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龍(恐龍)

雷龍(恐龍)

雷龍(屬名:"Bronto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屬。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在1879年命名了秀麗雷龍("Brontosaurus excelsus"),brontē/βροντη在古希臘文里意為“雷聲”,而sauros/σαυρος意為“蜥蜴”;但這名稱在1974年正式遭到廢除,由在1877年命名的迷惑龍所取代。但經證實,迷惑龍與雷龍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恐龍。

2015年,來自葡萄牙和英國的古生物學家在4月7日的《Peer J》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梁龍科的物種級系統發育分析與分類學修正》(A specimen-level phylogenetic analysis and taxonomic revision of Diplodocidae(Dinosauria, Sauropoda))的論文,這篇長達298頁的論文的核心就是,雷龍重新變成了有效屬。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雷龍 
  • :梁龍科 
基本資料,分類與種,古生物學,姿勢,生理學,尾巴,

基本資料

中文學名: 雷龍
拉丁學名: Brontosaurus
別稱: 迷惑龍 Apatosaurus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科: 梁龍科 Diplodocidae
亞科:梁龍亞科
屬: 雷龍屬

分類與種

迷惑龍屬於梁龍科,梁龍科是群體型巨大的四足動物,具有極長的頸部與尾巴,包含:梁龍、重龍、超龍、春雷龍原雷龍。迷惑龍屬於迷惑龍亞科,該亞科包含迷惑龍及其近親,例如:超龍、春雷龍、原雷龍。
埃阿斯迷惑龍(A. ajax):模式種,由古生物學家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在1877年所命名,種名是以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埃阿斯為名。目前已發現兩個部份骨骼,包含一個部份頭顱骨。
秀麗迷惑龍(A. excelsus):最初為雷龍,由馬什在1879年所命名。化石為6個部份骨骸,包含一個部份頭顱骨,發現於美國的科羅拉多州、奧克拉荷馬州、猶他州、以及懷俄明州等地。
路氏迷惑龍(A. louisae):是由William Holland在1915年所命名,種名是以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的妻子Louise Carnegie女士為名,安德魯·卡內基曾在美國西部尋找可挖出完整恐龍化石的挖掘地點。路氏迷惑龍的化石為一個部份頭顱骨,發現於科羅拉多州。
小迷惑龍(A. parvus):原為Elosaurus parvus。在1994年,被改列為迷惑龍的一個種[5],並獲得其他研究人員的支持。迷惑龍的正確頭部於1877年,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公布一個新的蜥腳類恐龍,埃阿斯迷惑龍(Apatosaurus ajax)。在1879年,馬什將另一個更為完整的標本成立為新屬,秀麗雷龍(Brontosaurus excelsus)。於1903年,埃爾默·里格斯(Elmer S. Riggs)發現秀麗雷龍與埃阿斯迷惑龍非常類似,應為同種動物,於是將秀麗雷龍改為秀麗迷惑龍。根據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的規定,由於迷惑龍首先被公布,故其名稱具有優先權。所以雷龍被認為是迷惑龍的次異名,成為非正式用法。之前廣為人知的雷龍圖片,於1970年代被人發現是秀麗迷惑龍(Apatosaurus excelsus)加上圓頂龍的頭部。
另外,A. yahnahpin是在1994年由Filla、James以及Redman等人所命名。在1998年,羅伯特·巴克(Robert T. Bakker)將A. yahnahpin改建立為新屬原雷龍,模式種是Eobrontosaurus yahnahpin。化石為一個部分骨骸,發現於懷俄明州。

古生物學

迷惑龍的股骨,位於巴塞隆納的宇宙科學館早期學者認為迷惑龍過於巨大,很難在旱地上支撐著自己的身體,故有科學家指出蜥腳下目恐龍是生活在如沼澤的地方,部份身體沉在水中。但近年的研究並不支持此一說法。事實上,就如其親屬梁龍一樣,迷惑龍是植食性的動物,有著長頸及長尾巴作為平衡。一個近年研究認為梁龍科的頸部不靈活,而迷惑龍等蜥腳類恐龍是以低植被為食。足跡化石指出它們可能成群生活。
在2008年,科羅拉多州莫里遜組的一個採石場發現了未成年迷惑龍的足跡化石。從這些足跡化石顯示,這些未成年迷惑龍可能以後肢在奔跑,類似現代冠蜥的方式

姿勢

在20世紀初期,梁龍科常被描繪成頸部高舉、以樹冠的葉子為食。近年來,科學家們提出爭議,懷疑它們的心臟是否能夠維持足夠的血壓,供應血液至腦部。另外,近年的研究也發現它們的頸部結構無法大幅向上彎曲。

生理學

由於迷惑龍的巨大體型及長的頸部,生物學家指出它們的呼吸會有問題。
科學家曾以不同的方式來評估迷惑龍的呼吸系統:
若假設迷惑龍像鱷魚、鳥類一樣,沒有橫隔膜,以一個30公噸的迷惑龍,其無效腔(口腔、氣管、與其他空氣管道的容積總合,不包含肺臟)估計約184升。如果該只迷惑龍呼出的氣體量低於184升,將無法完全呼出不新鮮的空氣,並將污濁的空氣吸回肺臟。
若根據不同的呼吸系統來計算迷惑龍的肺容積(單次呼吸中,吸入或呼出的氣體總量),分別為:鳥類-904升、哺乳動物-225升、爬行動物-19升。

迷惑龍的想像圖根據以上結果,如果迷惑龍的呼吸系統類似爬行動物,其肺容積低於無效腔,它們將無法完全呼出不新鮮的空氣,並將污濁的空氣吸回肺臟。如果迷惑龍的呼吸系統類似哺乳類,肺容積為225升,無效腔為184升,每次呼吸僅能吸入41升的新鮮空氣。所以迷惑龍的呼吸系統可能是現今世界所未知的,或是像鳥類的呼吸系統,有著多個氣囊及容許空氣流動的肺部。再者,若具有鳥類的呼吸系統,迷惑龍只需要約600升的肺活量;而以哺乳動物的系統來估計,迷惑龍需要2950升的肺活量,已超越所擁有的胸部體積。一隻30公噸的迷惑龍,其胸部總體積估計是1700升可以容納500升四心房的心臟及900升的肺部。而餘下的300升則是供其他組織之用。若迷惑龍真的有著鳥類的呼吸系統及爬蟲類靜止時的代謝速率,它只需每日消耗約262升的水。
現時仍未知迷惑龍要吃多少食物才能滿足它的巨大體型。但有可能迷惑龍是不斷的進食,只有在讓身體體溫下降、飲水或除去寄生蟲時才會停止。有揣測指出迷惑龍是站立睡覺的。它們可能是以其巨大體型及族群行為去嚇阻掠食動物。

尾巴

迷惑龍的尾巴是非常長及尖端細,彷似一條鞭子。在1997年,一項就迷惑龍尾巴的電腦模擬發現,蜥腳下目恐龍的尾巴揮動時,可以發出200分貝以上的聲響,可以與大炮發射的音量相比。
來歷
雷龍(Brontosaurus),正式名稱迷惑龍學名Apatosaurus),是蜥腳下目梁龍科下的一個,生活於侏羅紀啟莫里階提通階之間,約1億5000萬年前。它們是陸地上存在的最大動物之一,身長約26米,體重介於24到32。它們的屬名在希臘語意為“騙人的蜥蜴”,這是因它的人字形骨很像滄龍
雷龍雷龍
雷龍有著長頸、及鞭狀尾巴。與身體相比,頭部相當小。牙齒成匙狀,是草食性恐龍。前肢略短於後肢。它們的頸椎梁龍較短、較重,而腿部骨頭較梁龍的結實、較長,被認為是比梁龍更粗壯的恐龍。在正常的移動時,尾巴會離開地面。雷龍的前肢有一個大指爪,而後肢的前三個腳趾擁有趾爪。
雷龍的化石發現於美國科羅拉多州、奧克拉荷馬州和猶他州,以及懷俄明州的Bone Cabin採石場與Nine Mile採石場。但雷龍的頭顱骨是在1975年首次被發現,足足比命名遲了一個世紀莫里遜組發現的雷龍化石,來自於第2到第6地層帶。名字來源迷惑龍可能是所有恐龍中最受寵的一群,曾經廣為人知的名字是雷龍(Brontosaurus),今天它失掉這個熟悉的名字,主要因為古生物學家在命名上如此的嚴謹與吹毛求疵。迷惑龍(Apatosaurus)的得名是因發現一個非常大的恐龍脛骨,令研究者十分迷惑,而於1877年6月命名為Apatosaurus,原意就是“迷惑”的意思。之後,1883年另一群研究者發現幾個零碎的恐龍骨骼化石,推測這個恐龍體型巨大,行進時可能如雷聲隆隆,故取名雷龍(Brontosaurus)。然而根據後續發現的其它化石說明迷惑龍與雷龍是同一種生物。依據古生物學的命名優先權,迷惑龍命名在先,故取消雷龍的命名,以“迷惑龍”稱之。但迷惑龍曾經一度和雷龍混為一談,現已證明它們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恐龍。
在一億四千萬年前的北美洲叢林,午後時分,翼龍和始祖鳥在樹上歇著,偶爾扇動幾下翅膀,林中時而傳來幾聲昆蟲的鳴叫。突然,傳來“轟”、“轟”的聲音,由遠而近,越來越響,好像雷聲一樣沉重。然而,天上除漂浮的朵朵白雲外,一碧如洗,毫無變天的跡象。晴天打雷,豈不是咄咄怪事!原來這不是天上的雷聲,而是叢林里走出了一隻大型蜥腳類恐龍。因其腳步沉重,聲音巨大,每踏下一步,就發出一聲“轟”響,好似雷鳴一般,所以古生物學家給這種恐龍取了一個形象的名字,叫做雷龍,意思是“打雷的蜥蜴”。
雷龍可能重量達27噸,而大約體長26米,它的脖子8米長,實際上比體軀還長。它的尾巴大約長達9米,它站立到部,大約4.5米高。而它身體後半部比肩部高,但當它以後腳跟支撐而站立起來,它真像是高聳入雲。它可能生活在平原森林中,並可能成群結隊而行。它可能受到巨龍(megalosaurus)的攻擊而為其假想的獵物。
雷龍體軀龐大,四肢粗壯,腳掌寬大,腳趾短粗,前腳上具有1個、後腳上具有3個發達的爪子。雷龍自發現以後,便“身世”不凡,起初人們把它視作最重的恐龍。之後,美國一家石油公司耗費巨資,用它的復原形象作廣告,使其普及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
其實,當初的雷龍復原像並不是很準確,長脖子的頂端生著圓頂龍似的頭骨,這是因為雷龍剛出土時沒有頭骨,專家們認為它應該張著圓頂龍樣子的頭骨,所以,工作人員就把圓頂龍的頭骨裝到了雷龍的骨骼化石上。
後來,完整的雷龍骨骼化石出土了,新一代的恐龍專家們終於弄清楚了雷龍頭骨的樣子。雷龍的頭骨與梁龍的頭骨相似,較為低長,側面看上呈三角形,吻端很低,只有一個鼻孔,且位於頭的頂端;口中的牙齒較少,著生在頜骨的前部,牙齒呈棒狀,恰似鉛筆頭。
雷龍及其“姊妹”——梁龍等動物,代表了蜥腳類的另一演化方向,這類動物不僅頸長,而且尾巴更長,尾的末端變細,呈鞭子狀。由於它們也是進步的蜥腳類恐龍,脊椎骨上的坑凹構造也相當的發育,就連椎體的內部,都還有孔洞,這是大恐龍適於陸地生活而減輕自重的適應性變化。
這種像山一樣的大個子,長著一條長脖子和一個很相稱的小腦袋。頭小身子大的雷龍,一定要花大量的時間來吃東西,而且還狼吞虎咽。食物從長長的食管一直滑落到胃裡,在那兒,這些食物會被它不時吞下的鵝卵石磨碎。雷龍是恐龍中最大的種類之一,有的身長達30米以上,有5層樓那么高。它們都是食植物的動物。我們在博物館見到的一些恐龍化石,大多就是這種恐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