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氏傳統木刻雕版

俞氏傳統木刻雕版

俞氏傳統木刻雕版印刷技藝是運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圖案,再用墨、紙、絹等材料印刷、裝訂成書籍的一種特殊技藝。

2013年4月,《俞氏傳統木刻雕版》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莆田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俞氏傳統木刻雕版
  • 地理標誌:莆田市 
  • 批准時間:2013年4月 
  • 非遺級別:莆田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技藝介紹,歷史記載,雕版特點,歷史貢獻,

技藝介紹

俞氏傳統木刻雕版印刷技藝是運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圖案,再用墨、紙、絹等材料印刷、裝訂成書籍的一種特殊技藝。
俞氏傳統木刻雕版
2013年4月,《俞氏傳統木刻雕版》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莆田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莆田木刻雕版藝人俞音、俞永、俞樂傳藝給俞氏家族,包括俞良甫。“俞氏傳統木刻雕版”技藝形成宋元時期,在國內外享有重要的地位。

歷史記載

據《莆田縣誌.人物傳》記載:俞良甫,元代人,家住莆田仁德里台諫坊。在故里勤心學習木刻雕版,善剞劂,刀法嫻熟。元朝末年,干戈擾攘,社會動亂不安。至正二十七年(1367),良甫避戰亂東渡至日本,寓居東京嵯峨。向日本人民傳授雕版技藝,為日本培養許多雕刻藝術的後起之秀。
國內明清時期,俞氏家族“地少人多”,以雕版“營生”、“生計”而世代相襲。“俞氏傳統木刻雕版”主要雕制文學、理學書籍和家族祖宗遺作等。
民國時期,俞氏傳統木刻雕版以印製私塾課本、描紅
簿、歷代藝文、各地族譜、家譜為主,兼刻有圖書中的插圖,以及版畫作品。
新中國成立以後,政府倡導家族和個體雕刻作坊進行手工業聯營,俞氏傳統木刻雕版逐漸並歸集體合作社或國營的印刷廠。
當前的平面木刻雕版,秉承傳統的雕版技藝,俞氏傳統木刻雕版技藝製作掛件、文玩器具,各種圖案、還有民間的“紅團印”、“白糕印”、等等,運用的範圍仍為廣泛。
俞氏木刻雕版印刷技術俞文中、俞致敬、俞仰峰、俞孟瑜、愈禹廣、俞金木、俞亞筆、俞祖鴻、俞阿泉、俞天順、俞萬奇等代代相傳。

雕版特點

俞氏傳統印刷雕版特點為運用本地產的枇杷木板,雙面刻字、畫、圖案。製版的版心,(也稱中縫)、尾線、版口及“象鼻”在版面結構中的標誌,為摺疊書頁而設。書籍的裝訂以上下“鼻線”對齊,對摺書頁。版心在裝訂後就自然成了書口。所以版心部分刻寫書籍的卷名、卷次、和頁碼,便於查閱。
一、傳統雕版設計、製作原理
傳統印刷雕版設計,體現人類複製技術的進步。雕版設計的原理就是複製印刷的原理。莆田傳統雕版設計的原理是把文字、圖案,陰文刻於板材之上,然後再用紙等敷於雕板,進行複製。雕版設計的原理分三步:寫稿上樣、雕版製作、雕版印刷。
以上三個互相連線的步驟,是雕版設計的整個過程。印刷雕版的製作是其中最重要的步驟。
二、結構設計
傳統雕版印刷從右向左的刻版結構順序設計,為豎寫直行,這種傳統的版式結構代代傳承。由於古代雕版豎寫進行,從右向左的刻版結構順序,直接影響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書寫順序與閱讀習慣的養成。莆田傳統印刷雕版為雙面刻字。對於雕版印刷而言能節省木材,降低成本,減少雕版堆積所占據的空間。這是出於經濟效益的設計考慮。
莆田傳統製版的版心是版面的中間部分,也稱中縫,這中縫是指印刷雕版的每版中間留有的中縫空隙,版心分為三個部分,以“尾線”為界,尾線至上下邊欄線之間的距離興化人叫“象鼻”。上下“尾線”之間的部分為版口,版口上面為上鼻,版口下方為下鼻。“象鼻”結構中的鼻線是版面中間線的標誌,從功能作用上講這是為摺疊書頁而設。書籍的裝訂要求按照上下“鼻線”對齊在一條線上,對摺書頁,版心在裝訂後就自然成了書口,所以版心部分一般為刻寫書籍的卷名和頁碼。這樣的版面結構設計便於裝訂後閱讀,書名、卷次、頁碼一目了然,方便閱讀查詢內容。
莆田俞氏傳統印刷雕版的字型是老宋體、仿宋體和楷體。從結構設計上講,宋體、仿宋體結構橫平豎直,便於鐫刻走刀,印刷出來的字型線條分明,刀刻韻味較濃。字型結構中的橫細豎粗與雕版的木紋肌理是一致的。故而鑿刻時不需費力,就可刻出較粗的線。而宋體字、仿宋體的橫筆與木板的紋理方向垂直,故而鑿刻時工藝要求較高,粗線易於走彎,而細線更易雕刻,因此橫線較細。同時老宋體字形端莊有力,適宜靜止地近距離閱讀。楷體和篆刻的布局設計、刻工要求更嚴。俞氏雕版均因客戶的要求,各種字型都運用。傳到日本的功夫中也都運用上去。
三、材料、工具
莆田、仙遊多產枇杷,枇杷木硬度適可,不易開裂變形,木紋肌理直順,易於鑿刻走刀。雕版的材質是枇杷木板,也有用梨木板。這種材質軟硬適度,如果太軟了,不易把握刀刻的力度;如果太硬了,刻鑿難度較大。而枇杷木板、梨木板、棗木板、黃楊木等自然屬性最適合雕版。新木板一般要放置3-5年以上才能用來製版。因為新木板含有水分,易於變形,需經過放置自然乾透後,性能穩定,再使用。
俞氏傳統印刷雕版的製作工具主要是拳刀、彎鑿、直鑿等。除此之外韭菜邊、針鑿、木槌、鐵尺、小棕帚等也是必備刻版工具。莆田古時刻版特有的專用工具是“拳刀”,所有線條全憑一把“拳刀”刻出,其刀身為長條形,刀刃為斜刃,形如月牙。為了拳握方便,刀身裝有木柄,故稱“拳刀”。“拳刀”的主要功能是刻字。“拳刀”握持的方法是右手四指握住木柄,大拇指頂住刀尾部,左手大拇指向前頂住刀身下端,四指按住木板。“彎鑿”的功能主要是“剔空”多餘的版料。
四、刻版工序主要是“上樣”、“刻版”和“修改”。其操作工序是:
第一工序設計式樣俞氏傳統刻板前要設計“樣稿”。家族中有專業人選設計。也有少部分請專事書寫、版畫的藝人書寫、作畫。
第二工序用糨糊塗板用糨糊塗滿板子,塗板要求要均勻一致,糨糊不能太稀。糨糊太稀,水分多了,稿樣墨跡容易濕化。也不能太乾,糨糊太乾容易造成稿樣褶皺。
第三工序上樣根據刻板的尺寸,選用熟宣紙、墨筆寫(畫)成。將手寫的“樣稿”(包括字、畫、圖)貼到木板上,這一過程就是“上樣”。“上樣”前用濕布把木板擦洗乾淨。然後再 “樣稿”貼到木板上,需注意“樣稿”平整,對準板面,平貼於木板之上,不要歪斜。待字跡全部印於板面之上,用刷子背拍打板面,使宣紙的纖維脫落,而墨跡留於板面上。如遇有的字跡沒有印上,則需補字、補畫。上樣後板子經過晾乾,再打上一層油底,以防墨跡脫落,就可以備刻了。
第四工序墊版刻字畫前先將木板下面墊一塊約5—7厘米高的木墊,使板子和桌面保持15°-20°的斜面。便於手持刻刀的施力方式。
第五工序刻欄線通過先刻欄線,給每行字確定位置。欄線的刻鑿方法為用“刷刀”左邊刻三刀,右邊刻三刀,厚度0.1厘米的欄線就立體地呈現出來了,然後在刻字的過程中,再用棱刀剔除欄線兩側多餘木料。
第六工序刻字根據字型墨跡鑿刻是雕版製作的關鍵。俞氏傳統刻板藝人刻字主要刀具是拳刀,右手持拳刀,左手護板。刻字的順序從右向左刻,刻右邊用“發刀”刻法,要求用刀深透。刻左邊用“挑刀”
刻法,要求用刀快速。
刻完字後,還需以“刷刀”剔除字型結構中的多餘材料,使整個字型凸現出來,“即陽文”。
第七工序鑿空版底剔空版面沒有字畫的空間。做到底部空隙處平整。
第八工序修改補版
俞氏傳統刻板藝人刻好欄線和字型,並剔空多餘的空間後,最後一步就是檢查修改。如遇刻錯的字,把錯字挖掉,鑲補上新的小木塊,重新再刻。

歷史貢獻

俞氏傳統雕版印刷技術對我國和全人類都具突出的歷史貢獻,其價值是:
一、文化傳播的重大社會價值。
俞氏傳統雕版印刷技術,製成各種書籍,通過“經、史、子、集”傳播渠道,具有“存史、教化”作用,體現莆田傳統雕版印刷的重大社會價值。
二、在國際上樹立起俞氏雕版印刷的品牌。
“元人俞良甫版”、“中華大唐俞良甫”和“福建道興化路莆田縣仁德里住人俞良甫”,在日本、在中國,都成為一種產生國際影響的莆田文化大品牌。
三、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1、俞氏傳統木刻雕版充分利用刻版技術傳播農耕、林果知識,發展農業;帶動製糖、製鹽、造紙、冶鐵、紡織的全面快速發展。
2、俞氏傳統木刻雕版也擴大對外交流,帶動海洋經濟與對外的貿易數量與質量的提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