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峽河回族鄉

雲峽河回族鄉

雲峽河回族鄉位於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區南郊,境內大部分為山區,西接雲門山風景區,北靠城區,鄉政府駐地距市中心1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雲峽河回族鄉
  • 行政區類別:山東省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宋閣村、前寺村、耿家莊村等
  • 電話區號:0536
  • 面積:23.7平方公里
  • 人口:1.2萬
  • 著名景點:添祠堂
簡介,經濟歷史,歷史變革,古蹟奇物和歷史故事,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優勢產業,旅遊資源,退耕還林,

簡介

雲峽河回族鄉耕地1.25萬畝,轄22個行政村,分別為宋閣村、前寺村、耿家莊村、時家店村、沈家莊村、戴家莊村、後寺村、南雲河村、 北雲河村、黃家井村、小花林疃村、大花林疃村、郭家橋村、南房村、澇窪村、西邢村、東邢村、北李家村、扈家廟村、七里河村、盧店村、井亭村,其中民族村8個,回族人口2700人。是山東省5處民族鄉鎮之一,也是濰坊市唯一的民族鄉。國家大型企業山東工程機械廠座落該鄉腹地。

經濟歷史

雲峽河回族鄉 位於青州市南郊, 多丘陵。 總面積23.7平方公里,有耕地 920公頃。其中回族村7個,總人口1.41萬人,其中回族0.27萬人。 1995年糧食總產440萬公斤。 該鄉依靠山區優勢,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 重點發展林果、 花卉、 食用菌、肉食雞、畜牧、黃煙六大基地建設。林果面積 366公頃。黃煙種植面積166公頃,為濰坊市菸草公司定點優質黃煙生產基地。發 放養牛貼息貸款30萬元, 扶持發展養牛專業村7個,養牛戶27戶,全鄉牛、羊存 欄量分別為1800頭和6000隻。 養雞大棚發展到110個,食用菌大棚90個,花卉大 棚35個, 1995年, 農業總收入4000萬元,比上年增長71%;完成工農業總產值 2.52億元, 增長33%;農民人均純收入1910元,增加478元。有機械加工、地毯 加工、木器加工、化學工業、建築安裝五大產業,1995年工業總產值2.34億元, 實現利稅146萬元。 其中地毯廠與韓國弦挈株式會社共同開發出高檔純毛地毯, 出口量達到4.5萬平方英尺, 出口交貨值1000萬元。發揮地處市郊優勢,發展第 三產業,199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1100萬元,比上年遞增33%。在全鄉開展了“五 心”教育活動和爭創以愛國、科技、小康、勤儉、守法、和睦、尊老、文化、衛 生、新風為內容的“十星”家庭活動。計畫生育工作連續3年獲青州市一等獎。

歷史變革

春秋戰國時期,青州部分地區先後屬吳、楚二國。秦屬會稽郡類縣,至南北朝梁天監六年(公元507年),類縣內分置青州縣。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信義縣劃置崑山縣,又先後隸屬青州縣。南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屬浙西路平江府,元二十九年(1292)。根據史料記載,“青州”這個地名,始於中國北宋年間,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原雲峽鎮設雲峽鄉,民國三十四年原雲峽河回族鄉設青州鄉,公元1993年,青州縣改為青州區,隨即改為雲峽河回族鄉,公元2001年7月,經過進一步機構調整,合併為現在的雲峽河回族鄉。

古蹟奇物和歷史故事

具有幾千年歷史的雲峽河回族鄉,歷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勤勞、奮鬥為後人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優秀文化遺產。而大量的古蹟奇物和歷史故事就是最有力的見證。
由於歷代連綿不斷的戰爭和"文革十年動亂"以及其他一些自然因素、社會因素,使大量的古代文化遺產多數被毀壞以致消失。據考證,青州地區有道院添祠堂,慶寧庵、園通庵、老土地廟、韋天堂、雙廟、華家橋廟、三官堂、戚家廟,天福庵,西來庵、土地廟、倪家廟、龍王廟、祝家廟、洪橋廟等。其中比較著名的有道院添堂。添祠堂位於新華梅園北星火毛家浜之間,東達界涇河邊,南北縱深一里多長。早在宋代香火極盛,擁有廟房1084間,供奉著如來佛、十八羅漢千手觀音及天狗、猛將、土地神等。廟東北處還有一隻撞鐘,食時鳴鐘,廟內眾僧聞聲趕來用齋,因廟宇大,僧多,先後用齋時差很大。故流傳著:"道院添祠堂,吃飯沒晨光。"的說法。
南宋天會七年(1129年)金兀朮(女真族)任元帥,渡長江,追趕宋高宗趙構,途經此地時,高宗進廟暫避,得知追兵即刻就到,又南渡淞江而逃。金兵追到廟裡見宋帝已逃,便放火燒廟,廟房千間被燒毀,只剩南北邊上數十間廟房。爾後,歷代鄉民無力修復,便逐漸分割成添堂與道院廟兩座小廟。
經明、清兩代修繕,添堂有廟房十一間,占地一畝半,廟內供佛象。一九一一年起作天真國小校舍,一九五五年拆毀廟房,建張家國小,道院廟位於道院廟橋西境,有廟房十間,廟前有銀杏樹兩棵,石獅一對,廟內供奉十八羅漢,千手觀音等,一九五四年被拆毀。

生態環境

在“宜居宜業”的科技人文社區的詩畫長卷中,這一片片濃淡相宜的綠色,這一抹抹怡然寧靜的景觀把一個“生態鎮”的形象勾勒在紙上,雲峽河的綠色讓人悅目、心怡、情切。這裡是雲峽河的紫薇公園,每個清晨傍晚,雲峽河人聚攏在這裡享受綠色帶來的愜意。而這片嫩綠的美景還不僅於此,每逢節慶,雲峽河人在這裡上演著一台台好戲,為綠色增添了人文氣息。另一邊是透明清澈的湖綠色,走在馬家浜邊就能感受到。這條曾經已逼仄渾濁的母親河經過疏浚拓寬,成了雲峽河的又一條景觀河道,風姿綽約。外環林帶要算是墨綠的了,這些“林中村”被包圍在濃密的綠色中,緊張忙碌的科技之城中也有了農家的閒適與放鬆。雲峽河的綠,綠在人們眼中;雲峽河的綠,也綠在人們的手上。圍繞著綠色,雲峽河鎮打響了治水、限污、添綠“三大戰役”,整治河道43條段,新增綠化面積 ,把所有有污染的小企業和養殖業全部遷出鎮區。綠色的行動不僅來自政府、還來自那些可愛的雲峽河人。王老伯已經70多歲了,卻還每天5點起床就往林帶里鑽,撿拾垃圾、觀察苗木、放置鳥巢,義務當起護綠的“第三隻眼睛”,每天忙得不亦樂乎。(外環林帶王老伯語:既做好事,又能鍛鍊身體,這“第三隻眼睛”好處還真不少。)
在雲峽河居委有個居民點評台,用來廣泛徵求居民對環境衛生的意見。一名年輕的大學生提出,小區要增設廢舊電磁箱,不久他欣喜地看到自己的想法已經變成了現實。人們欣喜地看到,“外在”的雲峽河正一天比一天秀美,“內在”的雲峽河也一天比一天昂揚。正是雲峽河人的“內在之美”成就了雲峽河的外在美,令雲峽河的“生態之綠”常青。一流的開發要有一流的生態環境。雲峽河鎮以現代化的基礎設施、生態化的人居環境、文明化的社會秩序為要求,努力建設最適宜人居、最適宜創業、最適宜發展的新空間。在硬環境方面,先後打響了治水、限污、添綠三大戰役,整治河道43條段,修建農村危舊橋樑119座,搬遷有污染的小企業和120多戶養殖業,綠化覆蓋率達到了34%。完成了紫薇公園、馬家浜改造、德宏生態會所等一批生態景觀建設,雲峽河變成了景色優美、空氣清新的“城市綠肺”、“園區的後花園”。在軟環境方面,建立了集環境、市容、安全監察等為一體的綜合管理機制。

基礎設施

雲峽河黨政班子堅持把滿足民眾就醫、就讀、就養、就樂作為優先發展的重要內容,從2002年開始全面啟動了以“兩園、兩館、兩校”等為主要標誌的“七個兩”工程,率先建立了百姓事務受理中心,率先實現了全員“鎮保”,率先啟動了首個有資質的勞動就業培訓中心,形成了廣覆蓋、多層面的保障救助服務網路和機制。在居委實施了以有一個室內多功能學習活動室、一個健身苑、一個健康指導站、一個科普宣欄和有一個社區教育、社區志願者網路為主要內容的的“4+2”標準化建設,依託利用中醫藥大學、華師大二附中等一批重點院校的資源,實施教育聯抓、環境聯建、治安聯防、文化聯辦、設施聯用、服務聯動的“六聯共創“活動,使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服務和文化活動。再接再厲,使經濟發展更生機勃勃,村民生活更豐富多彩,鄰里關係更和諧融洽,黨的建設更紮實有效,讓大傢伙兒的生活越來越紅火。”總書記的諄諄教導鐫刻在雲峽河的歷史上,凝聚在雲峽河人的心頭。伴隨著生產和諧、生態和諧、生活和諧,堅持創新、攀升、服務、突破,雲峽河人正滿懷信心,譜寫著一曲經濟強鎮、創新興鎮、文化優鎮、和諧安鎮的新雲峽河之歌。

優勢產業

洋芋種植
青州市雲峽河回族鄉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情況,以洋芋種植融合全市洋芋產業化的總體工作目標,2005年洋芋產業凸顯四大特色:(1)以點帶面,促進規模種植。雲峽河回族鄉結合本地農作習慣及自然氣候條件,確定了“三點兩線”的示範點和規模種植帶。三點及令山村機修梯田洋芋種植示範點、楊堡村新修梯田洋芋種植示範點、高店村油菜複種脫毒種薯示範點。“兩線”好通甘路兩邊寬100-200米的洋芋種植帶,馬黑路農二路兩邊100-200米的洋芋種植帶。(2)引進優良品種,保證高產高效。鄉上先後從安丘等地引進隴薯3號、隴薯6號、新大坪等優良品種100多噸,在優先供應“三點兩線”的基礎上,向全鄉推廣種植。良種洋芋獲得大面積豐收,最高畝產達到2500公斤。(3)加強技術培訓,加大種植科技含量。雲峽河回族鄉和市農技部門聯合,就基肥施用、種薯選擇、種植方式、田間管理、病蟲毒防治等馬鈴薯種植技術,共培訓農民達1600多人次,使農民告別了傳統落後的種植方式,掌握和運用了科學的種植方式。(4)改變工作方式,引導農民產業致富。尤其為了解決種植戶銷售問題,鄉上牽頭,在“三點”上搭棚設點以“保護價”組織回收和銷售,在第一時間將農民的“土蛋蛋”變成人民幣,解決了因擾農民“增產不增收”的難題。
全覆膜玉米
青州市經南街進入雲峽河回族鄉境內,通甘路沿線綠意盎然,玉米飄香。2008年,雲峽河回族鄉緊緊圍繞青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在城效、水川區發高效農業;川道、河谷區大力推廣全覆膜玉米,淺山區擴大馬鈴薯產業;深山區發展草畜產業,全民發展勞務產業”的發展思路,著力打造的青州市南部全覆膜玉米8000畝綠色長廊,正喜迎豐收。
為較好的抓好全鄉全覆膜玉米推廣種植工作,正視差距,鄉政府提出“三抓”抓落實。一是突出示範效應,狠抓宣傳動員。先後組織鄉村幹部和民眾代表深入先進鄉鎮觀摩學習達500多人次,通過發放宣傳圖片、印發資料、算帳對比、經驗介紹等形式,充分動員和帶動民眾積極種植;二是突出技術培訓,狠抓技術指導,邀請市農技部門資深專技人員舉辦現場培訓會12期,培訓民眾達3000多人次,針對覆膜方式、整地施肥、品種選擇、種植密度、田間管理等技術培訓講解。三是突出片帶規劃,狠抓面上規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川道、河谷區和梯田等有利地域條件,集中連片,科學規劃,推廣全鄉大面積種植。
通過“三抓”的動員、指導和落實,有力推動了全鄉全覆膜玉米的推廣種植。一是有效促進後進轉化。春季頂凌覆膜工作得到了示範戶的有力帶動和民眾的大力支持,改變了秋覆膜民眾認識難,工作展開難的被動局面,也得到了省市觀摩團領導的肯定;二是有力促進了農民種植思想的轉變。通過大力宣傳,介紹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在農民增產增收中的作用及雙壟溝玉米種植技術在集雨保墒、抗旱保糧、提溫促熟、抑草防病、秋雨春用等方面的增收潛力,改變了被動抗旱、“朝天一把子”的落後農耕思想。三是極力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全覆膜玉米集膜面集雨、覆蓋抑蒸、壟溝種植技術為一體,滿足旱地農作物全生育期生長發育需求,再加上統一規劃、規模化種植、科學管理,增產增收效果明顯。同時對明年全覆膜玉米種植工作及早部署和安排,在“一膜兩用”保證今年種植面積的基礎上,早動員,早宣傳,早留地塊,真正把全覆膜玉米發展成為我鄉農民增產增收的優勢產業。
農業,走城郊型特色農業的發展路子,以種植和養殖為主導,生產蘋果、冬雪蜜桃、甜油桃、梨棗、柿子等特色產品,建有奶牛、小尾寒羊、良種兔養殖基地,是青州城區鮮牛奶主要供應基地。2002年建成了占地300畝的優質苗木繁育基地,年產高檔蘭花25萬盆。

旅遊資源

雲峽河回族鄉皮影戲班子,由其祖輩所創,歷經數代。1947年,出身藝人世家的李江,繼承傳藝,並博採眾長,汲取秦劇套路把式之精華,自成一派。
李江皮影戲班子,現有90多幅線子,380多個人物頭像,蟒袍、火旗裝、官衣、蛟龍駒、四不像等道具一應俱全。李江前後共收錄抄寫各種劇本120餘本,主要有傳統國戲、神話、親職教育和愛情等四大類90多個劇目,其中傳統國戲《蛟龍駒》和歷史神話劇《唐王雙游獄》在濰坊存本極少。
李江的唱腔以粗獷雄渾見長,擅長慢板、流水板、道情、散板等四類10多個板式,一台戲數個角色,他都能扮聲自如,不留破綻。他的影人表演,嫻熟靈活,影藝精湛,其影人刻制,力求簡潔明快,色彩鮮艷,工藝考究,在影人刻雕、影人表演和唱腔道白等方面,都有較高的造詣,農閒時節率眾藝人巡演於諸河沿岸三市各村社,倍受民眾稱讚。
李江的皮影戲班子,經歷了“文革”傳統劇目被禁,蒙受“破舊”陰影的低谷,也走過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鼎盛的發展時期,在皮影戲被現代聲像技術衝擊的今天,李江等皮影傳人,希望皮影戲引起社會各界保護、支持的同時,再將皮影戲這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劇目傳承發揚。

退耕還林

雲峽河回族鄉把退耕還林還草作為改善生態環境、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來抓。為了搞好退耕還林的試點工作,該鄉50名幹部先後多次深入到農戶家中,算種糧與種樹的對比賬,算生態賬、增收賬。與此同時,該鄉積極與縣糧食部門協調,調運小麥10萬公斤。
鄉上與農戶簽訂契約,在落實退耕面積、保證小樹成活的基礎上,實行先借糧,後退耕政策,消除了民眾的擔心和疑慮,使3000畝退耕還林任務很快落到了實處,為全面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中國金融工委會員給該鄉捐助了190萬元。為了用好這部分資金,該鄉會同縣林業部門,又專門邀請林業專家對全鄉的山山溝溝進行了詳細地勘察設計,編制了實施計畫。根據實施規劃,全鄉對退耕還林還草一律實行了契約管理制度,鄉、村、社、戶層層簽訂了退耕還林還草責任書,將面積、時限、樹種、質量標準落實到戶,並建檔立卡,作為供給種苗、補助糧食和檢查驗收的依據。經過努力,該鄉已保質保量完成退耕還林還草14000畝,共栽植雲杉、沙棘、山杏近700萬株,撒播紫花苜蓿紅豆草8000公斤,使全鄉12%的荒山得到有效治理。
為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逐步退耕還林,再造秀美的山川,保證定西地區重點工程雲杉苗木的需求,計畫在雲峽河回族鄉建設千畝雲杉育苗基地。該基地新育雲杉苗1000畝、2000萬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