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仲本教法王

雍仲本教法王

現任的雍仲本教法王-- 隆度丹貝尼瑪仁波切是全世界雍仲本波佛教的精神領袖,即世界藏傳佛教的五大法王之一。

“雍仲本教”是幸饒彌沃如來佛祖所傳教的如來正法,也被稱為西藏最古老的象雄佛法。“象雄” 起源於中國西藏岡底斯山一帶,從西藏歷史的角度來說“象雄”幾乎就是古代整個西部的代名詞。在吐蕃王朝崛起之前,“象雄”是橫跨中亞及青藏高原最強大的文明古國,她創造了雪域高原之上最輝煌鼎盛的遠古文明,史稱“古象雄文明”。“古象雄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古老的文明之一,位於古絲綢之南路、天珠之路、黃金之路、麝香之路等交通要塞的象雄,堪稱“古絲綢之路驛站”和“古代文明交往的十字驛站”。古象雄文明是西藏文明乃至人類眾多文明的源頭!

“雍仲本教”就是以人為 “本”,將一切有情眾生都作為普度的對象,令世人破迷開悟、斷障除惑、解今生來世之苦、獲得究竟圓滿解脫的大乘佛法。由於“古象雄文明”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範圍。

2013年7月,“古象雄佛法”大藏經”漢譯工程已經被列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重點課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雍仲本教法王
  • 別名:隆度丹貝尼瑪,
  • 稱謂:曼日法王
  • 學歷:佛學博士
  • 信仰:雍仲本教
  • 業績:在歐美以及世界各地弘揚雍仲本教
法王簡介,法王略傳,社會貢獻,雍仲本教,

法王簡介

隆多丹貝尼瑪仁波切是現任的雍仲本教法王,雍仲本教發源於中亞的古象雄岡底斯山”和“瑪旁雍錯湖”一帶。古象雄王子幸饒彌沃如來佛祖(釋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之師)為了救度眾生而慈悲傳教了雍仲本教。“雍仲本教”就是藏傳佛教與一切佛教的總源頭
雍仲本教法王雍仲本教法王
雍仲本教在古象雄傳統文化中居於最至高無上的位置,是西藏本土最古老的佛法,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佛法,更是一切佛法的總根源。

雍仲本教在藏地傳承了一萬八千多年,從十八位象雄國王至吐蕃第一任國王聶赤贊布之間,全民信奉本教,因此有不少修行本教而成就虹化身的大成就者,歷史上因修行本教而成就虹化身一輩輩從無間斷過的大成就者就有二十四位,而其他有間斷的虹化身大成就者,則更是無記其數。“雍仲本教”既是古象雄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國西藏民族傳統文化和藏傳佛教的源泉,是青藏高原的人們獻給世界的瑰寶和值得藏族人民驕傲的寶貴精神財富。
雍仲本教法王隆多丹貝尼瑪仁波切雍仲本教法王隆多丹貝尼瑪仁波切
法王隆多丹貝尼瑪仁波切於1927年出生於西藏東部,二十五歲時候獲得藏傳佛教教育體制內的佛學博士學位,之後繼續在藏族地區雲遊、學習和禪修。60年代,他受英國倫敦大學的人類學家斯內爾爾格勞夫的邀請前往英格蘭,之後又受邀在挪威奧斯陸大學作雍仲本教歷史研究和講學。在他在奧斯陸講學期間,傳來了雍仲本教前任曼日堪布圓寂的訊息。尼泊爾等地的雍仲本教寺廟組織舉行選舉活動,在已經被推選的候選人中,通過占卜推選出對雍仲本教今後發展有利,並能獲得各寺廟方丈支持的新曼日堪布。1968年3月15日,隆度丹貝尼瑪仁波切在挪威收到來自亞洲的電報,告訴他整個雍仲本教已經選擇他為曼日寺第三十三代堪布的訊息。 在隆度丹貝尼瑪仁波切當選為雍仲本教法王之後,在尼泊爾重新建立了雍仲本教的主寺、學院、孤兒養育院等,訓練了許多具有佛學博士的雍仲本教師資。同時中國地區的雍仲本教寺廟也逐步開始恢復發展。曼日法王還進一步在歐洲和美洲推動了雍仲本教大圓滿教法的傳播和教學。

法王略傳

1927年隆度丹貝尼瑪仁波切在西藏東部的安多出生,8歲時在出生地區附近的喀 溫塔桑寺出家。16歲時進入寺廟的經院學習,在學習了8年後獲得了格西學位(佛學博士),並且精通藏醫和傳統天文學。此後不久,當他26歲時,旅行到西藏東部的嘉絨,在此印製了許多本波的甘珠爾經書,並因此獲得了當地嘉絨金川土司的支持,之後他攜帶甘珠爾經書回到喀溫塔桑寺。50年代初他來到到西藏中部的雍仲林寺廟和曼日寺廟等做更深入的學習禪修。
古象雄佛法大藏經漢譯工程在京啟動古象雄佛法大藏經漢譯工程在京啟動
1953-1958年,在拉薩的晢蚌寺修行了5年。
1959年,前往尼泊爾和印度,和許多本波喇嘛一起到達了尼泊爾西北區域的一個很古老並且很重要的廟宇。因為西藏的許多關於本波訓練和學習的經典在中國“ 文化大革命” 期間都被毀掉遺失了,後來他又回到了桑林廟宇借書以便這些書能夠在國內再版。在桑林寺廟時,隆度丹貝尼瑪仁波切遇見了從倫敦大學來作研究的東方和非洲問題的人類學家-- --大衛·斯內爾爾格勞夫博士,並受斯內爾爾格勞夫博士邀請一起到達了英格蘭。在那裡他們講授西藏的文化和宗教,並且也學習了西方的哲學文化。在此其期間他結實了英格蘭班尼狄克教派西妥教團的基督教僧侶,並在旅行中和羅馬教皇保羅二世相遇。
雍仲本教曼日法王(右)和大寶法王雍仲本教曼日法王(右)和大寶法王
1964年他回到印度,並在贊助者的幫助下創建了一所學校。隆度丹貝尼瑪仁波切擔任那個學校的校長並在那裡教授藏語和天文歷算。在此時間段里他將自己每個月300盧比的薪金送到生活在Manali的難民那裡,為他們在購買食物,並且幫助喇嘛和尚在Manali創造了一個禪修沉思中心。後來隆度丹貝尼瑪仁波切建立的學校被遷移到印度的南方, 人們就在此建立了第一個永久性的西藏社區。
1965年,洛朋丹增南達仁波切來到印度,與隆度丹貝尼瑪仁波切一起在天主教會的幫助下在喜馬嘉省購買了土地,創建了印度多蘭吉寺院,成為藏族本波教喇嘛和家庭社區。
雍仲本教第二屆聯合會雍仲本教第二屆聯合會
1966年,在挪威的奧斯陸大學參加關於西藏歷史和宗教的講學。
1968年3月15日,隆度丹貝尼瑪仁波切在挪威收到關於整個本波教選擇他為本波教曼日寺第33代住持的電報。這一稱號代表他成為本波教的精神領袖。(事情是這樣的,因為本波教的教皇不在了,因此需要選舉下一任的新教皇。然後整個選擇程式是由桑吉丹增仁波切主持,先進行了14天的祈禱。然後把各地各寺廟推薦出的候選人名單,共10位上師進行占卜。以發現其中哪位符合這一地位。各位候選人的名字都分別各自寫在一張小條上,然後放進十個同樣的小儀式球中,再放入一個聖瓶中。在持續二周的禱告儀式以後,由主持者搖動聖瓶。第一次搖出三個名字,接著放入這三個名字。再搖動,搖出兩個名字。放入再搖動後,出現一個名字在壇城中央,然後被選者就產生了)。 因此他回到了印度,並且在此後很長的時間裡擔負起了復興本波教的責任。由於本波的文化在文革期間幾乎被徹底破壞,他不得不領導本波僧團重新開始,幫助他們建立新寺廟和學校, 並且幫助他們怎樣在新環境下依舊保持自己的文化和宗教傳統。許多喇嘛從西藏、尼泊爾、印度來向他求教,超過一年的時間他認真地位這些僧眾進行訓練。
雍仲本教發祥地岡底斯神山雍仲本教發祥地岡底斯神山
雍仲本教松潘也如辯經大會雍仲本教松潘也如辯經大會
此後,他在多來吉寺廟建造了一個新的曼日寺院和本波學習中心。如今已經培養出30個格西學位的獲得者。 他還在寺廟為本波家庭的孤兒成立了一個孤兒院--------- 即本波兒童福利中心。
今天生活在多來吉寺廟的400位僧人和100個孤兒。從印度和尼泊爾來的近250個本波兒童則可以在附近社區裡的上寄宿學校。多來吉成為了西藏的文化的一個繁榮的中心。
如今有越來越多海內外專家學者陸續發表研究文獻,闡述介紹古象雄文明和藏族文化的源泉“雍仲本教”,古象雄文明就是以“雍仲本教”的傳播為主線而發展起來的。由於古象雄文化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現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範圍。 國家也在大力扶持本教的發展,僅去年一年,民族出版社就出版了25部本教的經典文獻。雍仲本教在曼日法王隆度丹貝尼瑪仁波切的帶領下,正在和諧健康地發展。
雍仲本教雍仲本教

社會貢獻

曼日法王每年都會前往美國、英國、德國、西班牙、俄羅斯等國家,為他們傳授本教顯宗、密宗和大圓滿心法,讓很多善緣弟子走向修行正道。法王還栽培了很多弟子,著撰了很多經典作品,比如《本教教歷算集》、《道情歌集》、《讚頌文集》、《文學集》、《修行常識集》等等。2013年大寶法王專門來到印度曼日寺,看望曼日法王,以師徒或互為師父的方式交流和
曼日法王同親切大寶法王握手曼日法王同親切大寶法王握手
探討,對藏傳佛教走向無教派融合起到重大作用。

雍仲本教

雍仲本教是古象雄文化的傳承者。象雄文化是中國西藏的本土文化,它包括了醫學建築學聲明學因明學佛學、以及天文學哲學等浩如煙海的文化體系。是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先祖文明智慧的結晶。
西藏本土古老宗教本教的文獻被專家稱為“象雄密碼”。《吐蕃王統世系明鑑》記載:“自聶赤贊普至墀傑脫贊之間凡二十六代,均以本教護持國政。”而當時的古象雄文字,主要用於本教經書典籍的書寫。作為佛教傳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跡貫穿於西藏的方方面面。“從生產到生活,從民俗到信仰,處處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轉山等宗教活動儀式,都源自象雄文化。據介紹,《象雄大藏經》內容原本篇幅浩大,歷經數千年歲月變遷,其中一些內容已軼失不存,現存178部,包括《律》74部,《經》70部,《續》26部,《庫》8部。 雖然名字叫“經”,但《象雄大藏經》並非單純的宗教經典,而是一部涵蓋了哲學、天文、地理、醫學、藝術、建築等領域的全景式反映象雄文明的百科全書,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
據《西藏王統記》《朵堆》等典籍記載,象雄人辛饒彌沃祖師對過去原始苯教進行了許多變革,創建雍仲本教,被稱為西藏最古老的象雄佛法。辛饒·米沃祖師首先創造了象雄文字,並傳授了“五明學科”:工巧明(工藝學)、聲論學(語言學)、醫學、外明學(天文學)和內明學(佛學)。古象雄文明就以“雍仲本教”的傳播為主線而發展起來。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副主任欒建章曾撰文評價象雄文明及本教的歷史意義:“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要了解西藏文明,必先了解象雄文明;要研究藏傳佛教,也必先研究本教。”
雍仲本教不同於原始苯教。雍仲本教是辛饒彌沃如來佛祖所傳的教法,也被稱為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發源於西藏古象雄的“岡底斯山”和“瑪旁雍錯湖”一帶。歷史上因修行本教象雄大圓滿而成就虹化身從無間斷的大成就者就有二十四位,而其它有間斷的虹化身成就者更是不記其數。古象雄文明有悠久燦爛的歷史,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範圍。“象雄” 起源於中國西藏岡底斯山一帶,從西藏歷史的角度來說象雄幾乎就是古代整個西部的代名詞。古象雄文明是西藏文明的源頭!
象雄曾是古絲綢之路的十字樞紐和交通要塞,其創造的古象雄文明,既是青藏高原古代文明的根源,更是中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遠古起源之一。今天的藏族文化和遠古象雄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古老的藏族文化就是在象雄文化的基礎上,吸收了周邊各民族文化而發展起來的。據記載,在遠古時代,青藏高原的先民依據高原的生存條件和文化融合性,創造出以岡底斯山周邊地區為地理中心,以本教文化為信仰基礎和文明內容的古代象雄文化。
象雄,是青藏高原在吐蕃還未崛起之前的名稱,它分為里、中、外象雄三部分,分別為以今天西藏阿里地區扎達縣穹隆銀城、那曲地區尼瑪縣當惹瓊宗、昌都市丁青縣瓊波孜珠山為中心的歷史疆域。古象雄文化是雪域高原先祖為我們留下的最珍貴的文化遺產,保護好古象雄文化遺產,就留住了古象雄文明的精神遺存。
打開古象雄厚重的歷史巨卷,象雄文化一脈相承、生生不息,經過了數千年的沉澱積累,承載著藏民族不朽的精神,代表著西藏悠久歷史文化的“根”與“魂”。是雪域高原留給世人珍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象雄文化的精神和傳統已經滲透到了藏民族的骨髓里,它完全統治著藏民族的心靈世界,左右著這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成為藏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國古象雄文化是西藏的源頭和根基文化!充滿神秘傳奇色彩的象雄王朝,作為西藏文化的源頭,在那片高聳在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上,它所展示出的燦爛文明之光直到現在也依然映照著整個藏區,由此而延伸出的種種傳統風俗文化也一直流傳至今。
我們現代人所熟知的轉神山、拜聖湖、磕長頭、撒隆達、掛五彩經幡、堆石供、火供、水供、會供、煨桑朵瑪、酥油花、擦擦、金剛結;還有藏文天珠天鐵、以及跳鍋莊、宣舞、繪畫藝術等等也都源自於古老的象雄文化。 古老的象雄無論是文化還是宗教都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古象雄文化甚至影響了眾多其他周邊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至今世界各地的文化、藝術、宗教等領域依舊能夠找尋到這些來自遠古象雄的文明符號,至今依然能夠看到來自遠古象雄文明的遺存,無愧是藏族乃至世界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雍仲本教發祥於“岡底斯山”和“瑪旁雍錯湖”一帶,由於西藏古代政治、宗教等歷史原因,許多藏人們只熟悉吐蕃正史里記載的引入佛教的松贊乾布(公元617~650)之後的這一段正史,而對公元七世紀之前的歷史和文明幾乎一點也不了解;正史所描述的佛教傳入藏地之前的西藏處於一種蠻荒的時代,人們沒有自己的文字,生活非常愚昧落後等等.....這種說法一直到近些年才有所改變:根據國外一些史學家的考證,在松贊乾布以前至少有三十位藏王,或者三十二位,即使這一點有所分歧,但毫無疑問的是,松贊乾布並非第一位藏王。最初的土蕃,僅限於雅壠部落,是象雄的藩屬部落,雅壠部落興起於聶赤贊普,並且聶赤贊普就是由本教的僧團認證並加冕的,而象雄王室的承襲早在聶赤贊普以前就存在了。或許這點有所爭議,無論真相是什麼,這已經將我們帶回了洪荒的古代,在那個名稱和地理都與現在大不相同的西藏王朝之前,本教就存在了。在西藏海拔最高、氣候最惡劣的阿里地區,人們發現了很多千年以前的灌溉的痕跡,包括農田、水渠等等,然而藏民世代都以遊牧為生.....種種跡象表明,這裡早期存在過農耕文明,曾經有先民生活在這裡並過著農耕的生活,只不過後來由於氣候變得惡劣,農耕方式消失,遊牧的生產方式才占據了主導。在阿里“穹窿銀城”城堡遺址,考古學者發現了120多組古代建築遺蹟,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鐵器、骨雕,昭示著這裡曾是一個繁榮和發達的聚落、這裡還發現了大片的土葬古墓群,這和西藏崇尚天葬的喪葬習俗迥然不同,在這裡的出土的青銅雙面的本尊雕像,其風格也與現代藏傳佛教的造像完全不同。這一切似乎都在向我們說明:在印度佛教傳入之前,在所謂西藏正史之前,青藏高原早就存在著一個輝煌的文明,這就是古象雄文明。古象雄在中國歷史上曾被稱為羊同、楊童。“象雄”一詞里的“象”在藏語稱為“甲”,漢語稱為“鳥”;“雄”在藏語稱為“瓊”,漢語稱為“鵬”,“象雄”即為大鵬鳥所居之地。根據古象雄人以大鵬鳥為圖騰的情況來看,上述解釋是合理的。象雄國是公元前五世紀以前,就產生過極高的遠古文明,並創製了象雄文,依本教史書記載古羌人在達瑟文的基礎上創製了象雄文。象雄文字也叫“瑪爾文”,它類似漢族的甲骨文。在那時,“瑪爾文”主要用於本教經書典籍的書寫,象雄文字的使用至少延續了上千年。(象雄文至今在印度和尼泊爾等國的一些部落仍然被某些古老的民族所使用著。)據一些學者推斷,象雄文可能是藏文的前身。如今在俄羅斯、印度、尼泊爾、不丹、外蒙古等地方仍然有很多人稱自己為象雄人的後裔,傳播雍仲本教的寺廟依然存在,傳承著古老的象雄文化
古象雄部曾統一了號稱十八萬戶部落的十八國(相當於諸羌的部落聯盟),建立起了威震中亞的象雄王國象雄王朝鼎盛之時,曾具有極強的軍事力量,其疆域十分廣闊。據著名學者朵桑坦貝見參(skal bzang bstan pvirgyal mtshan)所著的《世界地理概說》(vdzam gling yul bsbad)記載象雄地域分三部:“里象雄應該是在岡底斯山向西走之外的波斯(Par zig)、巴達先(bha das shan)和巴拉(bha la)(巴達先和巴拉大概是在今天印度與巴基斯坦有爭議的克什米爾一帶);中象雄在岡底斯山向西走一天的路程之外。那裡有枕巴南喀(dran panam mlchav)的修煉地穹隆銀城(khnyung lnny ugul dmkhav)(包括大部分藏區和印度拉達克地區),這曾是象雄王國的都城。外象雄是以穹保六峰山(khyung po ri stse drng)為中心的一塊土地,也叫孫巴精雪(sum pa gyim shod)。包括三十九個部族,北嘉二十五族(rgya sde nyer lnga)(現安多上部(mdo stod)地區)。隨著時代變遷,象雄的國勢逐漸走向衰弱,而吐蕃卻日益強盛。到了吐蕃贊普松贊乾布時代,吐蕃公主與象雄王李迷甲通婚。松贊乾布得到吐蕃公主提供的情報,得知李迷甲會在某日帶少量隨從去象雄與吐蕃毗鄰的邊陲地區視察,遂用一萬兵馬設伏殺死了李迷甲,象雄國事陷入動盪。隨著蘇毗崛起,切斷了象雄王室與東部象雄的聯繫,以後的象雄就只限於今天阿里克什米爾了:西面的小羊同、大小勃律,以及廣大的多康地區都已經不再屬於象雄的版圖。到公元8世赤松德贊統治時期,吐蕃徹底征服了象雄。十世紀以後,吐蕃王室後裔開始傳播佛教、壓制本教,通用藏語文,將象雄文明逐步同化,而後吐蕃日益強盛並逐步成為青藏高原的霸主,而象雄文明僅遺留下了一些零星的歷史記載和古城的殘垣斷壁。本教不僅僅涉及到宗教,還涵蓋了民風民俗、天文、歷算藏醫、哲學、因明學(邏輯)、辯論學、美術、舞蹈、音樂等方方面面,是西藏 及其周邊地區人們重要的精神信仰,至今仍對西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本教的經書文獻資料多達幾千部之多,僅象雄大藏經甘珠爾》就有一百七十八部(包括《律》74部,《經》70部,《續》26部,《庫》8部。內容涉及佛學、哲學、邏輯、文學、藝術、星相、醫學、科學、工程等領域,是總匯藏民族本土文化知識的百科全書),丹珠爾有三百九十多部,這是青藏高原本土宗教文獻和經典的總結,相當於古象雄時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書,至今仍對西藏人民的生活、文化習俗、心理素質、思維方式、行為規範等各個方面有著深遠的影響,甚至對古時印度教、耆那教、後來印度佛教的產了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