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有先生論(明代李贄創作的散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非有先生論》是明代文學家李贄創作的一篇散文。這是一篇札記。這篇文章借著東方朔的《非有先生論》,讚美了漢武帝的愛才,東方朔的得遇,並對“千栽遇少而不遏多”的歷史與現實發出了感慨。全文語言簡潔,活潑,直指要害,頗能代表李贄史論的特徵。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非有先生論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李贄
  • 作品出處:《焚書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非有先生論
遇得其人,則一言以興;遇不得其人,則一言遂死。千載遇少而不遇多,此志士所以在山,仁人所以盡養壽命也。唯其不忍為,是以莫肯為,歌詠彈琴,樂而忘死,宜矣。然則東方生蓋亦幸而遭遇漢武者也。人謂大隱居市朝,以東方生為朝隱。噫!使非武帝愛才知朔如此,敢一日而居市朝之間哉?最先避世而歌德衰者朔也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非有先生:是作者在這篇散文中假託的一個官員,此人在吳國作官三年,始終無言,吳王問他緣故,他錯機啟發吳王進行改革。
⑵其人:這裡指像漢武帝那樣善於用人的君主。
⑶興:起,這裡指得到重用。
⑷在山:隱居深山。
⑸養壽命:避禍以求保身長壽。
⑹不忍為:指不忍心做卑躬屈膝,迎合君主,無益於治國的讒臣。
⑺莫肯為:不願去做官。
⑻“歌詠”二句:指樂于堅持過隱居生活。
⑼東方生:即東方朔。漢武:漢武帝劉徹。
⑽大隱:舊時稱身居市場和朝廷而不求利祿為大隱。
⑾朝隱:舊時指雖居位在朝,而淡泊恬退與隱居無異。
⑿“最先”句:意為若不是遇到像武帝這樣的愛才之人,恐怕最先避世而感嘆自己不遇的就是東方朔吧。歌德衰,語本《論語·微之》:“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何德之衰”,意為為什麼這么倒霉?

白話譯文

遇到了投緣的人,那么說上一句話就願意為他效命;遇不到投緣的人,那么說上一句話就徹底失望。自古以來都是遇到的少、遇不到的多,這就是為什麼志士總是隱居,而仁和的人總是能活到長命的原因。只因為他們不忍心做,所以不肯做,於是彈琴唱歌,在快樂中忘記死亡,這樣才好。既然如此,那么東方朔應該為遇到漢武帝而感到慶幸。人們說隱居的最高境界是在朝廷中隱居,東方朔就是在朝廷中隱居。唉!如果不是漢武帝這么愛惜人才,這么了解東方朔,又怎么可能在朝廷中隱居呢?東方朔是最先逃避世事、諷刺世風漸下的人。

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具體的創作時間已無從考證。是李贄讀西漢東方朔非有先生論》而作的一篇札記。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篇讀後感,作者借著東方朔的《非有先生論》,讚美了漢武帝的愛才,東方朔的得遇,並對“千栽遇少而不遏多”的歷史與現實發出了感慨。
人謂東方朔為隱於朝的大隱之士,但李贄認為如果沒有漢武帝的知人之明,東方朔就不可能真的隱於朝。可見,君王的態度更重要。這符合東方朔《非有先生論》主旨。這篇文章以非有先生仕於吳三年而不言,吳王怪而問之,答以“談何容易”這件事,闡明進諫難而納諫更難的道理,以及察言納諫對君主社稷的重要性。李贄通過對東方朔與漢武帝關係的分析,暗刺明代閉塞言路,不愛惜人オ,不會使用人オ,只會使用對統治者歌功頌德的奴才的醜惡現實。
這篇文章語言簡潔,活潑,直指要害,頗能代表李贄史論的特徵。

名家點評

明·方岳貢《國緯集》:“此文自明出處之義,亦答客傲意也。起一段規摹《韓非子》而得其變化。”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胡義成《明小品三百篇》:“本文語言簡潔,活潑,直指要害,顏能代表李贄史論的特徵。”

作者簡介

李贄(1527年~1602年),明代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原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贅,號宏甫,又號卓吾,又別號溫陵曙上等。泉州晉江(今屬福建)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舉人,不應會試。歷任共城知縣、國子監博士,萬曆中為姚安知府。旋棄官,寄寓黃安、麻城。在麻城講學時,從者數千人,中雜婦女,晚年往來南北兩京等地,被誣,下獄,死在獄中。著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