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太守行(李賀詩作)

雁門太守行(李賀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雁門太守行》是唐代詩人李賀運用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描寫戰爭場面的詩歌。此詩用濃艷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面,奇異的畫面準確地表現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萬變的戰爭風雲。首句寫景又寫事,渲染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並借日光顯示守軍威武雄壯;第二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渲染戰場的悲壯氣氛和戰鬥的殘酷;第三句寫部隊夜襲和浴血奮戰的場面;最後一句引用典故寫出將士誓死報效國家的決心。全詩意境蒼涼,格調悲壯,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藝術魅力。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雁門太守行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雁門太守行:古樂府曲調名。雁門,郡名。古雁門郡大約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與北方突厥部族的邊境地帶。
⑵黑云:此形容戰爭煙塵鋪天蓋地,瀰漫在邊城附近,氣氛十分緊張。摧:毀。
⑶甲光:鎧甲迎著太陽閃出的光。甲,指鎧甲,戰衣。向日:迎著太陽。亦有版本寫作“向月”。向:向著,對著。金鱗開:(鎧甲)像金色的魚鱗一樣閃閃發光。金:像金子一樣的顏色和光澤。開:打開,鋪開。這句形容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⑷角:古代軍中一種吹奏樂器,多用獸角製成,也是古代軍中的號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這裡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現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戰場血跡。
⑹臨:逼近,到,臨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縣,向東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遠,此借荊軻故事以言悲壯之意。戰國時荊軻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眾人送至易水邊,荊軻慷慨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不起:是說鼓聲低沉不揚。
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戰鼓聲沉悶而不響亮。聲不起:形容鼓聲低沉;不響亮。此句一作“霜重鼓聲寒不起”。
⑻報:報答。黃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相傳戰國燕昭王所築。《戰國策·燕策》載燕昭王求士,築高台,置黃金於其上,廣招天下人才。意:信任,重用。
⑼玉龍:寶劍的代稱。君:君王。

白話譯文

敵兵滾滾而來,猶如黑雲翻卷,想要摧倒城牆;我軍嚴待以來,陽光照耀鎧甲,一片金光閃爍。
秋色里,響亮軍號震天動地;黑夜間戰士鮮血凝成暗紫。
紅旗半卷,援軍趕赴易水;夜寒霜重,鼓聲鬱悶低沉。
只為報答君王恩遇,手攜寶劍,視死如歸。

創作背景

關於此詩系年,有兩種說法。一作說法是,此詩作於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當年唐憲宗以張煦為節度使,領兵前往征討雁門郡之亂(振武軍之亂),李賀即興賦詩鼓舞士氣,作成了這首《雁門太守行》。
另一種說法,據唐張固幽閒鼓吹》載:李賀把詩卷送給韓愈看,此詩放在卷首,韓愈看後也很欣賞。時在元和二年(807年)。
中國古代散文學會常務理事朱世英則從有關《雁門太守行》這首詩的一些傳說和材料記載推測,認為此詩可能是寫朝廷與藩鎮之間的戰爭。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叛亂此伏彼起,發生過重大的戰爭。如史載,元和四年(809年),王承宗的叛軍攻打易州和定州,愛國將領李光顏曾率兵馳救。元和九年(814年),他身先士卒,突出、衝擊吳元濟叛軍的包圍,殺得敵人人仰馬翻,狼狽逃竄。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雁門太守行”系樂府舊題。此詩共八句,前四句寫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黑雲壓城城欲摧”,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次句寫城內的守軍,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雲變幻,一縷日光從雲縫裡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只見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此刻他們正披堅執銳,嚴陣以待。這裡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據說王安石曾批評這句說:“方黑雲壓城,豈有向日之甲光?”楊慎聲稱自己確乎見到此類景象,指責王安石說:“宋老頭巾不知詩。”(《升庵詩話》)其實藝術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不能等同起來,敵軍圍城,未必有黑雲出現;守軍列陣,也未必就有日光前來映照助威,詩中的黑雲和日光,是詩人用來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鋪寫陰寒慘切的戰地氣氛。時值深秋,萬木搖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聲嗚嗚咽咽地鳴響起來。顯然,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正在進行。“角聲滿天”,勾畫出戰爭的規模。敵軍依仗人多勢眾,鼓譟而前,步步緊逼。守軍並不因勢孤力弱而怯陣,在號角聲的鼓舞下,他們士氣高昂,奮力反擊。戰鬥從白晝持續到黃昏。詩人沒有直接描寫車轂交錯、短兵相接的激烈場面,只對雙方收兵後戰場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極富表現力的點染:鏖戰從白天進行到夜晚,晚霞映照著戰場,那大塊大塊的胭脂般鮮紅的血跡,透過夜霧凝結在大地上呈現出一片紫色。這種黯然凝重的氛圍,襯托出戰地的悲壯場面,暗示攻守雙方都有大量傷亡,守城將士依然處於不利的地位,為下面寫友軍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鋪墊。 
後四句寫馳援部隊的活動。“半卷紅旗臨易水”,“半卷”二字含義極為豐富。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臨易水”既表明交戰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那樣一種壯懷激烈的豪情。接著描寫苦戰的場面: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鬥。無奈夜寒霜重,連戰鼓也擂不響。面對重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黃金台是戰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築的,傳說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天下士。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一般說來,寫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面不宜使用表現穠艷色彩的詞語,而李賀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紅色,非但鮮明,而且穠艷,它們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織在一起,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詩人就像一個高明的畫家,特別善於著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輪廓而已。他寫詩,絕少運用白描手法,總是藉助想像給事物塗上各種各樣新奇濃重的色彩,有效地顯示了它們的多層次性。有時為了使畫面變得更加鮮明,他還把一些性質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讓它們並行錯出,形成強烈的對比。例如用壓城的黑雲暗喻敵軍氣焰囂張,借向日之甲光顯示守城將士雄姿英發,兩相比照,色彩鮮明,愛憎分明。李賀的詩篇不只奇詭,亦且妥帖。奇詭而又妥帖,是他詩歌創作的基本特色。這首詩,用穠艷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面,可算是奇詭的了;而這種色彩斑斕的奇異畫面卻準確地表現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變幻的戰爭風雲,又顯得很妥帖。惟其奇詭,愈覺新穎;惟其妥貼,則倍感真切;奇詭而又妥帖,從而構成渾融蘊藉富有情思的意境。這是李賀創作詩歌的絕招,他的可貴之處,也是他的難學之處。

名家點評

王讜唐語林》:李賀以歌詩謁韓愈,愈時為國子博士分司,送客歸,極困。門人呈卷,解帶旋讀之,有篇《雁門太守》云:“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卻緩帶,命迎之。
王得臣麈史》:長吉才力奔放,不驚眾絕俗不下筆,有《雁門太守》詩曰:“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射日金鱗開。”王安石曰:“是兒言不相副也。方黑雲如此,安待向日之甲光乎?”
曾季狸艇齋詩話》:李賀《雁門太守行》語奇。
高棅唐詩品匯》:劉云:有此一語方暢(“角聲滿天”句下)。此等景不可無(“塞上燕脂”二句下)。起語起。賦雁門著紫土本嫩。後三語無甚生氣,設為死敵之意偏欲如此,頗似敗後之作。
楊慎升庵詩話》:或問:“此詩韓、王二公去取不同,誰為是?”予曰:“宋老頭巾不知詩,凡兵圍城,必有怪雲變氣,昔人賦鴻門有‘東龍白日西龍雨’之句,解此意矣。予在滇,值安鳳之變,居圍城中,見日暈兩重,黑雲如蚊在其側,始信賀之詩善狀物也。”
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劉辰翁曰:語少而勁,轉出死敵意,憤咽。范梈曰:作詩要有驚人句。語險,詩便驚人。如李賀“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照日金鱗開”,此等語,任是人道不出。周敬曰:萃精求異,刻畫點綴,真好氣骨,好才思。顧璘曰:詞奇而俊,前輩所稱。陸時雍曰:“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二字難下;“霜重鼓寒聲不起”,語甚有色。周珽曰:今觀其全首,似為中唐另樹旗鼓者。至末二句,雄渾尤不減初、盛風格。……長吉詩大抵創意奧而生想深,萃精求異,有不自知為古古怪怪者。他如《劍子》、《銅仙》等歌什,輒多嘔心語,宜為昌黎公所知重也。
黃淳耀黎簡李長吉集》:黎簡:“聲滿天地”似昌黎“天狗墮地”之作篇中活句,賀其不愧作者。“霜重”句即李陵“兵氣不揚”意。寫敗軍如見(“半卷紅旗”二句下)。以死作結勢,結得決絕險勁(末二句下)。
杜詔杜庭珠《中晚唐詩叩彈集》:杜詔:此詩言城危勢亟,擐甲不休,至於哀角橫秋,夕陽塞紫,滿目悲涼,猶卷旆前征,有進無退。雖士氣已竭,鼓聲不揚,而一劍尚存,死不負國。皆極寫忠誠慷慨。
薛雪《一瓢詩話》:李奉禮“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是陣前實事,千古妙語。王荊公訾之,豈疑其黑雲、甲光不相屬耶?儒者不知兵,乃一大患。
沈德潛《唐詩別裁》:陰雲蔽天,忽露赤日,實有此景(“黑雲壓城”二句下)。字字錘鍊而成,昌谷集中定推老成之作。
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沉雄乃爾(“黑雲壓城”二句下)。警絕(“霜重鼓寒”三句下)。
史承豫《唐賢小三昧集》:閃爍紙上(“黑雲壓城”句下)。結更陡健。
王闓運《王闓運手批唐詩選》:長吉詩皆僅成章(“半卷紅旗”二句下)。
王琦《李長吉歌詩匯解》:此篇蓋詠中夜出兵,乘間搗敵之事。“黑雲壓城城欲摧”,甚言寒雲濃密,至雲開處逗露月光與甲光相射,有似金鱗。此言初出兵時,語氣甚雄壯。“角聲滿天”,寫軍中之所聞;“塞上胭脂”,寫軍中之所見。“半卷紅旗”,見輕兵夜進之捷;“霜重鼓咽”,冒寒將戰之景。末復設為誓死之詞,以答君上恩禮之隆,所以明封疆臣子之志也。”

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西)人。唐皇室遠支,家世早已沒落,生活困頓,仕途偃蹇。曾官奉禮郎。因避家諱,被迫不得應進士科考試。早歲即工詩,見知於韓愈皇甫湜,並和沈亞之友善,死時僅二十六歲。其詩長於樂府,多表現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憤。善於熔鑄詞采,馳騁想像,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新奇瑰麗的詩境,在詩史上獨樹一幟,嚴羽滄浪詩話》稱為“李長吉體”。有些作品情調陰鬱低沉,語言過於雕琢。有《昌谷集》。
李賀像李賀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