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形目

鸚形目

鸚形目(學名:Psittaciformes)在動物分類學上是鳥綱中的一個目,包括大約342種,通常劃分成鳳頭鸚鵡科和鸚鵡科兩個科。俗語鸚鵡可以用來單獨指代鸚鵡科,或者整個鸚形目,更常見的是後一種情況。鸚形目是典型的攀禽,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鸚形目
  • 拉丁學名:Psittaciforme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鳥綱 Aves
  • 亞綱今鳥亞綱 Neornithes
  • :鸚形目 Psittaciformes
  • 分布區域:世界上多數氣候溫暖的地區
動物學史,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種群現狀,下級分類,鸚鵡,鳳頭鸚鵡,

動物學史

鸚形目的鳥類在南美和大洋洲擁有眾多的種類,意味著本目起源在岡瓦納大陸。 然而鸚鵡科的化石記錄稀少,它們的起源更多只是推測。
最早的鸚形目化石記錄可以追溯到白堊紀(約7千萬年前)。在懷俄明州找到的這塊長15mm的下喙碎片類似於現存的吸蜜鸚鵡類。現在還不清楚該標本是否應歸入鸚鵡類。
歐洲有著更豐富的始新世(5千8百萬到3千6百萬年前)化石記錄。在英國德國找到了幾具較完整的類鸚形目的骨骼化石。儘管還不能十分確定,但總的來說這些標本並不像是現代鸚鵡的祖先,而僅僅是其在北半球演化並在後來滅絕的親戚而已。
南半球在同時期沒有像北半球那樣豐富的化石記錄,而且直到中新世中期(大約2千萬年前)都還沒發現類似鸚形目的化石。然而到了中新世中期,就發現了確鑿無疑的鸚形目化石,其上頜與現存的白鳳頭鸚鵡甚至無法區分。

外形特徵

鸚形目是典型的攀禽,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鸚鵡的嘴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

分布範圍

鸚形目主要是熱帶,亞熱帶森林中羽色鮮艷的食果類,在世界各地的熱帶地區都有分布。
南半球有些種類擴展到溫帶地區,也有一些種類分布到遙遠的海島上。
鸚形目在拉丁美洲大洋洲的種類最多,在非洲亞洲種類要少得多,但在非洲卻有一些很有名的種類,如多種情侶鸚鵡(love bird)。美國也曾有一個種卡羅琳鸚哥,但現已滅絕。
拉丁美洲的鸚鵡中最著名的是各種大型的金剛鸚鵡,其中紫藍金剛鸚鵡是是最大的鸚鵡大洋洲鸚鵡拉丁美洲更加多樣化,包括一些人們最熟悉的、最美麗和最獨特的鸚鵡。
其中澳洲的虎皮鸚鵡葵花鳳頭鸚鵡等是人們最熟悉的鸚鵡。紐西蘭鴞鸚鵡是已經失去了飛翔能力大型鸚鵡,而紐西蘭啄羊鸚鵡則進化出了一定的肉食傾向,啄羊鸚鵡也是分布最高的鸚鵡之一。
大洋洲種類繁多的吸蜜鸚鵡則屬於最美麗的鳥類,比如斐濟的藍冠吸蜜鸚鵡

種群現狀

鸚形目是人們喜歡飼養的寵物,其野生種群也因此而受到威脅,很多種類都成為了瀕危物種。中國原產的鸚鵡只有6種,全部是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下級分類

鸚形目有鸚鵡科(Psittacidae)與鳳頭鸚鵡科(Cacatuidae)兩科,種類非常繁多,有82屬358種,是鳥類最大的科之一。

鸚鵡

本科鳥類大小差別懸殊,體長83~991毫米。嘴甚短強;上嘴鉤曲而具 蠟膜,猶如猛禽;上嘴能轉動,其與頭骨如具鉸鏈一般:嘴鉤內有銼狀構造;
舌多肉質而柔軟。翅形稍尖,初級飛羽10枚,缺第5枚次級飛羽。
尾長短不一,具12枚尾羽。跗骨短健,被以細鱗。
趾4枚。前後皆兩趾,適於攀樹。體羽常為綠色,或綠藍和紅色等,甚為艷麗。雌雄相差不多,幼鳥與雄鳥相似。
世界有339種。分布於亞洲南部、大洋洲非洲、中美洲和南美洲,主要產於大洋洲。
中國有7種,見於西藏南部、四川南部、雲南、廣東、廣西。

鳳頭鸚鵡

鳳頭鸚鵡科(Cacatuidae)共有21種鳥類,和其他的鸚鵡有相同的特點,都有鉤曲的喙和對趾足。不同的地方主要在幾個生物特徵,包括能夠收展的頭冠,羽毛中缺少令其他鸚鵡羽毛呈現出虹彩的結構。鳳頭鸚鵡平均要比其他的鸚鵡體型大,但其中雞尾鸚鵡卻是一種很小的鳳頭鸚鵡。鳳頭鸚鵡是最容易患上鸚鵡喙羽症的鸚鵡之一。該科與鸚鵡科一起組成鸚形目。自然狀態下僅見於澳大利亞和其鄰近島嶼。
鸚形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