霆軍

霆軍

晚清湘軍主力部隊之一,由著名戰將鮑超於鹹豐六年(1856年)創立。霆軍自創立伊始,便在鮑超的帶領下東征西討,參與了清廷許多重大軍事行動。在鎮壓太平軍時,多次擊敗陳玉成李秀成楊輔清汪海洋等太平軍名將,並收降洪容海、陳炳文等部太平軍十餘萬人。後又在剿捻戰爭中於尹隆河大敗東捻軍,成為當時朝廷依仗的精銳部隊之一。同治六年(1867年),因鮑超回川養病,霆軍馬隊十二營全部撤銷,步隊陸續撤銷或改隸。次年(1868年),鄧婁所統最後一部霆軍也撤銷。後因西北邊疆危機和中法戰爭,霆軍曾兩次短暫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霆軍
  • 創始人:鮑超
  • 創立時間:鹹豐六年(1856)年
  • 主要將領:宋國永、婁雲慶、孫開華、譚勝達
  • 主要戰績:小池口之戰、尹隆河之戰
  • 軍旗:黑膏旗
建軍歷程,起源,發展,撤銷,霆軍建制,建制概況,光緒六年建制,主要戰役,小池口之戰,億生寺之戰,祁門解曾國藩之圍,許灣大捷,尹隆河之戰,主要將領,鮑超,婁雲慶,宋國永,孫開華,譚勝達,

建軍歷程

起源

霆軍的創始人鮑超是湘軍中數一數二的悍將,在他獨立領軍之前,便以奮勇敢戰聞名三湘,並為曾國藩、胡林翼等賞識。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八月,湖北巡撫胡林翼見鮑超軍容整齊、進退有方,認為是極難得的將才,他將鮑超的別號“春亭”改為“春霆”,取如雷如霆之義,使其名實相符;並上奏清廷說:“游擊鮑超,勇敢冠軍,曉暢兵略,紀律最為嚴明,堪勝水陸方鎮之任。”他委派鮑超赴長沙募勇,是年十二月新軍練成,是為“霆軍”。
胡林翼之所以如此看重鮑超,並讓他獨立領軍,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其一,鮑超曾搭救胡林翼的性命。鹹豐五年(1855年)八月,太平軍數千人圍攻漢陽高廟胡林翼陸營, 炮轟胡林翼營帳, 連傷斃其左右數人, 勢甚危迫鮑超督炮船飛樟往援, 擊退太平軍,,“ 拔胡林翼於間不容髮之際”。自是胡對鮑“ 彌加敬重, 不以行伍中人視之, 亦不以部曲待之”,而“約為昆弟之交”。
鮑超鮑超
其二,當時胡林翼所率綠營兵人數雖不少,卻多為一些烏合之眾,無事則空吃軍餉,有事則作鳥獸散,不發餉不打仗,發了餉仍不打仗,根本不堪用。以致出現“官兵數萬,已成廢器,即令千人為營,而十賊可破”的情況。胡林翼在與太平軍的交戰過程中,深刻認識到綠營的腐朽無能,依靠綠營等傳統的經制兵根本無法對付太平軍的強大攻勢。
其三,在當時的中下級軍官中,敢和太平軍正面硬碰硬的人不多,而鮑超就是其中少數人之一,且頗有威名。胡林翼很看中鮑超作戰勇猛這點,認為他很有培養價值。
正是基於以上三點,胡林翼才刻意栽培鮑超,讓他去招募兵馬,霆軍也才得以創立。
(主要參考或引用尹廣明的《鮑超與霆軍》)

發展

鹹豐六年(1856年)八月, 湖北巡撫胡林翼鮑超赴湖南募新兵三千人, 分中前後左右五營, 每營六百人, 即以“ 春霆” 之下一字名其軍, 是為霆軍之始。
鹹豐十年(1860年)二月,唐訓方的訓勇七營撤散, 由鮑超招選, 霆軍擴充至十營六千人。從此, 鮑超兵力可獨當一面。五月, 署兩江總督曾國藩咨調鮑超霆軍渡江, 霆軍乃改隸曾國藩部。
同年十一月, 普成堯一軍潰敗後, 曾國藩令鮑超收集其眾, 編立四營共二千四百人。
同治元年(1862)三月, 曾國藩批令將副五營撥與婁雲慶統帶, 新五營撥與宋國永統帶, 銀錢亦歸該分統自支自放, 戰守仍歸鮑超節制調度, 是為霆軍設分統之始。鮑超也親統五營。霆軍擴充至十五營九千人, 加上親兵等共約萬人。
霆軍多次派人回湘募兵勇萬人,“旋募旋逃,且病且死,今又不滿七成,其不病者則不滿四成”,說明霆軍人員編制不足。
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 霆軍馬步兵已發展到一萬六千人。
同治四年(1865年)二月, 鮑超回四川養病, 婁雲慶統萬人赴閩增援左宗棠鎮壓太平軍南方餘部, 宋國永率霆軍八千人西征, 走至湖北金口因欠餉譁變。霆軍人數為一萬八千人,加上少數親兵和其他人員, 霆軍總人數不會超過兩萬人。
其後, 鮑超霆軍參加鎮壓捻軍起義, 其建制為步隊二十營, 每營六百人, 共一萬二千人, 馬隊十二營, 每營二百四十人,共二千八百八十人。其馬步隊人數未超過霆軍最高人數的一萬八千人。

撤銷

同治六年(1867年)七月, 鮑超因病回四川原籍, 霆軍馬隊十二營全部撤消, 步隊撤六營, 留十四營暫交曾國荃主持調度。十月, 這未撤的十四營, 九營歸提督鄧訓誥統帶, 五營撥交婁雲慶統帶。到同治七年(1868年),鄧婁所統之霆軍全部撤完。自此,霆軍全部撤銷。

霆軍建制

建制概況

鮑超胡林翼的派遣,赴湖南招募陸勇,最初有 5 營 3000 人,到同治四年時,霆軍全軍已有 32 營約 18000 人,其中步隊 20 營,馬隊 12 營。
在營制方面,霆軍的營制是根據曾國藩湘軍的營制略加修改而成的,與湘軍營制類似,但略有區別。霆軍 600 人為一營,另有親兵營 300 人,初建時共 5 營步隊(不包括親兵營)3000 餘人,每營分 6 哨,每哨分 10 隊。較湘軍營制,一營 500 人,分為4 哨,每哨 8 隊規制略有不同。到後來隨著霆軍規模的擴大又設分統,每一分統節制數營,分統自帶中營兼轄左右前後 4 營,每營分親兵及中左右前後為 6 哨,每哨設哨官 1 員,步隊每營有什長 60 名,正勇 540 名,棚夫 180 名,劈山炮夫 8 名,子藥夫 30 名,長夫 60 名;馬隊每營有戰馬 250 騎,以 50 騎為 1 哨,每哨設正副哨官各 1 員,每騎正勇 1 名,馬夫 1 名,每 10 騎馬棚夫 3 名,每營子藥夫 30 名;營務處、文案處有總辦,有幫辦,或 2、3 人或 3、4 人,營務處有親兵一二百人;另外親兵營長夫 80 名,親兵數百名,與初建時相比,基本營制並沒有變化。
另外,在霆軍之初,鮑超曾主張以哨為單位,一哨全用抬槍,一哨全用鳥槍,但這一想法遭到胡林翼的反對,他只好按著曾國藩所定的制度仍以隊為單位,一隊抬炮,一隊刀矛,一隊鳥槍。霆軍的一半左右的士兵都配有火器,在火器裝備率和質量方面高於傳統的八旗綠營,但卻遠低於以後的淮軍,更無法和日後新式的新建陸軍相比,這種狀況正是處於社會轉型時代的特殊產物,既不同於傳統軍隊又有別與新式現代軍隊。
(主要參考或引用尹廣明的《鮑超與霆軍》)

光緒六年建制

一、營務處: 總理: 提督申道發, 提督劉順隆、總兵陳由立、副將黎鴻均副之。
二、文營處: 總理: 湖北候補道許世福, 知府何葆恩、何隆簡、知縣黎士序副之。
三、霆軍正五營: 統領: 提督熊鐵生。營官: 提督楊友益、肖連貴、總兵羅進春、副將藏德。
四、霆軍副五營: 統領: 提督鄧訓浩。營官: 總兵唐得勝、李定明、副將羅天德、李清彪。
五、霆軍新五營: 統領: 提督向世珍。營官: 總兵袁國祥、孫玉林、李金聲、參將吳榮貴。
六、霆軍長勝五營: 統領: 提督何紹彩。營官: 總兵謝榮勝、洪容海( 叛徒, 太平軍保王)、副將劉車尤、蔡文友。
七、霆軍馬隊正三營: 統領: 提督徐連升。營官: 總兵初發祥、皮大霖。
八、霆軍馬隊副三營: 統領: 提督江自康。營官: 副將姜河清、韓景延。
九、親兵步隊一營: 管帶官: 提督張玉田

主要戰役

小池口之戰

鹹豐六年十一月底(1856 年),湖北巡撫胡林翼再次占領武昌,隨即調兵東下圍攻九江。清軍在九江太平軍守將林啟榮精心構築的防禦工事面前一籌莫展,因此清軍計畫先拿下九江對岸,且與九江城成掎角之勢的小池口。但此時皖北宿松太湖太平軍三萬餘人直取黃梅,又以兩萬餘人遠征漢陽,清軍急忙推遲小池口的攻勢,準備阻援。當時鮑超率部馳援黃梅,分路擊敗太平軍援軍,乘勝轉攻小池口。
鹹豐七年正月初五(1857 年 1 月),鮑超率自己新募之軍隨江寧將軍都興阿、湖北提督楊載福參與了對九江對岸的小池口的進攻。鮑超所部軍士背負茅草填滿太平軍挖的壕溝,攻克小池口外太平軍堡壘兩座,鮑超被“亂石傷右額血流滿面”。三月十六日(4 月 10日)夜,霆軍攻襲小池口北之孔壠驛,太平軍失利,撤回石城,鮑超身先士卒“槍子貫入頂,右腦腦漿隨子迸出,昏絕兩日復甦,又滾木打傷左手傷筋,槍子貫穿右膝,”其部下死傷六百餘人,傷亡頗重。此役雖未能取勝,但已初顯霆軍剽悍敢戰的作風。
(主要參考或引用尹廣明的《鮑超與霆軍》)

億生寺之戰

鹹豐七年六月,陳玉成親臨前線,清軍各部相繼被擊潰,坐鎮黃梅附近億生寺的江寧將軍都興阿能指揮的部隊加起來不過三千多人,其中有三千是霆軍,另外就是多隆阿的兩百多騎兵。幾次見仗之後,都興阿手下王國才等數員將領被陳玉成部一一所斃,都興阿、多隆阿見太平軍兵勢正旺,決定撤兵到長江邊上與水師相互為援,共同防禦太平軍,但黃梅、武昌之間並無湘軍主力防守。如果撤軍,太平軍就可以由黃梅直搗武昌,如果要水師協防都興阿,則圍困九江的李續賓部就會失去水師的支持,也就無法徹底圍死九江了。因此,黃梅的得失事關重大。 鮑超反對撤軍,對多隆阿講明此地實屬要地,事關整個戰局,不可放棄。多隆阿“壯之,因從其計”。鮑超認為多隆阿馬隊人太少“不敷套用”,對多隆阿說:“請公以馬隊布列陣後,見我霆字營士卒有後退者,即飛騎斬之。”
七月初一(8 月 20 日)鮑超讓每個營官各率本營攻打一壘,自己則率親兵營首先進攻太平軍最大最堅之營壘,所部將士也都拚死作戰,連續兩個營官陣亡氣勢不減,太平軍幾座大壘在霆軍亡命進攻下相繼被攻克,太平軍防線大亂,於是出現局部潰散,引發大潰,進而引起全軍驚駭,導致全潰,太平軍四萬之眾就這樣被霆軍沖潰,霆軍連毀太平軍營壘四十八座,陳玉成“隻身逃去”,此戰之後,霆軍名聲大震。
(主要參考或引用尹廣明的《鮑超與霆軍》)
多隆阿多隆阿

祁門解曾國藩之圍

鹹豐十年六月,曾國藩大營由建德移至祁門。李秀成李世賢楊輔清等部太平軍對皖南清軍發起攻擊,連下寧國、徽州、休寧等地,威逼湘軍祁門老營,八月二十日,鮑超部抵皖南。十月太平軍以保衛安慶為目標再次開始西征,李秀成部太平軍占領黟縣羊棧嶺,離祁門僅六十里,祁門大營告急。當時皖南僅有鮑超霆軍、張運蘭老湘營一部分共約一萬三四千人,而太平天國方面,各路援軍會集皖南,李世賢、楊輔清、黃文金、劉官芳等皆在皖南,“環徽郡二百里群賊極多”。因此李秀成如果聯合諸軍,乘占領黟縣之勢,大舉進攻祁門,直搗曾國藩老巢,完全可以取勝。曾國藩驚恐萬分,甚至已經寫好遺書。鮑超、張運蘭急從休寧來援,十月二十日霆軍、老湘營合兵攻李秀成部,攻占黟縣,太平軍退至盧村一帶。二十一日霆軍及老湘營與太平軍遭遇於柏莊嶺,李秀成親自督戰,戰況激烈,戰至傍晚,太平軍因傷亡太大開始撤退。
(主要參考或引用尹廣明的《鮑超與霆軍》)
曾國藩曾國藩

許灣大捷

同治三年六月(1864 年 7 月),曾國荃攻陷天京,幼天王洪天貴在洪仁玕等護送下出逃,由黃文金接入湖州。黃文金與洪仁玕商議,決定入贛與李世賢等會合。此時天京外圍之太平軍紛紛轉進入贛,鮑超奉命率霆軍援贛迎頭堵截太平軍。七月初一,霆軍各部追進逼撫州東南之許灣。太平天國康王汪海洋為聲援崇仁之李世賢部,率主力正集結於許灣。七月初四日(8 月 5 日),霆軍攻克雙鳳嶺、琉璃岡、九子嶺等太平軍要隘。汪海洋組織反攻,霆軍使用前後夾擊、包抄分割的戰法將太平軍截為數段,將其各個擊破。太平軍大敗,傷亡近萬人,許灣落入鮑超之手,汪海洋退入建昌府境內,使得崇仁的李世賢部陷於孤立。七月初六日(8 月 7 日),李世賢與湘軍劉典席寶田發生激戰,李世賢失利。初十日,崇仁也落入清軍之手。同時霆軍兵近金溪,太平天國聽王陳炳文等率六萬餘人投降。此後霆軍連占南豐、新城等地,贛東太平軍全部被肅清。九月,霆軍進入贛南,與汪海洋等繼續作戰。九月十二日(10 月 12 日)在寧都城外再次大敗汪海洋。十五日汪海洋在瑞金設伏兵向鮑超詐降,但為鮑超識破,又被打得大敗。
(主要參考或引用尹廣明的《鮑超與霆軍》)
洪仁乾洪仁乾

尹隆河之戰

1867年(清同治六年)初,遵王賴文光率東捻軍在湖北連占雲夢、應城、天門後,進入京山鐘祥一帶,企圖渡過漢水,進軍川、陝。為擺脫清軍圍追,東捻軍盤旋打圈,先後在鐘祥羅家集、安陸楊家河擊敗提督郭松林部湘軍和總兵張樹珊部淮軍。在鐘祥臼口附近數次搶渡漢水未成,便在京山西南的楊家洚、拖船埠、尹隆河(今永隆河鎮)築牆修壘,轉攻為守,以待時機。這時郭松林部湘軍緊隨其後,提督劉銘傳部淮軍正由河南向鄂中疾進,提督鮑超部湘軍由襄樊南下,企圖把東捻軍消滅在臼口地區。
1867年2月18日,劉銘傳率所部淮軍萬餘人進入京山下洋港,鮑超亦率湘軍1.6萬人到達臼口鎮。兩軍商定次日辰刻,淮軍從下洋港由北而南,湘軍從臼口由西而東,夾擊捻軍。19日卯刻,劉銘傳貪功先發,軍至尹隆河,以5營守護後路輜重,15營渡河進攻捻軍,因捻軍馬隊抄襲其後路,又急抽馬步3營回救,僅率12營分兵三路進攻。東捻軍抓住戰機,亦分三路迎擊。任化邦率軍首先將左路清軍擊潰,並殲滅劉銘傳從中路派出的3營援兵。旋又與中路賴文光、魏王李允一起擊敗中路清軍。隨後,三路捻軍將右路清軍合圍,斃敵總兵唐殿魁以下600餘人。劉銘傳見三路兵敗,失魂落魄,與部將"俱脫冠服坐地待死"。就在東捻軍即將全殲劉銘傳部淮軍時,鮑超率湘軍趕到,也分左、中、右三路從楊家洚側擊捻軍。賴文光未做周密部署,倉促率中軍反擊,雖激戰多時,終歸受挫,更由於捻軍側後空虛,後路又被湘軍馬隊截斷,致使軍心動搖,陣勢大亂,撤退時慌不擇路,損失慘重。至晚,始乘夜暗擺脫清軍。
此戰,捻軍籌劃不周,指揮失誤,先勝後敗,傷亡、被俘達1.8萬餘人,軍力嚴重受損,西進川、陝計畫也因此落空。
劉銘傳劉銘傳

主要將領

鮑超

鮑超(1828-1886)清末湘軍將領。字春霆。四川奉節(現重慶奉節)人。行伍出身。初從廣西提督向榮,後隸湘軍水師,累擢至參將,鹹豐六年後,改領陸軍,所部稱“霆軍”,為湘軍主幹之一,與太平軍轉戰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廣東等省,官至提督,封子爵,後與淮軍鎮壓捻軍,卒謚忠壯。
鮑超以鎮壓農民起義軍發跡,一生經歷大小戰鬥500餘次,身負輕重傷108處,成為清軍中屈指可數的名將,與湘軍勇將多隆阿並稱為“多龍超虎”。死後清廷謚“忠壯”,追贈太子少保,立專祠,國史館立傳。鮑超死後葬於奉節縣北12公里的冉家坪。墓為大土堆,墓室石條拱砌,巨柩三道鐵箍,穿鐵鏈懸於墓室。1958年鮑超墓被毀,今不存。

婁雲慶

清朝將領。初入水師,累功至都司,尋充霆軍營官。鹹豐十年,小池驛之戰,功最,擢參將。從戰皖南,會鮑超赴援江西,留雲慶率四營扼漁亭。賊聞大軍遠出,突來犯,擊走之。追至岩勍,斃賊酋黃世瑚等,復擊敗上溪口賊。十一年,會克休寧。既而攻徽州,諸軍失利,雲慶仍挫賊,全軍而退。尋會張運蘭盧村,遂克徽州,以總兵記名。從鮑超轉戰江西,數破賊,功最,授直隸正定鎮總兵。

宋國永

宋國永(?—1865)四川人,清朝將領。由軍功補千總。初從鮑超隸水師,以戰金口功,擢守備。破賊童司牌、黃蠟山,克麻城、黃安,累擢參將。霆軍初立,為營官。鹹豐十年,曾國藩調霆軍赴皖南。鮑超方假歸,國永暫統其軍。及超至,從攻休寧,分兵復黟縣,連破賊於羊棧嶺盧村、洋塘、黃麥鋪,功皆最,超擢以總兵記名。十一年,補廣西梧州協副將。從援江西,破賊樟樹鎮,加提督銜。克鉛山,解撫州、廣信圍,以提督記名。

孫開華

孫開華(1838-1893)湖南慈利人。鹹豐中從軍,鎮壓太平軍、捻軍。轉戰江西、湖北、安徽、江蘇、廣東諸省間,賜號“擢勇巴圖魯”;累官至提督。光緒初,歷任福建漳州鎮總兵,署陸路提督。募勇成捷勝軍,治廈門、台北防務,曾用兵後山地區。中法戰爭時,駐守台灣滬尾,大敗法國侵略軍,殲敵二千餘。封世職,幫辦台灣軍務。光緒十九年卒。

譚勝達

勝達,湖南長沙人。鹹豐中,投效霆軍,無役不從。石牌、羊棧嶺、洋塘、赤岡嶺諸戰,功皆最,累擢至副將。從戰雙港,克鉛山,賜號協勇巴圖魯。同治元年,赴援銅陵,戰橫塘,斬賊酋於陣。進攻城外賊壘,勝達偕唐仁廉冒炮煙逾壕,奪其一壘,餘壘皆下。賊夜遁,復銅陵,以總兵記名。又戰於寒亭,勝達橫衝賊隊截為四,不能成伍,大破之,復寧國,加提督銜。二年,分兵解涇縣圍,連奪西河、灣沚要隘,詔遇總兵缺先行簡放。三年,克句容,以提督記名。鮑超以東壩為重隘,令勝達守之。賊至,蔽山谷。勝達陷陣,刺殺其酋,賊大潰。踐屍追擊,殲斃數千。尋赴援江西,克新城,解寧都圍。四年,霆軍以索餉毆傷糧道段起,勝達坐褫職,尋復之。及嘉應殄滅粵匪,賜黃馬褂,授直隸正定鎮總兵。八年,始赴任,練軍捕盜,濬河修堤,頗著勞勩。光緒元年,卒於官,賜恤,謚勇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