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睡鼠

非洲睡鼠

睡鼠齧齒目下的睡鼠科,主要在歐洲生活,亦有部份在非洲及亞洲可以見到。它們最特別的是有較長的冬眠期。 睡鼠是雜食性的,一般吃生果、草莓、花朵、堅果及昆蟲。睡鼠在齧齒目中較為獨特的是它們沒有盲腸。它們的齒式與松鼠相似,但卻缺少了前臼齒。睡鼠每年生育1-2次,妊娠期約21-32日,每胎平均有四頭幼鼠。它們的壽命可以長達5年。幼鼠出生時是沒有毛的,眼睛要直至約出生後18日才能打開。它們一般都會在第一次冬眠前達至性成熟。睡鼠是群居生活的,以家庭為單位或擴闊至不同物種之間,但要視乎食物的供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非洲睡鼠
  • 拉丁學名:Dryomysnitedula 
  • :動物界
  • 齧齒目
  • :睡鼠科
  • 分布區域:非洲與亞洲均有分布
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

外形特徵

睡鼠是細小的齧齒目,只有約6-19厘米長,重15-200克。它們外表一般都像鼠,但尾巴上有毛皮,而非呈鱗狀。
非洲睡鼠非洲睡鼠

分布範圍

棲居於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山地溝谷灌叢。夜間和晨昏活動,善攀緣,能在樹枝上奔跑。在枝杈間營巢。食物有果實、樹籽、嫩枝的皮和芽、草本植物的莖葉以及部分昆蟲,有時也吃小鳥的卵。每年繁殖1~2次,每胎產3~4仔,最多達6~7仔。數量很少,經濟意義不大。四川毛尾睡鼠為1985年報導的在中國四川省平武縣王朗保護區發現的一個新種。主要分布在以下保護區:雪嶺雲杉分布在以下山脈湖泊:阿爾泰山、阿拉套山、額爾齊斯河上游山地、塔爾巴哈台山地、薩吾爾山地、伊犁盆地、納拉特山地、婆羅科努一薩爾明山地、博格多山地、準噶爾盆。
與人類的關係:可食榛睡鼠在古羅馬被認為是精美的食物,一般作為前菜或甜品。羅馬人有一種獨特的籠來飼養睡鼠。

生活習性

睡鼠最早的化石紀錄是來自始新世早期。它們於中新世在非洲出現,並最近期在亞洲出現。很多種的睡鼠都已被確認。在更新世時期,巨型的睡鼠(如平齒鼠)生活在馬爾他及西西里島。
非洲睡鼠分布於非洲東部、東南部和南部有植被的多岩石地帶。它的體長為10~1 8厘米,身體背部體毛為深灰色。腹面為白色。耳圓。臉部有白色斑。尾巴較長,尾端長著茸茸長毛。
非洲睡鼠集小群活動。夜行性。以植物果實種子,以及昆蟲等為食。它善於爬樹,遇到敵害來襲,就迅速上樹。它利用樹洞或侵占鳥巢作窩,平時大多在暗處活動,掩護自己。非洲睡鼠尾巴上的皮膚鬆弛,容易脫掉。在它的棲息地內,有許多小型靈貓類或類動物,也身輕體健,善於爬樹,如果發現非洲睡鼠,就立即上樹,窮追不捨,非洲睡鼠一般很難逃脫。但是,如果它們咬住的只是非洲睡鼠的尾巴,非洲睡鼠就會使一個“金蟬脫殼”之計,將那層鬆弛的皮脫下,留在敵害的嘴裡,自己趕快溜之大吉。這個絕招往往能使它們化險為夷。
非洲睡鼠以完全冬眠而得名。一般的嚙齒類動物都會為過冬而儲存糧食,但非洲睡鼠是能吃儘量地吃,從而為越冬儲藏大量的脂肪。因此,進入冬眠的時期不因寒冷的程度,而以是否吃得飽滿來決定。冬眠時,體溫隨著氣溫降低而下降,但體溫到0℃左右時就不再下降,因此有適當的體溫調節。心臟呼吸機能幾乎停止。冬眠時將下頜放在肚子上,把腳折到鼻頭,尾巴卷在頭上和身上,身體縮成一團,即使被推動都不會醒來。由於它冬眠得很深,因此在這段時間常受到天敵的侵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