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祺

陳瑞祺

其父陳澄波所創製的拼音文字”道字“的推廣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瑞祺
  • 別名:名禎祥,字文典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新會羅坑區陳冲鄉
  • 出生日期:1885
  • 逝世日期:1950
  • 主要成就:香港富商慈善家
  • 性別:男
個人經歷,學術成就,

個人經歷

父為香港富商陳澄波。
陳13歲往香港讀書,19 歲隨父從事經營米業。之後,在東京(今海防)和西貢開設米業公司和碾米加工廠,併購置一艘1000多噸位的貨船“黃石公號”,從越南運米到香港銷售,營業迅速發展。
年僅30歲時,即主持在香港、越南所開設的米店(廠)業務;後又開設正心有限公司,經營房地產,獲利更豐。他是一位愛國商人,雖然向來抱著不參加黨派、不過問政治的宗旨,但卻很關心國家民族的安危、文化教育的建設以及人民遇到的災難。為此,他一生中做了很多對國家對人民有益的好事。
1914年,陳瑞祺的家鄉發生嚴重的姓氏械鬥,焚燒民房千餘間,數千鄉親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他父子聯絡本鄉旅外僑胞,牽頭出錢出力,蓋搭大批葵棚安置鄉親住宿,又捐巨資安排生活和恢復生產。
後於1930-1935年間,捐巨資為貧團鄉親建造幾百間磚瓦房屋,還長年為七八百名貧苦鄉親按月發錢發糧。
1915年, 廣東珠江三角洲大水,波及省城的鄰縣,災民數百萬。他父子從香港運大米到災區,救濟災民。
1927年,陳瑞祺在家鄉陳冲創建澄波第一國小,次年又在陳冲的山嘴村創辦澄波第二國小,均免收學費,並負擔學校經常費用。
1932-1934年,又撥款10餘萬元擴建這兩校的校舍。
他在出資辦學的同時,還與兒子陳子民悉心研究改良文字,於1933年發明拼音“道”字,出版《道漢字音》字典,自任“道”字總社社長。又先後在廣州佛山江門香港澳門新會等地辦起20多間澄波義學,一律免收學費。在興辦文化教育的同時,陳瑞祺嘗試推廣“道”字的套用,到1938年日寇入侵華南時才停止,受教育的學生有幾十萬人。此外,他與兒女研究制人造絲、棉、麻等化纖和人造木、玻璃、印字泥、玻璃紙、化學玉石等,以圖振興現代民族工業。又研製成功風寒油、風熱油、腳氣水等醫藥,贈送給貧苦病人。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為保衛南京,徵用大批船隻沉河堵塞長江口,“黃石公號”貨輪被徵用之列。他以國家民族存亡為重,命該船開回祖國應徵,作無償捐獻。 1939 年會城淪陷和1941年香港淪陷後,由於天災和戰禍造成的饑荒災害, 難民遍野,餓殍滿地,他又運回大批大米以及棉衣食品,救濟江會難胞和香港逃入內地的難民。
1948年,陳瑞祺修建澄波第一國小校舍,又在家鄉建成“慈賢孝醫院”,配置中、西醫和助產士等醫務人員,免費為本鄉患者治病和為孕婦接生。同時,在陳冲開設“瑞祺埠籌備辦事處”, 購置四五百畝土地,已築石堤,填士,後因他逝世才停建。
陳瑞祺一生為我國南北水旱戰禍災害、社會公益以及港澳地區慈善捐獻逾一百萬元,用於為故鄉興辦公益慈善事業達四五十萬元以上,被譽為愛國愛鄉的慈善家
1950 年3月3日陳瑞祺在香港病逝,終年65歲。著有《黃石公素書》、《慈孝集》、 《新孝經》、《瑞琪學說》等。

學術成就

清末時期,新會籍香港米商陳澄波創造一種“道漢字型”文字,陳瑞祺在其父陳澄波創造的“道漢字型”的基礎上,於1933年發明了一種拼音新字,並正式命名為“道字”。陳瑞祺之子陳經綸自1946年開始研究“道字”,結合現代計算機技術,並將這種新字更名為“陳氏中國拼音字”。祖孫三代創造、發明、完善、推行這種新字,足足百年,為漢字拼音化譜寫了一曲感動世人的讚歌。
何為“道字”
“道字”是新發明的拼音字,分國音、粵音兩種,由聲頭聲尾拼合而成。國音有聲頭二十五個,聲尾三十三個;粵音有聲頭二十一個,聲尾三十三個。每字均用一筆,寫字快捷,其拼音方法完全根據人類自然發聲的機能,所以學習容易,有如“道路之為人所共行,道理之為人所共曉,不外順應自然之道,故名曰‘道字’”,沒有涉宗教、政治、黨派之色彩,純以慈善為宗旨,“道字”的好處就是易學易識易記易用易寫。
位於新會區會城育才路的陳經綸中學換了新校牌,不少路過的市民驚奇地發現,雲石制的大校牌上,除了“陳經綸中學”的漢字、英文標示外,還新增設了一些形狀奇特的紅色圖形符號。據記者了解,原來這些符號是新會區榮譽市民陳經綸先生家族發明的拼音文字——“道字”。
在陳經綸中學從事研究推廣“道字”的張老師介紹說,道字元號是陳經綸先生家族發明創造的,校牌上的這些道字的發音與拼音字是一樣的,叫“陳經綸中學”。
據了解,“道字”有一百年歷史,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挽救民族和振興中華,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國的主張,梁啓超、沉學、盧戇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漢字的繁難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場“切音字”運動。陳經綸的爺爺陳澄波於是開始著手改良文字。至民國年間,陳瑞祺先生繼承父志,成功發明了“道字”,並免費教育窮人。當時“切音字”的方案相當多,只有陳澄波創造的一兩筆式的“道漢字型”傳習於廣東珠三角一帶。後來由於遇遭戰亂,“道字”的推廣曾一度被中斷。到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陳經綸先生決心更大面積地推廣“道字”,於是投入巨資研製程式。“道字”已成了不少學生第二課堂的學習內容,在全國10多所學校推廣。
陳澄波:
“切音字”運動的先驅者之一
陳澄波先生是清末新會的貧苦農民,後到香港謀生,生活有所好轉,加入了愛國知識分子教育救國的隊伍,他意識到中國的落後源於中國人大部分是文盲,於是開始著手改良文字,成為“切音字”運動的先驅者之一。據了解,中國人的漢字拼音運動就是從清朝末年的“切音字”運動開始的。
據《中國佛山》網站記載:我國歷代字型,留存於世的有甲骨文、蝌蚪文、鐘鼎的金文、鼓、碑的石文和篆、隸、楷、草等文字型,但在清代光緒末年,佛山出現過一種類似蝌蚪文的文字,字形書法只用一兩筆而成,例如“鐘”字則寫作“乙”字型,這類字便稱為“道字”。當時在佛山鎮黃傘大街潘巷斜對面,設立了一間“道字研究社”(現福賢路市保健院),由教師免費教授,並發給學員課本,字以d、i、sh等字母拼音聲韻來讀。當時還在柵下崇慶里設立澄波國小,專門免費招學生學習“道字”。當時入社入校學過這種文字的民眾為數不少。約在民國十年(1921年)後,粵軍占領梧州討伐桂系軍閥陸榮廷,受戰爭影響,“道字”社校停辦。
陳瑞祺:
創辦20多間“澄波義校”
陳瑞祺先生是陳澄波之子,他30歲時總管香港和越南的米站業務,後來又開拓地產建築,成為著名的實業家、慈善家和愛國人士。他在家鄉羅坑、會城以及江門、廣州、佛山、香港、澳門辦了20多間“澄波義校”,免費教貧民識字。
陳瑞祺在獨資辦義校的同時,又繼續為改良文字作努力,於1933年在其父陳澄波創作的“道漢字型”的基礎上發明了一種拼音 “道字”,並與兒子“音韻學”專家陳子民在民國期間推廣“道字”,從中國到越南,從國內到國外,做了大量的艱苦工作,並設立“道字總社”,陳瑞祺先生親任社長。
陳瑞祺先生在各種場合表示,發明“道字”目的是改良文字,普及教育,絕無政治、黨派、宗教等色彩。
陳瑞祺先生為發展教育和嘗試推廣“道字”,聘請了近千名雇員,耗資不計其數,於1933年先後在廣州、佛山、江門、香港、澳門、新會等地辦起了20多間“澄波義學”。為了紀念其父親陳澄波,遵循其思想,陳瑞祺讓學生一律免費就讀,從而讓貧民快速地識字寫字。受過“道字”培訓的學員可領取“道字畢業證”,憑此證可以到陳瑞祺先生創辦的工廠就業。這種善行,直到抗日戰爭爆發才告結束。陳瑞祺此後還出版了《道漢字》等字典,收錄一萬多個字,這種“道字”增加5個調後還可拼讀廣州音。
後來祖國大陸解放了,陳瑞祺先生卻過早地在1950年逝世,陳氏家族的事業受到巨大影響,因陳氏家族事業集中於香港與東南亞,“道字”沒有再在祖國大陸推廣,“道字”從此在祖國大陸不為人所熟悉。
陳經綸:
結合計算機將其改良推廣
陳經綸是陳瑞祺的兒子,一直致力於“道字”的改良。抗戰勝利後,他從1946年起,研究了60多年“道字”,並將其更名為“陳氏中國拼音字”。
1978年,當時的計算機還難以進行中文字處理,陳經綸發明了“陳氏中國拼音字漢卡”,成為中文計算機化處理的先行者,打字速度比之前快了幾倍。當時適逢祖國大陸改革開放,他多次帶領專才前往北京清華大學計算機研究所,與研究所的學者一齊開發了“陳氏拼音輸入法與CCED中文排版編輯系統”,力經幾次版本,印刷了大量的學習與使用書籍,並完成了6000多個“陳氏中國拼音字”與漢字對照的GB2312字型檔碼。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陳經綸在“陳氏中國拼音字漢卡”的技術基礎上製造了“陳氏中英文電腦打字機”,為了能讓祖國大陸熟悉計算機的人套用,陳經綸花了5000多萬元在香港註冊成立了“陳經綸有限公司”,專門研究推廣此機的套用。2000年,陳經綸與專才們潛心在香港製作“陳氏中國拼音字”多媒體教學光碟,將“陳氏中國拼音字”的教學與使用融會在一片光碟中,使用的人都稱十分好用。
“道字”大範圍推廣
1978年以來,陳經綸在全國各地推廣“道字”,在海內外有10多萬學員。
2007年9月,陳經綸回到家鄉,親自向學生推廣“道字”輸入法,為各校即將舉辦的“道字式”中國拼音字套用大賽作準備。當天,在陳經綸中學,83歲高齡的陳經綸興致勃勃走上講壇,向學生們介紹“道字”的發明和推廣情況,並敲打起電腦鍵盤,演示道字輸入法的使用。
據介紹,早在1996年1月,新會陳經綸中學便舉辦了第一屆“道字”班,香港的陳寶鴻先生專門為教師們講課。越來越多的學生將學習“道字”當作自己的第二課堂,學員們在家裡的電腦上也裝了“道字”程式。該校的學員們每星期上一次“道字”培訓課。前幾年,陳經綸向海內外中國小校長發出了學習“道字”的推介信,學習“道字”的學生越來越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