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山(河南鹿邑縣隱山)

隱山(河南鹿邑縣隱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隱山是指河南鹿邑縣隱山,在鹿邑老子誕生地太清宮鎮境內,距景區西北約100米,太清宮鎮東西大街中段北側,有一處高出地面1米多、上面有10多戶居民和一個學校的土坡,非常醒目。在此居住70多年的丁士文老人說,這兒就是隱山文化遺址。隱山文化遺址是我市也是豫東一處重要的古文化遺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隱山
  • 地點:河南鹿邑縣
  • 距景區西北:約100米
  • 單位: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記載,山體形成,五千年文明史縮影,長子口大墓考古,

歷史記載

隱山位於太清宮太極殿西北隅。古時候,隱山是鹿邑重要一景。康熙時修的鹿邑縣誌就把隱山列為鹿邑八景之第一景。當時的鹿邑古八景詩曰:“隱隱青山霞遺煙,太清仙景尚依然。虎行雪跡迷樵叟,渦口風帆失釣船。春暖長林鶯亂枝,秋高龍井月孤圓。行人漫問治河渡,明道殘碑不記年。”詩中第一句說的隱山,是指當時隱山很高,上面整天霧氣繚繞。
鹿邑隱山遺址鹿邑隱山遺址

山體形成

黃淮平原腹地的鹿邑,怎么會有一座隱山呢?
鹿邑隱山位置圖
據地質學家考證,很久以前,鹿邑這裡是個大峽谷,是黃河水億萬年的沖積,才使這裡形成平原,但這裡仍比較低洼,黃河一發水就往這裡流。先民就取土把住的地方堆高。那時人口少,生產力不發達,不可能集中很多人治理黃河。這樣,黃河發一次水,人們就把住的地堆高一次。人們堆了兩個越來越高的土山包,以躲避洪水的侵害。因為是兩個相對的土山包,像羊頭上兩隻角,人們就把這兩個山包稱為“羊角山”。
五代末,著名隱士陳摶在羊角山上築爐煉丹,人們又稱這裡為“隱山”。太清宮附近的老年人還叫這地方為“羊角山”,今天人們更多的是合稱“隱羊山”。據丁士文老人講,1949年前,隱羊山尚有十來丈高,上世紀50年代,尚有四五丈高,由於人口越來越多,取土、建築、挖防空洞等,遺址受到較大破壞。隱羊山也越來越矮,現僅為一長300米、寬200米的低台。在隱山南面還感覺不到遺址是個高坡,到了遺址北面,仍然能感到隱山要比周圍高出許多。1963年6月,隱山文化遺址被省政府第一批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鹿邑縣最早被定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的單位。

五千年文明史縮影

隱山文化遺址不單是哪個時期的文化遺址,遺址自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遺址層始,到時期遺址層、兩漢遺址層、隋唐遺址層。從最底層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層到最上面的隋唐文化遺址層,文化遺址層厚度達4米以上。
遺址最底層為約距今5000年的龍山文化遺址層。考古專家認為,龍山文化是由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發展而來,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南部、河北南部等地,龍山文化是原始社會氏族部落由母系氏族轉化為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在考古學上相當於新石器時代。
遺址中古代文化遺存豐富,有龍山文化遺址,有代、西周春秋戰國代等各個時期的遺存。上世紀50年代,遺址上隨處可見古代陶片、石器、骨器等遺物。60年代初,隨著在遺址上取土規模不斷擴大,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大量新石器時代的泥質灰陶器,上面飾以繩紋,有杯、鼎等。石器主要有磨光石斧、石鑿、石彈丸。骨器有骨針、骨錐、蚌鐮、蚌刀等。商代遺物有陶罐、陶鬲、大口尊等。另外,還出土有商代的玉璧、玉圭等。漢代遺址文化層出土的有漢代銅碗,並且數量很多。據考證,所出土銅碗為項羽劉邦楚漢戰爭時留下的遺物。
隱山文化遺址的被發掘有著重大意義,它說明早在5000年前,就有人類在鹿邑勞動、生息、繁衍。正是因為這一發現,標誌著鹿邑是中華文明發祥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黃河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史上有著顯著的位置。從黃帝炎帝算起,中華民族有5000年歷史,隱山文化遺址同中華文明史同步,而且從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再到兩各個朝代文化遺址明顯,發現文物豐富,是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縮影,更是中華5000年文明史在豫東這片地方的集中體現。因此有人說,要想了解豫東的文明史,全面了解鹿邑隱山文化就可以了,這就叫“五千年豫東看隱山”。

長子口大墓考古

1997年,考古工作者在對鹿邑太清宮洞霄宮周圍發掘的同時,也對隱山遺址進行了發掘。發掘出了龍山文化時期的陶窯、窖穴等遺蹟;西周時期的夯土遺蹟,大型貴族墓葬及豐富的遺物;春秋時期的馬坑、祭祀坑及玉圭、玉琮、銅舟等遺物。在這些發現中以西周初期中字形貴族大墓——長子口墓為最重要。
長子口是西周派往厲國駐紮的高級貴族,也有學者認為長子口是古厲國國君,死時約60多歲。該墓距地表深8米。墓中隨葬品豐富,幾乎包括了商末周初的全部器類,而且隨葬品擺放規律。據專家講,長子口墓出土的陶器(117件)是目前已知商周墓葬中隨葬陶器最多的一座,也是商周玉器最為豐富的一座高級貴族墓葬。
隱山長子口墓出土的西周早期扁足鼎隱山長子口墓出土的西周早期扁足鼎
長子口墓殉人13人,墓室南頭殉人8人,其中35歲成年男性2人,20歲女性3人,兒童3人,殉人之多為同時期墓葬所罕見。另外還有殉狗1隻。
該墓中還出土有大量的樂器,其中有銅鐃6個,禽骨排簫5組,石罄1個。排簫是古代常用的樂器,《詩經》中有“簫管備舉”即是指此。在以前的考古發現中,出土排簫(竹排、石排)有三處,都是春秋戰國時墓葬。而且以上三處出土最多為2件,而長子口墓有5件之多。這次發現的骨排簫樂器,系禽獸腿骨所制,是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排簫實物。證明我國早期管樂器製作材料為骨而非竹,把我國生產排簫的歷史提早了幾百年,使《詩經》中“簫管備舉”得到了實物印證。
將長子口墓中出土的樂器——排簫、銅鐃、石罄組合在一起,可以組成至少8人的樂隊。一座墓中發現這么多樂器,在商周墓葬中還是第一次。它的發現,為研究我國古代音樂史,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當時出土的兩件商朝青銅器裡面盛有酒,尚有酒味。歷經三千年,尚有酒香,可見當時釀酒的質量是比較高的。
長子口大墓的發掘,是商周考古的重要發現。尤其是大墓所在的豫東平原,遠離商周王朝中心,是商周中央王朝於當時東夷、淮夷統治勢力的交匯地帶,因此更顯示出它的重要意義。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對隱山遺址的發掘、長子口墓的價值給予了很高評價。他說:“鹿邑長子口墓的發掘,是近年來的又一重要發現,其學術上的重要性,在某些方面可以與上述發掘(澠池仰韶遺址、安陽殷墟)相匹。”
除長子口墓外,考古工作者還發掘出了東周時期的大面積夯土遺蹟和一個馬坑。夯土分布於遺址的東部和東南部,是當時夯土牆遺址。據老人講,上世紀50年代該牆還保存較好,現僅存殘跡。在夯土牆內側30米處有同時期的馬坑,坑呈東北——西南向,發現2坑。每坑長3米,寬2.5米,內有馬骨架4匹,兩兩相向,排列整齊有序,完全按照古代一駟的方式排列。馬頭及頸部有銅環等馬飾和車帶殘跡,每兩馬中間放置一陶盆,用於祭祀。加上上世紀60年代考古出土的玉圭、玉龍、銅碗分析,該遺址在東周時期絕不是普通村落遺址,應為都邑。據載,這一帶應為厲國所在地。《春秋》中有:“僖公十五年秋七月,齊師魯師伐厲”,清代大學者王夫之也考證厲應在鹿邑縣城東今太清宮這個地方。厲通礪,通賴,是商代晚期的小國,武王滅商後被征討,昭公四年被楚國滅亡。漢代和北魏時,太清宮一帶稱賴城或賴鄉溝。1997年考古發現,證實了文獻記載的賴國位置,而且證實這個地方就是賴國都城。
上世紀90年代末的這次考古發掘,找到了商代賴國的方位和都邑的位置,解答了困擾人們許多年的賴國位置問題,為研究商代末年周朝初年中原一帶歷史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長子口墓的發掘,創下了好幾個同時期墓葬之最,也改寫了一些專業史。如排簫的發現就把我國生產排簫的歷史提早了幾百年。1997年的那次考古發掘像上世紀60年代的考古發掘一樣震驚了考古界、歷史學界和老學界,學術界的目光再一次聚集到了鹿邑。《中國文物報》1997年11月30日頭版以“鹿邑發掘老子故里太清宮遺址”為題對這次考古發掘作了詳細報導。這次發掘也被評為199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提名獎,1998年4月17日,國家文物局將長口子大墓發掘的訊息以“文物要情”的方式呈報給中央,其發掘研究工作被列入全國社科基金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