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寺舍利塔

阿育王寺舍利塔

浙江省寧波鄞州區的阿育王山,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創建於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據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阿育王寺聞名外,不僅因為山明水秀,殿宇巍峨,更由於它有一座舉世矚目的舍利寶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阿育王寺舍利塔
  • 地理位置:浙江省寧波鄞州區的阿育王山
  • 景點級別: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 創建於:282年
位於,浙江,相傳,據史載,今天,寺內,四周,

位於

浙江

省寧波鄞州區的阿育王山,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創建於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據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阿育王寺聞名外,不僅因為山明水秀,殿宇巍峨,更由於它有一座舉世矚目的舍利寶塔。
阿育王寺舍利塔

相傳

印度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統治時期(前2世紀),在波吒利費城舉行了佛教史上規模最大的第三次結集,編纂整理經、律、論三藏經典,並派遣僧侶四方傳播佛教,使佛教成為世界性宗教。
阿育王還取出王舍城大寶塔阿闍世王分得的佛陀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令羽飛鬼,各隨一光盡處,安立一塔。”在中國,共建造了19座舍利塔。
這19座舍利塔中,保存下來的唯一一座就是西晉會稽鄮縣塔,即今浙江鄞縣鄮山阿育王寺的舍利寶塔。關於塔的建造過程,有許多奇異的傳說。

據史載

晉義熙元年(405年),為了保護佛國珍品始建塔亭覆護。後人也有把義熙元年(405年)作為阿育王寺的創始之年。南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又建三級木浮圖,並創建殿宇,初具寺廟規模。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又興建殿堂樓閣,並賜寺額為“阿育王寺”。阿育王寺由此得名。
阿育王寺因為舍利寶塔的存在,得到歷代統治者的賞賜和殊遇。如北宋仁宗趙楨,曾請阿育王寺大覺禪師懷璉,在化成殿詢問佛法大意,並賜頌詩17篇,留住數載。直到英宗趙曙即位,才恩準大覺禪師回山的要求,並賜詔一道,內有“凡經過小可庵院,隨性住持、十方禪林,不得抑逼堅請”等語。
大覺禪師回阿育王寺後,於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建造了良奎閣,用以供藏仁宗的御書偈頌和英宗的手詔。宋哲宗元佑元年,蘇軾撰《宸奎閣碑銘》一文,詳述建閣經過。現宸奎閣已毀,《宸奎閣碑銘》尚存舍利殿前。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賜名“阿育王禪寺”,稱為天下禪宗五山之第五山。明清之際,佛殿數度傾圯。現存寺廟是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住持法鐘重修。

今天

寺內

較完整地保存著歷代碑碣、石刻以及經藏古籍等文物。有唐范的書“常住田碑”、宋張九成撰書的“妙喜泉銘”和元、明、清歷代碑額、有唐雕四天王右像、唐貫休畫十六尊者石刻、有宋高宗御書“佛頂光明之塔”、宋孝宗御書“妙勝之御”、清乾隆御筆“覺行俱圓”等許多匾額和十大櫥“欽賜龍藏”經卷7247卷等珍品。
阿育王寺占地6萬多平方米;房屋600多間。建築面積約3萬多平方米。1987年有僧侶70多名。進入山門後,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天王殿、大雄寶殿、舍利殿、藏經樓;東側有鐘樓、念佛堂、客堂、先覺堂、大悲閣;西側為大壇、祖師殿、傅宗堂、碑閣、方丈室(承恩堂)等建築。

四周

還分布著養心堂、退居室、文物陳列室、引堂寮、拾翠樓、朴青閣、白雲竹院、普國塔院等殿堂樓閣。整個寺院古樸莊嚴,結構完整,殿堂廟宇與蒼茫山色融為一體,山因寺增輝,寺為山添色。
2006年05月25日,阿育王寺作為元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