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雕版印刷手工技藝

金溪雕版印刷手工技藝

金溪雕版印刷是江西省撫州市金谿縣的傳統手工技藝。始於明,盛於清,此時,凡經、史、子、集類書,在這裡都能刻版刊行。至清同治年間,滸灣的木刻印書雖始衰落,但經營鋪棧、書店仍有60餘家,這些鋪棧、作坊的木刻印書不光在本地銷售,而且在全國的一些大中城市設有分號分店。滸灣的木刻印書就是通過這些渠道,遍銷全國,影響很大。

隨著近代先進印刷技術的傳入,中國傳統的雕版印刷受到極大的衝擊。滸灣木刻印書業便開始凋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溪雕版印刷手工技藝
  • 所屬地區 江西 · 撫州 · 金谿縣
  • 遺產編號:Ⅷ-22
  •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基本信息,歷史溯源,工藝特點,工藝流程,工藝現狀,

基本信息

金溪雕版印刷手工技藝金溪雕版印刷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撫州市金谿縣
遺產級別: 省

歷史溯源

江西自古就流傳有“臨川才子金溪書”的說法。享譽古籍收藏界的“金溪書”,就是指金谿縣的滸灣木刻印書。滸灣木刻印書始於明代中期,盛於清代,凡經、史、子、集、戲曲話本、書法碑帖,在這裡都能刻版刊行,版式大方,校勘精細,字型規範,裝幀牢實,也稱“江西版”。滸灣書鋪街在清中後期成為了江西的印書中心。舊版《辭源》和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書局出版的早期國中地理課本中,都有“滸灣男女善於刻字”的記載。
明末清初,全國印書數量最大的建陽書業因種種原因走向衰敗,長期與建陽有生意往來的金溪滸灣商人先是販賣建陽書本,後便有人購買建陽一些刻書世家流出的書版,帶回滸灣印刷。建陽《潭陽熊氏宗譜》中就有熊氏後裔在入清後將“書板數部俱出售滸灣”的記載(《建陽刻書史》),可以說建陽書業之衰,促進了金溪滸灣書業之興。至康熙中後期,滸灣印書業開始走向繁榮。在乾隆、嘉慶、道光100多年的時間裡,滸灣從事雕版印刷、經理書籍業務的鋪棧、書店、作坊林立,主要集中在書鋪街,新版《金谿縣志》說有作坊店鋪六十餘家,形成前、後兩條書鋪街。主要雕版印書堂號有大文堂、兩儀堂、善成堂、忠信堂、文奎堂、文林堂、雙桂書屋、廣順堂、四友堂、槐堂書屋、紅杏山房、舊學山房、可久堂等。為了便於藏書,擱板、印刷、經售,這些作坊的建築式樣大同小異,年深月久,就發展形成江西獨一無二、又具有很高文化品位的前書鋪街和後書鋪街。鼎盛時期有刻字和印書工匠三千多人,分布於全鎮與附近中洲等村莊。書籍和木刻年畫暢銷全國各重要城市,故北京有新舊金溪會館,南京有金東書寓,長沙有三讓書店。後隨著近代先進印刷技術的傳入,中國傳統雕版印刷受到極大衝擊,光緒時期石印、鉛活字印刷逐漸占據中國印刷的主流地位,滸灣木刻印書業便開始凋敝,到民國中期全部被淘汰出局,只少數堂號轉而從事石印業務。
雕版印刷的《陸象山先生全集》雕版印刷的《陸象山先生全集》

工藝特點

滸灣出產的書籍為木刻板,木材大多數採用梨樹兼用樟樹和荷樹。印刷紙張普通的用毛八紙(金溪黃通與峽山生產),特等的用連四紙(福建出產),低級的用京丹紙(資溪出產)。墨汁用鄉村砍燒松樹所熏成的煙渣。每板一塊刻兩面,如加朱批與圈點另刻套板。刻字工具分枝鑿、平鑿數種,刻字技術分出門與歸身兩種,刀刻方法分橫刀與側刀。技術高的刻字工匠每天大約可刻成180至200個字,刻字工資每個字計給銅錢二枚。

工藝流程

木刻印書工藝流程繁瑣而複雜,大致分選材製版、刻版、印刷、裝訂4個階段。
雕版印刷工具雕版印刷工具
第一階段:選材製版,有三道工序。先是上山選擇雕版所需的優質樹材。鋸成2厘米厚的板材,通風陰乾。然後是製版,將陰乾後的板材裁成若干塊,正反兩面刨平磨光。
第二階段:刻版,就是用寫好的薄紙書稿反貼在木板面上,再刻成反文的書板。
第三階段:印刷,將木刻版平放案面,版四角紙層墊穩,版的前面放著裁好的印書紙,先以綜帚蘸墨汁擦上版面,後將印紙鋪在版面上,印紙著墨後即為書面。書頁從印版揭開,進入裝訂工序。
第四階段:裝訂,有四道工序。先是拆頁,次為配頁,書頁理齊後,逐本先打上兩洞眼,用紙捻穿牢,然後配上前後封面,最後打洞穿線訂固。

工藝現狀

滸灣雕版印書業已經不存在,技術也瀕臨失傳。其印刷技術僅保留在活字印譜的工藝之中,能雕板刻字的工匠已經很少。在當年雕版印刷發達的金谿縣滸灣鎮,曾經活躍著數千名雕版印刷的傳人,200多年後,雕版印刷傳人只剩下年已七旬的“忠信堂”第七代傳人王嘉泉一人。“金溪書”和木刻印刷雕版亦已佚失,如鳳毛麟角杳然難求。2003和2004年,在滸灣鎮先後發現33塊明、清時期木刻印刷雕版,分別刻有易經、康熙字典、禮記、詩經和《聊齋志異》、《燒餅歌》等典籍和孤本,為研究我國古代印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2008年6月,金溪雕版印刷手工技藝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