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虛體質(中醫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陽虛體質是當人體臟腑功能失調時易出現體內陽氣不足、陽虛生里寒的表現,常表現為面色蒼白,氣息微弱,體倦嗜臥,畏寒肢冷,全身無力或有肢體浮腫,舌淡胖嫩邊有齒痕,苔淡白,脈沉微無力,多因先天稟賦不足、加之寒邪外侵或過食寒涼之品、憂思過極、房事不節、久病之後而發病。發病傾向:易患痰飲、腫脹、泄瀉等病,耐夏不耐冬,易感風、寒、濕邪。應以益氣溫陽散寒為治則,還應針對臟腑辨證,分別溫補心、脾、腎之陽氣。用溫補陽氣藥時加少量補陰之品。平素注意調護改善陽虛體質,防止發病。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Yang Ddficiency
  • 就診科室:中醫內科
  • 常見病因:先天稟賦不足,加之寒邪外侵或過食寒涼之品,憂思過極,房事不節,久病
  • 常見症狀:面色蒼白,氣息微弱,體倦嗜臥,畏寒肢冷,全身無力或肢體浮腫,舌淡胖嫩邊有齒痕,苔淡白,脈沉微無力
病因,臨床表現,辨證施治,預防保健,

病因

陽虛體質發病多因先天稟賦不足、寒濕之邪外侵、過食寒涼之品、憂思過極、久病不愈、房事不節等引起臟腑功能損傷,“陽消陰長”,陰寒之氣偏盛而生里寒,表現體內陽氣不足,機體失去溫煦、推動、蒸騰與氣化等作用減退、甚者出現水液停留的證候。

臨床表現

陽虛體質發病常見面色蒼白,氣息微弱,體倦嗜臥,畏寒肢冷,或有肢體浮腫,舌淡胖嫩邊有齒痕,苔淡白,脈沉微無力,同時並見各髒的相應病變而見不同症狀,以心、脾、腎陽虛為常見。發病傾向:易患痰飲、腫脹、泄瀉等病,耐夏不耐冬,易感風、寒、濕邪。

辨證施治

1.心陽虛證
證候:心悸心慌,心胸憋悶疼痛,形寒肢冷,失眠多夢,心神不寧,舌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脈弱或結代。治則:溫補心陽。主方:保元煎。常用藥:黨參、黃芪、肉桂、生薑、甘草、巴戟天等
2.脾陽虛證
證候:食少,大便溏薄,腸鳴,腹中冷痛,因外感寒、濕之邪或進寒冷盤飲食加劇,舌淡胖或有齒痕,苔白滑或有齒痕。治則:溫中健脾。主方:理中湯、附子理中湯。常用藥:黨參、白朮、附子、肉桂、乾薑、肉豆蔻、補骨脂等。
3.腎陽虛證
證候:腰背酸痛,形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瀉泄,多尿、遺精,陽痿,舌淡苔白,脈沉遲細弱無力。治則:溫補腎陽。主方:金匱腎氣丸、右歸丸。常用藥:附子、肉桂、杜仲、續斷、菟絲子、當歸、枸杞、鹿角膠、熟地、山茱萸等。
除上述方藥外,可隨症加減。浮腫、尿少加茯苓、澤瀉、車前子利水消腫;遺精加金櫻子、桑螵蛸收澀固精。由於陰陽互根,“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補陽同時加少量補陰之品,如枸杞、熟地、桑椹。陽虛常由氣虛進一步發展而來,常加用黃芪、黨參、白朮、茯苓、山藥、白扁豆健脾益氣。
陽虛體質證症狀表現多端,治療大法當益氣溫陽散寒。因腎為一身陽氣之根,脾為陽氣化生之源,尤應益脾腎之氣、溫脾腎之陽。

預防保健

1.飲食上要多吃些令身體溫暖的食物:糧食類的麵粉、高粱、糯米等;肉類的羊肉、牛肉、雞肉、狗肉、鹿肉、麻雀、公雞等;魚類的草魚、鯽魚等;菜類的韭菜、芥菜、香菜、南瓜、生薑等;堅果類的核桃、松子、腰果、花生;水果類的荔枝、龍眼、桃子、大棗、核桃、桔子、櫻桃等。也要適當吃些熟蘿蔔、白菜、芹菜、青菜,以免進補過度而上火。單獨吃青菜的時候需要用些熱性的調料,如:生薑、大蒜、胡椒等。黃芪、枸杞可以作為燉菜煲湯的配料。身體虛弱的老人可以用蟲草、人參少量多次補養。
2.“動則生陽”,加強體育鍛鍊,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和強度,如選擇瑜伽、太極拳、五禽戲等活動。
3.避免受風寒濕邪,生活起居有規律,戒菸酒,舒情志、少煩憂。
4.常用艾條灸命門、關元、中脘、足三里以溫補脾腎,強壯身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