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黑鸚鵡

非洲黑鸚鵡

非洲黑鸚鵡(學名:Coracopsis nigra)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羽毛為黑棕色,尾羽的覆羽帶有不同程度的灰色斑紋。晚成雛。主要棲息於森林地區、紅樹林區、沼澤區、熱帶草原;偶爾也會前往農耕區和果園等處活動覓食。在繁殖季會組成小群體活動。以種子、漿果、水果、花朵等為食;有時候也會前往農耕區覓食穀類,或是前往可可亞和香蕉等果園覓食。分布於葛摩,馬達加斯加,塞席爾。是塞席爾的國鳥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非洲黑鸚鵡共有4亞種,體長依照不同亞種為30到35厘米,翼展220 - 260厘米,體重315克。這種鸚鵡鳥體為黑棕色,初級飛羽為灰色;尾羽的覆羽帶有不同程度的灰色斑紋,尾棕黑色,尾端有條狀深色。虹膜為深棕色,眼睛外圈有一圈裸眼灰色;鳥喙黑色,雄鳥鳥喙在孵化期呈粉紅白色,幼鳥孵化後,又會變回深色。
非洲黑鸚鵡非洲黑鸚鵡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森林地區、紅樹林區、沼澤區、熱帶草原;偶爾也會前往農耕區和果園等處活動覓食。

生活習性

在繁殖季會組成小群體活動,平時相當吵雜,到了晚上有月光或是光線充足也會相當活耀,個性並不是十分怕人,可以在有限度的距離內接近;如果受到驚擾,大部分會爬到比較高且濃密的樹枝上躲藏,並不會馬上飛走。
主要以各式種子、漿果、水果(尤其偏愛芒果芭樂、無花果)、花朵等為食;有時候也會前往農耕區覓食穀類,或是前往可可亞和香蕉等果園覓食,而造成相當程度的損害。

分布範圍

分布於葛摩,馬達加斯加,塞席爾。
非洲黑鸚鵡分布圖非洲黑鸚鵡分布圖

繁殖方式

在野外的繁殖季為12月到次年2月,會尋找枯死的樹洞或是被砍倒根莖後遺留下粗乾的棕櫚樹洞為巢。人工豢養下的非洲黑鸚鵡一次會產下2到4枚卵,孵化期14到18天,幼鳥羽毛長成35到42天,可以提供30×30×120公分的厚木巢箱。

亞種分化

非洲黑鸚鵡(4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
Coracopsis nigra barklyi
2.
Coracopsis nigra libs
3.
Coracopsis nigra nigra
4.
Coracopsis nigra sibilans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