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芬

陳少芬

陳少芬,發揚廣繡 終成大器。2001年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的陳少芬,是廣繡的光榮。2001年9月至2002年6月在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展出的“陳少芬廣繡作品展”,吸引了眾多國內外觀眾,令廣繡再鑄輝煌。然而,當我們放眼廣州,廣繡畫這一民間工藝美術,卻只剩下陳少芬一枝獨秀了。當年聞名海內外的廣州刺繡品早已不生產繡畫,唯有退休後的陳少芬與友人合辦的番禺廣繡藝術研究所不斷創作新精品,令廣繡畫依然屹立於中華明繡之中。

基本介紹

歷史背景:,成長歷史:,相關連結,

歷史背景:

1938年日軍侵占廣州之後,藝人改行謀生,廣繡一落千丈。抗戰勝利後雖稍有恢復,但元氣大傷。解放後,市政府扶持藝人組織起來,20世紀50年代中期再起高潮。1954年8月,全市刺繡業有557戶、932人(包括繡戲服、珠繡)。黎沾、余德、黃妹、李笑華、文景、怡然等藝人創作出一批國內外聞名的廣繡畫精品。著名的有餘德的《牡丹松鶴》、黃妹的《百鶴圖》、聶卓(余德弟子)的《魯迅像》等。1957年,廣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成立,設實驗工廠,配備繡工26人,還吸收一批美術學院畢業生,從事繡稿設計與刺繡,挖掘整理廣繡針法等技巧,出版《廣州刺繡針法》一書,挖掘出7大類38種針法;從用料分有絨繡、線繡、釘繡等。該所梁紀、段吉璋均為設計畫稿的知名畫家。50年代,梁紀設計,蘇文、朱開、許幟光等多人繡制的《紫荊孔雀》入選掛於北京人民大會堂廣東廳,林章、鄧伯江合作的《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作為國家禮品贈送給蘇聯的弗羅西洛夫主席;余德與弟子黎燕開合繡得《錦雞牡丹》,在1959年廣東工藝美術品評選中獲一等獎,此作運用了直扭針、續插針、輔助針、編繡、繞繡、變體繡等7類20多種針法;還有蘇文等人創作的《孔雀掛屏》,梁紀設計聶卓等繡刺得《紅棉八哥》,朱開燈創作的《春夏秋冬》四屏,以及陳荷影的釘金繡《花籃》,均獲廣東省工藝美術評比一等獎。豈料廣繡再上高峰之際,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廣繡成了被掃的“封資修”之列,藝人四散。幸而,廣繡再60年代初吸收的陳少芳是位有心人,她埋頭鑽研廣繡技藝,終能延續與光大。

成長歷史:

陳少芬是番禺人,出生於革命家庭。20世紀20年代中期,其父陳志文已是共產黨員,其母何怡芝是婦女運動的骨幹。陳少芬出生於1937年,1945年入讀中南美術專科學院附中,直升廣州美術學院國畫系,在關山月何磊楊之光等名畫家的教導下,畫藝打下深厚基礎。1962年畢業後,分配到廣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在設計師任工藝設計師梁紀(後為副所長,工藝美術家)的助手,開始專研廣繡,同時涉獵牙雕、玉雕、彩瓷,開闊了工藝美術的視野。可是,正當陳少芬在廣繡領域稍有成就時,“文化大革命”開始。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於1967年解散,陳少芬被調到廣州彩瓷廠。直到1972年,廣州機繡廠組建廣繡金品組(1978年轉到廣州繡品工藝廠)時,陳少芬才歸隊專門從事廣繡設計與繡制。
1982年,陳少芬的繡掛畫《晨曦》獲“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賽”的金杯獎。接著,其作品多次選送到美、加、法、澳等多國參展。在德國萊比錫秋季博覽會、匈牙利春季博覽會、亞太地區博覽會等國際展覽會上,陳的廣繡畫作品也好評如潮。1983年,她獲“廣州市三八紅旗手”稱號;1986年,獲廣東省政府授予“廣東省工藝美術家“終身榮譽稱號;1990年獲得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職稱;2001年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她的《晨曦》、《春日》、《紅荔鸚鵡》、《牧羊姑娘》、《同繡友誼花》等16件作品被珍藏於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中。
1987年4月,陳少芬騎腳踏車上班,被汽車撞到,傷及頭部。傷愈後因身體不好,她被安排閒職
眼見廣繡得不到政府撥款扶持,日漸熄微,這使她心如刀割。但她愛廣繡之情不減,閒來在家仍不斷鑽研,還整理歷年經驗,寫下《廣繡》一書。1992年,她正式退休後回到家鄉番禺,在老伴譚東強的支持下,辦起從事廣繡製作的小作坊,先後有數十人跟她學藝。1944年,她與親友合作,在番禺南村鎮塘步西村辦起“番禺廣繡藝術研究所”,以保護、發展廣繡為宗旨,繼續研究高檔精品。此時,廣州繡品廠早已不在製作廣繡畫,她的研究所製作的廣繡畫便在廣州地區一枝獨秀了。
陳少芬吧中西繪畫造型藝術知識傾注於古老的傳統藝術之中,並大膽革新、靈活運用各種傳統廣繡針法,根據物象不同的質、不同題材和意境的需要而重新組合,產生新的藝術效果。她還創作不少新針法,如創“絨毛針”繡雛雞,“個字繡”繡鹿、馬,“短髮針”繡平頭,“竹編針”繡寫意畫面等。在色彩方面,她總結一套“絲線色彩構成法”,運用夾色、插色、滲透、間繡等法,開拓了廣繡用色的新天地。她不僅花灑自如地運用了廣繡藝術語言,還豐富了廣繡的技藝。如廣繡繡品中,從沒有繡過白孔雀,陳少芬創造性地吸收吸納了繡綠孔雀的方法,尤其是繡羽眼的結構,再運用了白色一系列傾向色,按孔雀的立體結構安排,吸收環境色的影響,精心施繡,使繡出的白孔雀色彩豐富、變化微妙,特別是尾屏結構美麗、飄逸而壯觀,令人拍案叫絕。
刺繡的繡紋,一向少人研究,但陳少芬卻發現繡紋在表現物象結構、物體動態、人物氣質方面有重要作用。如她繡達.芬奇名畫《蒙羅麗莎》時,為顯畫像“微笑”的神韻,反覆推敲、修改近三年,最後成功之處就在於吧面龐兩邊笑肌出的繡紋技巧地變動。如今,她已總結出一套繡人像處理繡紋的技法,使針下的人像栩栩如生,在她的個人作品展中被觀眾贊為“針線傳神,人像聖手”。
傾注十年心血的《嶺南錦繡》,更見陳少芬發揚廣繡之情。此長卷繡畫完成於20世紀末,長13.8米,高1米餘,包含著大部分廣繡傳統與創新的針法技巧,可說是帶總結性與示範性的廣繡高尖精製品。該品以時花時果表現四季變化,以氣氛、意境顯現時間變換,以百花爭艷、百鳥和鳴的畫面反映嶺南特色,構圖壯觀、色彩艷麗。當年嶺南畫派大師關山月看到自己的學生有此佳作,在早已“封筆”的情況下破例為該修品命題並題款。2000年10月在杭州的“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精品展覽”上,《嶺南錦繡》在中心展區展出,贏得國內外觀眾一片讚揚之聲,讓行家們再睹廣州的輝煌。
陳少芬在研究廣繡真絲絨繡得同時,還發展了廣繡的珠繡,製作出屏風畫。她運用西方油畫“點點派”的色彩構成法,結合國畫技法,繡出大型珠繡畫,獨具特色。1998年,其珠繡畫《馬到功成》(3米X2米)在“廣東省工藝美術首屆名家名作展”中獲得金獎。用紫羅蘭玉珠、瑪瑙、水晶,及珠料仲得“珍珠”、“寶石”,繡成的高2米寬1.5米的《觀音像》,畫面晶瑩亮麗而傳神,在她的個人作品展上也好評如潮。而陳列在她的研究所陳列室中的《鴻圖大展》更是壯觀,這寬4.2米、高2.8米的珠繡座件,畫面是海濤之上鷹擊長空,無數各式珠料構成的多變色彩顯現那拼搏精神、雄偉氣魄,教人肅然起敬。也許,這也反映了陳少芬一家對廣繡行業的祝願吧。
如今,陳少芬的兩位兒子譚展鵬、譚展斌,都已是熟練而會思考的廣繡藝人。陳少芬說:“目前我們所得精緻繡品是廣繡一筆寶貴財產,需要留後人欣賞與借鑑。無論廣繡事業將來如何,這批精品都將在歷史上起到應有的作用”

相關連結

2003年初廣州市舉辦首屆旅遊工藝品創作大賽,陳少芳創作的《紅棉璀璨》、《鳳冠蝶舞》、《白鷺芭蕾》等作品獲得“旅遊工藝精品”銀獎,該作品既採用了傳統技藝中最具特色的針法,又吸納了西洋畫的色彩構成規律表現,充實和提高了刺繡的表現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