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子豪

陸子豪

陸子豪,畢生從事蔬菜栽培和蔬菜技術經濟研究,較早提出蔬菜生產布局、流通、均衡生產和供應體系等論點,為中國政府制定蔬菜產銷方針政策提供依據;在大白菜起源、穩產高產栽培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成果;擔任國務院參事、北京市政府蔬菜顧問團團長,為中國蔬菜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陸子豪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無錫
  • 出生日期:1918年9月
  • 逝世日期:2009年5月2日
  • 職業:園藝教育家,蔬菜專家
  • 畢業院校:台灣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園藝系
  • 代表作品:《番茄》,《大白菜》等
個人簡歷,人物生平,解放前的經歷,解放後的回歸,擔任職務例舉,重大貢獻,主要論著,學術成就,創建北京農業大學蔬菜栽培專業,深入研究蔬菜,白菜專家,市場觀點,

個人簡歷

1918年7月 出生於天津市。
1933年 天津市法漢國小畢業和國中一年級上學期。
1934-1937年 天津和唐山市無線電修理徒工。
1938-1939年 武漢貴陽任中國紅十字會救護隊隊長。
1940-1942年 四川、江津縣國立九中畢業。
1942-1947年 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學習。
1948-1949年5月 台灣糖業公司農務室技術員
1949年6月 由台灣返回大陸任華北聯合大學(人民大學前身)農學院助教
1949年9月-1988年 北京農業大學園藝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園藝系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校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
1988年7月 離休

人物生平

解放前的經歷

陸子豪,1918年7月出生於天津,少年時期在天津市法漢國小讀書,國中一年級時因家境貧寒輟學,先後在天津和唐山做無線電修理的學徒工。抗日戰爭期間在武漢、貴陽等地參加了中國紅十字會救護隊,曾擔任救護隊隊長。1940年重新考入四川江津縣國立第九中學學習。高中畢業後考入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園藝系。大學畢業後去台灣,在台灣糖業公司農務室做技術員,主要從事計畫工作。

解放後的回歸

1949年6月,出於報效國家的熱情和愛國之心,陸子豪放棄了在台灣優越的生活與工作條件,毅然攜夫人、果樹專家鄭開文女士,一起返回大陸,任華北聯合大學(人民大學前身)農學院助教。 1949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陸子豪到新組建的北京農業大學園藝系任助教。當時剛成立的園藝系僅有12名教師,陸子豪成為創建新中國的園藝高等教育事業的開拓者之一。1959年,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北京農業大學園藝系正式成立蔬菜專業,陸子豪當時已是副教授,任蔬菜栽培教研組主任。蔬菜栽培是新成立的專業,為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級人才,北京農業大學的學制由四年改為五年,許多課程的設立、教材的編寫、教學及試驗場地的建立等一系列繁重的任務擺在各教研組教師的面前,陸子豪作為蔬菜栽培專業的學術帶頭人和骨幹教師,肩上的擔子比一般人更重,幾十年來,為蔬菜專業的教學和蔬菜生產的發展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北京農業大學北京農業大學

擔任職務例舉

陸子豪還曾兼任國務院參事、北京市政府蔬菜顧問團團長、北京市蔬菜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園藝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蔬菜經濟研究會副理事長等職,為發展蔬菜事業做了許多有益的社會工作。

重大貢獻

“解決北京八、九月淡季蔬菜供應的綜合技術與經濟分析研究”(獲1985年北京科學委員會科技進步二等獎)和“結球白菜栽培技術研究”,“中國城市蔬菜生產區劃與布局研究”,“已開發國家蔬菜產銷體系研究”、“中國名特產蔬菜輸出研究”等。

主要論著

1 陸子豪.硫酸銨的分期施用對於白菜產量的影響.園藝通報.1959(5) 2 陸子豪.施肥對大白菜種子產量和質量的影響.園藝通報..960(4)
3 陸子豪.中國蔬菜周年均衡供應中有關技術政策的初步研究.中國園藝學會年會論文摘要集.1981
4 陸子豪.北京秋季大白菜播種期的調查研究.中國蔬菜.1984(1)、(2)
5 陸子豪.中國名特產蔬菜出口現狀與展望.中國名特產蔬菜論文集.1985
6 陸子豪.蔬菜.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85
7 陸子豪.試論建立中國蔬菜的周年均衡生產和供應的體系.中國技術政策(農業).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1985
8 陸子豪.赴日蔬菜技術考察團考察報告.中國農學會出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考察報告彙編.1987
9 陸子豪.建立中國蔬菜生產和供應體系探討.香港與內地園藝作物的栽培及經營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深圳農業科學研究中心、香港大學嘉道理農業研究所“科學研究年報”.

學術成就

創建北京農業大學蔬菜栽培專業

1958年秋,北京農業大學由北京西郊羅道莊遷至海淀區東北旺地區馬連窪村。這既是北京農業大學的新校址,也是學校農場所在地。園藝系蔬菜試驗站是蔬菜專業學生主要的教學和科研基地,總面積13.3多公頃,搬遷後一切從零開始。在陸子豪的組織領導下,教師們與試驗站的幹部、民眾一起,艱苦創業,到60年代初期,試驗站已初具規模,為第一屆蔬菜專業的學生提供了理論聯繫實際、提高課堂學習效果的田間課堂,也成為蔬菜栽培專業老師們開展科學研究,出成果,向北京郊區乃至全國進行示範和推廣先進技術的搖籃。當年的蔬菜專業首屆畢業生回憶大學時代的學習生涯時,對當時蔬菜試驗站讚不絕口。他們深深感到,在實踐中學到的寶貴知識和操作本領,終生受益,這裡面有陸子豪的功勞和汗水。
課程建設方面,陸子豪大膽探索,勇於創新。為了拓寬知識面,提高蔬菜學科的基礎理論水平,促進學科發展,在他的領導下,從原有的蔬菜栽培教研室,分出了兩個新的教研室:蔬菜保護地栽培教研室和蔬菜生理教研室。這在當時全國高等農業院校中走在前面。尤其是將蔬菜的保護地栽培獨立出來,專門組織力量編出了中國第一本“蔬菜保護地栽培”專門教材,傾注了陸子豪的大量心血。中國蔬菜設施栽培空前蓬勃發展,可以看出他當初的遠見卓識和戰略眼光。

深入研究蔬菜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體制發生了深刻變化,城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蔬菜的需求也與以往大不相同。以往北方大城市每到冬春淡季或八九月夏淡季市場上蔬菜種類單調、質量差、量不足,市民對吃菜難有意見,各級政府部門也很著急。年屆花甲的陸子豪也深感焦慮。從1977年到1980年,他到全國各地進行調查研究,同時還研究了東京、紐約、倫敦等世界各國大城市的蔬菜供應特點。1983年10月,農業部組團前往日本訪問,陸子豪擔任團長,重點了解日本蔬菜的周年供應和銷售及流通問題。在日本期間,他與日本同行專家進行交流,併到幾個大城市的蔬菜生產基地和蔬菜交易市場參觀、調查,深受啟發。通過分析比較得出結論:中國大城市蔬菜供應矛盾主要不是出在技術上,而是出在政策上。陸子豪以首都北京為例,認為當時許多大中城市都在執行“近郊以蔬菜生產為主,就地生產就地供應”的老政策,可是由於城市和經濟的發展,光靠近郊供應蔬菜難以解決市民吃菜問題。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提出蔬菜生產“以近郊為主,遠郊為輔”的建議,寫成報告,向政府有關部門反映。
陸子豪在南方的廣州福州以及雲南四川等地考察時發現,那裡的冬季正是菜花、辣椒、番茄的收穫旺季,價格非常便宜,卻大量爛掉,而北方很多城市的人民只能吃蘿蔔、白菜。他花了6年多時間,足跡遍布中國50多個大中城市,深入調查研究,寫出一份份調查報告。1982年,他的文章“對中國蔬菜生產的一些建議”發表於人民日報,提出“利用多種辦法,縮小蔬菜淡旺季供應差距”,建議冬季應充分利用南方的天然溫室、南菜北運;夏季則可利用海拔高、氣候涼爽的北方地區生產蔬菜,運往炎熱的南方,形成大流通的格局,以解決大中城市淡季吃菜難的問題。這些建議和調查報告受到有關部門高度重視。1983 年,陸子豪主持完成了“北京八九月淡季蔬菜生產體系研究”的課題,在“近郊為主、遠郊為輔”的基礎上,明確提出“本地為主,外地調劑為輔”的主張。該課題研究成果榮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4年,中央就蔬菜生產重新制定出“近郊為主、遠郊為輔、外地調劑、保證供應”的新政策。作為提出建議並堅持為實現它而努力的第一位專家,陸子豪在中國“菜籃子”發展歷史上作出了重要貢獻。

白菜專家

陸子豪任教期間,主要講授中國北方的“當家菜”——大白菜。60年代大白菜在北方人民民眾的生活中舉足輕重,當時的蔬菜保護地栽培面積很小,冬春季節北方人民要靠貯存大白菜、蘿蔔等為主要蔬菜。陸子豪對中國大白菜的起源、播種、育苗、施肥等關鍵問題,進行了長期的試驗研究,尤其對大白菜的合理追肥有獨到見解。早在50年代初期,他在國內率先研究探索合理使用化肥問題。試驗證明,在使用有機肥為基肥的基礎上結合追施化肥,可以顯著提高大白菜的產量。對此,同行專家給予了高度重視。他提出大白菜豐產穩產的綜合技術措施,使大白菜產量由原平均公頃產量37500~52500千克提高到75000千克以上。陸子豪調查和分析了北京地區1951-1981年大白菜公頃產量在120000千克以上的500多塊高產田的播種期,並進行了多年觀察,研究播種期與產量的關係、播種期對大白菜生長的影響等,據此提出了北京地區大白菜最佳播種期,為北京地區大白菜最佳播種期的確定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擔任北京市政府蔬菜顧問團團長期間,陸子豪每年秋天都要奔忙在北京各個區縣,指導大白菜生產,為大白菜的持續高產穩產,保證首都人民的“當家菜”年年穩定供應,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正因為他對大白菜的生育特性了如指掌,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給學生講課時,理論聯繫實際,內容豐富生動,非常吸引學生,許多同學都覺得聽陸子豪講課是一種享受。

市場觀點

在全國市場放開後,全國各地的大白菜都已經進入北京市場,這就導致市場價格波動很大,而且難以控制。比如北京市農業局,可以知道北京的種植面積有多大,大概的產量有多少,但它不知道河北、山東、河南等地的產量將如何,所以現在的菜價就完全按市場規律走,供不應求就價高,供過於求就價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