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廷武

雷廷武

基本介紹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北洪湖
  • 出生日期:1958年2月
  • 職業: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 畢業院校:中國農業大學
  • 主要成就:“細溝土壤侵蝕物理過程模型研究”2009年獲陝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 代表作品:細溝侵蝕物理模型》、《坡面土壤侵蝕動力過程與化學調控技術》等。
基本情況,學習工作經歷,主講課程,學術兼職,主要研究領域與項目,研究領域,科研項目,主要學術論文與獲獎,論著及成果,學術榮譽,

基本情況

學習工作經歷

1988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工程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1989年1月~4月:為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持續農業研究所訪問學者;1994年12月~1998年4月,先後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農業與生物系統工程系作高級訪問學者,美國普渡大學USDA-ARS國家土壤侵蝕研究實驗室博士後。1998年至今為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0年5月-2002年4月:任中國農業大學“新世紀人才工程”第一層次教授;1998年起任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引進國外傑出人才”及“百人計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7年~2010年,中國科學院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06年8月~2007年4月,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代常務副主任。

主講課程

先後主講《高等土壤物理學及其計算方法》、《土壤侵蝕機理》、《試驗數據的計算機分析》、《FORTRAN‑77結構化程式設計》、《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研究進展》、《Soil Environmental Dynamics》、《Computer Simulation of Soil and Water Processes》等課程

學術兼職

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水土保持學會理事;《CATENA》編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編委;《水土保持學報》主編;《中國水土保持研究》編委;《農業工程學報》編委;《農業機械學報》編委;《生態環境學報》編委會委員;《水土保持科學》編委;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節水灌溉工程技術研究楊凌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西北農林科大旱區農業水土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水土保持學會監測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蘭州大學乾旱與草地生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甘肅農業大學甘肅省乾旱生境作物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華中農業大學農業部亞熱帶農業資源與環境重點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黃河科學研究院水利部黃河泥沙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臨沂大學山東省水土保持與環境保育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主要研究領域與項目

研究領域

(1)土壤侵蝕機理
(2)水土流失監測
(3)農業節水

科研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高海拔寒區融水土壤侵蝕機理與過程模擬研究(41230746),2013~2017。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黃土高原多尺度小流域土壤水蝕動態過程模擬研究(40635027),2007~2010。
3.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城郊小流域的污染物過程研究,2009~2011。
4.黃河水利委員會治黃專項“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數學模型(第一期)研發(項目編號:黃水保[2006]51)”的“坡面徑流侵蝕過程及輸沙關係研究”,2008~2010。
5.水利部事業行政性經費項目。內蒙古牧區不同類型生態水利模式示範項目(1262160600118),2006~2007。
6.國家973項目,西部典型區森林植被對農業生態環境的調控研究,第2課題“森林植被對土壤侵蝕過程的調控機理” (2002CB111502),2002 ~2007。
7.中國科學院“引進國外傑出人才基金”項目, 1999 ~2002。
8.教育部重大項目,細溝土壤侵蝕動力過程模型模擬及其基本參數的系統研究(ZD01-10),2002~2004。
9.自然科學基金“薄層徑流流速與含沙量測量方法研究”(40171062),2002~2004。
10.中國科學院重點方向項目“土壤水蝕預報模型研究”,2002~2005年。40萬。
11.國家863項目,“雨水高效積蓄利用技術與設備”,2002 ~2004。
12.水利部項目,西北生態環境建設中水資源承載能力研究,2000。
13.中加合作項目,《中國/加拿大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科技合作示範項目,專題:陝西省宜川縣英旺小流域、富縣牛武川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示範工程》初步設計,2000~2001。

主要學術論文與獲獎

論著及成果

獲批專利近30項,其中發明專利10餘項。專著有《細溝侵蝕物理模型》、《坡面土壤侵蝕動力過程與化學調控技術》等。在國際國內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被SCI收錄30篇、EI收錄90篇。近年部分論文:
1.Xiaonan Shi, Fan Zhang, Tingwu Lei, Ruiyuan Chuo, Shumei Zhou, Yan Yan.Measuring shallow water flow velocity with virtual boundary condition signal in the electrolyte tracer method.25 July 2012(452–453), 172-179
2.Zhou Shu-mei, Lei Ting-wu, David N. Warrington, Lei Qi-xiang, Zhang Man-liang. Does watershed size affect simple mathemat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flow velocity and discharge rate at watershed outlets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11 June 2012, (444–445):1-9
3.H. Liu , T.W. Lei*, J. Zhao , C.P. Yuan, Y.T. Fan, L.Q. Qu. Effects of rainfall intensity and antecedent soil water content on soil infiltrability under rainfall conditions using the run off-on-out method.Journal of Hydrology. 2011 (396): 24–32
4.Tingwu Lei, Ruiyuan Chuo, Jun Zhao, Xiaonan Shi, Lin Liu. An Improved Method for Shallow Water Flow Velocity Measurement with Practical Electrolyte Input. Journal of Hydrology. 16 June 2010, 390:45-56.
5.C. Yao, T. Lei, W. J. Elliot, D. K. McCool, J. Zhao, S. Chen. Critical conditions for rill initiation. Transactions of the ASABE. January/February 2008,51 (1):107-114.
6.Mao Lili, Bralts V F, Pan Yinghua, Liu Han, Lei Tingwu. Methods for measuring soil infiltration: State of the art. Int J Agric & Biol Eng. 2008, 1(1): 22-30.
7.Qingwen Zhang, Tingwu Lei*, Jun Zhao. Estimation of the detachment rate in eroding rills in flume experiments using an REE tracing method. Geoderma.31 August 2008, 147: 8-15.
8.L.J. Yan, X.X. Yu, T.W. Lei*, Q.W. Zhang, L.Q. Qu. Effects of transport capacity and erodibility on rill erosion processes: A model study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Geoderma, 24 June 2008, 146:114-120.
9.Lei Tingwu*, Pan Yinghua, Liu Han, Zhan Weihua and Yuan Jianping. A Run off-on-ponding Method and Models for the Transient Infiltration Capability Process of Sloped Soil Surface under Rainfall and Erosion Impacts. J of Hydrology, 2006,319: 216-226
10.Chengzhong Pan,Zhouping Shangguan and Tingwu Lei.Influence of grass and moss on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 on sloped loess surfaces under simulated rainfull.Hydrol. Process. 2006,20 , 3815 – 3824
11.於劍, 雷廷武, Isaac Shainberg , 張俊生, 張季平. PAM特性對砂壤土入滲及土壤侵蝕的影響. 土壤學報, 2011,48(1):21-27
12.董月群, 李淑芹,原翠萍,雷廷武. 黑麥草對黃土坡面降雨產流產沙過程的影響.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1,16(4);67-73
13.原翠萍, 雷廷武, 張滿良, 范雲濤, 胡小軍, 徐峰. 黃土丘陵溝壑區小流域治理對侵蝕產沙特徵的影響. 農業機械學報, 2011, 42(3): 36-43.
14.趙輝, 郭索彥, 解明曙, 雷廷武*.不同尺度流域日徑流分形特徵. 套用生態學報, 2011, 22(1): 159-164.
15.毛麗麗, 雷廷武*. 用水平土柱估算土壤入滲性能和水分布的簡化模型方法. 農業機械學報. 2011, 42(1): 49-53.
16.史曉楠, 雷廷武*, 張勇. 電解質示蹤測量坡面薄層水流流速的改進方法. 農業工程學報. 2010, 26: 65-70.
17.高佩玲, 雷廷武*.小流域土壤侵蝕動態過程模擬模型. 農業工程學報, 2010, 26(10): 45-50.
18.周玲微, 雷廷武, 武陽. 岔巴溝流域次暴雨產流無量綱模型. 農業工程學報, 2010(11), 26(11): 54-60.
19.毛麗麗, 雷廷武*.用修正的Green-Ampt 模型確定土壤入滲性能的速算方法. 農業工程學報, 2010, 26(11): 53-57.
20.於 健, 雷廷武, I.Shainberg, 張俊生, 張季平. 不同PAM 施用方法對土壤入滲和侵蝕的影響. 農業工程學報, 2010, 26(7): 38-44.
21.毛麗麗, 雷廷武, 趙軍, Bralts F Vincent. 土壤入滲性能線源測量方法的近似算法研究.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10, 32(3): 70-74.
22.史曉楠, 雷廷武, 張勇. 降雨條件下電解質示蹤正態模型的套用.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010, 15( 4) : 124-129.
23.趙輝, 郭索彥, 解明曙, 雷廷武. 湖南武水流域泥沙顆粒特性及分形規律研究. 水土保持學報, 2010, 24(3): 45-49.
24.高佩玲, 雷廷武. 小流域水文及土壤侵蝕過程模擬方法研究. 水土保持通報, 2010, 30(6): 158-161.
25.范雲濤,雷廷武,蔡強國.濕潤和累積降雨對土壤表面結皮發育的影響.土壤學報,2009,46(5):764-771.
26.馮慧敏, 雷廷武, 張久文, 王電龍. 美國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簡介. 水土保持研究, 2009,16(3): 276-280.
27.閆麗娟, 雷廷武.坡面徑流輸沙能力與土壤可蝕性參數對細溝侵蝕過程影響的有限元計算模型研究. 土壤學報,2009, 46(2):192-199.
28.劉汗, 雷廷武, 趙軍. 土壤初始含水率和降雨強度對黏黃土入滲性能的影響.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9, 7(2): 1-6.
29.肖 武,李小昱,李培武,雷廷武,王 為,劉 潔,馮耀澤.基於近紅外光譜土壤水分檢測模型的適應性.農業工程學報,2009,25(3):33-36.
30.李小昱, 肖武, 李培武, 雷廷武, 王為, 馮耀澤.基於近紅外傅立葉特徵提取方法的土壤含水率檢測. 農業機械學報,2009, 40(2): 64-67.
31.屈麗琴, 雷廷武, 趙 軍, 余新曉, 高佩玲, 閆麗娟.室內小流域降雨產流過程試驗. 農業 工程學報, 2008,24(12): 25-30.
32.潘英華, 雷廷武, 高佩玲.基於物理化學調控方法的水分時空分布試驗. 農業 工程學報, 2008,24(11): 13-18.
33.潘英華, 雷廷武, 趙軍.PAM與PG 對土壤水分蒸發的影響. 土壤通報, 2008,39(5): 990-995.
34.原翠萍, 張心平, 雷廷武, 劉 汗, 李 鑫.砂石覆蓋粒徑對土壤蒸發的影響. 農業工程學報,2008, 24(7): 25-28.
35.潘英華, 雷廷武, 谷曉岩. 坡地間隔覆蓋配施土壤改良劑的實用性研究. 水土保持學報,2008, 22(3): 187-191.
36.陳渠昌 ,雷廷武 ,唐澤軍. 施用PAM 防治鬆散土風蝕的機理及其抵禦風沙流能力研究. 水土保持學報 , 2008,22(4): 1-6.
37.范雲濤, 雷廷武, 蔡強國.濕潤速度對土壤表面強度和土壤團聚體結構的影響. 農業工程學報,2008, 24(5): 46-50.
38.李鑫, 江培福, 武陽, 孫淑雲, 雷廷武, 袁建平, 張孝.深松截流對乾旱牧區檸條生長的影響.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8, 6 (2) :90-94.
39.劉 鵬, 李小昱, 王 為, 雷廷武, 張 軍.基於相關法的坡面徑流流速測量系統. 農業工程學報,2008, 24 (3): 48-52.
40.楊永輝, 趙世偉, 雷廷武, 劉 汗. 寧南黃土丘陵區不同植被下土壤入滲性能. 套用生態學報,2008,19(5):1040-1045.

學術榮譽

主持項目“細溝土壤侵蝕物理過程模型研究”於2009年獲陝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年獲錢寧泥沙科學獎基金會“第九屆錢寧泥沙科學技術獎”,2008年獲中國土壤學會第二屆土壤學會獎,2004年評為中國農業大學優秀教師;2002年評為中國農業大學優秀博士論文導師;2001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0年評為“新世紀人才工程”優秀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參加項目“局部灌溉土壤水運動規律與最佳化模式問題的研究”1998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4年獲中國科教基金會青年科技 (茅以升)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