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區

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區

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區由14個非洲下撒哈拉地區國家、葛摩和法國組成,14個國家包括西非地區的貝寧布吉納法索象牙海岸幾內亞比索馬里尼日塞內加爾多哥,中非地區的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加彭赤道幾內亞查德。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區脫胎於法國在非洲的前殖民國家共同體,其主要目的是共同保證上述國家在巨觀經濟上的穩定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區
  • 外文名:AfricanFinancialCommunityFranc/CFAFrancBCEAO
  • 原符號:C.F.A.F.
  • 標準符號:XOF
  • 進位換算:1XOF=100centimes(分)
  • 區別:中非法郎 西非法郎(FCFA)
  • 紙幣:1000、2000、5000、10000法郎
  • 硬幣:1、5、10、25、50、100、200
簡介,FCFA的由來,匯率,特點,詳細介紹,變化,經濟多樣化,基本機制,體制運轉,運轉初期,運轉後期,作用,意義,前途,多哥將發行新貨幣,

簡介

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區由14個非洲下撒哈拉地區國家、葛摩和法國組成,14個國家包括西非地區的貝寧布吉納法索象牙海岸幾內亞比索馬里尼日塞內加爾多哥,中非地區的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加彭赤道幾內亞查德。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區脫胎於法國在非洲的前殖民國家共同體,其主要目的是共同保證上述國家在巨觀經濟上的穩定性。
1959年,法屬西非地區8國共同成立了西非國家中央銀(BCEAO),用以取代前法屬西非國民銀行,法屬中非地區6國也於同年成立BCEAEC,即今天中非國家銀行(BEAC)的前身,葛摩則在1981年成立葛摩中央銀行以取代法屬葛摩國民銀行。所有這些中央銀行均在法國財政部設立“業務帳戶”,以保證其貨幣的可兌換性,而法國財政部則扮演著聯邦銀行的角色。直到1999年1月1日歐元取代法國法郎以前,非洲法郎葛摩法郎一直與法國法郎直接掛鈎,其後非洲法郎和葛摩法郎改為與歐元直接掛鈎,但是在貨幣合作的機制上並沒有任何改變。
法國與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區國家進行貨幣合作一般遵循四項基本原則,即:保證各成員國貨幣與直接掛鈎貨幣的無限制兌換、固定平價、自由轉移和集中外匯儲備(目前有三個成員國被要求必須將其外匯儲備的一部分存入其在法國財政部開設的業務帳戶中)。
業務帳戶的使用由法國政府與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區各中央銀行代表簽署協定加以規定。業務帳戶在法國財政部開設,在特殊情況下可以進行透支。當然,為了防止部分國家的業務帳戶出現長期透支的現象,也採取了預防措施加以避免。
法國與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區國家每年舉行兩次財長會議對有關議題進行商討。

FCFA的由來

FCFA即稱“非洲法國殖民地法郎(Colonies francaises d’Afrique)”,1945年12月26日科摩洛島和非洲法國殖民地貨幣誕生。1958年9月,幾內亞退出。但貨幣名稱的簡寫未變,而貨幣改換了名稱。人們稱FCFA 為“非洲法屬共同體法郎(Communauté francaise d’Afrique)”。非洲各國相繼獨立後,出現了兩個法郎區,各區對法郎的定義各異。在西非經貨聯盟內,人們稱FCFA 為“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Communauté financière d’Afrique)”;而在中非中央銀行各成員國內,人們稱FCFA 為“中部非洲金融合作法郎(Coopération financière en Afrique centrale)”。

匯率

(2009年12月30日)1美元= 457.745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
西非法郎歐元匯率,是西非法郎兌換歐元時的比價或者反過來說也是歐元兌換西非法郎時的比價。匯率分固定匯率浮動匯率、自由定價等三種。這三種形式,那種為好各有說法。在歐盟各國貨幣未統一之前,法國法郎和西非法郎的匯率是固定的,即一個法國法郎兌換100個西非法郎是不變的。歐盟各成員國統一貨幣共同使用歐元後,歐元和西非法郎的匯率仍保持固定不變,即一個歐元兌換656西非法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布雷頓森林協定確認了貨幣的金本位標準。各國貨幣的發行以本國的黃金儲備量為根據,對匯率的裁定也以金價為準。

特點

法屬非洲殖民地法郎區最引入注目的特點是40多年來與法國法郎匯率一直沒有變動。戰
後立即出現了一些早期的不穩定因素,那時的匯率被確定為0.5法屬非洲殖民地法郎兌換1法國法郎。1968年,法國實行了貨幣改革,發行了新法郎,規定每100舊法郎兌換1新法郎;而法屬非洲殖民地法郎的價值則保持不變,因此,匯率變成50法屬非洲殖民地法郎兌換1新法郎,並一直保持到1992年。
2003版西非金融共同體法郎2003版西非金融共同體法郎

詳細介紹

非洲法郎區由15個非洲國家組成,這15個國家獨立前多為法國殖民地,最初使用法國法郎為通用貨幣,1945年起開始使用與法國法郎保持固定平價的法屬非洲殖民地法郎為通用貨幣,簡稱非洲法郎或非郎。非郎在初期由法國政府負責發行,1955年發行權被移交給法屬西非殖民地和法屬赤道非洲殖民地地方政府。20世紀60年代初法屬西非殖民地和法屬赤道非洲殖民地國家獨立後,繼續使用非郎作為法定貨幣,其中原法屬西非殖民地國家組建成西非貨幣聯盟,聯盟成員國使用的非郎全稱為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由聯盟下屬的西非國家中央銀行負責發行;原法屬赤道非洲國家組建成中部非洲關稅和經濟聯盟,聯盟成員國使用的非郎全稱為中非金融合作法郎,由聯盟下屬的中非國家銀行負責發行。這兩種統稱非郎的貨幣除發行銀行不同外,其相互比價及與法國法郎的比價固定且可自由兌換,法國國庫對非郎的幣值和匯率提供擔保,擔保的條件是非洲法郎區國家將其外匯收入的65%存入法國國庫。經過幾十年的運作,非郎逐漸成為一種相對穩定、信譽度較高的貨幣,就連非洲法郎區以外的非洲國家人民也願意持有。很顯然,在經貿合作領域整體進展緩慢的非洲法郎區國家,在貨幣領域的合作走在了世界前列,儘管這種超前的合作是由於有了已開發國家的介入和參與。
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區
除非洲法郎區外,南部非洲的南非、賴索托史瓦濟蘭和納米比亞4國事實上也形成了某種貨幣聯盟。這4個國家最早均使用南非的貨幣蘭特,後來萊、斯、納3國為顯示其經濟獨立性,均發行了各自的貨幣,但其幣值和匯率卻一直按照蘭特的幣值和匯率等值浮動,4國間的資金基本上可以自由流動。
現行的西非經濟貨幣聯盟8國統一使用的西非法郎中非經濟與貨幣共同體6國統一使用的中非法郎;這兩個區域均屬原非洲法郎區(15國)。

變化

然而,在過去幾年中發生了一些重要的制度變化,反映了世界這個地區經歷的政治和經濟動盪。首先,成員國的數量有所變化。在頭30年中,幾個國家——主要是與別國不相鄰的國家(如馬達加斯加和吉布地)脫離了該法郎區,建立了獨立的貨幣或採用法國法郎。然而到80年代,成員國數量有所回升,這是因為馬里在脫離22年後於1984年重新加入,赤道幾內亞也在1985年成為該法郎區第一個與法國沒有殖民聯繫(甚至沒有密切的經濟聯繫)的成員國。
自那以後,該區橫跨中、西非赤道地區的13個成員國形成了一個連成一片的集團。(第14個與法國法郎掛鈎的國家是葛摩,它自己有獨立的貨幣,以與法屬非洲殖民地法郎相同的比價與法國法郎固定在一起;此外,法屬玻里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也使用法屬太平洋殖民地法郎,但與法國法郎的比價各不相同。)
2002版中非金融共同體法郎2002版中非金融共同體法郎
第二個重要變化是這一體制越來越不依靠法國。各成員國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相繼取得獨立,重要的“非洲化”改革也於1974年完成。這些改革加強了各成員國對中央銀行的控制,同時保留了由法國任命的中央銀行總裁的參與權。作為對這些變化的反映,法屬非洲殖民地法郎的殖民地貨幣概念被廢止。今天,有兩種不相干的貨幣人們都稱之為CFA法郎,但其全稱已發生變化。西非的7個成員國——貝寧、布吉納法索象牙海岸馬里、尼日、塞內加爾多哥——使用的貨幣稱之為“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它們已成立了一個地區性組織——西非貨幣聯盟,並授權一個共同的中央銀行——西非國家中央銀行——指導貨幣政策。中非6個成員國——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赤道幾內亞和加彭——使用的貨幣稱之為“中非金融合作法郎”,並建立了它們自己的中央銀行——中部非洲國家銀行。

經濟多樣化

隨著這些政治和制度的變化,經濟多樣化的程度日益增加。從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該法郎區與法國的國際貿易額占國際貿易總額的比例從近50%降到大約30%,但與其他歐洲國家的貿易填補了大部分空白。在上述20年裡,該地區出口中的食品和農業原料的份額,從75%降到不足50%,石油和其他礦產品填補了上述空白。9種不同的產品構成了13個國家的主要出口商品。有7個國家的礦產品是最大宗的出口商品,5個國家的農業原料(棉花和木材)是最大宗的出口商品。在80年代中期,只有兩個國家主要出口食品:象牙海岸出口可可,塞內加爾出口魚。由於經濟狀況不同,人均產值變得十分懸殊,生產棉花的查德,每年不足200美元,而石油豐富的加彭每年則超過3000美元。
非洲(西非)法郎鑄幣非洲(西非)法郎鑄幣

基本機制

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區,有三項基本機制控制貨幣的增長。第一,業務帳戶透支要收取利息(按信貸平衡支付利息)。第二,業務帳戶平衡低於規定目標時,要求有關中央銀行採取限制信貸膨脹的政策。限制措施要著重提高與中央銀行進行票據再貼現的費用,並限制流入其他再貼現機構。強調再貼現既反映了國內金融市場的有限發育,也反映了銀行儲備必要條件的缺乏。為了實施限制信貸的規定,各中央銀行業務帳戶的盈餘從理論上講是在成員國之間分配的,餘額歸銀行自己。第三,中央銀行對各國公共部門的信貸,最高不得超過前一年財政收入的20%。這些規定雖未嚴格確定國內信貸總額增長的最高限額,但卻是一項有力的金融紀律措施。

體制運轉

運轉初期

自80年代中期開始,貨幣區內各國的經濟都嚴重和持續地惡化了,因此,人們在過去幾年中,更加細緻地研究了貨幣區協定的效能。由於受到貨幣即將貶值等謠言的影響,該區貨幣經常受到資本外逃等形式的投機性打擊。有關國家最近已對此作出反應,在1992年夏舉行的部長級和政府首腦級會議上,它們確定要加強而不是放棄這些協定。在這些會議上提出的值得注意的建議包括:建立政府間協調貨幣、財政和有關巨觀經濟政策的理事會計畫,以及促進地區間實際(不僅僅是貨幣)一體化的計畫。如果該區域自身是根據經濟狀況而合理地組成的,那么這些努力從長期來看會獲得成功。
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區
分析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區作用的一個方法,是看它是否符合成功的貨幣聯盟所通行的標準。這些標準包括下述因素:(1)工資和價格的靈活程度;(2)勞動力流動程度;(3)各國間在來自外部干擾的影響方面是否相似;(4)地區內的貿易額。所有這一切都具有積極的方面,但從經濟角度上看,沒有一條能說明貨幣區就是建立共同貨幣區域的必然方案。
實際上,整個世界經濟都限制降低物價和工資的靈活性。如果價格和工資高度靈活,那么最合適的安排就是,通過固定匯率促進金融穩定和國際貿易的增長,而把所需的各種調整留給各自的市場。對法屬非洲殖民地法郎區國家的研究表明,有一些跡象顯示,在通貨膨脹時期,實際工資的靈活性在下降;而在通貨緊縮時期,又有未能降低名義工資的明顯例子——特別是在公共部門。此外,當80年代中期咖啡價格猛跌一半時,整個地區對咖啡種植者支付的價格仍保持不變。

運轉後期

在該法郎區的一些地方,國家間勞動力的流動十分重要。最近的一項研究估計,1975年,在科持迪瓦的受僱人口中有25%是外國人,而勞動移民是與經濟狀況相聯繫的。這種形式的移民可以使一個國家的失業工人向勞動位置相對多的地區流動。如果沒有這種移民,變動匯率也可能是恢復勞動市場平衡的一個可選擇的辦法。然而,由於該地區人口中心之間相距遙遠,運輸工具有限,以及一些成員國採取限制政策等,因此,把勞動移民作為對經濟狀況變化靈活反應措施的可能性是有限的。
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區
沒有對某一國家造成衝擊可能是認為調整匯率必要性不大的另一種原因。不幸的是,在80年代,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區正是受到嚴重衝擊的一個地區。這個時期的主要不利衝擊是貿易條件的急劇惡化,這些國家出口的很多商品在世界市場上的價格大幅度下跌。但各種商品下跌的程度大不相同。從1980年到1990年,棕擱油、可可豆和鈾下跌了50%或者更多;石油、魚粉磷酸鹽岩、棉花和牛肉下跌了20%或不足20%,木材價格略有上升。如上所述,本地區各國的出口結構大不相同,因此,這種多樣化的價格動向在貿易變化方面帶來了相當大的差別。
最後,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區的區內貿易十分有限。相比之下,歐洲高度發展的區內貿易是歐洲貨幣聯盟倡導者引證的關鍵論點之一:使用共同貨幣會減少聯盟內進行交易的費用,貿易額越高,收益就越大。例如在1985—1987年間,法國國際貿易的57%是與歐共體其他成員國進行的。在同一時期,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區只有7.5%的貿易是在該區內進行的。這一相當低的比例是由與限制勞動力流動相同的因素造成的,還有:在低收入國家中很多產品的市場有限等因素。

作用

對該法郎區作用的另一個看法是,作為貨幣本位區它是否有意義。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區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把國家集團使用的共同貨幣與外部的支撐貨幣牢牢地固定在一起,並與支撐國進行積極的合作。這種固定通過建立強有力的獨立的中央銀行,實施財政紀律和保持貨幣的可兌換性,帶來了潛在的好處;但因失去了匯率這種調整的手段,也付出了潛在的代價。但總起來看,這種做法給該體制帶來的好處更大一些。
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區
也許,該法郎區繼續存在的關鍵是它實行的金融紀律和對金融政策的信任所帶來的好處。在整個80年代,所有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區國家的通貨膨脹率接近或低於法國的通貨膨脹率,這與非洲地區其他很多國家的高通貨膨脹率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該法郎區消費物價未加權的平均膨脹率為4.2%(1980—1989年),法國為6.5%。更重要的是,這種物價穩定是在沒有付出長期經濟成長明顯代價的情況下取得的。這些國家的實際產出年平均增長率約2.5%,法國為2%,而其他非洲鄰國則不足2%。這種簡單的跨國比較並不表明更為靈活的匯率機制會使增長率降低,但它確實表明,該法郎區的成員國至少與他們的鄰國(這些國家都有更為靈活的匯率機制)幹得同樣出色。
判斷該法郎區硬通貨協定作用的另一個更為直接的方法是,檢查一下他們參與國際競爭的力度和穩定性。即使通貨膨脹率相對較低,成員國由於其他國家改變了匯率或受到貿易條件的衝擊,它可能已經失去了競爭力。在這方面,人們特別注意到少數幾個實際有效匯率升值的例子:從1985年至1988年,象牙海岸貨幣升值36%;從1982年到1987年,喀麥隆也差不多升值36%。然而這種情況在整個時間內則傾向於向相反的方向發展,沒有系統性的升值趨勢。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區5個國家的實際有效匯率指數發表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國際金融統計》上。從1980年到1990年,只有喀麥隆出現了淨升值(剛剛超過10%);多哥貶值20%多,加彭貶值10%,象牙海岸和中非共和國則貶值3—4%。
這些數據並不表明在國際競爭方面沒有問題。由於上面所說的貿易條件的惡化,實際匯率指數已經下降,在外貿方面,只維持在最初的水平上。所產生的巨大外貿赤字表明了嚴重的結構失衡。象80年代的許多開發中國家一樣,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區大多數成員國的經常帳戶赤字越來越多,耗盡了國外淨資產,使它們再次要求重新安排外債的償還期。但是由於這些問題是由外來傷害引起的,而不是由金融上的失誤造成的,所以用匯率的靈活性或改變巨觀經濟政策的其他措施來解決,其可能性必然是有限的。

意義

要說明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區為什麼會存在,需要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研究:要把它作為一個貨幣聯盟和一個貨幣本位區的聯合體來看待。該法郎區各國在經濟上各不相同,它們之間的貿易額也很小。然而,它們都和西歐有著強有力的貿易聯繫。因此,該法郎區已經變成大貨幣穩定地區的一部分,這個地區包括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區各國、法國、歐共體其他國家和其餘歐洲國家,這些國家的貨幣都與歐共體貨幣單位或德國馬克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繫。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區各國的貿易有70%是在這一廣大地區內進行的。面對過去10年的衝擊,這些國家為維持這一貨幣聯盟已經放棄了把匯率作為調整外貿的手段,在某種情況下,甚至不得不採取保護主義和其他扭曲價格的措施。然而,總的來說,它們取得了某種程度的貨幣穩定,這在非洲的其他地方是難以想像的。此外,它們保持甚至加強了與歐洲的貿易和金融聯繫。這種平衡最終是否能帶來好處,是90年代非洲面臨的關鍵問題之一。
如進一步研究,可參考 James M.Boughton所著的《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區:貨幣聯盟與貨幣本位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檔案(WP/91/133),該文可向作者索要。

前途

西非法郎(FCFA)在經歷了1993年貶值一倍的重創後,於1999年開始與歐元掛鈎(固定比價為:1歐元=655.957 FCFA),從這時起,貨幣與金融學家即對FCFA的前景各持己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負責非洲事物的主管認為:通過對非洲經濟指數的分析得出,FCFA正處於良好狀態。西非中央銀行行長也認為:FCFA將不會貶值。持相反見解的人士通過經濟數字來闡述自己的觀點:1993至2002年間,非洲人均收入明顯減少,唯有貝寧保持了人均收入380美元的原狀和赤道幾內亞略有增長。2004年,45%以上的人每天的生活水平不足1美元。更有甚者,象布吉納法索的眾多窮人每天的生活水平不足 200FCFA。也就是說,非洲的減貧目標還遠遠未能實現,貧窮現象不但沒減少,反呈猛增趨勢。美元的疲軟導致歐元漲勢強勁,與歐元掛鈎的FCFA也不斷扶搖直上,實現貨幣增值36%-40%(與美元的比價)。
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區
美元的下跌關係重大,其它貨幣經受著考驗。此時,歐元是否貶值的議論在金融界此起彼伏,許多人表示了對歐元前景的擔憂,力主歐元升值步伐減緩,否則,它不僅對FCFA區國家的經濟造成嚴重影響,而且,也將使歐元區陷入困境。
2003年11月,一縷曙光出現,美國經濟開始復甦,這改變了西非法郎的匯率狀況。

多哥將發行新貨幣

2009年4月7日,西非國家多哥在上周三舉行的多哥中央銀行(BCT)奠基儀式上正式宣布將於2009年12月31日退出非洲法郎區,並將於2010年1月1日起發行新貨幣莫諾(Mono)取代目前國內流通的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簡稱西非法郎)。
據報導,多哥發行新貨幣取代西非法郎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由於非郎與歐元間採取的固定匯率(1歐元=655.957西非法郎)導致西非法郎貨幣價值過高,降低了多哥出口的競爭力;其次是由於西非法郎不適應多哥濕熱的氣候條件,大量出現5000和10000等大額鈔票老化破損的情況。
新發行的多哥貨幣稱為“莫諾”(Mono),其幣值將與選定的一攬子貨幣進行掛鈎,一攬子貨幣包括沙特里亞爾、泰國銖、黎巴嫩鎊和印度盧比,而此前選定的尼加拉瓜貨幣科多巴因幣值變化過大而未被納入一攬子貨幣之列。 多哥中央銀行新任行長Kossi Kodjo-Mensah表示,採取幣值與一攬子貨幣掛鈎的政策將有助於多哥貨幣的穩定。
據悉,加拿大的DigiNote公司已經獲得了印製多哥新鈔的契約,新鈔面值分為10、20、50和100莫諾,全部為紙鈔,暫不發行硬幣。DigiNote公司總經理表示,新鈔將適於在高濕、高熱環境下使用,不會發生西非法郎出現的快速老化破損情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