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帶石斑魚

鞍帶石斑魚(學名:Epinephelus lanceolatus),中文俗名龍躉、龍膽石斑、過魚、槍頭石斑魚、倒吞鱟、鴛鴦鱠、紫石斑魚,常見英文俗名giant grouper、brindle bass 及 Queensland grouper。是石斑魚類中體型最大者,故也被稱為“斑王”。鞍帶石斑魚被認為是澳洲昆士蘭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生物之一。

基本介紹

物種簡介,地理分布,外形特點,漁業方法,經濟價值,相關書籍,營養價值,胚胎髮育,人工繁殖,

物種簡介

除了波斯灣外,鞍帶石斑魚在印度洋太平洋均有分布。這個品種的魚最大可以成長至約2.7米(9呎)長,440公斤重。鞍帶石斑魚通常居住在沿珊瑚礁區的洞穴或岩縫中,以小鯊魚及小海龜等數種海洋生物為食。
鞍帶石斑魚鞍帶石斑魚
鞍帶石斑魚在幼年時為黃色,其身體上有三塊不規則的黑色斑紋。隨著魚體成長,黑色斑紋內會開始出現白色或黃色的斑點。成魚的有黑色斑點。鞍帶石斑魚在澳洲昆士蘭被認為是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生物之一。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紅海,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西北部。台灣東北部海域有產。

外形特點

體長橢圓形,側扁而非常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4-3.4倍。頭背部斜直;眶間區平坦或微凹陷。眼小,短於吻長。口大;上下頜前端具小犬齒或無,兩側齒細尖,下頜幼時約2-3列,隨成長逐漸增多,可達15-16列。鰓耙數8-10+14-16。前鰓蓋骨後緣微具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3扁棘。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54-62;縱列鱗數95-105。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具硬棘XI,軟條14-16;臀鰭硬棘III枚,軟條8;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圓形。稚魚體呈黃色,具三塊不規則之黑色斑,隨著成長,黑色斑內散布不規則之白或黃色斑點,以及各鰭具黑色斑點;大型成魚體呈暗褐色,各鰭色更暗些。

漁業方法

高經濟性之食用魚,或用於水族館展示,已能人工繁殖。一般漁法以延繩網、魚槍及一支釣等捕獲。清蒸食用佳。

經濟價值

鞍帶石斑是一種具有高經濟價值的食用魚,所以雖然它是一種深海魚,但現時在台灣、澳洲及香港已能透過混合天然海水和人工飼養用海水來為這種魚進行人工繁殖。在香港的元朗,有魚場出產的龍躉僅達3~4斤重;台灣屏東東港頂級龍膽石斑則取20-30台斤,一般則是養殖3年,重量在30~50台斤。 鞍帶石斑魚在澳洲昆士蘭被認為是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生物之一。

相關書籍

鞍帶石斑魚由王永波編著的《鞍帶石斑魚人工育苗與養殖[2]》在介紹鞍帶石斑魚繁殖生物學特性的同時,重點介紹了近年來鞍帶石斑魚在親魚培育、催熟、人工催產、受精卵孵化、人工育1苗、魚種中間培育、商品魚養殖和病害防控方面的新成果、新技術,力求以實用性為主,並把先進性、通俗性和可操作性融為一體。全書內容包括總論;鞍帶石斑魚人工繁殖技術;鞍帶石斑魚人工育苗技術;生物餌料培育技術;鞍帶石斑魚魚種培育技術;鞍帶石斑魚商品魚養殖技術;鞍帶石斑魚常見病害防治共七章。《鞍帶石斑魚人工育苗與養殖》收集了近幾年國內外鞍帶石斑魚在人工繁殖、育苗和商品魚養殖等方面的研究資料和海南水產研究所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系統總結了鞍帶石斑魚在人工繁殖、人工育苗、魚種培育、商品魚養殖和病害防控等方面的研究新成果、新技術,可為從事鞍帶石斑魚研究或養殖的科技人員和漁民提供參考。可作為面向生產一線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參考書。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石斑魚的繁殖和養殖概況
一、石斑魚繁殖生物學及人工繁殖
二、石斑魚早期發育和人工育苗
三、石斑魚種苗繁育所面臨的問題及其展望
第二節鞍帶石斑魚養殖技術研究進展
一、鞍帶石斑魚的生物學特徵
二、人工育苗技術研究第二章鞍帶石斑魚人工繁殖技術
第一節親魚的選擇與培育
一、海上網箱親魚培育技術
二、池塘親魚培育技術
三、水泥池親魚培育
第二節受精卵的胚胎髮育
一、孵化時間與受精卵
二、卵裂期
三、囊胚期
四、原腸胚期
五、器官形成期
第三節鞍帶石斑魚的精子活力
一、實驗前的準備
二、鹽度對精子活力的影響
三、pH值對精子活力的影響
四、溫度對精子活力的影響
五、保存時間對精子活力的影響
第四節鹽度和溫度對鞍帶石斑魚胚胎髮育和仔魚成活率的影響
一、實驗前的準備
二、不同鹽度水體中鞍帶石斑魚受精卵和仔魚的分布狀態
三、不同鹽度對受精卵孵化和仔魚存活的影響
四、溫度對受精卵的孵化率、初孵仔魚畸形率及仔魚成活率的影響第三章鞍帶石斑魚人工育苗技術
第一節鞍帶石斑魚仔、稚、幼魚的形態
一、卵黃囊期仔魚
一、後期仔魚
三、稚魚
四、幼魚
第二節鞍帶石斑魚仔、稚、幼魚的生長第三節鞍帶石斑魚人工育苗技術
一、育苗設施
二、受精卵孵化
三、魚苗培育條件
四、生物餌料培養
五、仔、稚、幼魚培育
六、仔、稚、幼魚的生長發育及消化道內容物觀察
七、鞍帶石斑魚人工育苗中的一些問題
八、育苗管理
九、病害防治
第四節鞍帶石斑魚開口餌料的篩選
一、試驗前的準備
二、實驗內容與數據
三、仔魚存活率
四、仔魚孵化後第5天時對輪蟲的攝食強度和攝食發生率
五、鞍帶石斑魚仔魚開口餌料的選擇第四章生物餌料培育技術
第一節光合細菌的培養
一、光合細菌的培養條件
二、培養工具的消毒方法
三、接種
四、光合細菌的生產工藝
五、培養管理
六、光合細菌培養液的顏色解析
七、光合細菌在水產養殖中的用法用量
八、光合細菌菌液的保存方法
九、光合細菌的培養基
第二節單細胞藻類的培養
一、容器和工具的消毒
二、培養液的製備
三、接種
四、培養
第三節輪蟲的培養
一、準備工作
二、培養
三、輪蟲的營養強化
四、管理
五、注意事項
六、總結
第四節橈足類的培養
一、繁殖
二、發育
三、食性與餌料
四、橈足類大面積培養
第五節鹵蟲的培養
一、鹵蟲冬卵的生物學特徵
二、鹵蟲卵的孵化
三、無節幼體的收集與分離
四、鹵蟲卵的去殼處理
五、鹵蟲無節幼蟲的營養強化
六、鹵蟲的集約化養殖
七、鹵蟲的開放池養殖
第六節生物餌料的池塘培育
一、選塘
二、清塘曬底
三、注水攪底
四、水肥度調控
五、投餌
六、增氧
七、抽濾與換水第五章鞍帶石斑魚魚種培育技術
第一節小規格魚種培育技術
一、培育池
二、養殖用水
三、培育技術及飼養管理
第二節大規格魚種培育技術
一、池塘條件
二、池塘放養
三、飼養管理
第三節鞍帶石斑魚中間培育階段的生長特徵a
第六章鞍帶石斑魚商品魚養殖技術
第一節網箱養殖
一、養殖海區的選擇
二、網箱類型
三、網箱養殖技術
第二節池塘養殖
一、池塘選址
二、養殖池塘的設計
三、池塘準備清淤消毒
四、調節水色
五、放苗
六、飼養管理
七、疾病防治第三節工廠化養殖
一、材料與方法
二、養殖結果
三、工廠化養殖鞍帶石斑魚和池塘養殖鞍帶石斑魚的比較
四、鞍帶石斑魚工廠化養殖在病害防控方面的優勢
第七章鞍帶石斑魚常見病害防治
第一節澱粉卵鞭蟲病
一、病原
二、病狀
三、診斷
四、寄生期和浮游期蟲體的藥敏試驗
五、治療
第二節白點病
一、病原
二、病狀
三、診斷
四、治療
五、預防
第三節車輪蟲病
一、病因
二、症狀
三、診斷
四、治療
五、預防
第四節類斜管蟲病
一、病因
二、症狀
三、診斷
四、治療
五、預防
第五節指環蟲病
一、病因
二、症狀
三、診斷
四、預防和治療
第六節魚怪
一、病因
二、症狀
三、診斷
四、治療
第七節魚蛭
一、病因
二、症狀
三、診斷
四、治療
五、預防
第八節爛鰓病及爛尾病
一、病因
二、症狀
三、診斷
四、治療
五、預防
第九節應激
一、引起魚類應激的因素
二、應激對魚類的危害
三、應激的控制
第十節腸炎病
一、病因
二、症狀三、診斷
四、治療
第十一節脂肪肝
一、發病症狀與機理
二、發病原因
三、抗脂肪肝因子
四、預防措施
第十二節疾病防治的注意事項
一、加強飼養管理,減少疾病的發生
二、疾病的徵候
三、疾病的診斷
四、疾病的處理

營養價值

鞍帶石斑魚新鮮肌肉中粗蛋白含量19.5%、粗脂肪含量7.69%、水分含量70.5%、粗灰分含量1.01%,胺基酸種類有18種,其中8種必需胺基酸含量為43.43%。鞍帶石斑魚作為一種高蛋白、胺基酸含量豐富的養殖魚類,具有較高的食用和營養價值。

胚胎髮育

鞍帶石斑魚胚胎髮育分為卵裂期、囊胚期、原腸胚期、神經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水溫(27±0.5)℃、鹽度31.0、pH 7.8的海水中,鞍帶石斑魚胚胎歷時25 h 40 min完成整個胚胎髮育孵化出膜。

人工繁殖

鞍帶石斑魚在廣東的繁殖季節為每年的7-9月份,產卵水溫在28~31℃。研究人員使用10~12尾雌魚和3尾雄魚搭配進行催產實驗,親魚未出現發情和追尾現象,雖能產卵但均未受精,通過人工授精可得受精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