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法

陣法

布陣”指的就是中國古代作戰是非常講究陣法即作戰隊形。布陣得法就能充分發揮軍隊的戰鬥力,通過合理排兵布陣發揮最佳效能,克敵制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陣法
  • 時代:戰國時期《孫臏兵法》
  • 創造:孫臏
  • 作用:通過合理排兵布陣發揮最佳效能
陣法種類,古代陣型簡介,武侯八陣,陣法操練,孫臏兵法,治兵,兵器,軍備,騎兵陣法,騎步合陣,十大陣法,十大陣法變化,陣圖,宋陣,明陣,清陣,士氣,遊戲中的陣法,動漫中的陣法,洪荒陣法,

陣法種類

一、十陣。《孫臏兵法·十陣》——凡陣有十:有方陣,有圓陣,有疏陣,有數陣,有錐行之陣,有雁行之陣,有鉤行之陣,有玄襄之陣,有火陣,有水陣。注意:十陣記載在《孫臏兵法》,而非《孫武兵法》。
二、撒星陣。南宋·宋威所創。《宋史》——威曰:“是彼騎兵之利也,鐵騎一衝,吾步技窮矣,蜀中戰法不可用。”乃意創法,名“撒星陳”,分合不常,聞鼓則聚,聞金則散。騎兵至則聲金,一軍分為數十簇;金人隨而分兵,則又鼓而聚之。倏忽之間,分合數變,金人失措,然後縱擊之,以此輒勝。
三、鴛鴦陣是明代將領戚繼光為抗擊倭寇而創設的小隊戰術,12人中指揮官居中,全能替補火兵居後;剩下兩組五人小隊:1名狼筅手最前,抵抗武士刀的砍削;1名刀盾手護衛狼筅手;1名鏜鈀手及2名長矛手負責推進。狼筅與刀盾為防護力量,鴛鴦陣可以分解為小三才陣,即防護力量居中抵抗,兩翼長槍推進包夾。
四、魚麗陣 古代將步卒隊形環繞戰車進行疏散配置的一種陣法。《左傳·桓公五年》載:鄭國以“曼伯為右拒祭仲足為左拒,原繁、高渠彌以中軍奉公為魚麗之陣。先偏後伍,伍承彌縫,戰於儒葛。”杜預註:“《司馬法》:‘車站二十五為偏。’以車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彌縫闕漏也。五人為伍。此蓋魚麗陣法。”也就是說,鄭國的軍隊一軍五偏,一偏五隊,一隊五車,五偏五方為一方陣,以偏師居前,讓伍隊在後跟隨,彌補空隙。這樣的編隊如魚隊,故名魚麗之陣。這是先秦戰爭史上,最早在具體戰役中使用陣法的記載。這種魚麗陣法最突出的特點是在車站中儘量發揮步兵的作用,即先以戰車沖陣,步兵環繞戰車疏散對形,可以彌補戰車的縫隙,有效地殺傷敵人。

古代陣型簡介

簡單地說,“陣形”是古代軍隊的野戰隊形,它是人類戰爭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盛行於冷兵器時代,消亡於熱兵器時代。氏族社會,人類的戰爭表現為部落衝突,當時還沒有軍隊,也沒有什麼指揮,戰鬥大多是一擁而上,如同群毆,自然也就無所謂“陣形”。隨著歷史的發展,奴隸制國家出現,奴隸主為了鞏固統治和掠取奴隸(戰爭俘虜是奴隸的主要來源),開始編制有組織的軍隊,並且採用一定的隊形,這就是原始的“陣”。“陣”是在軍隊產生的過程中,因為組織軍隊和指揮戰鬥的需要而出現的,融合了古代軍制學和戰術學的成果。東方的戰陣起源於中國。中國最早的陣法,據說始於黃帝,黃帝為戰勝蚩尤,從神(九天玄女)那裡學到陣法(天一遁甲),但這只是傳說,有據可考的是在商朝後期。公元前12世紀,商王武乙到武丁編制了左、中、右“三師”,從“三師”的命名來看,已經採用固定的陣形。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紂,“周師三百五十乘,陳於牧野”,“陳”通“陣”。
早期的陣形比較簡單,按照“三師”的編制,呈一字或者方形排列,陣戰法在西周和春秋的時代極為盛行,當時常見這樣一種情況:兩軍約在某地會戰,列陣整齊,相互攻伐......。中國的陣法是在春秋和戰國發展成熟的,這一成果的代表有《六韜》、《吳子》和《孫臏兵法》。《六韜》又稱《太公兵法》,相傳為西周姜尚所著,據考為後人偽托,成書在先秦或者漢初,至今尚無定論;《吳子》是戰國名將吳起的兵法,略為可信。以上兩部兵法主要介紹了車陣。戰國以後,步騎取代戰車成為軍隊的主要編成,陣法又有了變化和發展,1972年出土了《孫臏兵法》,裡面講述了十種陣形(方陣、圓陣、錐行之陣等),及其使用的方法。同時代的《尉繚子》本來也有“陣形篇”,現在已經失傳。秦漢以後,中國曆朝的軍事家對陣法的發展還有:三國魏武帝曹操著《孟德新書》(已失傳,僅餘若干引用),有專章講述行軍布陣之法;(蜀)漢丞相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陣圖”,“武侯八陣”流傳後世,影響極廣。《唐太宗與李衛公問對》深研陣法。南宋岳飛留有兵法殘篇講授陣法。明代戚繼光撰《紀效新書》、《練兵實紀》,詳解陣法,戚繼光還自創的“鴛鴦陣”和“三才陣”,在抗倭戰爭中顯現威力。中國的各朝軍隊均演練陣法。

武侯八陣

天平寶字四年(760年)十一月十日,授刀舍人春日部三關、中衛舍人土師宿禰關成等六人與太宰府的大弐吉備真備等將在軍中演練“武侯八陣”和孫子的“九地”,以後自源平合戰始,在實戰中普遍地使用。“武侯八陣”經過歷次戰爭的洗禮,結合日本的實際,發展成為魚鱗、鋒矢、鶴翼、偃月、方圓、雁行、長蛇、衡軛,編成這八陣的是日本戰國名將武田信玄,因此又稱“武田八陣”。下面作簡單的介紹:
魚鱗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後,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結,分作若干魚鱗狀的小方陣,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屬於進攻陣形。戰術思想:“中央突破”。集中兵力對敵陣中央發起猛攻,已方優勢時使用,陣形的弱點在於尾側。
鋒矢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後,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結,前鋒張開呈箭頭形狀,也是屬於進攻陣形。戰術思想:“中央突破”。鋒矢陣的防禦性較魚鱗陣為好,前鋒張開的“箭頭”可以抵禦來自敵軍兩翼的壓力,但進攻性稍差,陣形的弱點仍在尾側。
鶴翼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後,以重兵圍護,左右張開如鶴的雙翅,是一種攻守兼備的陣形。戰術思想:左右包抄。鶴翼陣要求大將應有較高的戰術指揮能力,兩翼張合自如,既可用於抄襲敵軍兩側,又可合力夾擊突入陣型中部之敵,大將本陣防衛應嚴,防止被敵突破;兩翼應當機動靈活,密切協同,攻擊猛烈,否則就不能達到目的。
偃月陣:全軍呈弧形配置,形如彎月,是一種非對稱的陣形,大將本陣通常位於月牙內凹的底部。作戰時注重攻擊側翼,以厚實的月輪抵擋敵軍,月牙內凹處看似薄弱,卻包藏兇險,大將本陣應有較強的戰力,兵強將勇者適用,也適用於某些不對稱的地形。
方圓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央,外圍兵力層層布防,長槍、弓箭在外,機動兵力在內,與優勢敵軍交戰時使用,戰術思想:密集防禦。方圓陣的隊形密集,防禦力強,因隊形密集限制了機動,缺少變化,敵軍敗退亦難以追擊,攻擊性較差。
雁行陣:兵力配置如大雁飛過的斜行,以充分發揮射擊兵種的威力。冷兵器時代以白刃戰為主,雁行陣較為少用,但也應結合具體的情況。個人認為,“騎鐵”很適合使用。
長蛇陣:用於行軍或追擊的一路縱隊,機動力強,戰鬥力弱。
衡軛陣:與長蛇相似,採用多路縱隊並排的形式,戰鬥力較長蛇陣強。“武田八陣”是很有代表性的陣形,另外還介紹一種車懸陣,車懸陣為日本戰國名將上杉謙信所創。車懸陣的與方圓陣相似,大將位於陣形中央,外圍兵力層層布設,不同之處在於,機動兵力在外,結成若干游陣,臨戰時向同一方向旋轉,輪流攻擊敵陣,形如一個轉動的車輪。其意義在於:向敵軍的一部不斷地施加壓力,使其因疲憊而崩潰,己方則因為輪流出擊而得到補充和休整,恢復戰力。不容質疑,這種戰術是很優秀的。車懸陣受地形的制約大,要便於機動;要求大將有高超的戰術指揮能力,應善於尋找戰機和在軍隊的輪換中避免疏漏;戰力持久卻不利速決。
此外還有虎韜、臥龍、輪違、大妄、虎亂、亂劍、雲龍、飛鳥、松皮、流行、井雁行直、將棋頭、別手直等陣,不一一詳解。

陣法操練

陣法操練,是古代治軍的重要方法。通過操練,教給士卒進退的規矩、聚散的法度,使他們熟悉各種信號和口令,在戰鬥時做到令行禁止,協調一致,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整體合力。陣法操練是將烏合之眾訓練成軍隊的有效途徑。今天各國軍隊使用的佇列,就是古代陣法操練的殘餘。目前各國均使用西式佇列,原來東方的佇列已不可見,但是基本的原理是相同的。西式佇列較東式佇列嚴肅整齊,指揮多用口令,東式則是以旗號、金、鼓為主,日本使用軍旗、法螺貝、太鼓、鐘和軍配。戰國名將武田信玄擅長陣法訓練,武田的軍容,常使人感到危險。
中國的兵法重視謀略,陣法處在次要的位置,而在日本則受到相當的重視。這是因為,中國的戰爭規模遠比日本為大,在動輒以“良將千員,帶甲十萬”的戰爭中,軍隊統帥主要進行戰略和戰役層的思考,戰術還在其次,同時也因為尊崇儒術,重文輕武,對陣法研究不夠重視;而日本的戰爭多在千人級,軍隊統帥也是戰術指揮員,不能不精研陣法,日本自鎌倉以來一直是武家政權,陣法在歷次戰爭中經受磨練,終於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孫臏兵法

孫臏兵法》中將陣完整系統地分為八種陣型,既:“方、圓、錐行、雁行、鉤行、玄襄、疏陣、數陣、火陣、水陣。”後兩種是特殊戰法情況下才使用,一般以方、圓、錐為主。這三種是在打堂堂之陣時用,依兵力,兵士的戰鬥力,戰車的數量不同而定,並沒有多少玄機可言,只要佇列整齊既可。錐行陣主攻,將最精銳的車兵放置前沿作衝擊用,圓陣主守,車兵置於陣中央。方陣攻守兼備,車兵置於後,保證陣型有足夠的厚度和反衝擊的力度。疏陣,數陣是以步兵打車兵的戰法,類似於以後的散兵陣,以小股混合步兵依什伍行列獨自作戰,尤以吳,楚用得多(戰車少,倒不是裝備不起,是用處不大,水網密集,不適合車兵馳騁)。雁行陣是弩兵的特殊戰術,長處在於加大弩兵的正面遠程火力密度,玄襄,鉤行則較複雜,除非訓練有素,才能運用自如,威力也大,相當於大兵團的兵種配合,以玄襄為例,弩兵在前陣,射完後後撤,車兵在兩側,長戟在中陣,長矛在後陣,講究的是一浪接一浪的攻擊,當時的中原可能只有魏,秦兩國能列此陣迎敵。(《荊軻刺秦》;中有一段秦軍攻韓的一段列玄襄陣陣勢的場景很好看,黑衣黑甲,戰場上一片死寂,各兵種依次出擊,很有氣勢)。鉤行陣則是標準的車兵終極陣法,預先將車兵排在鉤的兩頭,中間放置弩、戟、矛諸兵種,由中間先出動攻擊,兩側縱列的車兵出擊,戟兵等集群兵種再跟上。此外,還有林林總總的‘陣”。比如射擊時用“雲陣”,包圍敵軍要用“贏渭”陣,奇襲用“闔燧”陣,而向山陵要用“封刲”陣,反正總加起來不會少於20種陣。(前面引用的大多是《孫臏兵法》中的陣型,也就是戰國中期的事,估計比孫子,吳起所列的陣要全面,畢竟年代相差了百多年)。

治兵

說到列陣,首先要治兵,要使士兵做到聞鼓出擊,聞金退兵的概念,具體到列陣時的排列,直擊還是迂迴,由兩,伍長之類的下級軍官看中軍旗決定,一伍的成員本身就是一個小的戰鬥集體,大致分(按步兵計)殳,戈,戟,矛,弩五兵,以長兵器和遠射兵器為主(短兵缺乏也與當時的青銅器鑄造工藝不精,難以造出適合短兵相接的長劍有關),後又去殳加入大盾,這其中弩兵站第一排(近戰時撤至最後)持盾兵站第二排(兩軍對射時到第一排),其下是戈,戟,矛三件長兵器,戈在最前,以橫掃為主,主要對付對方的戰車和戰馬,戟可掃可刺,屬於多功能兵種,矛以刺為主,主要作戰對象是對方的作戰人員,各伍之間成縱列向前推進(伍為陣型之中最小的作戰單位,四伍為一兩,五兩為一旅,五旅為一師,五師為一軍,皆為春秋以前兵制).之間嚴格禁止有個人英雄主義的出現(再直接一點就是說,不允許逞匹夫之勇),這大概也是秦以前單騎突陣的情況不多的原因(單獨一輛戰車,突擊訓練有素,配合精熟,基本以長戟,長矛為主要兵器的重陣,跟送死沒什麼區別).

兵器

再來重點說一說當時的兵器狀況,也許會有助於了解為什麼秦代以前陣那么流行.前面說了,青銅器時代短兵刃不可能做得很長,一般到50~80CM之間,這樣短的兵刃,韌性又不好,易斷,用來作主戰兵器好像不適合。主戰兵器最主要的就是穩定性,攻擊性倒是其次,而以長戟,長矛和戰車為主要兵器,近身的時候。特別是面對的是吳,越這類以短兵為主的步兵時會很吃虧(吳越的鑄造工藝比當時的中原要發達,這點從越王劍可以看出來),畢竟長達兩丈四尺(5.5~6米)的長戟運轉起來是遠不如只有60~80厘米的劍的(雖然也有長一丈二尺的短矛,但那是以投擲為主要作戰方式的,也可以近戰),結果是只要對手能搶進身來,則長兵器的一方幾乎必敗,為了有效地進行對抗,只有使對手不得近身,這就需要配合,也從客觀上推動了陣的發展。只有戈,戟,矛有效配合,才能使對手不得近身這點道理其實是很容易理解的。

軍備

還有一點,秦以前由於長期處於戰爭之中,各國的常備軍數量龐大且有效(既便是臨時徵召的士兵也有很高的戰鬥技能和很強的紀律意識,因為他們時常要被徵召),也從客觀上保證了陣對他們能進行有效的約束.也保證了將領們能有效地排出他們想要排出的,最適合戰場形勢和雙方兵力對比的陣勢,這一點很重要,也是這時的軍隊和以後的中國戰爭時大量的烏合之眾的區別。(自漢以後,只有岳家軍戚家軍的步兵陣才能算是真正的陣)秦滅六國,天下一統,秦二世時,陳勝吳廣起義,天下重又大亂,湧現出兩股有影響力的義軍。一是西楚霸王項羽(名籍),二是漢王劉邦(字季)。應該說這時的步兵陣在中國幾乎已發展到一個高潮,隨著三十幾萬秦軍主力被項羽在巨鹿擊敗,早期的楚漢爭霸幾乎再也沒有出現過大兵團,有組織的將陣用於戰爭。這樣比劉邦更強悍的項羽占盡了優勢,一度將劉邦打得狼奔琢突,潰不成軍。只是在韓信出現之後,漢軍才憑藉其出色的用兵,有效的戰陣(二者缺一不可,再強的計策,再突然的奇襲,士兵不守紀律也是徒勞,試想漢,趙井陘之戰,一萬老弱漢軍能擊敗二十萬趙軍,背水一戰是不假,但若沒有有效的陣,能堅持到漢騎偷襲成功嗎?),終於擊敗不可一世,只憑勇力的西楚戰術霸王。 楚,漢爭霸從總體來說,只是烏合之眾的較量,有效使用陣的情況很少。

騎兵陣法

漢帝國建立後,隨著北方匈奴的屢屢入侵,漢軍的步兵又幾乎沒有用處(戰不能勝,勝不能追,敗不能逃),只好憑藉強大的國力組建龐大的騎兵集群,而騎兵又不大可能像步兵一樣進退有序地列陣,(儀仗兵也許能做到,但大規模的騎兵再拘泥於陣而不能放膽突擊,就將騎兵的優勢徹底放棄了)同時也將步兵的陣近乎完全放棄。(只有弩兵的戰術雁行陣還保留著)  騎兵的戰術大部份時間裡就是正面突擊,長途奔襲,戰略合圍,斷敵後路等等,即使是騎兵戰術的祖師爺匈奴人也只有這些。但這時的漢驃騎大將軍霍去病琢磨出了一種新戰術,車懸。(玩過三國八的人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另看過日本電影<;天與地>;的朋友也能從影片中找到一些漢家騎兵的影子,哪裡面出現過車懸之陣)車懸其實也就是突擊戰術的威力加強版,但比突擊要霸道很多,也不像突擊哪樣一窩蜂似的一擁而上,更注重各騎之間的間隔,(前後,左右,各兵器的使用,有時甚至還有意將橫列的間隔拉得大一點,以使敵軍有空隙可以躲,不至於堵住前軍的路,留給後邊的騎兵收拾)配合,等於一個騎兵版的錐行陣,不同之處在於寬度要更大一些,深度窄一些。因為車懸陣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能算是陣(至少相對步兵的陣來說是這樣,並沒有各兵種間有效的配合,純騎兵的衝擊戰術),所以後世兵家大都不認為有此陣,如<;曹操兵法>;,<;將苑>;(諸葛亮),<百戰奇略>;(作者不詳,成書於宋代)都對此陣抱不置可否的態度,個人認為還是真實存在過的,只是隨著中國騎兵的衰弱,後人無法親身感受其威力罷了。 總的來說,這一時期陣的發展處於停滯,甚至是倒退狀態,因為步兵只是處於守城,護衛的地位,不怎的要他們上陣廝殺。

騎步合陣

兩漢之後,進入三國兩晉,中國在騎兵方面對北方民族的優勢喪失殆盡,(不管是戰馬的來源,數量,還是長於騎術的士兵,以致於當時評價一個將領武藝精熟也要用“弓馬嫻熟”來表示,而這在兩漢時是很正常的事,因為當時有大量的邊地良家子)不得已重操舊業,又把陣這個東東給提了出來。但這時的步兵陣威力已大不如前,首先是陣所遇到的對手不同於戰國時期了,當然自身也不同,多以步騎兵混合軍隊,總不能將騎兵放在步兵陣中吧?這樣將大幅降低騎兵的威力,而不能將騎兵的作用進行有效的發揮,這個將領幾乎也就是個常敗將軍了。另外這時的兵員也大成問題,人口之少難以想像,能提起兵器上戰場的更是少之又少,(如蜀漢政權,不足百萬人口,兵員竟有十幾萬,怎么也想像不出這都是些什麼兵?)這種結果使得這時期的兵員質量差到無以復加的地步(當然也有少量精兵),又不可能對他們進行有效的訓練,(戰爭頻繁,時間不等人啊,你還沒訓練好,敵軍就打來了,只好上,而河西兵,岳家軍都是經過常年的訓練才出來的)那又怎么辦?最典型的是曹操的打法,他可以說是深知陣的奧秒,不在兵的多少,而在紀律是否嚴明,士兵是否有足夠的戰鬥力。(雖然道理很淺顯易懂,但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就不太容易,很多庸才只知其形,不知其髓,最後畫虎不成反類犬)選其精銳,練成精兵,(時間非常長,也非常有效,因為他們的統帥是孟德)而以騎兵單獨作戰,執行諸如急襲,包圍的戰略目的。(所謂以正合,以奇勝,也就是將純步兵為正陣,將騎兵作為決定性的力量,不追求一城一地的得失)不求數量上的優勢,這也是他能以兩萬兵擊敗十倍於已的袁紹軍的主要原因。(從破黃巾得青州兵到對袁紹開戰,近十年的時間,這個時間是諸葛亮所無法擁有的)又大敗於赤壁的原因跟這也有很大關係。(水戰,河流眾多,不適合步兵擺陣,騎兵又沒有突襲的空間,再加上大量新加入的荊州兵,其實這些荊州兵對其軍隊的戰鬥力是個負增長的因素,否則也不會潰敗成哪樣)相同的戰例還有淝水之戰,百萬秦軍一敗塗地,(當中有大量新招入的新兵)而此之前,前秦軍隊幾乎都是以弱敵強,卻累戰累勝,王猛還以十萬步兵列陣擊敗了前燕的數十萬鐵騎,可見陣的威力。

十大陣法

是中國古代小說家戲化演繹的中國古代進攻防守的排兵布陣法。在唐代有關薛仁貴的演義中可見有記載,詳細為:
四門斗底陣,
九字連環陣,
十面埋伏陣。
另有版本:(1) 一字長蛇陣、二龍出水陣、三山月兒陣、四門斗底陣、五虎巴山陣、六甲迷魂陣七擒七縱陣、八卦陰陽子母陣、九宮八卦陣、十代明王陣、天地三才陣、包羅萬象陣
(2) 一字長蛇陣、二龍汲水陣,天地人三才陣,四門兜底陣,五虎攢羊陣,六子連芳陣,七星斬將陣,八門金鎖陣,九曜星宮陣,十面埋伏陣。
事實上的中國古代陣法沒這么複雜,可簡單分為進攻和防守,戰國時期的《孫臏兵法》集古代兵法之大成,總結先人經驗,系統完整地將“陣”分為十種陣型,即:“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形陣、雁形陣、鉤形陣、玄襄陣、水陣、火陣”。另外還有用以射擊的“雲陣”,圍敵的“贏渭陣”,奇襲的“闔燧陣”,備受推崇的諸葛亮改進過的“八陣圖”、“梅花陣”,種類不下二十種。

十大陣法變化

十種陣法變化簡述: 攻打一字長蛇陣的頭或尾,另一頭轉過來,形成二龍出水陣。 中間向前,形成天地三才陣。 兩頭回撤,形成四門兜底陣,互相穿插,變成五虎群羊陣。 然後按照六丁六甲排列,即六丁六甲陣。 隨後一半拉成線(可隨意變化),一半如同四門兜底陣一般,即北斗七星陣。 環繞一圈,按八卦陣布陣,留八個出口,變成方形,即八門金鎖陣。 按九宮排列,每格兵將穿插,逐漸如同一體,互相交穿,即九字連環陣。 最後變成十面埋伏陣。 十陣變化無窮,難以抵擋

陣圖

所謂陣圖,就是將陣法繪製成圖形,畫在錦上、紙上、地上或者用砂石堆砌,形成直觀的實物,這就是陣圖。諸葛亮紀錄陣法的文字沒有流傳下來,八陣圖在唐代就已經失傳。但是據說諸葛亮曾經壘石作八陣圖,據說魚腹江邊的八八六十四堆壘石遺蹟,就是諸葛亮所遺留的八陣圖,結合關於諸葛亮八陣圖的隻言片語,進行合理模擬,現代兵家認為八陣是一種集團方陣,每個八陣都具有八個小陣分布在中央的中陣四周的八個方向上,八陣的中央是大將,金鼓旗幟,以及直屬的兵馬,這就是中陣。每個小陣都有天、地、風、雲、龍、虎、鳥、蛇等代號。這就是《李唐問對》中的“陣數有九”的說法,所以宋代還有將八陣叫做九軍陣。 而每個方向的陣編組為六小陣,中陣編組為十六小陣,整個大方陣共有六十四小陣,正好符合魚腹江壘石遺蹟的八八六十四堆壘石的數量。大方陣之後可能還有游騎構成的二十四小陣,一共是八十八小陣。這些小方陣可以是 騎兵、步兵、車隊,由幾十到幾百不等組成,前排為弓弩手、中間為長兵器手、後排為短兵器手(有時排列順序也不同)八陣為了遲滯敵人進攻,發揮蜀軍弩兵的威力,在防禦時還設定衝車、鹿角、鐵蒺藜等障礙。諸葛八陣屬於防禦性陣型,好處是沒有部署上的弱點,任何方向遭受攻擊,整體大陣不需要做出根本性的改變,一處遭到攻擊,兩翼相鄰的陣可以自動變為兩翼,保護支援遭受攻擊之陣。但是缺點也是明顯的,首先就是,這樣複雜的諸葛八陣需要大量時間進行訓練,而且機動性較差,為了保持陣型的完整,前進時不允許奔跑,後退時不能猛跑。這就是《李唐問對》中的“以前為後, 以後為前,前無速度,退無遽走”。所以說八陣是一種防禦性質的十分保守陣型。無大敗,取得大勝同樣也很困難。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同樣多次攻打魏國,無大敗也無大勝,不能說和蜀軍採用八陣進行作戰毫無關係。 但是個人認為以上僅僅是諸葛八陣的基礎或者原型,因為依靠這樣一種僵化的陣型,以蜀國薄弱之力與曹魏抗衡幾十年無大敗,就仿佛並不可能,而與其傳頌了千年的諸葛八陣地位也不相稱,而且作戰地域屬於山地環境,而八陣更適合於步兵在平原作戰。所以個人認為,諸葛八陣應該有許多變化,當陣地上有溝坎,林木等限制時,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而且行軍時,進攻時應該有各種變陣,不過由於資料所限,更加深入的研究諸葛亮八陣相當的困難。而且個人認為所謂諸葛八陣不僅僅是作戰陣型,而是通過“八陣圖”的訓練,將蜀軍作戰指導思想、編制、訓練等滲透給蜀軍……  而唐代的李靖則是在諸葛八陣的基礎上,編練六花陣……所謂六花陣,就是像“六出花”的陣型。中軍居中,中軍周圍分布前軍、左軍、左虞侯軍、後軍、右軍、右虞侯軍,  據《李衛公問對》記載,六花陣有圓陣、方陣、曲陣、縱陣、銳陣等陣型,這五種陣型各有五種變化,共有二十五種變化,大將可根據不同的敵情、地形、攻防等需要採用不同的陣型。這也是我為什麼認為諸葛亮的“八陣”,還會有各種變化的原因之一。

宋陣

宋由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而自身又缺乏足夠的數量與質量的騎兵,為了在平原上以步兵主力抗衡遊牧民族的騎兵。所以,歷朝歷代中宋是最重視陣的朝代了……不過,宋代實行的是“將從中御”,每次將領出征,皇帝必然“圖陣形、規廟勝,盡授紀律,遙制便宜,主帥遵行,貴臣督視……為了更好的控制領兵出戰的將領,往往在出兵前授予將帥陣圖,在深宮中規定前線的具體戰法。所以,北宋統一之後於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大多以失敗而告終……而自宋以來,陣型的發展逐漸趨於保守。《武經總要》記載,宋軍常用的陣型主要有常陣、平戎萬全陣、和本朝八陣……  常陣:北宋軍隊征戰,往往把部隊分成前鋒、後衛等各個部分,由各個部分分別組成的陣型,被稱為“常陣”。換句話說北宋軍隊征戰,往往將部隊根據戰術目的分成各個部分,組成“常陣”,然後組合在一起,進行戰鬥。它包括以下諸陣:先鋒陣、策先鋒陣、大陣、前陣、東西拐子馬陣、無地分馬、拒後陣、策殿後陣等。先鋒陣,是由前鋒部隊所組成的戰鬥隊形。前鋒部隊類似於現代的前衛部隊。前鋒的任務是“御奔沖,陷堅陣,擊銳師”,因此北宋也同歷代一樣,“選精兵,置先鋒陣”。策先鋒陣,是由策應先鋒的部隊所組成的戰鬥隊形,“置陣在先鋒陣後”。此陣由“騎將一員統之”。當“先鋒抗敵或兵勢不支,則策先鋒為應援”,以制敵“奔突”。大陣,亦稱中軍陣,是由主力馬、步軍所組成的戰鬥隊形。一般成長陣(縱隊)或方陣。排陣時,“以步軍槍刀手在前,雜以旁牌、標槍,當陣面聯布、木拒馬,或間以大車,謂之‘陣腳兵’”。而強弓勁弩在其後排列。同時,“一陣開四門,騎兵居其中,候出戰,即開門放戰隊出”。總之,主力是以“車營”的形式,排成四面防敵“戎馬突馳”的陣勢。需要出戰時,四面開門,放“戰隊”出戰。 前陣: 是部署於“中軍大陣之前”的奇兵。《武經總要》說,“當敵以正陣,決勝以奇兵,前後左右俱能相應,則常勝而無敗”。《武經總要》還引述風后握奇圖和遼軍布陣之法,認為奇兵數應占大陣兵數1/3左右。
東西拐子馬陣: 這是直接保護大陣的一種布陣,“為大陣之左右翼”。之所以置此陣,是鑒於“夷狄用兵,每弓騎暴集,偏攻大陣,一面捍禦不及,則有奔突之患,因置拐子陣,以為救援”。此陣兵力數目,也是量大陣兵的人數而為之,且臨時抽揀而成。 無地分馬: 是中軍大陣所控制的機動部隊。布置在“大將軍營陣”的四周,“備緩急驅使”。其兵由各指揮(營級單位?)所組成的戰隊里抽調。機動部隊的多少,“臨時分置,無定數”。 拒後陣: 亦稱“殿後”,是由後衛部隊所組成的戰鬥隊形,布陣於中軍大陣之後,以防敵人從後面襲擊。宋人認為,在“軍陣之制,糧道居後”的情況下,為了防止“糧道斷絕”,布拒後陣很有必要。《武經總要》說,宋太宗對遼幾次作戰的失敗,都與“糧道”被敵“斷絕”有一定關係。因此,從真宗開始,則注意置“兵殿其後”,以便“緩急用之,無腹背受敵之患”。 策殿後”陣: 是由策應殿後的部隊所組成的戰鬥隊形。它在拒後陣與主力之間布陣。 平戎萬全陣: 是宋太宗趙光義親自製作並授予大將軍的,所以頗受重視。平戎萬全陣是由  前後左中右五軍組成,約十七里見方的正方形大陣(個人認為此方陣如此拓展縱深,可壓  縮敵人騎兵機動的空間)把主力步兵部署在陣勢的中央,加強戰車,組成三個車營增強步  兵的防禦能力與攻擊能力,把騎兵部署在前後左右擔任警戒和掩護中央大陣……這是一種  保守的防禦陣型,達到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可在平原對抗北方遊牧民族騎兵的目的。 中軍大陣由三個方陣排列而成,是全陣的主力……每個方陣周長二十里(折合360步×20=  7200步)。每五步為一“地分”,每“地分”用大車一乘,步兵二十二人防守,另有無地  分兵(即機動的預備隊)五千人居方陣中,每方陣共用步兵三萬六千六百八十人。三個方  陣共十一萬零四十人,另外加望子(即觀察兵、陳望哨兵)二百四十人,總共步兵十一萬  零二百八十人……  前陣與後陣(即前鋒與殿後),各兩列騎兵。前列騎兵六十二隊,每隊五十騎,共三  千一百名騎兵。後列六十二隊,每隊三十名騎兵,共一千八百六十名騎兵。兩列共四千九  百六十名騎兵,另加探子(偵察)四十名騎兵,總共五千名騎兵。前後兩陣共一萬名騎兵  。 東西稍陣(即左、右翼),各兩列。前列一百二十五隊,每隊五十名騎兵,共六千二百五  十名騎兵;後列一百二十五隊,每隊三十名騎兵,共三千七百五十名騎兵。每陣共一萬名  騎兵,另有探子六百五十名騎兵,總共二萬零六百五十名騎兵。 平戎萬全陣,所用兵力共十四萬零九百零三人(主力步兵十一萬零二百八十人,前、後、  左、右各陣騎兵三萬六百五十人),另外還有用作車營防禦的大車一千四百四十乘。該陣  中軍大陣的正面寬約十七里(每個方陣正面與縱深各五里,方陣與方陣間隔一里);前後  兩陣每隊正面六十五步,正面共約一十一里零七十步(65步×62=4030步,折合11里70步)  ;左、右兩陣,每隊占地五十步,正面共約十七里一百三十步(50步×125=6250步,折合  17里130步)……  本朝八陣:據《武經總要·本朝八陣法》記載,北宋所謂的本朝八陣,系指方陣、圓  陣、牝陣、牡陣、沖方陣、罘置陣、車輪陣、雁形陣共八陣……  八陣所用的兵力和編隊參照了李靖陣法,即:每種陣均用馬步軍共一萬四千人列成。其中  ,步軍編為二百隊,每隊五十人,計一萬人;馬軍八十隊,每隊五十人,計四千人。每種  陣,都按唐代軍隊那樣,區分為中軍、左右虞候、左右和前後共七軍。各陣陣中“每十人  為列,皆面面相向,背背相承”。“一卒占地二步,一馬縱廣二步”。“本朝八陣”除圓  陣(因與車輪陣同形異名)外,《武經總要》中均附有陣圖。各陣圖中兵隊的名稱,沿襲  唐朝。圖中的“駐隊”,即北宋的“陣腳兵”(所謂陣腳兵,就是這些兵力是為了布  陣的初期,占領足夠地域,防止敵人沖陣,保護自己從容布陣的,而在布陣完成之後則是  保持陣勢的形狀而存在,往往由弓弩手為主力構成,我們聽評書或者看舊小說中,往往有  弓箭手射住陣腳之說,就是為此);圖中的“戰鋒隊”、“戰隊”、“跳蕩”、“奇兵”  ,就是北宋的陣內戰兵及無地分兵。圖中的七軍名稱也是沿用了唐朝的軍事語彙,比  如:右虞候、右軍,即北宋的先鋒、策先鋒將;前軍、後軍,即北宋的左肋、右肋將;左  虞候、左軍,即北宋的殿後、策殿後將。 北宋的本朝八陣名曰八陣,但因圓陣與車輪陣本是同陣異名,故實際僅有七種陣。綜觀這  八陣陣名、七陣陣圖和《武經總要》所作的說明可以看出:八陣的陣名,都與前代沒有多  大的區別,但在各種陣形的排列方法上,則與前代有本質不同。古八陣,都是軍隊主力排  列方式的變化,而宋所謂的“本朝八陣”,除了圓陣與車輪陣以外主力總是列成對四周防  御的方陣,只是以一少部兵力,在主力方陣的前後左右,作些象徵性的變化,用以附會象  征古意,這和古八陣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說本朝八陣可以說是一種變了形的方陣。 前代八陣雖然也有防禦隊形,但主要的還是進攻隊形,而宋的“本朝八陣”,從實質上看  ,通通變成了的四面防禦隊形。也就是說,各陣的主力仍然未脫離單純防禦的模式,與其  前代軍隊的進攻精神無一繼承。這種情形的出現,不能不說是與北宋採取單純防禦的的保  守軍事思想有關。 當然,這和當時所面對的威脅也有關,因為宋代與前代不同,缺乏騎兵,而又面臨機動性  強大的北方遊牧民族騎士,所以兩翼和側後方向總是遭受威脅,方陣圓陣等面向四面防禦  的陣型確實是防禦騎兵迂迴包抄,而古八陣以主力設定為雁形、錐形等陣形,是一種面向  某一方向的進攻陣形,側翼的防禦大大減弱了(實際上, 個人認為古八陣是一種組合的陣  型,個個部分排列成古八陣,然後再組成一個更大的陣勢。其中,還應有各種陣型之  間的變化方法,不過今天已經都不可考,而這些東西才是中國古陣精髓之所在,窮究與各  陣型的排列方式與形狀,只不過得其形,而不得其神。不過是中國古陣的皮毛而已。 。),在缺乏足夠騎兵的情況下,使用步兵排列的陣形向機動性極強的騎兵進攻仿佛並  不可能,因為戰況不利的時候,騎兵可以隨時脫離戰鬥,或者迂迴進攻側後方向,所以說  ,採取方陣或者圓陣的陣形在野戰中對騎兵進行防禦還是合適的。宋的本朝八陣錯就  錯在不應該搞這么多花點,如果方陣能夠奏效的花,幹嘛把事情複雜化,非得搞出個不倫  不類的八陣呢。看來這也是脫離了實際戰陣文人的產物。當然也不排除《武經總要》  的陣圖不準確的可能。 宋軍中騎兵十分缺乏,只占全軍總數的七分之一,騎兵中又往往有十之三四無馬(《李衛公  問對》中,李靖主張在騎兵營地設定木馬,以利於騎兵訓練上下馬,真不知道這是因為缺  馬還是因為習慣如此,不過可能是現代鞍馬的來源也說不定)。最高曾達十之八九無馬.如  劉光世軍五萬二千人,僅有三千多戰馬,可見宋軍缺馬到何種地步。另外宋馬體形較小  ,一般約1.36米,按現在的標準也不算大馬.韓世忠曾向高宗獻馬一匹,“高五尺一寸,雲非人  臣敢騎”,約合1.58米,而這已是宋朝罕見的大馬了。為了對付遊牧民族騎兵,宋代在陣形  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企圖在野戰中以步抗騎。兩宋時期個人認為有兩種陣形值得一提,那  就是宋代的弩陣和疊陣。 弩陣是一種發揚蹶張弩(一種用腳蹬拉上弦的弩,威力要比用手上弦的臂張弩大)威力的  陣形。分成三列,從後至前,第一排上弦,第二排上箭進弩,第三排瞄準射擊。運用時,  第三排射擊後,則通過兩列之間的空隙,回到第一排身後上弦,第二排進弩之後,進入瞄  準射擊狀態,如此循環反覆。獲得持續的較密集的遠程打擊能力。 疊陣是宋代四川吳氏兄弟創立,見於《宋史》,也是分為三列,刀槍持長兵者居前,弓在後  ,最後為神臂弩或者為踏蹬弩。這是接近實戰要求的,作戰時,全軍跪坐,當敵接近至100  步時,令一神臂弓手起立射之(這是為了測距),若可入敵陣,則神臂弓手俱發.敵接近至7  0步時,令一平射弓手起立射之,若可入敵陣,則平射弓手俱發。當敵至拒馬,則槍兵與之肉搏  。如此,使用遠程打擊武器層層攔截防禦,削弱敵騎兵迅速機動的能力,使野戰中步抗騎  成為可能。

明陣

到了明代中後期,由於火器的大量使用,使得冷兵器時代較為密  集的隊形會造成較大的傷亡。而東南沿海地帶,平原較少,山地較多,大型陣勢展不開。 而面對倭寇在我東南沿海劫掠的威脅,倭寇中有不少是屬於流浪武士,單兵作戰能力強,  使用武士刀等兵器,尤其善於“跳戰”之法,採用較為鬆散的陣形,明軍在遇到兇悍的倭  寇時,往往陷於被動。所以戚繼光發展了一種小集中,大分散的鴛鴦陣,由大陣變小陣,  由密集變為疏散,這是陣形的一種創新。 戚繼光鴛鴦陣:12人為最基本的戰鬥單位,這一陣形,最前為兩個牌手,分別是長牌手、  藤牌手(其中一個為隊長),然後是跟著狼銑手兩名、再次是四個長槍手,最後是兩個短  兵手。作戰時以藤牌防護遠程射擊兵器(這時候牌手面向敵人,其餘人排成縱隊,其餘人  躲在牌手後面,),以狼銑為進攻主力,以長槍取人性命,短兵是防止敵人進身,或者長  兵疲憊時進攻的。鴛鴦陣的再抗倭戰鬥中得到了成功的運用,取得了巨大的勝利。鴛鴦陣  是最基本的陣形,還有許多變化。 比如成兩伍縱隊的鴛鴦陣,這是基本陣;  由鴛鴦陣變化的兩儀陣(兩伍分開);  大三才陣橫隊,就是把兩伍並列的隊形變成橫隊,隊長持牌居中,左右各一 狼銑,狼銑左  右為兩長槍擁一牌(實際上這還有其他伍交錯排列),短兵在後。這是為了在比較寬  的橫路上戰鬥運用的;  小三才陣橫隊,“狼銑居中,左右各一長槍,長槍左右短兵和牌,一伍平列”,這是在窄  路上採用的陣形; 一頭兩翼一尾陣,把參戰部隊分成四部分,最前者為頭,是正兵,主要  的進攻部隊;兩翼為奇兵,保護頭的側後方向,在適當時機進攻敵人的側翼,尾是策應部  隊(相當於預備隊),隨時準備增援任意方向。

清陣

清代軍陣,在清代軍陣中值得一提就是太平軍的各種陣法。 牽線陣:這是一種行軍的戰鬥隊形,類似於現代的行軍縱隊。行軍時,必下令作牽線陣行  走,每個兩司馬執旗一面,後隨二十五人;一百人則張卒長旗一面;五百人則張旅帥旗一  面;二千五百人則張師帥旗一面;一萬二千五百人則張軍帥旗一面。一軍接著一軍前進。 寬路則分雙行,狹路則單行,魚貫以進。在行軍中,一旦發生遭遇戰,首尾蟠曲鉤連,頃  刻聚集,結成圓陣。如果戰事不利,統將敲鑼為信號退卻,仍守牽線陣戰鬥隊形,這時按  照路寬,分為十行二十行都可以,但不得斜奔旁走,亦必魚貫而退,牽線陣急趨,敵往往  追趕不上,即追上了,見隊伍不亂,也不敢窮追。 螃蟹陣:這是一種三隊平行配置的戰鬥隊形,中間一隊人數少,兩翼的人數多,形似螃蟹  ,所以叫做螃蟹陣。這一種陣法,極為靈活,還根據敵情變化極多。如敵僅分左右兩  隊,就以陣的中隊分益左右翼,也成兩隊。如敵前後各一隊,就合左右翼的前鋒為一隊,  以左右翼後半與中間一隊合而平列,以為前隊接應。如敵左一隊兵多,則變偏左陣。右一  隊兵多,則變偏右陣。如敵出四、五隊,也分為四、五隊次第迎擊。其大螃蟹包小螃  蟹陣尤為著名,其法或先以小陣與敵交戰,後出大陣包圍,或詐敗誘追,伏兵四起,將敵  包圍。螃蟹陣變化雖然複雜,但損左益右,移後置前,運用之妙,在於統將根據敵情  ,臨時指揮。其進退開合的疾徐,只須幾個大旗手嫻習,全軍望大旗向那裡就向那裡  奔赴。所以一軍用了幾個大旗手,便可以指揮萬眾,略無參差,提綱挈領,深得以簡馭繁  的妙用螃蟹陣(一作蟹螯陣),又稱為荷包陣,也稱為蓮花抄尾陣。)。 百鳥陣:這是一種使用疑兵的陣法。特別適合平川曠野與敵作戰,以二十五人為一小隊,  把部隊分為一百幾十隊,好似天空散布繁星那樣,使敵人驚疑不知人數多少,每隊人數都  同,又不知應先攻何處,傍徨不進,每因此被打敗。 伏地陣:又名臥虎陣,每遇敵人來追時,退卻到水窮山阻的地方,由統將發令,忽地一面  大旗仆倒,千旗齊仆到,瞬息萬人幾千人都貼伏在地上,寂不聞聲,積蓄士氣。敵軍  追到,看不見一個太平軍,正在詫異徘徊,疑神疑鬼的時候,太平軍一聲號令,忽地一面  大旗揚起,千旗齊起,萬人幾千人風涌潮奔,呼聲雷吼,轉面急趨,向敵猛撲,轉勝為敗  。太平軍曾在長沙、南昌、武昌等地屢用這一個陣法大敗清軍。而個人認為,這一戰  陣也特別適合冷熱兵器交雜的時代進行正面作戰。因為伏地可以減少正面投影,減少敵人  遠程火器的殺傷。 太平天國用兵運用這些陣法,在當時的條件下,曾經發揮了它巨大作用。太平天國幾乎覆  滅清朝統治,確實有獨到之處。這幾種陣型前無古者,而且特別適合當時的軍事技術條件  ,可見太平天國之所以有那么大的氣候,其中必有能人所在。 古代軍陣的指揮大都使用金鼓、旗幟、號炮、號角、傳令兵構成。旗幟個人認為古代軍旗  分為四種:大旆、號旗、將領之認軍旗、供辨識的旗幟以及其他。 大旆,又叫旄旆。旄音毛,指用氂牛尾巴做裝飾的旗子,也可以泛稱用動物皮毛、羽毛裝  飾的貴重旗幟。旆音佩,指尾端有尖角的旗幟,以燕尾狀居多。這種旗幟往往由作戰一方  的身份高貴的全軍統帥才會擁有。統帥作戰時,往往建大旆與身旁。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在評書里舊小說里,往往會發現有不少根據有沒有建大旆而判斷其  主帥是否在陣中。而這個大旆,也往往是敵軍集中進攻的目標,往往全軍將士總是關  注與大旆在哪裡。大旆是否存在,甚至會影響戰鬥的勝負。 將領認軍旗:中國與西方公民社會不同,軍隊缺乏軍團榮譽感,士兵大都作為將領的附屬  而存在。大都沒有軍團旗,但是有繡有將領姓的旗幟來作為部隊辨識。如果主將  的身份不夠高貴,也可能用帥旗或者認軍旗代替大旆。 號旗,就是信號旗,是用來指示傳遞命令的。 辨識軍旗,是用來辨識敵我雙方的。這種旗幟往往最多。 除了旗幟在作戰中,往往以金鼓、號炮、號角等可以發出巨大聲響的器物指揮三軍。 “聞鼓而進,鳴金而退”,就是說擊鼓時進攻的信號,敲鑼是退兵的信號等等。

士氣

戰陣是士兵士氣的源泉,尤其是對於單兵作戰能力弱於對手的一方來說,更需要重視保持陣型。只有保持陣型,才可發揮出集團作戰的威力。這一點上,中國古代要比西方認識的明確的多。古代戰爭和現代戰爭一樣,最大的傷亡和戰果不是在有組織的對抗中,而是在破壞了敵軍有組織的戰鬥之後。而陣則是組織作戰的外部表現形式。也就是說,破壞了陣型之後才是屠殺的開始。所以說,當實力相差不大,雙方互相對峙的情形下,戰鬥雙方往往想法設法破壞敵方的陣型的穩定性。比如派遣少量騎兵,不斷反覆的衝擊,防止敵人布陣,比如春秋時期,楚國與晉國進行的一次交鋒中,楚軍就逼營布陣,防止晉軍成陣。而晉軍填平灶坑水井,撤掉營帳,最後撤掉柵欄成陣。而布陣過程中,往往派遣弓箭手占領控制一定地幅,使用遠程攻擊武器控制大片地域,用句舊小說或者評書中的話來說就是“射住陣腳”,防止敵人沖陣。在破陣時,或派遣強悍勇士為先導,破入陣中而大軍隨後進行強行突破(錐形陣比較合適啊),而成語中所說陷陣之士,就是指此。或引誘敵軍進入複雜地形。或迂迴攻擊薄弱部位。這裡我們就可以說說古代將領單挑和衝鋒的問題。有許多人對評書和舊小說里大量將領單挑的場面感到懷疑。古代將領單挑或者將領帶頭衝鋒是確實存在的。最早的記載應該發生在春秋時期。而在某些時期,由於軍隊缺乏基層,組織素質低劣,裝備薄弱,某些裝備精良的武藝高超的將領,就成了一支軍隊的核心,他的生死存亡決定著這支軍隊的成敗。比如說三國初期。將領單挑,或者百萬軍中縱橫馳騁的例子比比皆是,這就是由於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之後,耗費了大量的精銳軍隊。各個軍閥組織的軍隊缺乏基層組織、缺乏訓練、士氣低落,一旦遇到不可測的情況,比如襲營、中伏、斷糧、火攻,則很容易崩潰。三國時期發生過數次這樣以少勝多的情況就是因為此。以少數精銳善戰之軍擊敗多數缺乏訓練與整合的軍隊,比如說,官渡之戰,因為缺糧,而袁紹軍崩潰;赤壁之戰,因為火攻,八十萬曹軍覆滅;彝陵之戰,因為火攻,擊敗劉備川蜀大軍。但是,隨著三國鼎立形成,各國均對軍隊加以整編訓練,這時候,就以軍隊的集團作戰為主了,很少在出現一些將領單挑的局面了,各國領軍將領也由原來的注重個人武力向著注重將領領軍與謀略能力轉化,比如說諸葛亮、司馬懿、陸遜、姜維、鄧艾等  。所以說,在這種缺乏基層組織的情況下,將領單挑是很正常的。

遊戲中的陣法

陣法絕對是中國武俠世界中的一大精髓,網路遊戲自始至終都沒有一個能把它詮釋正確的,首先要明確,陣法不是一個技能,而是有多個人或物按照一定的位置進行占位,跑位,在什麼時機發動什麼技能來實現制敵和保護做用的,列如最有名的少林棍陣,武當劍陣。
劍三如果能把陣法這一項做好絕對可以成為網遊界一大先驅,在這裡談談我對陣法的製作方法,各位朋友看了不要見笑。
可以有官方做作各個門派的特有陣法,做成書或羊皮卷之類的東西,這是各門派弟子才可以學習和參悟的,在組隊的情況下人數達到陣法所需的人數時,由隊長下達布陣的指令,點擊技能欄的陣法,這時在場景中出現結成這個陣法所需要的站位的位置,然後小隊里的人按指定位置站位,跑位的路線也要顯示出來,只不過只有施陣的一方才看的見,這樣有利於跑位,然後什麼時候放什麼樣的技能由玩家自主決定,這樣才可能出現漏洞讓對手闖陣成功,有時布陣需要用到法器,就是布陣方需要攜帶或在陣法的某一個或多個陣眼上埋藏什麼東西才可以成陣,也可以增加陣法威力。
陣法可以用在守城,在戰役中保護重要的人或物,在幫戰中也可以用到,結合劍三的自主建房功能
大型收費回合制網遊《夢幻西遊 》有八特殊陣法。即: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雲垂陣、龍飛陣虎翼陣鳥翔陣蛇蟠陣。在選擇陣法的界面上點擊各陣法對應的按鈕,可在界面下方的描述中查看該陣法對各個位置的隊員以及寵物的特殊附加效果。 靈活運用各種陣法可以在戰鬥中獲得一定優勢。除此之外,這些陣法還存在著相互牽制的關係。
普通陣:克制地載陣、雲垂陣、虎翼陣、蛇蟠陣;受其餘陣法克制。
天覆陣:克制普通陣、地載陣、龍飛陣、鳥翔陣;受其餘陣法克制。
地載陣:克制風揚陣、雲垂陣、虎翼陣蛇蟠陣;受其餘陣法克制。
風揚陣:克制普通陣、天覆陣鳥翔陣、蛇蟠陣;受其餘陣法克制。
雲垂陣:克制天覆陣、風揚陣、鳥翔陣、蛇蟠陣;受其餘陣法克制。
龍飛陣:克制普通陣、地載陣、風揚陣、雲垂陣;受其餘陣法克制。
虎翼陣:克制天覆陣、風揚陣、雲垂陣、龍飛陣;受其餘陣法克制。
鳥翔陣:克制普通陣、地載陣、龍飛陣、虎翼陣;受其餘陣法克制。
蛇蟠陣:克制天覆陣、龍飛陣、虎翼陣、鳥翔陣;受其餘陣法克制。
網頁遊戲中的陣法
陣法一直是仙俠文化中重要的一環,凡人修真遊戲特別設定了這樣一個系統來還原具有中國仙俠的特色。遊戲中的陣形界面主要用來設定護法參戰、調整站位和使用陣法。陣形有人數限制,最少1人即主角始終必須參戰,參戰散修數量最多是4人。
武俠文化中對於陣法也非常重視,大俠傳遊戲中設定異獸啟動陣法的特色系統,將武俠中陣法的配合與威力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遊戲中通過異獸所自帶的法陣,能夠給主角以及俠侶屬性加成。異獸陣法需要激活方可生效,當俠侶、主角、異獸按照正確的陣法進行排列時,陣法將發出綠色光芒。

動漫中的陣法

動漫中也有陣法的出現,在很多玄幻和三國動漫中陣法的出現還是很廣泛的。

洪荒陣法

十二都天神煞大陣:由十二祖巫布成,洪荒第一戰陣,可凝結盤古投影。可惜十二祖巫總是不能同時出現,該陣法的真實威力幾乎從來沒有顯現過,在巫妖大戰中,由刑天所代替后土布成的此陣即和周天星斗大陣勢均力敵。
周天星斗大陣:由三百六十五個妖神,一萬四千八百個大妖,手持星辰幡所布成,聲勢浩大。也有說三百六十五妖神為主,總計十二萬九千六百大妖布陣。但因為需要強大法器鎮壓陣眼,所以遜色於十二都天神煞大陣。
誅仙劍陣:由誅仙四劍和誅仙劍圖布成,非四聖不可破。由與鴻鈞同實力的羅睺發明,後由通天教主所布成,可以一敵四,誅仙劍圖的存在更是讓此陣可以在瞬息之間布成,威力無比。
萬仙陣:由號稱萬仙來朝的截教布成,陣中可套有其他小陣。陣中法寶六魂幡,至多可直接收取六人魂魄,即使是聖人也心神不寧,恍惚不定。
此外,還有些其他陣法。如
生死幻滅陣(四大蓮台所結)
兩儀微塵陣(蜀山大陣)
瘟癀陣
菩提大陣
三書守護陣(天地人三書所結),
天地五旗陣(由天地五方旗所結成)
五色神燈陣(由五個神燈所結成)
十絕陣中的落魄陣(由草人作為主陣法寶)
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