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山法藏寺

隱山法藏寺

隱山法藏寺是桂林西山公園景點之一,該寺在1986年由海峽兩岸的居士、信士們捐資恢復原貌,住持必成法師將其更名為“法藏禪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隱山法藏寺
  • 地理位置:桂林西湖
  • 前身:華蓋庵
  • 建於:唐代
史載,天下西湖三十六。唐宋時,幾經疏浚的桂林西湖水域近乾畝,荷葉田田,煙波浩淼。隱山則如銀盤中的青螺立於湖心,以其“一山盡空,六洞互透”的幽奇之境成為勝游之地。
在隱山東麓老君洞前,有一座華蓋庵(即今法藏寺),原為三清殿,。清代乾隆五十八年(1793),李宜民建佛堂,取名華蓋庵。李宜民重修華蓋庵後,命人將錢塘聖因寺五代名僧貫休和尚所繪的十六尊者像摹刻{六塊碑碣,置於庵內,並把十數塊共萬餘字的《金剛經》碑嵌在庵堂外牆上,華蓋庵自此名聲大噪。貫休所繪的十六尊者像,或鷹鼻獅頰,或長眉垂地,或裸臂坐石,或倚樹搖扇,於法誇張奇特,線條道勁蒼潤,人物畢肖傳神,隱約有古印度犍陀羅藝術的痕跡。據說,貫休是曾得佛祖託夢方繪成此作,而後人更將這位高僧與唐玄奘同十六尊者合稱為“十八羅漢”。
解放後,在那“深挖洞,廣積糧”的年月,相通相連而又曲折深邃的隱山六洞幾乎就是天然的防空洞,華蓋庵門幾掛上了戰備辦公室的牌子。“文化大革命”期間,在“革命小將”欲把寺內的迷信“四舊”砸個粉碎之前,幸得市文管會及時將十六尊者碑轉移到具有革命歷史意義的八路軍桂林辦事處內,異地存放近二十年,後輾轉至桂海碑林展廳保存至今。《金剛經》碑則大部分失落,現僅殘留八塊於法藏寺後牆上。
該寺在1986年由海峽兩岸的居士、信士們捐資恢復原貌,住持必成法師將其更名為“法藏禪寺”。
這金剛經至今字跡還清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