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道教

韓國道教

和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韓國古代就盛行神仙傳說。據韓國道家古籍《青鶴集》記載:朝鮮半島上的東方仙派與中國的神仙體系原本有著傳承的關係,著名的朝鮮東方仙派祖師桓因得道於明由,明由得道於廣成子,而桓因的道脈是由桓雄、檀君、文朴氏、永郎等繼承的,這樣檀君作為國王統治半島的合法性就得到了可信的確認。另外,中國古代神話有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而韓國也有金剛山為蓬萊,智異山為方丈,漢拿山為瀛洲的傳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韓國道教
  • 外文名:South Korean Taoism
  • 起源傳承:中國秦漢時期
  • 性質:道教
起源傳承,道教流派,道教研究,相關文化,

起源傳承

中國的神仙故事和方士早在秦漢時期就已到達朝鮮,如秦始皇時方士韓終到達今朝鮮半島建立了馬韓國,據說五斗米道在3世紀初即已傳入朝鮮;但就文獻記載,中國道教正式傳入朝鮮是在7世紀初左右。
據韓國史籍《三國史記》記載:公元三世紀時期,老子的《道德經》、列子的《列子·天瑞》已在百濟新羅社會中傳播。至公元七世紀,讀老莊之書,已在新羅貴族子弟中蔚為風尚。唐武德七年(624年),中國道教正式傳入朝鮮半島,在國家的保護下,使原有的仙道傳統得到進一步發展,繼續對朝鮮半島的文化產生影響。不僅如此,中國許多道教秘籍也隨著交流而傳入朝鮮半島。
《三國遺事》卷三記載:唐高祖高句麗榮留王七年(公元624年)送來了道士和天尊像,讓該道士在高句麗講論《道德經》,國王和國人都聽其講論。翌年,榮留王派人赴唐學習佛老,以示答禮。此後,公元643年,高句麗寶藏王再次主動地向唐朝尋求道教,據《三國史記》卷二十一記載:高句麗的莫離支(兵部尚書中書令)淵蓋蘇文陳請接受道教,他說;“三教猶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今儒教、佛教並興,而道教尚未盛行,這不可謂天下之道術全都具備。”寶藏王採納了這個建議,向唐朝請受道教,於是唐太宗派道士叔達等8人攜同《道德經》應邀而往。當時寶藏王很高興,他把佛寺當作道觀,並將道士置於儒士之上,採取了抑佛崇道的國策。 唐文宗開成年間(836-840),新羅人崔承佑、金可紀、僧慈惠赴唐留學,曾經在中原大地上四處尋訪得道高人,終於在終南山會見了天師申元之,又從鐘離將軍那裡得到了道書和修煉的口訣,三年以後,三人修煉成功,金可紀留在了唐朝,崔承佑和慈惠回到了新羅,並在新羅傳播道教修煉內丹成仙的方法,後金可紀又向入唐的崔致遠李清等人傳授口訣,這樣,開創了新羅道教的修煉傳統。
新羅時期,仙風頗盛,其餘波影響至高麗朝鮮王朝。新羅時期,曾有不少朝鮮人入唐接受道教,並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新羅仙風深受中國道教影響,具有濃厚的道教色彩。著名的述郎、南郎、永郎、安詳,被稱為新羅四仙。新羅四仙以超凡脫俗、不為塵世所累的神仙楷模,傳承著桓因、文朴氏神仙體系,受到人們的敬慕。此後韓半島上膾炙人口的神仙人物還有瓠公、旵始仙人、勿稽子、大世、仇柒、玉寶高、于勒等。據《海東傳道錄》等書記載,在唐開成年間(公元836-840年),即新羅閔哀王時代,崔承祐、金可紀、僧慈惠等3人入唐,從鐘離將軍那裡接受了道書和口訣,經3年修煉而終於成丹(得道)。據載金可紀由賓貢科及第成為唐朝的官吏,他作為唐朝的使臣曾一度回新羅,後又返回中國,據傳,他後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十二月某日,突然在眾人圍觀中白日升天,成為神仙。而崔承祐、僧慈惠回國後,傳其道法於新羅。崔承桔入五台山,壽至93歲,僧慈惠則壽至145歲。他們的弟子崔致遠也曾赴唐留學,並在唐科舉及第,歷任唐朝官職,後回國修習傳授道教,被後人視為朝鮮道教的鼻祖。 此後,道教在朝鮮迅猛發展。高麗時代是朝鮮史上道教最興盛的時代,特別是文宗、肅宗、窖宗、仁宗、高麗毅宗(公元1046一l170年)朝代,國王對道教極度地信仰和尊崇,道教達到全盛。這個時期修建了大型的道觀,建立了道士制度和祭祀制度,國家多次舉行規模巨大的各種齋釀活動,用於祈禱國泰民安和國王自身的長壽。當時參與齋釀的道士人數眾多,用於齋釀的大量的名文青詞、齋詞仍然保留至今。
崔致遠(857~? )崔致遠(857~? )
到朝鮮時代,道教繼續為國家所崇奉,歷代國王仍然篤信道教,時常舉行各種大規模的齋醮活動。這個時期制訂了制度化的道教祭把儀式,並建立了國家道教官署--昭格署。昭格署里配備有一定的官員,祭典由國家主管。昭格署由三清殿、太一殿、直宿殿、十一曜殿以及內外諸壇組成,詞把玉皇上帝、太上老君、普化天尊、梓潼帝君等神仙以及日月星辰、四海龍王、其府十王等諸神。
朝鮮史上道教興盛的時代正是中國的宋明時期,當時中國的道教正很興盛,朝鮮受其影響,不斷地有道士來中國學習道教,中國皇帝亦經常派道士赴朝傳道,從而促進了中朝道教的交流與發展。高麗王睿宗篤信道教,他即位後6年(公元1110年)建立了朝鮮史上最初的道觀--福源觀,這是根據李仲若的建議設立的。李仲若曾赴宋朝學習道教,師從法師黃大忠和周與齡,他回國後上疏睿宗設立玄館即道觀,作為舉行齋醮的福地。福源觀建立後,前來聽道的人門庭若市,極大地傳播了道教。當時宋微宗根據高麗方面的請求,派來兩名道士在高麗舉行培訓,在培訓者中選擇功行優秀者作道士。此後,中朝之間道流的往來一直不斷,公元1370年,明太祖曾派朝天宮道士徐師吳赴高麗舉行山川祭祀,豎立碎石。
道教自傳入朝鮮以後,一直受到歷代國王的信奉與尊崇,發展成規模巨大、人數眾多、影響深遠的國家宗教,並與朝鮮歷史上固有的信仰與傳統相結合,而成為獨具特色的朝鮮的道教。

道教流派

道教傳入韓國後,大致可分科儀道教、修煉道教、道教民間信仰三大流派,對韓國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韓國的修煉道教,是以研習道教內丹學為特色的道家學派,又稱丹道、丹學。崔致遠是韓國內丹學最有影響的人物,他曾赴唐學“返反之學”(道教內丹學的修煉功法),後來成為韓國道教內丹學的鼻祖,其最重要的著作是《參同契十六條口訣》。金可紀、南宮斗、金時習、田禹治、尹君平、鄭磏、鄭碏等人,對道教內丹學都有較深的造詣。韓國道教內丹學派的重要著作,除崔致遠《參同契十六條口訣》外,還有鄭磏《丹家要訣》、權克中《參同契註解》、李之菡《服氣問答》、郭再佑《服氣調息真訣》等。據《海東傳道錄》載,從新羅朝鮮王朝仁祖(1623-1649)的八百年間,韓國道教內丹學代有傳人。《三國遺事》載金庾信背有七星紋樣,系受七暇精氣而成,十七歲時,曾單身入中嶽石窟,齋戒,告天,祈禱上天賦予統一三國的力量,於是有一神異老人顯現,傳其秘法,後金庾信數得神人護佑,終於成就統一三國大志。金庾信嫡孫金岩也好方術,曾赴唐學習陰陽家法,因其聰明敏捷,其師傳以遁甲立成之法。道教內丹學派之外,當時朝鮮半島還盛行屍解派的道教修煉方式。所謂“屍解”,就是採用物理的方法使得人的靈魂和肉體相分離,讓靈魂能夠長生不老。這種屍解的物理方式大致有五種,即“金、木、水、火、土”五解。新羅僧玄俊入唐,學屍解法,是將“屍解法”傳到朝鮮半島的第一人,著有《步舍遊行之術》,傳說崔致遠在留學唐朝期間,也曾經學過屍解法,歸國後又跟著他的舅舅玄俊學道,終於學成屍解法並著有《伽倻步引法》。在朝鮮半島,還有民間傳說這樣敘述:崔致遠晚年歸隱伽倻山以後,非常勤勉地修道練氣,終於在一天清晨把衣服鞋帽留在樹林之間,崔致遠自己卻不知去向,再也沒有了蹤跡。崔致遠是否從此隱遁成仙了呢,民間傳說雖然沒有給我們提供答案,但是我們卻可以從中推斷,崔致遠在道教方面確有獨特的造詣,他內外兼修,而又把唐朝許多的道教文化傳播到朝鮮半島,為朝鮮半島道教文化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道教研究

從19世紀中葉開始,西方漢學家的目光逐漸注意到了道教。到20世紀中葉,在法國和日本,道教研究已蓬勃發展起來。如今,道教研究已成為國際漢學界的一個研究領域。中國學者和外國學者在道教研究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也日趨頻繁。 古代朝鮮自古就有崇尚神仙的仙風。這種神仙思想可在史籍中找到。中國史書《漢書》、《史記》也有記載。古代朝鮮的道教具有禳災祈福(祭祀禮儀)、人體內有不死靈藥(內丹)和俗信雜術(民間信仰)的特點。
道教中,秘典屬師徒私下傳授,一般非特許不能示以外人,故而能留存下來,在韓國也是這樣。如今在韓國既有明《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所未收的版本,也有清代秘密宗門的善書、寶卷及章回、小說之類存書。據台灣丁煌教授所寫《韓國公藏道教文獻窺略兼論其價值》一文稱:經韓國同行協助求得部分原件書目達63種,如《孤雲訣》、《金口妙訣》、《關聖帝君聖跡圖志全集五卷》、《呂帝君尊生治心妙經》、《文昌帝君醒世經》、《繪圖白蓮教演義四卷》等。丁教授說:“道教及民間秘密宗教書籍之作者與初出行世年代多有不可考者,以至於教史上常有大片空白處,謎團難解,而其書又散落各地,此類之書,韓國擁有不少,倘能善加利用,應該可以解決一些問題。”以上舉書顯示了它們對宗教學與史實的意義和價值。
韓國的道教研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按當代韓國學者的看法,對道教研究始於19世紀,李景圭(1788-?年)被認為是道教研究的先行者。李氏系朝鮮王朝實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字五洲,有《五洲衍文長箋散稿》一書留世。這部書被視為古代朝鮮的“百科全書”。1959年,韓國東國文化社將這部漢文手寫本縮印影印出版。1990年,日本京都的中文出版社再版公開發行。李景圭的繼承者當推無能居士——李能和(1867—1945年),他承襲了朝鮮文化歷史傳統,長於朝鮮道教和民俗的研究,先後撰寫了《朝鮮神事志》(1912年)、《百教會通》(1912年)、《朝鮮佛教史》(1918年)、《朝鮮解語花史》(1927年)、《朝鮮巫俗考》(1929年)等書,還寫下了許多朝鮮儒教史、社會史、醫藥史、基督教史方面的論文。他的漢文手寫本《朝鮮道教史》在朝鮮思想史、道教思想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是第一部朝鮮道教通史,為後人的道教研究開闢了道路。1959年,漢城東國大學以《韓國道教史》為書名影印出版,開始在內部發行。1977年李鐘殷將其譯成朝文,與原漢文手寫本合編在一起,由普成文化社公開出版發行。
李能和(1869─1943),朝鮮著名的歷史學家和民俗學家。一生寫過許多朝鮮史著作,例如:《朝鮮神事志》、《朝鮮佛教史》、《朝鮮巫俗考》、《百教會通》等等。《朝鮮道教史》是朝鮮第一本有關道教傳入朝鮮的史著。原文以古漢語寫作。李能和,名為能和,號稱“無能居士”,大概是因為身在日本侵略統治下,既不能用朝鮮文字寫作,又不願使用日文,於是就用中國古漢語來寫,表示一種無可奈何的意思。《朝鮮道教史》一書,在作者生前未能刊出,直到1958年才由韓國的東國大學影印出版了抄本。1981年又由普成文化社出版了漢陽大學李锺殷教授的朝文譯本。李能和的《朝鮮道教史》篇幅不大,共29章。分述朝鮮古代的檀君神話、三神山神話與中國古代神話的聯繫,高句麗百濟新羅的道家和道教的傳入,朝鮮的丹學派別以及朝鮮民俗中的道教影響等等。當代韓國道教研究家車柱環教授評價李能和的著作稱,“對於道教的考察,從來是附帶在佛教和民俗等研究之中,其研究也極為簡略。對於我國接受道教的傳入,也沒有給予特別認真的注意。這種情況直到李能和的著作《朝鮮道教史》,才改變了學術界對於道教研究的看法。《朝鮮道教史》是無愧於『力作』之稱的。……他的作為開拓處女地的功績,在資料收集和整理方面的勞苦,卻是人們不能不永遠紀念的”。日本大阪市立大學三浦國雄教授曾經稱《朝鮮道教史》“是第一本朝鮮道教的通史,出人意外地達到了高水平”,對於李能和“除了給以天才的讚賞以外是別無言辭的”。
李能和以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再無人涉足這一領域。據車柱環教授稱,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是因為知識界把宗教分成“上等和下等”,視道教為下等的“迷信”。
二次大戰後的韓國道教研究:二次大戰以後,朝鮮半島的南北分為二個國家,50年代又起烽火。直到70年代,韓國的道教研究才逐步開展起來。在80年代,韓國先後建立了兩個道教研究學術團體,形成了一支研究隊伍,並且有不少研究論著和論文問世。當代韓國的道教研究的代表人物是都珖淳和車柱環。
都珖淳(1927─),畢業於慶北大學大學院,曾任漢陽大學教授,韓國道教學會會長,韓國人文科學研究所所長。都珖淳精通漢語和日語,同日本道教研究學者關係密切。在日本道教學會成立時,就成為該學會的國際會員,並任評議員。都珖淳著述豐富,對於中國的儒道思想都有研究,曾翻譯出版了《論語》、《孟子》、《近思錄》《退溪先生自思錄》和《菜根譚》等。主要著述有:《韓國文化中的道教》、《韓國的神仙思想》、《關於檀君神話歷史性的研究》、《風流道的宗教特性》等等。1983年日本出版三卷本《道教》時,都珖淳撰寫了《韓國的道教》一文。1994年日本出版《道教事典》時,都珖淳又撰寫了“風流道”、“檀君”、“花郎”等條目。在80年代,都珖淳領導韓國道教學會組織開展了許多學術活動,例如:在1986年舉辦了“東亞文化與韓國文化”的國際討論會。1989年又舉辦了“東亞的道教文化和科學”的國際討論會。1987年起,韓國道教學會創辦了《道教學研究》的半年刊。都珖淳退休後,現任韓國道教學會的會長是淑明女子大學的權德周教授。
車柱環(1920─),1948年畢業於漢城大學文理科學院的中國語文科,後獲得大學院學位後,留校任教,先後任講師、副教授、教授,曾任大韓民國學術院會員、韓國道教思想研究會會長、韓國敦煌學會會長。退休後,任漢城大學名譽教授、檀國大學大學院教授兼東洋學研究所所長。車柱環自70年代起研究道教,並在1986年組織成立了道教思想研究會,領導和組織了《抱朴子》輪流讀書會和研究論文發表會。會員大多是中青年學者。道教思想研究會在1987至1992年間,連續出版了六本論文集。它們分別是:《道教與韓國思想》、《道教與韓國文化》、《韓國道教思想的展開》、《韓國道教思想的理解》、《韓國道教與道家思想》、《韓國道教之現代照明》等,集中考索了中國道教與朝鮮半島社會的文化和思想等個方面的關係,以及對社會生活的影響。1978年,車柱環出版了代表作《韓國道教思想研究》,1984年經過增補,改書名為《韓國的道教思想》,並被收入“韓國史選書”,由同和出版社出版。1990年,日本學者三浦國雄和野崎充彥合作將其翻譯成日文出版,並改書名為《朝鮮的道教》。全書分為十個部分,每部分各有若干章。三浦國雄教授認為,車柱環的書採取了一個新視角,就是以道教作為“一種基層宗教”,探討道教“是否給韓國的現代化發展過程帶來障礙”。車柱環的書是“以道教史作為基軸,與五個圓軸交叉,然後寫成本書的。這五個圓軸是(1)神仙思想,(2)科儀道教,(3)修煉道教,(4)地理圖思想,(5)民間道教,等等”。三浦國雄評價《朝鮮的道教》一書說,“由總合的大才寫出來的這本著作,從古至今地反覆論述,一舉而成地把韓國道教研究的水平引向了新的高度”。“我認為,本書確實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不過,就書言書,車柱環的這本著作,內容重複實在太多,前面說了,後面又說,有的甚至反覆二三次。不知道是韓國學者的學風原來就是如此,還是大學者的特殊風度。值得一提的是,車柱環認為中國的風水術和地理圖思想傳入朝鮮以後,被一些不得志的知識階層所掌握,他們“看到世運的方向和時代的趨勢”,“他們預見到了明朝的滅亡和滿清的勃興,對於中國持有明確的反抗意識。朝鮮早晚有這樣的天運,那時就使日本屈服,並且壓制中國,展望著統一天下的地位”。(《朝鮮的道教》,第243頁,人文書院,1990年,日本京都)如果這樣一種被車柱環視作“進取的、活躍的、徹底自主的民族史觀”是中國道教傳入朝鮮以後的結果,那倒要研究道教傳播史的人們著實認真看待的了。
60年代,國際漢學界掀起道教研究熱(尤其在美國、法國和日本),韓國國內也出現傳統文化研究熱。70年代起學術界開始注意本國的道教文化,研究從文學方面擴大到史學和哲學方面。1982年和1984年先後成立了兩個道教研究機構——韓國道教協會和韓國道教思想研究會(現改名為韓國道教文化學會),形成了以都珧淳和車柱環兩教授為代表的兩支研究隊伍,在他們的領導下,韓國的道教研究有了長足的發展,引起了國外(特別是日本)同行們的重視。
事實上,早在1977年,韓國哲學會就編輯出版了一本實為道教研究的特輯——《韓國哲學研究》(上冊,東明社出版)。
自1986年起韓國道教思想研究會展開學術活動,舉辦以《抱朴子》輪讀會為形式的道教研究發表會,成果反映在該會編輯出版的《韓國道教思想研究叢書》中,到1994年底止由亞細亞文化社出版了七本論文集:《道教與韓國思想》(1987年)、《道教與韓國文化》(1988年)、《韓國道教思想的展開》(1989年)、《韓國道教思想理解》(1990年)、《韓國道教與道家思想》(1991年)、《韓國道教之現代的照明》(1992年)、《韓國道教文化的形態》(1994年)。
相繼出版的專著還有許多,如金得棍的《韓國宗教史》(1978年第7版,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柳雪峰中譯本)、李鐘殷的《韓國詩歌上的道教思想研究》(1978年)、宋恆龍的《韓國道教哲學史》(1987年)、金泰坤和朴容淑的《韓國的巫神圖》(1990年)、任榮子的《朝鮮的宗教服飾》(1991年)、鄭在書的《民族秘傳修煉法》(1992年)、崔三龍的《韓國文學與道教思想》(1992年)等。
韓國道教思想研究會也主辦國際性道教學術會議。1994年9月27日至28日,漢陽大學韓國研究所為紀念本所創辦20周年,在韓國學術振興財團資助下,聯合本校博物館,主辦了“東方與道教文化”國際會議,日本和中國的學者應邀與會。會議總結時,主辦者李鐘殷教授建議繼續召開三國的國際道教會議,韓國學研究所決定出版這次會議的論文集。
韓國對養生法也非常關心,1993年5月底曾召開第一次國際養生學術會議,中國上海中醫藥大學、北京中日友好醫院、韓國圓光大學的韓醫大、慶熙大學的韓醫大、漢陽大學的體育大有關學者和專家就養生學問題進行了學術交流。
據報導,除上述官方機構外,韓國還有一個民間修養團體——韓國丹學會。總裁權泰勛,人稱“風宇道人”,著有《丹》(1985年)。會員信奉檀君神話,其所屬研精院於1987年創辦了機關刊物《研精會報》。

相關文化

朝鮮漢文小說《田禹治傳》
17世紀初期創作的小說《田禹治傳》,講述了朝鮮時代(1392~1910)真實存在的人物“田禹治(Jeon Woo Chi/ 전우치)”的故事。朝鮮初期,松京(現韓國開城)有一位道術出眾的道士名叫田禹治,喜歡懲治奸詐的惡人,幫助善良的平民百姓。但是,嫉惡如仇、性烈如火的田禹治,常常因為過多使用道術而惹麻煩。
田禹治是著名術士,《于于野談》、《五山說林》、《芝峰類說》、《青莊館全書》等記載了他的神異事跡。相傳田禹治從大白狐得書有靈詮和秘咒的素書,學後會各種幻術,其中以取天桃和使童子死而復生的故事最具神異。後太守以妖術惑眾,捕入如獄,死於獄中,親族改葬開棺,空無屍骨,謂為屍解。 《田禹治傳》之主人公田禹治在作品中,多處升天騰雲駕霧,顯然仿效《西遊記》中孫悟 空之騰雲駕霧情節。
道士田禹治道士田禹治
《田禹治傳》之田禹治亦對奸臣 王延喜之夫人閔氏念動真言,使閔氏變為大蟒。又如,田禹治乘王延喜不在家時,變為王延 喜 ,進入王家。當王延喜回家時,田禹治念動真言,將其變為九尾狐,並將其逐出王家。
電影《田禹治》
電影《田禹治》由古代英雄小說《田禹治傳》改編而成,是一部跨越古今的喜劇動作影片。小說中花潭大師是田禹治的師父,在電影裡卻是一個道術高超、心術不正的奸詐小人,同田禹治的對決場面很多。電影《田禹治》將韓國古代小說裡面的英雄形象成功塑造成了21世紀的新型英雄形象,是韓國最早的道術英雄題材電影。影片中,道士們個個道術高超,他們使用符咒製造幻影,施展遁甲術、穿牆術,隨意穿越時空、幻化隱身,並能解讀對方心理、一步千里,這些讓人看得神乎其技的華麗場面,將給觀眾們最佳的視覺享受,呈現出不同於西方高科技武器和神秘魔法的東方武術的獨特魅力。 截止到2010年1月末,上映僅40餘天的電影《田禹治》,觀眾人數便突破600萬人大關,成為各大影院炙手可熱的影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