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臉

挽臉

傳統婚俗之一。指婚禮前為新娘修飾梳妝臉面。女子一生只開臉一次,表示已婚。多由公婆、丈夫、子女俱全的所謂全福婦女進行操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挽臉
  • 性質:傳統婚俗之一
  • 含義:婚禮前為新娘修飾梳妝臉面
  • 特點:全福婦女進行操作
歷史,說明,習俗,發展,創新與演變,

歷史

閩南地區民間歷史悠久的古法美容“挽臉”(又稱挽面、絞面),近幾年又重新風行海峽兩岸,剛在紐約華埠亮相,立刻吸引了不少愛美且勇於嘗試新事物的洋顧客。
早年,在閩南地區民間,待字閨中的姑娘要出嫁的前夕,既要洗髮、梳妝,而且還要“挽臉”。閩南地區民間方言“挽”乃拔的意思,“挽臉”就是一種利用紗線拔除臉上汗毛的古老美容方法。閩南地區民間人習稱沒有出嫁的閨女為“查某根”,而經過“挽臉”後,就意味著“轉正”為大人了。台灣學者林再復在《閩南地區民間人》一書中提到婚俗中的挽臉:“婚前數日,準新娘要請福命婦人用紅紗挽面,將臉上細毛拔除,謂‘換新臉’,也就是脫胎換骨變成新人了。”

說明

挽臉是一種成本相當低的美容護膚妙方,只需幾尺柔韌的細棉線、一塊白色粉餅即可。挽臉前兩人對面而坐,由挽面人先在被挽面人的臉上均勻塗上一層白粉,使皮膚乾燥些,這樣可減少挽面時的疼痛,也利於把臉上的細毛(閩南地區民間人謂之“苦毛仔”)拔除乾淨。再用拇指在臉毛多的部位反覆摩擦,直至有點火辣辣的感覺(以抵消拔臉毛之疼)。接著,用一根1米左右的韌紗線,擰成一個活結,就可以開始“挽臉”了。挽臉人對著要拔臉毛的臉部,用左手拇指、食指反覆地一張一弛,用門牙咬著紗線的一頭,右手執另一頭,左手虎口線上的中間叉開10厘米左右,把紗線張開的口子貼著臉部,三點協調地用力,來回擰著“8”形,一起一落,一張一縮,藉助紗線交叉、閉合、擰動之勢,漸漸把面、額、頸的汗毛和絨發絞去。最後敷上面霜,便大功告成,整個挽面過程將近一個小時。

習俗

在台灣,流行著一道用閩南地區民間方言製作的謎語:“四目相看,四腳相撞。一個咬牙根,一個麵皮痛。”這道謎的謎底便是“挽臉”!可以想像,挽臉這種古老的美容法純粹靠拔,其感覺並不好受。但是,準新娘卻俗信挽臉時有點痛感才會“有人緣,得人疼”,她們樂意讓這種古老的美容風俗長盛不衰。 在閩南地區民間,姑娘出嫁以後,就可以自擇日期進行挽臉美容了。舊時富戶的小姐們每隔一兩個月就要挽臉一次,一般人家婦女盛大傳統節日前,姐妹們喜歡聚集在明亮場所,一對一地輪流“挽臉”,似乎是要讓節日的氣氛首先從臉上顯露出來。民俗中也有挽面這一傳統節目,喪服人家“做七”時,仍保持著請弔唁者、送葬客“男剃頭,女挽面”的古俗,意思是對所有參加治喪、送葬的婦女每人都發給挽臉費,七日後必須要挽面一次。產婦在滿月時也習慣挽一次臉,寓意臉龐如滿月美好皎潔。

發展

今天,儘管有了電動剃鬚刀,有了先進的美容技法,但許多姑娘們還是喜歡“挽面”這種古老的美容法,在鄉下甚至還可聘請到專業的“挽臉婆”。在台灣城鄉,常可看到“挽面”的攤點,周圍總有人圍觀,或等候,生意蠻不錯。據當地婦女們說,採用這種古老奇特的美容法,不僅僅是省錢,而是比用剃刀要好,它不會傷損皮膚,能延緩汗毛再生。而且挽臉後會使皮膚變得細嫩明亮,並減少皺紋的產生。加上香粉乾燥、涼爽,不含有任何化學物質的特性,更受到婦女的青睞。我想,這關鍵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民俗觀念植根於人們的心田吧! 如果您有機會到閩南地區民間鄉間走一走,不時可欣賞到挽面這一傳統保留節目。挽面婦的幾個姜牙般的手指猶如蝴蝶蹁躚翻飛,十分吸引人。許多“老外”目睹巧婦手法嫻熟靈活,把剃刀有時也不易刮淨的面部絨毛用一根平凡的紗線絞得一乾二淨,無不感到驚奇,稱之為“東方奇觀”

創新與演變

挽面在上個世紀初還是一種時尚、流行的美容服務,但是隨著新時代對美容的理解,大家對於科技、效果、體驗、衛生都有了更多的要求,因此,老式的挽面如今已經看不到。但是,台灣的美容技藝發展協會理事長蕭麗華老師,本於對傳統挽面的喜好,以及對於傳統挽面基於健康、天然、有機的概念,從傳統的技藝創新中,找到新生命,利用獨創的蝶式手法,並結合傳統與新式美容的複合式作法,獲得了台灣、日本、馬來西亞、美國許多愛美女性的認同,於是走出了另外一條時尚美容微創業的道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