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陽虛

歷代文獻“論述肝陽虛者甚少”。一般認為,肝為剛髒,體陰用陽;肝陰(血)易損易虛,肝陽(氣)易動易亢,故肝的虛證則僅有肝陰(血)虛一面。肝的陽氣是肝臟升發和疏泄的動力,肝的陰血是肝臟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故近代有醫家提出肝陽虛是指肝臟的陽氣不足而導致陰寒內盛及相火內郁化熱。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中醫科
  • 常見病因:陽氣不足或陰寒內盛
  • 常見症狀:兩脅脹悶,畏冷肢涼,頭暈眼花,憂鬱善恐
病因,臨床表現,常用方藥,

病因

肝臟的陽氣不足或陰寒內盛而致溫煦不足。

臨床表現

有關肝陽虛的症狀及體徵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有醫家認為,肝陽虛、溫煦不足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1.肝經失煦,導致經絡不通,從而導致腹痛、腰痛、男性疝氣,女性小腹痛。
2.筋膜失於溫煦,則導致四肢蜷縮疼痛拘急。
3.肝血失於溫煦,導致肝血凝滯,濁邪內生,從而導致腹痛、腹脹、失眠多夢、咽乾咽痛等症狀。

常用方藥

關於肝陽虛的治療因為沒有具體的辨證,故沒有統一的標準。根據文獻記載,關於治療肝陽虛的治療的方子有吳茱萸湯、當歸四逆湯、桂枝湯、烏梅湯、附子湯、烏頭煎、黃芪建中湯、補肝湯、補肝散、防風補煎方、檳榔湯方、調肝散、補肝薯蕷散、補肝細辛散、防風散、白茯苓散、檳榔散、酸棗仁散、蓽菝丸、桂甘龍牡湯、暖肝煎、補肝散、昇陽舒肝湯、濕陽補肝湯等;根據各代醫家的經驗,使用頻率較高的藥物是:肉桂、川椒、肉蓯蓉、鎖陽、淫陽藿、鹿茸、巴戟天、葫蘆巴、杜仲、川斷、菟絲子、龍眼肉、茯苓、補骨脂、小茴香黃芪、黨參、當歸、白芍、甘草、白朮、茯苓、乾薑、桂枝、附子、細辛、川芎、五味子、枳實、厚朴、黃連等。
總之,肝陽虛是客觀存在的,並且是不容忽視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