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

即刻書,一作刻版。雕版創始於何時,明清以來,向有爭論,多數學者認為始於唐代,也有人認為是始於隋代,行於唐世。史料關於唐代民間刻書賣書記載甚多,五代馮道令國子監雕印“九經”,是官府刻書之始。宋代雕版印書風行,有官府刻書、家塾刻書、書商刻書。元、明迄清,雖出現木活字、銅活字等多種活字印刷,雕版始終居於優勢,並發展了彩色雕版套印技術 (見印刷、中國古代印刷史、版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雕版
  • 外文名:cut blocks for painting;wood block for printing 
  • 別稱:刻版
  • 開始年代:隋唐
中英文對照,工藝過程,

中英文對照

漢語拼音:diāobǎn
英語翻譯:cut blocks for painting;wood block for printing 為印刷而刻版

工藝過程

雕刻以杜梨木棗木、紅樺木等做版材。一般工藝是:將木板鋸成一頁書面大小,水浸月余,刨光陰乾,搽上豆油備用。刮平木板並用木賊草磨光,反貼寫樣,待乾透,用木賊草磨去寫紙,使反寫黑字緊貼板面上,即可開刻。第 1步叫“發刀”,先用平口刀刻直欄線,隨即刻字,次序是先將每字的橫筆都刻 1刀,再按撇、捺、點、豎,自左而右各刻 1刀,橫筆宜平宜細,豎宜直,粗於橫筆;次為“挑刀”,據發刀所刻刀痕,逐字細刻,字面各筆略有坡度,呈梯形;挑刀完畢,用鏟鑿逐字剔淨字內余木,名曰“剔髒”;再用月牙形彎口鑿,以木槌仔細敲鑿,除淨無字處余木;最後,鋸去版框欄線外多餘的木板,刨修整齊,叫“鋸邊”。至此雕版完工,可以刷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