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柴達木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青海柴達木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青海柴達木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德令哈市西南部,西至大柴旦全集河,北與青藏鐵路相連,南與東西走向的額木尼克山為界。地理位置為北緯36°00′~37°24′,東經95°58~′97°52′。保護區東西長114公里,南北寬54公里,保護區面積3105平方公里。2000年5月始建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13年7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主要保護對象為梭梭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海柴達木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德令哈市西南部
  • 設立時間:2000年5月
  • 保護區級別:國家級
  • 保護對象:梭梭
  • 面積:3105平方公里
  • 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地形地貌,氣候,土壤,區域範圍,保護目標,保護對象,生物資源,管理措施,開發利用,生態價值,

歷史沿革

2000年5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2013年7月,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青海柴達木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地貌類型多樣,有流水地貌,乾燥剝蝕山地貌,湖積地貌,風成地貌等。風成地貌主要分為風蝕和風積地貌,在保護區西南靠近阿木尼克山一帶有壟崗狀,鼻狀、覆舟狀、泉狀和錐狀等類型的殘丘,形成千姿百態,甚為狀觀的風蝕“雅丹地貌”,另外,保護區內還廣泛分布有白刺和檉柳沙包及新月型沙丘,格狀沙丘和流動沙丘等。

氣候

保護區內氣候極度乾旱,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氣溫年較差和日較差大。年平均氣溫3.4℃,年平均降水量為80.4—180.2毫米,年平均蒸發量為2500毫米左右,全年日照時數為3352.5小時。

土壤

保護區的土壤因受局部地形、地貌、氣候和植被的影響,多形成灰棕模土、風沙土、沼澤土和鹽土。其中以灰棕漠土為主,占保護區土壤面積的90%以上,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低,缺氮少磷,鉀富足。保護區的土壤中普遍含鹽,且偏鹼性。

區域範圍

保護區位於德令哈市西南部,地理位置為北緯36°00′~37°24′,東經95°58~′97°52′之間,位於柴達木盆地中部,東西長200公里,南北寬150公里,範圍涉及德令哈市、烏蘭縣都蘭縣。總面積373391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130289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4.9%;緩衝區面積104737公頃,占總面積28.0%;實驗區面積138365公頃,占總面積的37.1%。

保護目標

保護對象

保護區內主要保護對象為樹種梭梭

生物資源

植物
保護區內主要保護樹種為梭梭,梭梭荒漠面積約1458平方公里,占保護區總面積的47%。梭梭灌木林根據不同土壤類型分為戈壁梭梭,沙地梭梭、壤土梭梭三種類型。
梭梭梭梭
保護區內藥用植物有:枸杞、麻黃、黃芪、茵陳、白刺、鎖陽、水麥冬、馬泡、肉叢蓉等。主要灌木樹種有:梭梭、柴達木沙拐棗、青海沙拐棗、西伯利亞濱藜、鹽爪(細枝鹽、尖葉鹽爪)、鹽生草、膜果麻黃、鹽角草、刺沙蓬、唐古特白刺、齒葉白刺、俄羅斯白刺、駝絨藜、紅砂、五柱枇杷、多枝檉柳、鹽地檉柳、翠枝檉柳、黑果枸杞、中寧枸杞(柴達木枸杞)等形成天然的沙生植物園。
動物
保護區地處荒漠區,由於生態惡化,如棕熊、毛腿沙雞等已經絕跡。僅分布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蒙古野驢;二級保護動物岩羊、鵝喉羚、灰鶴等,一般經濟動物有高原野兔、狼等。鵝喉羚在本地區分布數量大,每平方公里達1隻,成群結隊出現,在當地稱為“黃羊灘”。
岩羊岩羊
保護區中共有陸棲動物115種,隸屬於22目41科。其中兩棲類極為貧乏,分別為1種和3種;鳥類77種,占總數的62.93%;獸類41種,占總數的33.62%。
以上數據截至2013年

管理措施

梅西州州委、州政府十分重視梭梭林自然保護區機構建設,為加強柴達木梭梭林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已落實保護區人員編制134名。梅西州上成立了青海柴達木梭梭林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處級公益性事業單位,編制為20名(含森林公安編制11名)。梅西州政府在德令哈市成立了青海柴達木梭梭林自然保護區德令哈市管理分局和管理站,為科級事業單位,編制42人,其中,管理分局6人,旺尕秀管護站12人(含林業派出所4人),戈壁管護站12人(含林業派出所4人),懷頭他拉管護站12人(含林業派出所4人)。在烏蘭縣成立了青海柴達木梭梭林自然保護區烏蘭管理分局和管理站為科級事業單位,編制30人,其中:管理分局6人,灶火管理站12人(包括林業派出所2人),卜浪溝管理站12人(包括林業派出所2人)。在都蘭縣成立了青海柴達木梭梭林自然保護區都蘭管理分局和管理站為科級事業單位,編制42人,其中:管理分局8人,管理站34人(包括林業派出所10人)。
青海柴達木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青海柴達木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管理人員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積極宣傳、貫徹執行國家有關自然保護區的方針、政策、法規。積極開展科普教育,提高了全社會人民民眾,特別是廣大農牧民認識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思想意識和科技水平。採取廣播、電視、標語、網路等形式,以管護站為中心視窗,深入鄉村牧區宣傳《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森林防火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海西州沙區植被保護條例》等林業法律法規,發放宣傳材料和圖片。舉辦知識講座,召集廣大牧民民眾著重講解保護區的基本情況、保護對象、珍稀的野生動物資源,了解其梭梭的生物學特性,以及梭梭對防風固沙,土地荒漠化,維持生態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青海柴達木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青海柴達木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開發利用

在上級業務部門支持的情況下,青海柴達木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對生長在保護區的野生灌木代表樹種梭梭其更新演替規律進行了初步研究、對梭梭等珍稀頻危物種的生態學、生物學特性以及人工繁育技術的研究,為人工措施擴大其分布面積、增加植被蓋度、恢復已退化梭梭林總結了一定的經驗,先後在自然保護區進行了人工模擬飛播、穴播和挖坑點播實驗、同時也進行了梭梭育苗及栽培方法研究。

生態價值

研究表明,梭梭林具有降低風速、阻截流沙、提高空氣濕度等作用,生態價值極高。柴達木盆地以乾旱荒漠化地貌居多,而梭梭是為數不多的荒漠植被群落的生力軍,主要分布在德令哈、烏蘭、都蘭,由3大塊相對獨立的區域組成。梭梭資源和生物多樣性聚集地共同構成柴達木盆地東部地區的生態屏障。
青海柴達木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青海柴達木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除梭梭、檉柳、沙拐棗,麻黃、白刺和鹽爪外,尚有15科41屬65種沙生植物,這些野生植物大多在嚴酷的自然條件下經過長期自然選擇而保留下來,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是特殊荒漠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在自然保護及生物多樣性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這些植物不僅對青海西部地區防風固沙,改變荒漠面貌和保護綠洲生態環境,引種馴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而且在植物學、分類學、生態學等方面的學術研究,也有很重要的科研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