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經綸

陳經綸

陳經綸,香港著名的實業家、愛國愛鄉的慈善家和社會活動家,廣東省政協委員、香港金滿米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祖籍廣東省新會羅坑鎮,出生於香港,拼音文字”道字“的推廣人,自幼隨父親陳瑞祺在香港生活,秉承祖業,出巨資捐建了多所學校、醫院等機構,被人們譽為“愛國愛鄉的典範”、“興學育才的旗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經綸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中國香港
  • 出生日期:1925年
  • 職業:香港著名的實業家
  • 主要成就:出巨資捐建了多所學校、醫院
  • 譽為:“愛國愛鄉的典範”
  • 祖籍:原新會羅坑鎮陳冲鄉
人物經歷,公益事業,人物成就,興辦教育,學校簡介,升學情況,德育工作,教學工作,

人物經歷

陳經綸,祖籍原新會羅坑鎮陳冲鄉。現任香港金滿米業(集團)有限公司、陳瑞祺慈善紀念基金及陳經綸有限公司董事長、廣東省政協委員、北京市及江門五邑海外聯誼會會長。
改革開放以來陳先生與其弟陳子民、陳經興、陳經華等、繼承先輩遺志,先後捐建江門五邑大學陳瑞祺科學館,原新會市羅坑鎮陳瑞祺中學、慈賢孝醫院,擴建陳冲澄波學校、山咀澄波學校。陳先生在新會獨資興建陳經綸中學並負擔全校教職工資及校務日常開支。又捐資原新會市人民醫院、荷塘職業中學、新會華僑中學、環城僑中和羅坑和平學校,捐資興建羅坑自來水工程,修築水坭路等。陳先生還創辦了陳經綸體育學校。自促祖國開放以來,陳先生捐資祖國超過壹億港幣,但從不要求任何回報,可貴的是他在為祖國默默耕耘鮮為人知。
25歲擔當大任
陳經綸於1925年出生,17歲隨父親做生意,並繼承祖業。
“父親為了培養我成才,把當時因戰爭影響,被迫中斷中學學業的我,叫到他身邊,讓我協助經營米業、房地產和建築業。”陳經綸回憶說。
小小年紀的陳經綸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經常風裡來雨里去,和磚、泥、沙等打交道。有時還漂洋過海,奔走於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越南、溫哥華等地。陳經綸不辭勞苦,邊乾邊學,在實踐中努力增長知識,掌握本領,很快成了建築業的行家了。後來,陳經綸又刻苦鑽研電子計算技術,設計中文電腦打字程式,成功地研製出“陳氏中英電腦打字機”,成為一位電子計算機學者。
1950年,他的父親陳瑞祺病逝,那年陳經綸只有25歲,在香港的廣利米業有限公司、廣恆興米業有限公司、廣承興米業有限公司、金滿米業有限公司、正心置業有限公司和陳經綸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董事的重任便落在他的肩上。從此,他更加努力的工作,發展陳氏家族的事業。
秉承祖德熱衷慈善
陳經綸祖父陳澄波本是新會羅坑鎮陳冲鄉的一個農民,去香港後,給人打工,又做大米生意,漸漸家境殷實、事業繁榮,開始幫親友鄉民安居家業,辦夜校掃盲,普及教育。
陳經綸之父陳瑞祺秉承父親遺志,興學鄉里。以教育為立國之本,在鄉廣辦義校,恤老濟貧,贈醫施藥,深得當地人們愛戴。還多次捐助廣東省以及港澳各地的慈善機構、醫院。辦起20多家“澄波義學”,學生一律免費就讀。
父親常常教育陳經綸說:“我們雖已是大樹,但家鄉是樹根,不好好養護樹根,再大的樹也會倒下。”於是,像父輩一樣,陳經綸也樂善好施,盡心盡力辦公益事業,為大多數人謀利。
年輕時陳經綸從事建築業,歷盡了人間辛苦,回憶起當年創立家業,他感慨的說:“那時的日子真苦,我雖是老闆,工人做到哪兒,我就看到哪兒,每天至少要乾十三四個小時。家裡儘管不為吃飯發愁,但毫無奢侈之氣。父親後來做了大老闆,也經常和工人司機職工同桌吃飯,而為公益事業他卻慷慨解囊,從不吝嗇。”艱苦的生活和家族長期形成的平民意識、與人為善的品格影響了陳經綸的一生,為他之後的善舉作下了最好的註解。
陳經綸及陳氏家族先後賑濟四川水災災民、捐資興建北京陳經綸中學新會陳經綸中學、新會陳瑞祺中學、杭州陳經綸體校、江門五邑大學、陳瑞祺科學館、羅坑鎮僑聯大廈、沉沖鄉渡輪碼頭、陳冲鄉山嘴鄉兩所澄波國小、變電站、陳瑞祺工業樓、陳鈺書自來水廠、新會鄉水泥路,此外還捐資新會市人民醫院、華僑中學、環城中學、荷塘職高、潘寶芬敬老院等各項建設。
數千年中華文明的積澱,家族優秀傳統的長期薰陶,養成了陳經綸先生敦厚善良、與人為善的優良品行。而他也以此來教育後人,廣為善事。他自己常說“一人肥,肥層皮,大家肥,才算肥”。
愛國愛鄉為國樹人
雖然陳經綸先生唯讀到中學三年級時便輟學從商,但他深深明白教育的重要。陳氏先人是受過海外文化薰陶的一代中國中產階級,不僅僅滿足於建風雨亭、築橋、修路、蓋廟、造祠堂,而有著更久遠的眼光,他們對國家民族的興亡有著更深刻的認識。陳氏先人有遺訓:若改變中國,必先從七種不均開始——“教育不均、物理不均、才智不均、生活不均、文武不均、勞逸不均、男女不均”,實施六項改良“衣、食、住、行、教、醫”。此乃為國為民之良方。這種家學淵源讓陳經綸立志投資教育,樹立了百年樹人的博大胸懷。
從祖父辦夜校算起,陳家支持教育事業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中國開放二十多年來,陳經綸先生已經捐資建造了多所學校,總額近一億港元。陳家雖不是香港巨富,但對中國基礎教育的投資規模已為中國之最。他們捐資興建了大中國小多項教育設施,而寄託著陳先生對振興教育、振興祖國的滿腔希望的“經綸教育品牌”,更是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
有鑒於陳先生的強烈民族責任心,他被評為北京、杭州、新會、江門的“榮譽市民”,並擔任了北京申辦奧運會的“申奧顧問”、廣東省旅港政協委員。其愛國愛鄉、為國樹人的博大胸懷,足為世人敬仰。

公益事業

陳瑞祺紀念基金會於1982年捐款10萬元人民幣,賑濟四川省水災災民;又捐贈32萬港元興建新會縣羅坑僑聯大廈和陳冲鄉輪渡碼頭;1983年,捐贈15萬港元興建羅坑變電站;同年5月,又捐贈105萬港元擴建和修建陳冲、山咀兩所澄波國小,建築面積1200多平方米,並承擔學校日常開支,讓本鄉學生免費就讀;同年,為了發展家鄉的中等教育,陳經綸捐贈巨資1400多萬港元興建羅坑鎮陳瑞祺中學,建築面積14000多平方米。校內有教學區、圖書館、紀念樓、運動區、體育館、游泳池等設施,配套齊全,設計與設備都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自1984年3月至1993年7月,陳瑞祺基金會已為該校辦學支出了270萬元的經費。
1984年2月,陳瑞祺基金會又捐資30萬元興建陳冲墟15X1200米水泥馬路。同年3月,捐資3萬港元興建陳冲鄉陳瑞祺工商樓,面積400平方米;捐資10萬元擴建新會華僑中學;還捐贈323萬元人民幣興建陳冲自來水廠工程,該水廠可供8000多人飲用。
1985年,為了解決家鄉缺醫缺藥的難題,陳經綸捐贈450萬港元,重新興建慈賢孝醫院,建築面積3700多平方米。同時,贈送大批醫療器械。
1985年12月20日,為紀念先父陳瑞祺誕辰100周年和慶祝羅坑陳瑞祺中學建校一周年,新會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陳經綸兄弟和年已八旬的老母親潘寶芬,專程從香港回來,參加了活動。並對新會的教育事業表示大力支持。
1986年,陳經綸又慷慨捐贈42萬港元,興建山咀學校;同年,又捐資44萬港元擴建澄波國小,建築面積730平方米。這一年,陳經綸還捐資100萬元興建新會市人民醫院;捐資10.8萬港元為會城鎮購置衛生垃圾箱,改善了會城鎮的環境衛生;捐資20萬港元助建環城中學;捐資10萬港元給新會人民醫院作裝修院舍之用;又斥巨資550萬港元擴建新會人民醫院。
更值得大書特書的是,1987年,陳經綸斥巨資1600萬元,在會城興建馳名全國的陳經綸中學。該校建築面積16000多平方米,可容高、國中學生1600多名。他還負責該校日常經費250萬元。該校座落在會城西部風景優美的惠民門外,綠蔭環抱,環境幽雅。校內分教學區、運動區和生活區。走向校園,首先映人眼帘的是運動區那高高的10米泳池跳台,造型為一個三角形的“船帆”,表現出捐贈人陳經綸那“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宏願與希望;教學區的圖書館設計也很特別,形如一個墨水瓶。外牆鑲嵌黑色大理石,頂部呈六角形,酷似一個墨水瓶蓋。遠遠望去,整座樓就像一個裝滿墨水的瓶,寓意學生們從這裡吸滿“墨水”,充實知識,做到“滿腹經綸”。校園的草坪設計更獨具匠心――蔥綠如茵的一大片草場,中間由紅花黃花點綴成一幅完整的中國地圖。它告誡師生要時刻牢記自己是炎黃子孫,要永遠熱愛自己的祖國,要像陳氏父輩臨終囑附的那樣:“邦鄉乃家之源,富貴不可忘之”。新會城的陳經綸中學校園所有設計,無一不深含著捐贈人陳經綸對祖國下一代教育寄予的無限希望和對祖國的一片深情,也體現了曾經從事過建築設計工程的陳經綸的卓越的設計藝術。
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視察這座堪稱建築達到全國先進水平的陳經綸中學時,即揮毫寫了“為了更好的明天”的題詞,雕刻在用漢白玉製成的陳經綸塑像附近的一幅大理石上,置放於校園中央,使這所學府更熠熠生輝。到過這所學校參觀的人,無不稱讚和敬佩陳經綸振興家鄉教育和造福鄉梓的遠見卓識和所作的貢獻。
繼會城陳經綸中學建成之後,陳經綸得知新會市荷塘鎮要興建職業中學,他又捐贈35萬元用以資助該校的建設。
為了支持家鄉教育衛生事業,陳經綸與旅港同胞黃球、利榮康等賢達,於1987年10月,組成“三友堂”,發起重新擴建華僑中學校舍的動議,並動員社會各界人士熱心支持,共集資金400餘萬元,把華僑中學擴大了1倍多,使學校配套更為合理。
1988年,新會華僑中學興建新校區時,陳經綸又捐贈60萬元。同年,又捐贈300萬元興建江門五邑大學陳瑞祺科學館。
1989年,陳經綸又慷慨解囊,斥巨資2700萬元,在祖國的首都北京,改建北京市朝陽中學。新建有一棟綜合樓,四棟教學樓,以及游泳館、健身房、餐廳、校辦廠等設施。1991年6月,該校正式改稱為“北京市陳經綸中學”,是北京市具有現代化規模的第一所完全中學。
1990年,他又捐贈1600萬元,在浙江省杭州市興建陳經綸少年體校。
1994年4月,陳經綸為了讓家鄉羅坑鎮3萬多人民實現夢寐以求的食水自來化的願望,他又慷慨解囊,捐助600萬港元,支持家鄉興建自來水工程。為了這項工程,年逾古稀的陳經綸,在百忙中返鄉,不避舟車勞累,與家鄉人民共商工程大計,親臨羅坑鎮龍門水庫察看水源,詳細詢問庫容量和水質化驗情況。他又親自為自來水廠選定廠址,與有關領導現場研究水廠的規模及配套工程。
此外,陳經綸還捐資40萬港元,興建以其母之名命名的“潘寶芬敬老院”,捐資5萬元給陳冲天湖區建“老人之家”,捐資8萬元給中興里建辦公樓。陳經綸與陳子民、陳經興、陳經華等兄弟,均承陳氏家訓,繼承和發揚先輩愛國愛鄉的美德,先後捐巨款擴建澄波國小和山咀澄波國小、新建陳瑞祺中學、陳冲幼稚園、經華幼稚園、慈賢孝醫院、僑聯大廈、陳冲墟自來水廠以及為陳冲墟、中興里舖設水泥路和安裝路燈等,還斥巨資在荷塘、江門、杭州、北京等地興建學校、醫院等公益設施。他們大力支持祖國建設的愛國愛鄉善舉,家鄉人民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為表彰陳經綸的美德,1992年,新會市人大常委會授予陳經綸。新會市榮譽市民“的光榮稱號。1993年,江門市人大常委會授予他”江門市榮譽市民“的稱號。

人物成就

清末時期,新會籍香港米商陳澄波創造一種“道漢字型”文字,陳瑞祺在其父陳澄波創造的“道漢字型”的基礎上,於1933年發明了一種拼音新字,並正式命名為“道字”。陳瑞祺之子陳經綸自1946年開始研究“道字”,結合現代計算機技術,並將這種新字更名為“陳氏中國拼音字”。祖孫三代創造、發明、完善、推行這種新字,足足百年,為漢字拼音化譜寫了一曲感動世人的讚歌。
何為“道字”
“道字”是新發明的拼音字,分國音、粵音兩種,由聲頭聲尾拼合而成。國音有聲頭二十五個,聲尾三十三個;粵音有聲頭二十一個,聲尾三十三個。每字均用一筆,寫字快捷,其拼音方法完全根據人類自然發聲的機能,所以學習容易,有如“道路之為人所共行,道理之為人所共曉,不外順應自然之道,故名曰‘道字’”,沒有涉宗教、政治、黨派之色彩,純以慈善為宗旨,“道字”的好處就是易學易識易記易用易寫。
位於新會區會城育才路的陳經綸中學換了新校牌,不少路過的市民驚奇地發現,雲石制的大校牌上,除了“陳經綸中學”的漢字、英文標示外,還新增設了一些形狀奇特的紅色圖形符號。據記者了解,原來這些符號是新會區榮譽市民陳經綸先生家族發明的拼音文字——“道字”。
在陳經綸中學從事研究推廣“道字”的張老師介紹說,道字元號是陳經綸先生家族發明創造的,校牌上的這些道字的發音與拼音字是一樣的,叫“陳經綸中學”。
據了解,“道字”有一百年歷史,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挽救民族和振興中華,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國的主張,梁啓超、沉學、盧戇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漢字的繁難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場“切音字”運動。陳經綸的爺爺陳澄波於是開始著手改良文字。至民國年間,陳瑞祺先生繼承父志,成功發明了“道字”,並免費教育窮人。當時“切音字”的方案相當多,只有陳澄波創造的一兩筆式的“道漢字型”傳習於廣東珠三角一帶。後來由於遇遭戰亂,“道字”的推廣曾一度被中斷。到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陳經綸先生決心更大面積地推廣“道字”,於是投入巨資研製程式。目前,“道字”已成了不少學生第二課堂的學習內容,在全國10多所學校推廣。
陳澄波:
“切音字”運動的先驅者之一
陳澄波先生是清末新會的貧苦農民,後到香港謀生,生活有所好轉,加入了愛國知識分子教育救國的隊伍,他意識到中國的落後源於中國人大部分是文盲,於是開始著手改良文字,成為“切音字”運動的先驅者之一。據了解,中國人的漢字拼音運動就是從清朝末年的“切音字”運動開始的。
據《中國佛山》網站記載:我國歷代字型,留存於世的有甲骨文、蝌蚪文、鐘鼎的金文、鼓、碑的石文和篆、隸、楷、草等文字型,但在清代光緒末年,佛山出現過一種類似蝌蚪文的文字,字形書法只用一兩筆而成,例如“鐘”字則寫作“乙”字型,這類字便稱為“道字”。當時在佛山鎮黃傘大街潘巷斜對面,設立了一間“道字研究社”(現福賢路市保健院),由教師免費教授,並發給學員課本,字以d、i、sh等字母拼音聲韻來讀。當時還在柵下崇慶里設立澄波國小,專門免費招學生學習“道字”。當時入社入校學過這種文字的民眾為數不少。約在民國十年(1921年)後,粵軍占領梧州討伐桂系軍閥陸榮廷,受戰爭影響,“道字”社校停辦。
陳瑞祺:
創辦20多間“澄波義校”
陳瑞祺先生是陳澄波之子,他30歲時總管香港和越南的米站業務,後來又開拓地產建築,成為著名的實業家、慈善家和愛國人士。他在家鄉羅坑、會城以及江門、廣州、佛山、香港、澳門辦了20多間“澄波義校”,免費教貧民識字。
陳瑞祺在獨資辦義校的同時,又繼續為改良文字作努力,於1933年在其父陳澄波創作的“道漢字型”的基礎上發明了一種拼音 “道字”,並與兒子“音韻學”專家陳子民在民國期間推廣“道字”,從中國到越南,從國內到國外,做了大量的艱苦工作,並設立“道字總社”,陳瑞祺先生親任社長。
陳瑞祺先生在各種場合表示,發明“道字”目的是改良文字,普及教育,絕無政治、黨派、宗教等色彩。
陳瑞祺先生為發展教育和嘗試推廣“道字”,聘請了近千名雇員,耗資不計其數,於1933年先後在廣州、佛山、江門、香港、澳門、新會等地辦起了20多間“澄波義學”。為了紀念其父親陳澄波,遵循其思想,陳瑞祺讓學生一律免費就讀,從而讓貧民快速地識字寫字。受過“道字”培訓的學員可領取“道字畢業證”,憑此證可以到陳瑞祺先生創辦的工廠就業。這種善行,直到抗日戰爭爆發才告結束。陳瑞祺此後還出版了《道漢字》等字典,收錄一萬多個字,這種“道字”增加5個調後還可拼讀廣州音。
後來祖國大陸解放了,陳瑞祺先生卻過早地在1950年逝世,陳氏家族的事業受到巨大影響,因陳氏家族事業集中於香港與東南亞,“道字”沒有再在祖國大陸推廣,“道字”從此在祖國大陸不為人所熟悉。
陳經綸:
結合計算機將其改良推廣
陳經綸是陳瑞祺的兒子,一直致力於“道字”的改良。抗戰勝利後,他從1946年起,研究了60多年“道字”,並將其更名為“陳氏中國拼音字”。
1978年,當時的計算機還難以進行中文字處理,陳經綸發明了“陳氏中國拼音字漢卡”,成為中文計算機化處理的先行者,打字速度比之前快了幾倍。當時適逢祖國大陸改革開放,他多次帶領專才前往北京清華大學計算機研究所,與研究所的學者一齊開發了“陳氏拼音輸入法與CCED中文排版編輯系統”,力經幾次版本,印刷了大量的學習與使用書籍,並完成了6000多個“陳氏中國拼音字”與漢字對照的GB2312字型檔碼。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陳經綸在“陳氏中國拼音字漢卡”的技術基礎上製造了“陳氏中英文電腦打字機”,為了能讓祖國大陸熟悉計算機的人套用,陳經綸花了5000多萬元在香港註冊成立了“陳經綸有限公司”,專門研究推廣此機的套用。2000年,陳經綸與專才們潛心在香港製作“陳氏中國拼音字”多媒體教學光碟,將“陳氏中國拼音字”的教學與使用融會在一片光碟中,使用的人都稱十分好用。
“道字”大範圍推廣
1978年以來,陳經綸在全國各地推廣“道字”,目前,在海內外有10多萬學員。
2007年9月,陳經綸回到家鄉,親自向學生推廣“道字”輸入法,為各校即將舉辦的“道字式”中國拼音字套用大賽作準備。當天,在陳經綸中學,83歲高齡的陳經綸興致勃勃走上講壇,向學生們介紹“道字”的發明和推廣情況,並敲打起電腦健盤,演示道字輸入法的使用。
據介紹,早在1996年1月,新會陳經綸中學便舉辦了第一屆“道字”班,香港的陳寶鴻先生專門為教師們講課。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將學習“道字”當作自己的第二課堂,學員們在家裡的電腦上也裝了“道字”程式。該校的學員們每星期上一次“道字”培訓課。前幾年,陳經綸向海內外中國小校長發出了學習“道字”的推介信,目前,學習“道字”的學生越來越多。

興辦教育

學校簡介

北京陳經綸中學分校。
陳經綸
原陳經綸中學書記兼校長汪水明同志擔任學校黨總支書記,併兼任董事長、校長。汪水明同志1963年北京師範大學畢業後,從事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已經30多年,具有豐富的閱歷和學校管理經驗。在新形勢下,培養和造就優秀學生和人才,有思路,有理念。實踐證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取得了顯著成績,做出突出貢獻。 香港著名人士、北京市榮譽市民陳經綸先生為學校名譽董事長;原朝陽區教育部長、區委組織部長、崇文區委副書記、區人大主任侯山潛同志,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全國勞動模範、北京師範大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林崇德教授,俄羅斯非線性科學研究院院士、國家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清華大學數學科學系博士生導師唐雲教授為顧問。
學校採取“獨立法人、獨立校園校舍、獨立核算、獨立辦學”的四獨立辦學模式,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經過6年多的發展,已經成為朝陽區一所優質教育資源校。
1999年7月,在朝陽教委的授權下,我校託管新建公辦校——花家地西里中學。目前,陳經綸中學分校擁有在校生1369名,花家地西里中學擁有在校生482名,兩校共有教職工150多名。我校的前任副校長劉永芬同時兼任花家地西里中學的校長。徐首美老師為現任副校長。

升學情況

歷年中考升學情況:
2001屆(首屆)02屆 03屆 04屆 05屆 06屆 07屆 08屆
高級中學錄取率 (歷年均為100%)
重點高中錄取率 88% 83% 86% 88% 87% 92.5%93.04% 96.0%
截至06屆為止,陳經綸分校為市級重點高中輸送了一大批優秀學生,其中北京四中203人人大附中18人北師大實驗中學34人北京八中20人師大二附中55人北京二中120人北京五中91人八十中學519人陳經綸中學418人,等等。
據校長提出的“立足現在,著眼發展,總體構建”的原則,我校在環境建設上先後投入1248萬元,裝修教學樓,為教室安裝空調,鋪設高標準的操場,綠化美化校園,添置一流的教學儀器、設備,為老師配備筆記本電腦,建設高規格的校園網,使各個教室都實現了現代化多媒體教學。為師生創建了一個整潔、安全、優美、現代化的學習和工作環境。

德育工作

·一條主線: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
·一個堅持:堅持把養成教育、責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實踐。
·三個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科教學相結合;
思想政治教育和科技、藝術教育相結合;
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實踐相結合。
·四項任務:創設生動和諧、主動發展的育人 氛圍;
向上的班級精神,不斷提升道德修養;
培養良好的習慣、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 心理;
培養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完成“做 人”與做事“的生命奠基
班主任工作
尊重學生人格,注意創設心裡溝通的情景,不斷發現學生的閃光點。
掌握五種能力|具備四種意識
研究學生的能力 | 責任意識
創建班級精神能力 | 服務意識
信息處理能力 | 發展意識
心理健康指導能力 | 科學意識
工作研究的能力 |

教學工作

·科學理論做支撐:
·主體教育理論——教學工作的基點
·多元智慧型理論——科學的教學觀、學生觀、評價觀
·可持續發展理論——一切著眼於學生的未來
·課程設定校本化:
·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優秀學生群體
·關鍵環節抓課堂:
·教學效率九字要求: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
·教學質量“四精心”:精心備課、精心設計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精心批改作業、精心輔導每一個學生。
·校本教研促師資:
·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的研究方式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
·帶著課題研究教學促學科特色形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