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延安中學

陝西延安中學

陝西延安中學(Shaanxi Yanan Middle School)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北關大街,是全國首批重點中學,陝西省省級示範高中。

學校創建於1938年8月,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中學,1978年被列為全國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2016年,通過陝西省教育廳驗收成為省級示範高中。

根據2015年7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兩個校區,占地329畝(校本部98畝,棗園校區231畝),總建築面積13.45萬平方米(校本部3萬平方米,棗園校區10.45萬平方米),有113個教學班,7300餘名學生,447名教職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陝西延安中學
  • 英文名:Shaanxi Yanan Middle School
  • 簡稱:延中
  • 校訓:艱苦奮鬥、光明在前
  • 創辦時間:1938年8月
  • 所屬地區:中國 陝西省 延安市
  • 類別:公立高中
  • 主要獎項: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全國校園文化先進單位
    陝西省省級示範高中
    全國首批重點中學
  • 現任校長蘭愛平
  • 知名校友李鵬、曾憲林、林漢雄
  • 主管部門:延安市教育局
  • 學校地址:陝西省延安市北關街
歷史沿革,辦學條件,校園文化,辦學理念,辦學目標,育人目標,延中精神,校徽,校訓,三風,校園環境,校本部,棗園校區,舊址,學校榮譽,

歷史沿革

延安中學是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黨和國家領導同志親切關懷和精心培育下成長起來的,是從陝甘寧邊區時期至今從未間斷辦學的一所學校。延安中學由陝甘寧邊區中學沿革而來,先後15次易名,14次搬遷校址。
初創時期(1938.8-1939.6)
1938年夏,根據陝甘寧邊區政府決定,蔡子偉陝甘寧邊區中學(今延安中學)第一任校長,暫以延安魯迅國小(城內城隍廟)一部分為校址,籌設邊區中學;
1938年11月中旬,因日本飛機轟炸延安,邊區中學遷至安塞吊兒溝。
邊區師範時期(1939.7-1943.2)
1939年6月,邊區政府決定將邊區中學與魯迅師範合併,更名為陝甘寧邊區師範學校。邊區政府明令教育廳廳長周揚兼校長,董純才為副校長。並決定以安塞邊區中學校址,為邊區師範校址。
延安師範時期(1943.2-1944.8)
1943年2月,邊區教育廳實行教育調整,以1個分區設1所中等學校為原則,將邊區師範與富縣師範合併,成立延安師範,劃歸中共延屬地委、延安專署直接領導。校址仍在原邊師校址陽崖(今張崖)。教育廳任命原綏德師範校長霍仲年任延安師範校長、劉端芬為副校長;
1943年,邊區機構縮編,延安大學撤銷,校部遷往橋兒溝同魯藝等幾所院校合併成立綜合性的延安大學,校長周揚。中學部合併到南門外杜甫川自然科學院中學部。院長徐特立。10月,中央決定自然科學院東遷橋兒溝,中學部隨之遷至魯藝後溝半山上,改為延大中學部。
延安中學時期(1944.8-1946.8)
1944年6月,邊區政府命令,延大遷到南門外同行政學院合併,中學部則與延安師範合併為陝甘寧邊區延安中學,校址仍在橋兒溝原中學部校址。
行知中學時期(1946.9-1948.1)
1946年7月25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上海逝世,為了紀念陶行知先生,經邊區政府第九次政務會議通過,決定陝甘寧邊區延安中學自8月19目起改名為“行知中學”。校址設在三個地方:橋兒溝、羅家坪、吊兒溝。
1947年3月,胡宗南進犯延安,學校一分為二。一部分師生組建成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兵團第四後方醫院”,在安塞吊兒溝正式成立,院長盧勤良;其餘師生仍按學校建制,按照邊區政府統一番號,編為第六大隊,改名“工學團”,跟隨邊區政府轉戰陝北。
1947年8月,決定將子長中學併入行知中學;米脂中學綏德師範、行中部分師生組成延大附中,併入延大。
延屬分區黨校時期(1948年2月~6月)
1948年1月,陝北局勢根本好轉,行知中學從山西白文鎮(郝家堡)返回陝北。經臨子長縣瓦窯堡,在此又與分區地乾班合併,成立延屬分區黨校;
1948年4月月22日,延安守敵棄城南逃,解放軍收復延安。延屬分區黨校奉命從瓦窯堡遷回延安,住東關清涼山下火柴廠;
1948年6月,延屬分區黨校結束。
過渡時期的延安中學(1948年7月~1949年8月)
1948年4月22日,延安光復。5月初,黨校從瓦窯堡(子長)返回延安,陝甘寧邊區政府命令“恢復老區中等教育,重建行知中學”。6月初,中共延屬地委決定:以延屬分區黨校原行知中學青年班及其教職工為基礎,於延安劉萬家溝恢復重建行知中學。
陝西省立延安中學(1949年9月~1950年12月)
1949年7月,陝北行署決定行中、延中合併,校名為延安中學,校址在延安王家坪原女大舊址。9月,陝西省教育廳下達通知,定延安中學為省屬中學,受省教育廳領導,由陝北行署代管。校名為陝西省立延安中學,簡稱省立延安中學,校長丁子文。延中、行中兩校合併後,校址遷往延安棗園(即今延園);
1950年1月19日,西北軍政委員會在西安宣告成立,陝甘寧邊區結束。5月,延安中學由棗園遷到延安市北關。
陝西省延安中學(1951年初至今)
1951年初,延中更名為“陝西省延安中學”。學校由培養提高幹部轉化為普通中學性質,向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新生及普及中學文化科學知識,提高國民素質。從此,延安中學走向正軌化。
1951年,學校被確定為陝西省8所重點中學之一,校長馬潤之;
1957年10月,學校由延安專署交給延安縣管理,更名為“延安縣第一中學”,副校長路克主持工作;
1957年,李善英任校長兼黨總支書記;
1958年11月,延安中學和延安農業機械廠合為一家,工人、學生開始實行半工半讀;
1961年11月,學校改名為延安縣中學;
1962年1月,根據延安專署中等學校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將延中收回延安專署管理,並恢復“陝西省延安中學”校名。總支書記王守培,校長薛承良;
1977年1月,學校交延安市管理,更名為延安市延安中學
1978年7月,延安地委常委會決定,延安中學由地區行署直接領導和管理,更名為陝西延安中學,校長李善英;
1982年,學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黨委書記李善英,校長李純華;
1984年,黨委書記李純華,校長高世好;
1993年,張忠義擔任校長;
1997年,張忠義續聘為校長,蘇富忠為書記。1998年3月,張忠義調往西安中學任校長,蘇富忠主持工作;
1998年8月,延安地區教育局任命董延生為延中校長;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依託延中創辦了民辦性質的延園中學;
2004年,李思溫擔任校長;
2007年,學校征地200畝,建築面積8.28萬平方米,投資1.4億元,擴建延園中學;
2010年7月起,蘭愛平擔任校長。

辦學條件

學校有兩個校區,學校占地329畝(校本部98畝,棗園校區231畝),總建築面積13.45萬平方米(校本部3萬平方米,棗園校區10.45萬平方米)。現有113個教學班,7300餘名學生,447名教職工,其中特別教師8名,高級教師176名,具有研究生學歷的49名,獲省部級以上榮譽稱號的15名。
學校堅持“用延安精神辦學育人”的理念,認真實施精細化管理,大力推進學校內涵式發展,不斷創新德育模式,全面深化課程改革,努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了辦學層次和水平。2014年高考一本上線1071人,二本線以上1802人,600分以上167人。其中23班應屆考生蘇悅同學以684分的優異成績榮獲陝西省文科狀元。
在國家“科教興國”戰略指引下,延安中學全面推行體制上的校長負責制,用人上的教職工聘用制,管理上的崗位責任制,分配上的結構工資制的“四制”改革,形成了“改革創新、依法治校,民主管理、以德治校,從嚴治學、科研興教”的辦學和管理理念。走出了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以弘揚延安精神和養成教育為重點的德育教育新路子。尤其是一年一度的“走延安路、做延安人、鑄延安魂”大型紅色遠足活動,曾受到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長劉雲山同志的高度評價。

校園文化

辦學理念

延安精神辦學育人。
1998年江澤民題詞1998年江澤民題詞

辦學目標

把學校辦成現代化、有特色、高質量的品牌名校,躋身全國示範高中行列。

育人目標

培養具有奮鬥精神、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人才。

延中精神

艱苦奮鬥、努力學習、勇於擔當、光明在前
1947年毛澤東轉戰陝北途中的題詞1947年毛澤東轉戰陝北途中的題詞

校徽

延安中學各個時期的校徽
陝西延安中學

校訓

校名:延安中學江澤民題寫)
校訓:艱苦奮鬥、努力學習
1950年周恩來給李鵬等校友的題詞1950年周恩來給李鵬等校友的題詞
校歌:陝甘寧邊區中學校歌

三風

校風:團結、緊張、艱苦、活潑
教風:激勵、善導 、啟智、鑄魂
學風:善學、善思、自主、創造

校園環境

校本部

校本部位於延安市寶塔區北大街,占地98畝,總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學校環境優美,交通便利,設施齊全。擁有圖書館、逸夫科學樓、詩書長廊、校史館、籃球場、塑膠田徑場等。

棗園校區

棗園校區位於延安市寶塔區棗園路,占地231畝,總建築面積10.45萬平方米。臨棗園革命舊址、“為人民服務”講話台,環境優美,是一座標準化、現代化的校園。

舊址

美軍駐延安觀察組舊址位於延安中學本部校園內,是1944年7月至1947年3月美軍駐延安觀察組的所在地,是延安現存的重要舊址之一。2005年,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國家開發銀行倡對舊址進行維修,重新修繕並正式對外開放。

學校榮譽

學校先後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校園文化先進單位、改革開放30周年陝西基礎教育成就獎、省級示範高中、省級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校、省中國小勞動實踐示範基地、省廉政文化示範點、省法制示範校、省綜合治理先進集體、省“文明校園”、省中國小德育工作先進集體、高中教育教學質量特等獎等榮譽。先後被選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生、武警國防生北京理工大天津大學西安交大哈工大長安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全國名校生源基地。
1951年,學校被確定為陝西省8所重點中學之一;
1978年1月,學校被教育部確立為全國首批辦好的20所重點中國小之一;
1979年9月,被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屆運動會“體育工作先進集體”
1980年6月,被評為陝西省“學校體育衛生先進集體”
1988年12月,被評為全國“全國實踐教育活動先進單位”
1991年3月,被評為陝西省委“學雷鋒先進集體”
1993年8月,被評為“全國中學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
1994年4月,被延安地委、行署命名為“文明單位”
1995年3月,被陝西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文明單位”
1995年3月,被評為陝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先進單位"
1998年3月,被評為陝西省知識分子工作先進單位
1999年2月,被評為陝西省文明校園
2000年3月,被評為全國巾幗文明示範崗
2002年8月,被評為全國“貫徹《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
2006年1月,獲延安市文明校園稱號。
2007年3月,獲延安市2006年高中教學質量特等獎
2007年9月,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2007年9月,被評為陝西省中國小德育工作先進集體
2008年3月,被評為陝西省平安校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