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隴大道

關隴大道

關隴大道是絲綢之路南大道的一段,最晚在漢代即已開通,有千年歷史,是一條中原地區連線西域的古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隴大道
  • 時期:周秦至漢唐直至明清
  • 屬於:絲綢之路南大道的一段
  • 特點:一條中原地區連線西域的古道
地理位置,歷史滄桑,軍事要道,東西商路,古道驛站,

地理位置

關隴大道是絲綢之路南大道從長安進入甘肅的必經之地,其具體走向有二;其一是由長安出發,過今日之隴縣,通過固關鎮,翻越隴坂,到達分水驛(位於今張家川縣馬鹿鄉東北10公里的老爺嶺),沿馬鹿——閆家店——弓門寨(秦置邽縣)——張川鎮(漢置隴縣)——龍山鎮(漢為斷山)——秦安隴城西行經秦安縣到達天水;其二是沿弓門寨(今恭門鎮)、樊河經清水縣城再到達天水。

歷史滄桑

關隴大道,歷史源遠流長。自周秦至漢唐直至明清,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悠悠歲月中,關隴大道一直是關中通往西域的交通紐帶,為隴右要衝,關中屏障,軍防重地,而且也是中西貿易、民族往來的大通道。據史料記載,漢初,西北疆界不過黃河。為了打通西方商路,漢武帝派人進行了兩次探險,其中一次是翻越隴坂,通過對沿途地理和北邊敵情的了解,最後選定關隴道為西進的首選路線。為了確保這條路線的暢通,漢武帝在沿線設定天水郡及平襄、隴縣清水、戎邑、略陽等縣。沿途“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五十里一寨。”“驛馬三十里一置”,交通十分便利。隋煬帝積極拓邊時,關隴道又一次得到大規模的拓建,達到了通過御駕的標準。
隴山山脈隴山山脈

軍事要道

關隴大道還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相傳東漢劉秀率兵滅隗囂三國諸葛亮北伐,宋金富平大戰,清代左宗棠西征,解放戰爭王震將軍曾兩次在這裡用兵。這條古道,直至解放戰爭前夕,仍是關隴往來的通道。1935年沿當年古道修築了鳳隴公路(陝西鳳翔至甘肅),馬鹿鄉老爺嶺5公里處立刻有“溝通秦隴,以利民行”字樣的碑一通。1995年又在馬鹿發現了1932年《陝西警備師二旅第六團團長馬子安德政碑》,其部分內容記述了他保護這條公路的業績。碑上有陰刻字如下:“維護經濟通,保護商廈行”,橫額是“惠商利民”。

東西商路

歷史上的關隴大道,不僅是軍事要地,而且還是商貿重鎮。尤其是鼎盛時,由於交通安全,服務設施完備,關隴道上車輪滾滾,商旅隊隊,駝鈴聲聲,絲綢西去,珠寶東來,中西貿易十分繁榮。同時,關隴古道還在民族團結、宗教、文化往來方面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唐玄奘西天取經;文成金成公主入藏前後的200年間,唐蕃間使者常往來於關隴道。宋夏、宋金對峙時,關隴道通阻無常,但茶馬、絹馬貿易一直興盛。元初在關隴道的基礎上又開通了鹹宜關,商貿更加繁榮。如元泰定二年(1325年)一月至七月,通過關隴道的使臣多達185人次,平均毎天通過一隊,用馬840匹。由此可見當時之盛況。明清兩代,是關隴道的曲折發展、衰落時期。由於海路大開,北路暢通,關隴道逐漸被冷落。
二十世紀50年代初,基本沿此線開通了天寶公路(天水至寶雞)。

古道驛站

由於關隴道在古代東西交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而沿途多設關卡、驛站等機構,進行管理和加強聯繫,藉以維繫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權統治。
長寧驛長寧驛
驛站是我國古代供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中途食宿、換馬的場所,相當於今天的官方招待所和官方郵局、部隊兵站。我國古代就是通過在各州、縣交通要道設立驛站來傳遞軍事情報和完成郵驛通信的。唐朝時,隴山道就設有“分水驛”。唐朝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詩中描繪道:“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鹹陽,暮及隴山關。”反映了唐代郵驛組織和速度已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以來,在軍事時期,驛站增設急遞鋪。元代以後,二者合一。明清時期,關隴古道清水段沿線曾設有長寧驛和盤龍巡檢司。
長寧驛位於清水縣經盤龍鋪到馬鹿的道路上(今屬張家川縣)。明清間,長寧驛由隴州管轄,設有驛丞負責驛站事務,是關隴道上的一個重要站卡。清代在清水城內縣署設有驛廄,縣東附近的馬王廟有驛舍3間,用以協濟長寧驛。清水在清代於盤龍鋪、百家鎮、岩羊、秦亭、白沙、湯浴、向陽、東八里舖、十里峽口、十五里舖等均設有鋪司,形成了省、州、縣完整的郵驛體系。
天寶高速公路天寶高速公路
明代,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在州縣距城較遠的關隘要道設巡檢司。今清水縣東70里的盤龍鋪,就是明代盤龍巡檢司的住所。巡檢司的任務就是“盤詰奸細,查問逃亡,緝捕盜賊,關防詐偽”,對所屬地區的人民進行及時控制鎮壓。巡檢司由巡檢總負責,下設弓兵若干人。這是明王朝加強集權統治的機構。
值得一提的是,今清水縣博物館保存有兩塊石碑,一通為《清水縣創建宣德堂記》碑,一通為《重修關山驛路之碑》。這兩塊石碑是元代至清代關隴道上修建驛館和驛道的實物資料,對研究當時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具有重要價值。
《清水縣創建宣傳堂記》碑,系元至正元年(1341年)所立,碑高125厘米,寬67厘米,厚16厘米。碑文大意是說,清水雖非朝使往來衝要之驛,但奉王命秉行公務的人卻來往不絕。可是卻沒有驛館接待他們,這實在不行。秦珠(清水縣令)奉命來管理這個縣城,上任伊始便籌劃建設驛館。營建時,官員吏卒齊動手,很快就建成了。驛館設施一應齊備,整個驛館面貌煥然一新,卻沒有動用老百姓的勞力。至正元年,中台御史周一齊到清水,住在這個驛館,感到十分滿意。為嘉獎秦珠的功勞,特寫了“宣德”館名。碑文詳細記載了當地修建驛館“宣德堂”的經過。這是清水古碑中唯一記述官方修建招待所的一通碑碣。同時其中還隱現出若干歷史信息,這裡不再贅述。
隴海鐵路隴海鐵路
另一通為《重修關山驛路之碑》,該碑高166厘米,寬71厘米,厚18厘米,系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三月刻制。該碑詳細記載了陝西鳳翔府組織隴州各級官員、鄉鎮、地方紳商、店鋪和民眾捐助錢糧油物、出工投勞的壯舉。這一方面反映了修築關山驛路工程規模之浩大;另一方面了體現出了政府對這條古道的高度重視。
而今,隨著現代交通的飛速發展,隴海鐵路、天寶高速等這些交通幹線穿隴山而過,將祖國的東西部緊緊聯繫在一起,使絲綢古道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