德軍路,追襲宋主于越州。至湖州,取之。先使阿里、蒲盧渾趨杭州,具舟於錢塘江。宗弼至杭州,官守巨室皆逃去,遂攻杭州,取之。宋主聞杭州不守,遂自越奔明州。宗弼留杭州,使阿里、蒲盧渾以精兵四千襲之。訛魯補、術列速降越州。大抃破宋周汪軍,阿里、蒲魯渾破宋兵三千,遂渡曹娥江。去明州二十五里,大破宋兵,追至其城下。城中出兵,戰失利,宋主走入于海。宗弼中分麾下兵,會攻明州,克之。阿里、蒲盧渾泛海至昌國縣,執宋明州守趙伯諤,伯諤言:“宋主奔溫州,將自溫州趨福州矣。”遂行海追三百餘里,不及,阿里、蒲盧渾乃還。

十二月

兀朮攻明州,(韓)常以兵從,與張俊戰於高橋,俊遁。《大金國志》卷二十七《韓常傳》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十:十二月,癸卯,浙東制置使張俊,與金人戰於明州,敗之。先是金遣兵追襲乘輿至城下,俊遣統制官劉寶與戰,兵少卻,其將黨用、邱橫死之。統制官楊沂中、田師中,統領官趙密皆殊死戰。主管殿前司公事李質率所部以舟師來助,知州事劉洪道率州兵射其傍,遂大破敗之,殺數千人。敵自城下呼,請遣人至寨中計事,俊令小校徐姓者往,敵釋甲與語,欲如越官吏投拜,俊拒之。
三朝北盟會編》卷一三六:建炎四年,正月,三日丙午,知明州軍州事劉洪道棄城走,金人陷明州。張俊雖已敗金人於高橋,心猶懼,遂與李直及劉洪道俱棄城而去,州人隨之爭門而出,洪道已渡浮橋使人斷浮橋路,故州人不及渡,而金人已入城,追至西門外,州人多溺死,金人乘勢屠明州,存者無幾,明州之人,是以怨張俊得小勝而充城遂致大禍。
筆者按:《大金國志》卷二十七《韓常傳》記有:至湖南,於向子諲戰,子諲不能敵,攻圍八日,城破。按本年金三路攻宋,一路由訛魯朵統領攻關陝,旨在由陝入川,包抄南宋。一路由拔離速統領攻江西,旨在俘獲隆佑太后。一路由宗弼統領攻江浙,旨在俘獲宋高宗。
今依據《宋史》卷二十五、二十六《高宗紀》詳述西路軍日程如下:冬十月,戊戌金人陷壽春府。庚子,陷黃州,守臣趙令宬死之。金人自大冶縣趨洪州。十一月戊午,金人陷洪州,權知州李積中以城降。撫、袁二州守臣王仲山、王仲嶷皆降。辛酉,太后至吉州。太后發吉州,次太和縣。護衛統制杜彥及後軍楊世雄率眾叛,犯永豐縣,知縣事趙訓之死之。金人至太和縣,太后自萬安陸行如虔州。丁卯,金人犯吉州,守臣楊淵棄城走。癸酉:金人犯建昌軍,兵馬監押蔡延世擊卻之。十二月辛巳,劉光世引兵趨南康軍。乙未,金人屠洪州。建炎四年春正月己酉,遣小校自海道如虔州問安太后。乙丑,以中書舍人李正民兩浙、湖南、江西撫諭使,詣太后問安。建炎四年,二月乙亥,金人陷潭州,將吏王暕、劉價、趙聿之戰死,向子諲率兵奪門亡去,金兵大掠,屠其城。四月,金人犯江西者自荊門軍北歸,留守司同統制牛皋潛軍寶豐擊敗之。
《宋史》卷三七七《向子諲傳》:金人破江西,移兵湖南,子諲聞警報,率軍民以死守。宗室成忠郎聿之隸東壁,子諲巡城,顧謂曰:“君宗室,不可效此曹苟簡。”聿之感激流涕。金人圍八日,登城縱火,子諲率官吏奪南楚門遁,城陷。坐敵至失守落職罷。轉運副使賈收言子諲督兵巷戰,又收潰卒復入治事,帝亦以子諲與他守臣望風遁者殊科,詔復職。(按《系年要錄》金人8日後退出潭州。)
金史》卷七十二《彀英傳》:彀英,本名撻懶拔離速宋康王於揚州,彀英為先鋒。拔離速追宋孟後於江南,彀英前行趨潭州。宋大兵在常武,彀英以選兵薄其城,敗千餘人。明日,城中出兵來戰,彀英以五百騎敗之,獲馬二百匹,遂攻常武。拔離速以諸軍為大陣,居其後,彀英以五百騎為小陣,當前行,即麾兵馳宋軍,宋軍亂,遂大敗之。拔離速觀其周旋,嘆賞之。

1130年

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

正月

宋高宗逃往溫州,宗弼使韓常徑趨衢、信二州,作包抄之計,不果。二月,韓常隨宗弼北還,三月,宋將韓世忠邀擊宗弼軍於鎮江,金軍大敗,四月,韓常隨宗弼退往建康府,被韓世忠軍圍困黃天盪。宗弼使韓常擊韓世忠江上舟船,多敗沒,韓常見宗弼伏地請死,宗弼貸之。
三朝北盟會編》卷一三八:二十五日,丙申,韓世忠與兀朮再戰於江中,為兀朮所敗。孫世詢、嚴永吉皆戰死。金人在建康,韓世忠以海船挖於江中,乘風使篷,往來如飛。兀朮謂韓常曰:“使船如使馬何以破之。”韓常曰:“雖然見常,軍則自遁矣。”兀朮令常以舟師犯之,多沒,常見兀朮伏地請死,兀朮貸之。
宗弼敗韓世忠渡江,屯六合,論功,韓常仍升為萬戶都統
大金國志》卷二十七《韓常傳》:兀朮自江、黃間南渡,令(韓)常,徑趨衢、信以為援兵。兀朮攻明州,常以兵從,與張俊戰於高橋,俊遁。兀朮自江南歸,論功,仍升為萬戶都統。
筆者按:《國志》錯亂無章,上已據諸文釐正。按兀朮未從江、黃間南渡,從江、黃間渡者,乃拔離速耶律馬五,彀英。衢、信二州未被兵,但亦風聲鶴唳,《三朝北盟會編》卷一三七:建炎四年二月,有衢州軍事判官錢觀復者,以衢當路沖,白郡守,縱民老幼出,戶留一丁,不留與留而瘦弱,不堪任,罪如軍法,其後軍兵欲乘時為變,顧城中金帛子女,無冀獲,乃止。而建炎三年十一月,宋將王燮由信州逃往福建。宗弼時在明州,衢、信在明州西南,且為宋屬地,何來援軍之說。按,此時,宋高宗在溫州,金軍窮追難及,則可能宗弼使韓常,趨衢、信以包抄宋高宗。
又按,萬戶都統,金朝無此職名,宋人所稱萬戶,常為金朝之猛安,實為千夫長,從四品官,而都統即統軍司,正三品官。見文末考證。

六月

韓常隨宗弼北上。
《宋史》卷二十六《高宗四》:建炎四年四月,兀朮渡江,屯六合。六月,兀朮聞張浚在秦州,將舉兵北伐,自六合引兵趨陝西。

七月

韓常討河北諸堡寨,破故宋義兵。還屯河中府
三朝北盟會編》卷一四一:建炎四年七月,太行義士石子明與金人漢軍萬戶韓常戰於真定,大敗常軍。石子明與韓常戰於山西真定胭脂嶺,大破常軍。千戶劉慶餘為炮,折其頸。金人以萬戶比都總管之職。千戶比節度使。百人長比刺史。今燕云:諸路民兵千戶,百人長,乃以家業或丁數定之,在軍則權為千戶、百人長,散則還為散民。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十二:建炎四年三月,遼東漢軍萬戶韓常,與太行義士石子明戰於真定西山胭脂嶺,為所敗。千戶劉慶孫,炮折其脛,由是解軍職,換靜江軍節度使,後除知慈州。初金太祖旻起兵,以萬戶比都總管,千戶比節度使,百人長比剌史,皆親押札子授之,謂之御畫。及罷從軍,對此換授。其後燕雲諸民兵千戶,百人長但以家業或丁數定之,軍還則但為庶民,或就軍中受代,則復為一散軍而巳,非御畫之比矣。
筆者按:建炎四年三月,金軍尚在江南,韓常不能至真定,時間當從《會編》,又靜江軍在桂林,時屬南宋,韓常不能到宋任職,恐《系年要錄》有誤,故《會編》不取,又知慈州,九月韓常已到陝西,中間又無空閒,恐《系年要錄》有誤。
《金史》卷六十八《阿魯補傳》:宗弼趨陝西,道聞大名復叛,遣阿魯補經略之,獨與譯者至城下,招之,大名果降。翌日,下令民間兵器,悉上送官,於是吏民按堵如故。為大名開德路都統
《金史》卷七十二《彀英傳》:其後河東郡縣多叛,彀英以先鋒攻絳州,克之。復攻沁州,飛炮擊其石脅,歸營中。諸軍攻沁州,三日不能下,別將骨赧強起彀英指麾士卒,遂克之。
筆者按:宗弼自江南退兵,一由,宋軍切斷其後路,一由後方不鞏固。上文可見後方動亂之一斑。

九月

韓常隨宗弼等與宋將張浚戰於富平,宗弼陷重圍中,韓常流矢中目,怒拔去其矢,血淋漓,以土塞創,躍馬奮呼搏戰,遂解圍,與宗弼俱出。遂以此受知於宗弼。
《金史》卷三《太宗紀》:九月癸亥,宗輔等敗宋張浚軍於富平。
又《金史》卷七十七《宗弼傳》:宗弼渡江北還,遂從宗輔定陝西。與張浚戰於富平。宗弼陷重圍中,韓常流矢中目,怒拔去其矢,血淋漓,以土塞創,躍馬奮呼搏戰,遂解圍,與宗弼俱出。既敗張浚軍於富平,遂與阿盧補招降熙河、涇原兩路。
筆者按:《大金國志》卷二十七《韓常傳》:攻仙人關,為宋吳玠所敗,常被南軍射損左目,眾不能支,遂回軍。然亦以此受知於兀朮。兀朮首尾陝西數年,常必隨從。
按:仙人關之戰紹興四年,《大金國志》誤。

十二月

韓常從宗輔攻取熙河路,為前軍。
《金史》卷三《太宗紀》,天會八年十二月乙酉,宗輔敗宋劉維輔軍,壬辰,熙州降。
《金史》卷十九《世紀補》,帝(宗輔)進兵降甘泉等三堡,取保川城,破宋熙河路副總管軍三萬,獲馬千餘,拔安西等二寨,熙州降。分遣左翼都統阿盧補、右翼都統守弼招撫城邑之未下者,遂得鞏、洮、河、樂、西寧、蘭、廓、積石等州,定遠、和政、甘峪、寧洮、安隴等城寨及鎮堡蕃漢營部四十餘,於是涇原、熙河兩路皆平。
《金史》卷八十《斜卯阿里傳》:睿宗(宗輔)趨熙河,阿里、斜喝、韓常猛安為前軍。
後與宗弼經略陝西,韓常有戰必隨。
筆者按:此後有,天會九年(紹興元年)五月和尚原之役,天會十一年(紹興三年)二月饒風關之役 ,天會十二年(紹興四年)三月仙人關之役,韓常當皆參與。

1139年

金天眷二年,宋紹興九年,宗弼還燕京,以韓常守濬州。
大金國志》卷二十七《韓常傳》:方兀朮未南征之先,(韓常)為濬州守。一日,與其判官(正八品)宮茵論南北兵戰之事,茵曰:“此非南之所能敵,蓋諛之也。”常曰:“不然,今昔事異,昔我強彼弱,今我弱彼強。所幸者,南人未知北間事耳。”至順昌之敗,其言果驗。
金史》卷五《熙宗紀》天眷二年,七月辛巳,宋國王宗磐、兗國王宗雋謀反,伏誅。丙戌,以右副元帥宗弼為都元帥,進封越國王。
《金史》卷七十六《宗弼傳》:天眷元年,撻懶、宗磐執議以河南之地割賜宋,詔遣張通古奉使江南。明年,宋主遣端明殿學士韓肖胄奉表謝,遣王倫乞歸父喪及母韋氏兄弟。宗弼自軍中入朝,進拜都元帥。宗弼察撻懶與宋人交通賂遺,遂以河南、陝西與宋,奏請誅撻懶,復舊疆。是時,宗磐已誅,撻懶在行台,復與鶻懶謀反。會置行台於燕京,詔宗弼為太保,領行台尚書省,都元帥如故,往燕京誅撻懶。
筆者按:宗弼還燕京,至少在七月以前。濬州治黎陽縣,宗弼南伐,以黎陽汴梁,足見宗弼對韓常之器重。
又按《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紹興四年三月,宗弼與宋仙人關之戰,九月,偽齊劉豫下詔“混一六合”,與金連兵“七十萬”,伐宋,宗弼以右監軍從征。《金史》不載,《金佗粹編》卷六在宋人林貴、張斌《探報》云:兀朮二部不計其數,三太子與兀朮所領兵共十萬五千。則宗弼從征當系事實。則宗弼離陝西當在三月以後。本年秋冬間,齊金連兵,取濠州,滁州,廬州等地,又攻揚州,年底因金太宗病重,政局將有變化而退兵。以事理論之,韓常當參與此役,惜史無記載爾。

1140年

金天眷三年,宋紹興十年

五月

金熙宗下詔伐宋,以宗弼為都元帥由黎陽汴梁完顏杲為右監軍,由河中趨陝西。
韓常會宗弼等與汴梁。
《金史》卷六十八《阿魯補傳》:宗弼復河南,阿魯補先濟河,撫定諸郡,再為歸德尹、河南路都統。宋兵來取河南地,宗弼召阿魯補,與許州韓常、潁州大旲、陳州赤盞暉、皆會於汴,阿魯補以敵在近,獨不赴。而宋將岳飛劉光世等,果乘間襲取許潁三州,旁郡皆回響。其兵犯歸德者,阿魯補連擊敗之,復取亳、宿等州,河南平,阿魯補功最。

六月

韓常從宗弼等攻宋順昌,為宋東京副留守劉錡所敗。韓常退守潁昌府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一引楊汝翼《順昌破賊戰勝錄》:二十五日金賊游騎數十。已涉潁河。出沒城下。遇太尉伏民,生擒銀牌乾戶阿赫殺、阿魯等。通說:“韓將軍先遣來城下,探城中事宜,及有探報,韓將軍、翟將軍兩頭領在白沙龍渦一帶下寨。”寨去城約三十里。太尉夜遣千餘人擊之,至二十六日早,復與賊戰,遂殺傷千百人,辰巳間入城,太尉於北門犒勞,即具捷奏以聞。二十七日,金賊馳報龍虎大王及三路都統,偕自陳州來,增益兵馬至。二十九日合、翟二將軍一帶逼城,自北之西,自西之南,自南之東,人馬約三萬餘騎。太尉西門出軍,仍激勵在城士卒,內外協應,午巳之間賊,臨城施設,而柳知軍適在東門,為敵箭中左足。柳倪即拔箭,就以破胡弓射之,應聲而倒,繼發數十箭,無不中者,翼以神臂弓、硬弩破之,遂稍引去,即以步兵邀擊,荒怖四奔,走小河,人馬淹溺者不可勝計。抵暮,尚有鐵騎數千,擺布河外,復出官軍千數連擊之,大獲捷勝。奪到韓將軍大小認旗十面,並鐵甲提刀等。至三十日早,戰士還屯,犒勞如初,亦以上聞。六月一日,金賊尚留舊寨,有擒到女真及漢兒云:已遺銀牌。……十三日、十四日,悉出境上,復會於陳州,四太子反怒三路都統(即阿魯補)、、翟二將,軍人以柳條,撻之數十下,如千戶毛毛可(即女真語謀克,百夫長也)等皆撻之百十下。尋以三路都統守南京,韓將軍守潁昌,翟將軍守陳州,四太子、龍虎大王各以所轄人馬同之東京。

閏六月

招討使岳飛部將統制官張憲攻占潁昌府。韓常退守長葛縣。復被岳飛部將統制董先姚政所敗。韓常敗回開封。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六紹興十年六月壬辰(二十日):湖北、京西宣撫使統制官張憲,傅選及金將韓常戰於潁昌府,敗之,復潁昌。(參看《鄂國金佗粹編》卷十六岳飛《復潁昌府奏》)。
《鄂國金佗粹編》卷十六岳飛《陳州潁昌奏捷》:據踏白軍統制董先,游奕軍統制姚政等申“統率軍馬,在潁昌府駐紮。閏六月二十五日辰時,有番賊取長葛縣路前來。先即時同姚政等統率軍馬,出城迎敵。到城北七里店,逢鎮國大王,並韓將軍,邪也孛堇賊馬六千餘騎,擺布成陣。先與姚政等分頭項逕入賊陣,戰鬥及一時辰,其賊敗走,追殺三十里。除殺死外,擒到人並鞍馬等,委獲勝捷”。

七月

初八日,韓常從宗弼等與岳飛戰於郾城,敗績。
《鄂國金佗粹編》卷八《行實編年五》:兀朮怒其敗,初八日,果合龍虎大王(金將突合速),蓋天大王完顏宗賢)及偽昭武大將軍韓常之兵,逼郾城。先臣遣臣雲領背嵬、游奕馬軍,直貫虜陣,謂之曰:“必勝而後返,如不用命,吾先斬汝矣!”鏖戰數十合,賊屍布野,得馬數百匹。楊再興以單騎入其軍,擒兀朮不獲,手殺數百人而還。
初十日,戰於郾城北五里店,十二日,宗弼以大兵十二萬至臨潁縣,十三日,與岳飛將楊再興等戰於小商橋,自認不敵楊再興,設計誘殺楊再興於小商河。以武力擊殺王蘭,高林,羅彥等。十四日,復至潁昌舞陽橋外,與岳飛將岳雲,王貴董先,胡清等戰,大敗,河南統軍司、金吾上將軍(正三品)夏某及千戶五人陣亡,千戶及以下七十八員被俘。韓常隨宗弼退回汴梁
金佗粹編》卷十六岳飛《王貴潁昌捷奏》:據本司中軍統制,提舉一行事務王貴申,依準指揮,統帥諸軍人馬,於潁昌府屯駐。今月十四日辰時以來,有番賊四太子,鎮國大王,並昭武大將軍(副統軍,正四品韓常,並番賊萬戶四人,親領番兵,馬軍三萬餘騎,直抵潁昌府西門外擺列。
十八日,岳飛張憲等,擊潰軍於臨潁東北,岳飛遂乘勝至朱仙鎮,距汴梁四十五里,中原大震,河南、北,宋忠義民兵爭相歸附,金將高勇之、張仔,楊進等,亦受岳飛旗、榜。宗弼棄城北走,時韓常屯長葛縣,因潁昌之敗,失夏金吾,金吾,宗弼子婿也,畏罪不敢還,密遣使,願以五萬眾降於岳飛。飛遣賈興來報,許之。
金佗粹編》卷十《行實編年五》:或帥其部伍,或舉兵來歸。李通之眾五百餘人,胡清之眾一千一百人,李寶之眾八千,李興之眾二千,懷,衛州張恩等九人,相繼而至。白馬山寨首領孫淇等,偽統制王鎮、統領崔慶,將官李覲、秉義郎李清及崔虎,劉永壽,孟皋、華旺等,皆全率所部至麾下。以至虜酋之腹心禁衛,如龍虎大王下紇查(及女真語合扎,親兵也)千戶高勇之屬及張仔,楊進等亦密受先臣旗、榜,率其眾自北方來降。韓常又以潁昌之敗,失夏金吾,金吾,兀朮子婿也,畏罪不敢進,屯於長葛,密遣使,願以其眾五萬降。先臣遣賈興報,許之。
二十一日,岳飛朱仙鎮退兵,降飛之事遂不果,淪陷郡縣陸續收復。
《宋史》卷二十九《高宗紀》:秋七月癸卯,岳飛遣將張應、韓清入西京,會李興復永安軍。己酉,岳飛及兀朮戰於郾城縣,敗之。庚戌,曲赦海州。永興軍統領辛鎮及金人戰於長安城下,敗之。癸丑,以楊沂中淮北宣撫副使,劉錡為判官。甲寅,岳飛遣統制楊再興王蘭等擊金人於小商橋,皆戰死。乙卯,金人攻潁昌,岳飛遣將王貴、姚政合兵力戰,敗之。壬戌,飛以累奉詔班師,遂自郾城還,軍皆潰,金人追之不及。潁昌、蔡、鄭諸州皆復為金有。

十月

宗弼還汴梁,議侵宋。
金佗粹編》卷十一《令嚴切措置捍禦虜酋省扎》:據探報,兀朮十月初八日只將六騎入東京。初十日,有兵馬十五隊入宋門。十三日,打毬,議事侵略唐、鄧。

十二月

韓常從宗弼渡淮伐宋,為先鋒。
金佗粹編》卷十一《令措置四太子人馬分路作過省扎》:十二月六日,(李穩)到東京,探得四太子十二月初一日自燕京起發到東京。

1141年

金皇統元年,宋紹興十一年。

正月

韓常隨宗弼陷壽春,又陷廬州府,進逼和州。
《金佗粹編》卷八《行實編年五》:春正月,十五日,兀朮、韓常果以重兵陷壽春府,二十日,韓常與偽龍虎大王(《中興小紀》卷八:龍虎大王者,乃偽封王爵,而兼龍虎軍者。即金將突合速)先驅渡淮。二十五日,駐廬州界。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十九:十一年,大金兀朮、龍虎大王、鎮國大將軍韓常領兵五十萬陷廬、和州。

二月

初七日,韓常進至含山縣,為宋將王德所敗。初十日,宋統制關師古,李橫復巢縣。十四日,宋劉錡自東關出清溪,王德,張子蓋等會兵取含山縣,復奪昭關。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九:二月癸酉(初四日3月13),淮西宣撫司都統制王德,渡江屯和州,初都元帥宗弼,既入合肥,建寧府,諜者回報金人已犯含山縣,漸犯歷陽,時張俊諸軍雖已趣裝,猶未起發,江東制置大使葉夢得見俊,請速出軍,俊猶遲之曰:“更俟探報。”夢得曰:”敵已過含山縣,萬一和州為金人所得,長江不可保矣。”俊遂令諸軍進發,諭諸統制曰:“先得和州者勝。”德曰:“德當身先士卒,為諸軍前鋒。”俊壯之,將士皆鼓舞,讙噪而行。有報已失和州者,德乃率所部兵渡釆石,約俊明日入城會食,至中流,聞敵勢甚眾,莫敢前,德驅之進棹,首先登舟,俊宿於江中,德率眾徑至城下,敵退屯昭關。《淮西隨軍記》雲,張俊遣先鋒至含山縣,金人游騎在無為軍,和州者,皆合。則據和州者非兀朮也,俊奏捷狀亦止稱龍虎大臣韓將軍、三路都統等前來侵犯,今從之。丙子(初七日3月16日),淮東宣撫司都統制王德遇金人鎮國大將軍韓常於含山東敗之.
《宋史》卷三六九《張俊傳》:十一年二月,兀朮入合肥,漸攻歷陽,江東制置大使葉夢得見俊,請速出軍。俊遣兵渡江,諭諸將曰:“先得和州者勝。”王德願為諸軍先,士鼓譟而行。敵已據之,德率眾渡採石先登,俊宿中流。德抵城下,金人退屯昭關。後三日,復敗金將韓常於含山。
十八日,韓常與宋將楊沂中,劉錡等戰於柘皋鎮,大敗。金軍退往紫金山,尋北進。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五:二月六日乙亥,金人到柘皋,馳騎至舍山縣一百二十里,半日而至,以五百騎探和州動靜,回報無軍馬,丙子,以六百騎再探之,回報無軍馬,丁丑,以八百騎,往探回報,南軍渡江,金人即漸退去。十八日丁亥,張俊、楊沂中、劉錡及金人戰於柘皋鎮大破其軍。金人退軍也。日行三五里,或一二十里,退至柘皋,柘皋皆平地,金人謂騎兵之利也。張俊、楊沂中、會劉錡之軍皆到兀朮,率鐵騎十餘萬分,兩隅夾道而陳,沂中輕進不利,統制官傳逵被箭中目,王德曰:“賊右隅皆勁騎,吾當先破之。”乃麾軍濟渡,奮勇先登,薄其右隅,賊陣有一酋被鎧躍馬指畫部隊,德引弓一發,酋應弦墜馬,德乘勢大呼馳擊,諸隊軍大呼鼓譟,金人以拐子馬兩翼而進,德率眾鏖戰,大敗之,金人退還紫金山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九:丁亥,淮北宣撫副使楊沂中,判官劉錡,淮西宣撫司都統制王德,統制官田師中,張子蓋及金人戰於柘皋鎮,敗之。前一日錡行至柘皋,與金人遇,夾河而軍,初金人之退兵也,日行甚緩,至尉子橋,天下雨,次石樑河,河流湍暴,敵斷橋以自固,列營柘皋。柘皋地平,金人以為騎兵之利,且見騎軍少,意甚易之。河通巢湖,闊二丈余,錡命軍士曳薪疊橋,須臾而成,遣甲軍數隊過橋,皆臥槍而坐,會沂中、德、師中、子蓋之軍俱至。翌日,敵將邢王與鎮國大將軍韓常等以鐵騎十餘萬分為兩隅夾道而陳。(原註:趙甡之《遺史》熊克《小歷》皆稱兀朮以鐵騎十餘萬夾道而陳,案三宣撫所《申》止稱邢王(完顏宗敏)、韓將軍、王太子大兵及自廬州前來兀朮軍馬。蓋兀朮自廬州濟師,非其親出也,甡之克小誤)沂中自上流涉淺徑進。官軍不利。統制官輔逵中目騎兵有稍卻者,德曰:“賊右隅皆勁騎吾將先破之。”乃與師中麾兵渡橋,薄其右隅,敵陣動,有一帥被甲躍馬指畫陣隊,德引弓一發,帥應弦墜馬,德乘勢大呼馳擊,諸軍皆鼓譟,金人以拐子馬兩翼而進,德率眾鏖戰,沂中曰:“敵便習在弓矢當有以屈其技。”乃令萬兵各持長斧堵而前,奮銳擊之,金人大敗,退屯紫金山。德等尾擊之,捕敵數百人馬 數百,而錡以步兵甲重不能賓士,下令無所取,故無俘獲焉。是役也將官拱衛大夫武勝軍承宣使姚端已下死敵者百九十人。而敵之死者甚眾。錡謂德曰:“昔聞公威略如神,今果見之,請以兄禮事公。”張俊之愛妾章氏,即杭妓張穠也,頗知書,柘皋之役,俊貽書囑以家事,章答書引霍去病、趙雲不問家事為言,令勉報國,俊以其書進上大喜親。
二十日,宋軍乘勝復廬州。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五, 二十日己丑,張俊克廬州。金人退於紫金山張俊得廬州,與楊沂中、劉錡之軍皆駐於廬州。

三月

初四日,金軍攻濠州,初八日,陷之。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五,三月四日,癸卯,金人寇濠州。金人自枯皋退兵於紫金山也。濠州官吏皆謂:金人必以銳兵來攻城。請於知州王進,使善備之。進亦以為然,發書告急日至再四,而通判軍州事張綱,以邊機事,請赴行朝,進許之,綱遂泛舟而去。一日,趙榮以百數騎至城下,進登城望之,榮語進曰:“大金以精兵三十萬,旦暮臨城,必要濠州,勢不可當,公且開門,縱民出城,使之為避地計。且淮岸舟船頗多,若水路、陸路從便傾城而去,三兩日可以獲安,方今滿城生靈寄命在足下,足下宜念之。”進怒曰:趙榮汝不能全節於朝廷,乃為北軍遊說耶。使勁弩射之,榮大怒,少退,罵進良久,而去。州人以趙榮曾偽知州事,撫恤軍民,秋毫不擾,今所以來城下言者,正為憐舊治之民耳,或以從便避地之謀,力請於進,進不從。癸卯,北軍自延陵浮梁渡淮。甲辰,以鐵騎數萬人,列於東門之外,連岡被嶺,相屬不斷,旌旗蔽野,囂埃翳天,州人望之,猶皆戲笑,以謂寇宏受圍時,城中無兵無食尚自能支,況今食有餘,而兵粗足,尚何畏哉!是時,進有兵千餘,又有宣撫司兵數百在城中,北軍謂樓櫓皆腐爛,攻之必破乃使人至城下招降,而守陴者怒罵之。
八日丁未,濠州兵馬鈴轄邵宏叛降於金人。金人陷濠州,知軍州事王進被執,大肆焚掠。金人犯濠州,乙巳,對城立炮,且治衝車、雲梯,而又立鐵爐,溶金汁,將為攻擊者。王進令以炮擊之,而炮竿折者再,既而,炮石直上十數丈,不離炮座而墜,擊殺曳炮者數人,識者皆以為不祥。丙午,金人以衝車、雲梯之屬,俱傳城壘數面,力攻如雷霆震發,城土與屋瓦皆動,矢石如雨,東南敵樓為飛炮擊損,州人大恐。時城中民兵,進以為不可倚用,乃令於閒慢處屯止,以承行兵及宣撫司兵守城。進兵多福建人,未嘗經守御,或謂民兵自數年兵火以來莫非百戰之餘也,皆一可當百,請以民兵守御,使官兵為四壁策應,進不從。由是守陴弓弩皆不發,進出入以鐵扇為蔽,呵喝如常,人皆寒心悚懼。其日夕馳望者,宣撫司救兵而已。丁未,兵馬鈐轄邵宏,擦城投拜,具言城內虛實,而北國遂益兵擊東南隅,焚其樓,順風火烈,倏忽而盡。北軍遂乘勢登城,眾皆奔亂,城遂陷。知锺離縣事臧師仁者乃前知州楊珪之黨也,民皆切齒怨之,至是先為亂民所殺,進奔馬入郡宅,朝服坐於廳事,遂就拘。金人縱火於城中,大肆剽掠,凡貴賤老幼悉驅虜出城外,由是數萬之眾,莫不離散者。官府、廨宅、觀寺與居民廬舍片瓦不留,皆被焚爇其所存者。監郡廨後土地堂屋一閒,有全瓦數十枚,木椽十數根,至於城面亦平毀數尺,其所存者唯東壁女牆數十步而已。初張俊、楊沂中、劉錡在廬州也,濠州發流星馬告急者日三四,適會俊與沂中、錡軍皆退廬州,諸軍各人負十日糧米,欲越過定遠縣,退還江上矣。俊遂越過定遠縣不得已令諸軍趨黃連埠,而城已陷。
初九日,宋軍來爭濠州,大破之於城南。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九:三月戊申(初九日4月17日),張浚、楊沂中、劉錡至黃連埠,去濠州六十里,而聞城陷,俊乃召沂中、錡謀之。錡謂沂中曰:“兩府何以處。”沂中曰:“廝殺耳,相公與太尉在後,沂中當居前,有進無退。”錡曰:“有制之兵,無能之將可御,有利害之兵,有能之將不可御也。今我軍雖銳,未為有制,且軍士被甲,荷糧而趨,今已數日,本救援濠州,濠州既失,進無所投,人懷歸心,勝氣已索,又糧食將盡,散處迥野,此危道也。敵人雖詭計莫測,不若據險、下寨、塹地、栽木,使根本可恃,然後出兵襲之,若其引去,徐為後圖,此全師保勝之道,願相協圖之。”諸將皆曰:“善。”於是鼎足以為營,仍約逐軍選募精銳,旦日入濠州,俊遣斥堠數輩,還,俱言濠州無金人,或謂金人破城之後,無所籍,又畏大軍之來,尋已去矣。乃再遣騎數百往探,皆無所見,俊遣將官王某謂錡曰:“已不須太尉入去。”錡乃不行,惟沂中與王德領二千餘騎而往,以兩軍所選精銳策應之,四更起黃連,午時,騎兵先至濠州城西嶺上列陣未定,有金人伏甲騎萬餘於城兩邊,須臾,煙舉於城上,伏騎分兩翼而出,沂中謂德曰:“如何!”德知其勢不可,乃曰:“德,統制官也,安敢預事,太尉為宣撫,利害當處之。”沂中皇遽,以策麾其軍曰:“那回。”諸軍聞之,以為令,其走爾散亂,南奔無復紀律,其步人見騎軍走,謂其已敗,皆散。金人追及步人多不得脫,殺傷甚眾。
十二日,宋將韓世忠來爭濠州,敗之。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九:辛亥(十二日4月20日)韓世忠與金人戰於淮岸,夜遣游奕軍統制劉寶,率舟師泝流,欲劫金人於濠州,金人覺之,先遣人於下流赤龍洲伐木,以扼其歸。有自岸呼曰,赤龍洲水淺可涉,大金已遣人伐木,欲塞河扼舟船,請宣撫速歸我趙榮也。諸軍聞之,皆以其言有理,世忠亦命速追,而金人以鐵騎追至,沿淮岸且射且行,於是矢著舟如蝟毛。至赤龍洲,金人果伐木,漸運至淮岸,未及扼淮,而舟師已去。金人復歸黃連埠。(原註:此據趙甡之《遺史》附入,據《日曆》載世忠《申狀》乃雲,十二日三更後,遣劉寶泝流,再往濠州兩岸,攻擾賊寨,至十三日終日接戰,萬戶以下,共折萬餘人,馬數千匹。)
是日,楊沂中自宣化渡江,歸行在。初張俊以諸軍至黃連埠,士皆乏食,乃遣事務官辛永宗還建康督糧。永宗至江皋不肯渡,坐於民舍,呼邏卒采藤花食,建康盡刷老弱及上元、江寧二縣民夫運糧,人持六斗米,會俊等班師,軍民皆所負之米,於道側而去。
筆者按:濠州之戰為宗弼侵宋最後之役,韓常必與,惜史無記載爾。
十三日,韓常隨宗弼等引軍還北。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九:三月壬子(十三日):金人自渦口渡淮北歸。敵之始入也,上以御扎賜三京招撫司都統制李顯忠,令將所部與所俊會合,如立奇功,當建節鉞,比敵退,顯忠尾之至孔城而歸。《宋史》卷三百六十七《李顯忠》傳:兀朮韓常曰,“李世輔(李顯忠本名,顯忠為宋高宗賜名)歸宋,不曾立功,此人敢勇,宜且避之。”乃焚廬江而走。顯忠欲追之與死戰,俊以奉旨監護,慮失顯忠,遂各以軍還。

1148年

金皇統八年,宋紹興十八年。
十月,宗弼薨。

1151年

金天德三年,宋紹興二十一年。
韓常為海陵王所殺。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十五引李大諒《征蒙記》:自元帥(宗弼)死後,未三載,貴戚爭權,果如元帥所料。天德二年誅廢蕭王、宗本;三年又誅斬韓常、周啟等四十餘員,內多有親立功者。
同書卷二百三十引崔陟孫等《兩府扎子》:虜主亮纂位之後,前日良將大臣如:西元帥撻懶、三路都統將軍韓常、秉德國師烏陵衍、參政魯國王宗盤、虜主親弟太傅兗州知州東平府總管海州知州獨姑你、丞相蕭裕樞密使張通古平章蕭玉、皆稱雄傑勇果之士,盡已殺戮。當時北人莫不泣涕,咨嗟,言今後,用兵無人可將。
《金史》卷八十《阿離補傳》:大定間,大褒功臣,圖像衍慶宮。歡都死康宗時,不及與馳騖遼、宋之郊,然而異姓之臣莫先焉。故定衍慶亞次功臣:代國公歡都,金源郡王石土門,徐國公渾黜,鄭國公謾都訶,濮國公石古乃,濟國公蒲查,韓國公斜卯阿里,元帥左監軍拔離速魯國公蒲察石家奴銀青光祿大夫蒙適,隨國公活女,特進突合速,齊國公婆盧火,開府儀同三司烏延蒲盧渾儀同三司阿魯補,鎮國上將軍烏林答泰欲,太師領三省事勖,太傅大抃,大興尹赤盞暉,金吾衛上將軍耶律馬五,驃騎衛上將軍韓常阿離補鹹著勛焉。

生平官職考證

統計上文,韓常的擔任的官職有,千戶,知府,漢軍萬戶,猛安昭武大將軍鎮國大將軍,驃騎衛上將軍等。《金史》卷四十四《兵志》云:猛安者,千夫長也。按《金史》卷三十八《百官志三》,猛安,從四品。則韓常降金時,可能為猛安,後金又設漢軍,《兵志》:(天會)四年,伐宋之役,調燕山、雲中、中京、上京、東京、遼東、平州、遼西、長春八路民兵,隸諸萬戶,其間萬戶亦有專統漢軍者。又云:東京既平,山西繼定,內收遼、漢之降卒,外籍部族之健士。嘗用遼人訛里野以北部百三十戶為一謀克,漢人王六兒以諸州漢人六十五戶為一謀克,王伯龍及高從祐等並領所部為一猛安。則可能後來因非女真軍過多,而設漢軍,渤海軍等,以王伯龍等人的情況看,猛安當與所謂漢軍萬戶為同一級別,只是王伯龍等因為投靠女真較早,而為猛安。而最遲至天會七年,韓常已任遼東漢軍萬戶。而此時韓常的直屬上司當為劉彥宗,《金史》卷七十八《劉彥宗》傳:天會二年,大舉伐宋,彥宗畫十策,詔彥宗兼領漢軍都統。天會六年,劉彥宗死,韓常可能於此時,改屬宗弼。
之後韓常曾擔任“知濬州”,按《金史》卷二十五《地理志中》,河北西路,濬州,中,防禦。則濬州為防禦州,證之《百官志三》:諸防禦州,防禦使一員,從四品,則韓常由遼東漢軍萬戶,調濬州防禦使,是平級調動,可能金朝制度,漢軍有戰事則為軍,無戰事則為民,有關。
後熙河之役,《金史》記韓常官職為猛安,可能韓常被女真人所接納,改授猛安,可能為世襲猛安,《金史》卷八十一《王伯龍》傳:天輔二年,(王伯龍)率眾二萬及其輜重來降,授世襲猛安,知銀州,兼知雙州。《兵志》:熙宗皇統五年,又罷遼東漢人、渤海猛安謀克承襲之制。可知,遼東漢人猛安曾世襲,而此時韓常尚未去世。
後天眷三年宗弼伐宋,宋人記韓常官職為昭武大將軍,按《金史》卷五十五《百官志一》:武散官,正四品上曰昭武大將軍,又《百官志三》:統軍司,副統軍一員,正四品。昭武大將軍為銜,副統軍為職。後文,有上將軍夏金吾,按《百官志一》:正三品,中曰金吾衛上將軍。又《百官志三》,統軍司(河南,山西,山西,益都):使一員,正三品。則可知,夏某,為河南統軍司統軍使,金吾衛上將軍。韓常為其副爾。
此時,韓常可能由從四品猛安,升任正四品的副統軍。
後皇統元年宗弼伐宋,宋人記韓常官職為鎮國大將軍,按《百官志一》:從三品,下曰鎮國上將軍,宋人所記偶誤,則此時韓常,由正四品昭武大將軍升任鎮國上將軍。
《金史》所記韓常的最高官職為驃騎上將軍,此職據《百官志一》:正三品,下曰驃騎衛上將軍,比金吾衛上將軍還差一級。
宋人所記韓常的最高官職為三路都統將軍,《金史》卷四十四《兵志》::“收國元年十二月,始置威州軍帥司,以經略遼地,討高永昌,置南路都統司,且以討張黨,天輔五年襲遼主,始有內外諸軍都統之名。”又雲“凡猛安之上置軍帥,軍帥之上置萬戶,萬戶之上置都統。”現今東北發現金代都統印章多枚,與《百官志四》所載正三品印章相近,有實物可以參正證。按宋人記載,金三路都統為阿魯補,而《金史》卷六十八《阿魯補》傳:宗弼復河南,阿魯補先濟河,撫定諸郡,再為歸德尹、河南路都統。皇統五年,為行台參知政事,授世襲猛安,兼合扎謀克。則宋人所稱三路都統及金人之河南路都統,可能皇統五年,阿魯補離職以後,韓常以驃騎上將軍,領河南路都統。(又《金史》卷六《世宗紀上》,大定三年五月己亥,罷河南、山東、陝西統軍司,置都統,副都統。又五年七月戊申,罷陝西都統府,復置統軍司。則統軍司和都統是同一機構的不同稱呼罷了)
金代都統之印,印文。金代都統之印,印文。

韓常之軍

又,韓常似別為一軍,以名字作稱號,《金史》卷四十四《兵志》:初,天會間,郭藥師降,有曰長勝軍者,皆遼水側人也,以鄉土歸金,皆愁怨思歸,宗望及令罷還。正隆間,又嘗罷諸路漢軍,而所存者猶有威勇、威烈、威捷、順德及“韓常之軍”之號。則正隆間,韓常之軍,稱號仍在。

韓常之子韓棠

韓棠,為猛安,正隆六年,隨海陵南伐,與宋將李顯忠戰於大人洲,又攻和州雲。
金史》卷五《海陵紀》:正隆六年十月丁未(初八日10月28日),大軍渡淮,將至廬州,獲白鹿,以為武王白魚之兆。漢南道劉萼取通化軍、蔣州、信陽軍。徒單貞敗宋將王權於盱眙,進取揚州。前鋒軍至段寨,宋戍兵皆遁去,敗宋兵於蔚子橋,敗宋兵於巢縣,斬二百級,至和州。王權夜以兵千餘來襲,射卻之。翼日,雨。宋人夜焚其積遁去。詰旦追之,宋人逆戰猛安韓棠軍卻,遂失利。溫都奧剌奔北,武捷軍副總管阿散率猛安謀克力戰,卻之。王權退保南岸。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三二:紹興三十一年十月四日癸卯李顯忠及金人相遇於正陽西金人退去。
池州駐紮諸軍都統制李顯忠提兵在淮西、壽春、安豐之間,欲回軍廬州,徐觀其變。到謝步,會探者報曰:“金人自正陽渡淮矣。”顯忠曰:“到廬州歇泊定。若金人犯境,當收拾些首級而回,甚善。”參議官劉光輔曰:“不然。若欲尋戰功而歸,豈可倒卻,宜占形勢之地,扎定寨腳,以待之,見利則進,策之上也。”顯忠從之,得此山林,深可以設伏兵於林中,俄報金人已渡正陽者,顯忠率諸統制,各帶精銳心腹數十人,共百餘騎,前往巡綽,果遇金人三百餘騎,各張陣勢相望,良久,金人有百餘騎轉山取路,直掩顯忠之背,顯忠覺之,率諸統制邀截,獲數人而還,顯忠亦失黃小官人等二三人,金人遂退去,合大軍矣。顯忠問所獲金人主將為誰,曰:“郭副留韓將軍也。”郭副留者藥師之子(郭安國《金史》有傳),韓將軍者(韓)常之子也,皆為萬戶,顯忠軍中有中侍大夫、齋小使臣空名官告付身僅二十道(系年要錄作二千道)。是役也,書填悉盡。中侍大夫告有三,光輔及統制受之。
《宋史》卷三百六十七《李顯忠傳》:三十一年(原誤二十九年,據張掄《李顯忠行狀》改正),金渝盟,詔顯忠以本部捍禦。遣統制官韋永壽等以二百騎至安豐軍,與金將小韓將軍兵五千人戰於大人洲,敗之。俄又增兵萬餘來,顯忠率騎軍出,自旦至午,氣百倍,以大刀斫敵陣,敵不能支,殺獲甚眾,掩入淮者不可計。(從上文可見,金之猛安,宋人常理解為萬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